朱汝珍為啥沒成為狀元?只因和康有為老鄉!愚忠清廷,拒做漢奸!
綿延上千年的科舉考試,1904年廢除了。在最後這屆的狀元考試中,朱汝珍原本應是狀元,但是受到了老鄉康有為、梁啟超的連累,成為榜眼。這是為什麼呢?
(朱汝珍)
朱汝珍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少年時代,父親早喪,家境清貧,但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得富裕姻親資助讀書、赴考。他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曾以縣試冠軍入讀清遠縣學,22歲時又憑優異成績考入廣雅書院,取列廣州府闈第一。
科舉制度,從隋代至明清實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童生試: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第一名叫解(發音為界)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經過重重考試,朱汝珍進入了殿試。這一年,他34歲。
(慈禧太后)
按照慣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並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呈送給慈禧太后「欽定」。
慈禧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不禁讓這位老佛爺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與「誅」同音。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於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狀元之門對他關閉了。
相反,慈禧覺得劉春霖這個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直隸(今河北省)人,「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徵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朱汝珍)
雖然是榜眼,也是大清的人才。
1906年,朱汝珍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讀法律,兩年後學成歸國。回國後,清廷任命朱汝珍為法律館纂修,前往各地商埠調查情況,制定商法。當時,清朝國門已經洞開,各國都來做生意,所以制定一部商法是非常必要的。朱汝珍不辱使命,完成了這項工作。
辛亥革命發生後,溥儀遜位,蝸居在紫禁城內,朱汝珍以「南書房行走」留在溥儀的小朝廷里13年(1912—1924),在紫禁城從事《德宗實錄》等史宬工作,銜至頭品頂戴光祿大夫(正一品)。期間,他還曾擔任溥儀的老師。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把溥儀等人從紫禁城裡轟了出來,朱汝珍也失業了,去了天津開設印刷館,開始做買賣。
(溥儀)
朱汝珍非常有骨氣,一生拒絕做漢奸。
偽滿洲國成立後,已廢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捧上台。溥儀找到了朱汝珍,示意他再事「皇朝」。朱汝珍知道偽滿洲國是一個傀儡王國,是日本人的棋子,拒絕做漢奸,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婉言謝絕,回到香港居住。
香港淪陷期間,日本人送大米給他,想要利用他,而他毅然抗拒,1942年離開久居的香港,避來上海,借住在女兒家中,表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後來,他回到北平老宅。
(朱汝珍作品)
朱汝珍擅長詩文,惜大多散失。
他的書法,師出名家,具有王、柳、歐風格,並有創新,自成一家,尤其是楷書,端正圓潤、遒勁清秀,深受國內外稱許。他常代人書寫招牌、條幅、中堂等,要禮金價頗高。在南洋、港澳、飛霞洞、飛來寺等地,均存其遺墨。縣博物館內,收藏有他的楷書「清遠公會」題額手跡,但署款從不寫「民國」二字,他曾對人說:「決不吃民國飯。」
民國32年(1943年)夏,有一天他在與孫輩嬉戲時中風病逝,享年73歲。
(每日漢字)


TAG:每日漢字 |
※張之洞明知大清要亡 卻仍忠於清廷 是因為慈禧太后嗎?
※八珍糕真的是清廷秘方嗎?
※張獻忠嗜殺?其實都是被清廷醜化的,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清廷為何裁湘軍不裁淮軍?不怕李鴻章擁兵自重,威脅朝廷嗎?
※刺殺載灃失敗,汪精衛為何沒有被清廷殺掉?肅親王善耆:孺子可教
※清廷是因為喪盡民心而滅亡的嗎?NO!
※魏瓔珞長得還沒有宮女好看,清廷冊封嬪妃不看長相的嗎?
※清廷逸事:她是八阿哥胤禩的福晉,雍正卻將她趕回娘家
※袁世凱稱帝選玉璽,只因清廷玉璽上這一缺陷,被袁世凱無情拒絕
※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是如何駁斥康的觀點?為何為清廷所疾,身陷囹圄?
※袁崇煥的後代,為何投靠清廷,還做了將軍
※清廷靠什麼確保權威,讓曾國藩、李鴻章等效忠慈禧
※再得寵的走狗也看主人臉色,曾國藩李鴻章不和,唱雙簧給清廷看?
※太平軍和清廷大戰十多年,竟沒有清朝官員投降?私心還是忠心?
※明臣吳梅村決定受清廷徵召卻遭少年賦詩嘲諷,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么?
※延續千年的「貞潔肉刑」:清廷為何攔不住漢人的纏足陋習?
※清廷很看重身份,蘇麻喇姑只是個侍女,為何康熙對她那麼敬重
※湘軍、淮軍作為地方團練武裝,是否遭到清廷的忌憚?他們又靠什麼籌措軍費呢?
※清廷對太平軍一律凌遲,那太平軍如何對待清軍俘虜呢?一個原則
※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如何駁斥康的觀點? 為何為清廷所疾,身陷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