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哈佛的距離,差的不只是學歷
如果輸入錯誤,再精準的模型,也只能輸出精準的錯誤。
前些天,我在文章里反覆提到,名校畢業,哪怕是哈佛畢業,也並不能保證你可以輕鬆賺到比別人更多的錢。
有讀者據此以為,我是不是在黑哈佛畢業的學生,其實不然。把哈佛換成清華北大,結論一樣成立。
今天從另一個角度,講一講我對「哈佛畢業生」這一身份的理解。或者推而廣之,你也可把標籤換成「名校畢業生」。
名校的標籤,在一些人心目中,意味著更高的智力水平,更好的發展平台,更多的社會資源,以及更高的社會地位。
以上的結論,只在統計上,樣本量足夠大時,才得以成立。這並不能推出,每一個具有名校標籤的樣本,都自動具備這些統計特徵值,這是基本的統計常識。
另一些人,則認為名校畢業的學生,不過是佔據了先天的智力優勢,或只是考試之中運氣較好。
只會死讀書,智商高情商低,抱著名校標籤不思進取,盲目地自我感覺良好,不接地氣,是名校畢業生留給人們的另一種印象。
依我看,兩種說法都成立。
說名校畢業生好,是在大樣本的平均維度上,抹平了不同樣本點之間的偏差。說名校畢業生不好,是在樣本點的具體維度上,在生活和工作的具體場景當中。
1
誰成就了誰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有人認為,是名校成就了從這些學校走出去的人,畢竟你看,在勞動力市場,有名校標籤的人,就是更容易獲得僱主的認可。
但換個角度,如果把那些整天都在抱怨勞動力市場學歷歧視的人,把他們放到哈佛接受四年教育,再輸出到勞動力市場上,他們此生就能過上精英的生活嗎?
很顯然,由這些人構成的哈佛,已經不是人們心目中定義的哈佛了。
如果我們把教育分成三個環節,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我稱之為「教育的IPO模型」:
Input:指什麼樣的人進入到一所大學,這類似人們日常處理信息的起點,即信息的輸入。
Processing:指的是學校環境的影響,包括在學校接受到的一切「加工」過程。類似大腦對信息的處理過程。
Output:指學校教育輸出的結果,也即畢業生。類似信息經由大腦處理完成之後得出的結論。
在經濟學上,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諷刺過度依賴數理模型來處理經濟問題的名言:
如果輸入錯誤,再精準的模型,也只能輸出精準的錯誤。
這句話頗值得玩味。名校的教育,在我看來亦是如此。
名校之所以為名校,不是因為它有好的教學環境和實驗設備,是因為他們通過選拔機制,找到了一群最優質的生源。
恰恰是這些優質的輸入,也即是優質的生源,決定了一所學校所能構建的環境和「處理加工」這些學生的模式。
如果把清華北大的學生,全部拿出來,裝到一個三本學校,對比把三本學校的學生拿出來,裝到清北,你認為結果會和原來有顯著的差異嗎?
有人說會,因為清北有大師,有學校品牌的背書。
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大師之於學生的影響,不僅在大師,更在於學生。
你用米其林三星主廚做了一道精美的料理,服務對象卻是饑寒尚未解決的流浪漢,你覺得主廚的意義還大嗎?
第二,學校品牌實際上只是一個抽象符號。
它只能反映在每一個輸出產品是否獲得社會認可這一具體維度上。這些輸出的零部件,在社會中運轉的時間越久,學校品牌的邊際影響就越弱,直至趨近於零。
見過一個工作十年的人,還常常在談是哪裡畢業的嗎?
我並不否認,處理信息的模型,會極大地影響信息的輸出結果。但我們也不要忘記,什麼樣的信息輸入,在決定輸出質量上,往往居於至少同樣重要的地位。
因為生源的輸入,會內生地影響大學對學生的「加工模式」。因此,更大程度上,是優秀的學生,成就了好的大學,而不是反過來。
事實上,任何連接輸入和輸出的模型,無論學校教育,還是信息處理,亦或是金融投資,都會內生地受到輸入的影響。
如果你購買一隻股票的成本是10塊錢,你處理這隻股票的模型,和成本是15塊時,可能就會截然不同。所以巴菲特說,買入價是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收益。


※聰明人的大問題,你知道嗎?
※央媽大放水,房價又要暴漲?沒有金融常識的人,註定會被收割
TAG:頂尖聚財智庫 |
※你和LV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
※據說,你和學霸之間的距離,只差了……
※你和大學的距離,就差一條狗了!
※從不被愛到學會愛,隔著多遠的距離?
※打敗我們的不是距離,是差距
※我和天使差的不只是一碗飯的距離……
※出國留學,你和它的距離並不遙不可及
※我們到太空的距離,還差幾個堅持的馬斯克?
※學渣和學霸的距離,只有這3個習慣那麼遠,可惜很多家長不當回事
※相愛不是人的距離,而是靈魂的距離
※不遠不近,才是最好的距離!
※佛系與你不遠不近的距離
※不遠不近,才是最好的距離
※學霸和學渣只差一個學習方法的距離!你的孩子找到了么?
※「學渣」到「學霸」的形成,只差一個水杯的距離!老師都感動哭了
※你和瑜伽只差一步的距離
※幸福之間,「你、我」差的不過是一杯咖啡的距離
※身心的距離,就是你與情緒的距離
※塔羅牌占卜:你離真愛距離是不是只差一步
※不遠不近就是最好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