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臨證思維》解讀

《中醫臨證思維》解讀

《中醫臨證思維》解讀(十九)

臨床辨證的思維方法——從保持人體動態平衡出發

提要:本段引據《內經》有關原文說明保持人體動態平衡,是臨床辨證的思維方法之一。並說明動態平衡理論貫串在《內經》基礎理論和診治方法等方面。

《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古代哲學已處於發展階段,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自然科學如天文學、氣象學、歷學、數學等亦有相當發展,思維科學中的基本邏輯方法,類比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已為各門科學所運用。正因為具備這些條件,醫學才有可能產生正確的思維方法,才有可能總結、概括當時已經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奠定理論基礎。可見前人認識疾病到產生理論,不但運用了思維科學中的邏輯方法,也接受了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不僅指導它的理論概括,而且兩種哲學思想滲透到醫學中來,就結合在一起,因此成為具有醫學特點的理論原則,本身就是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具體說明了人體保持動態平衡的重要性,與哲學上的機械平衡論是不同的。

要保持人體相對平衡,就必須明確人體相互對立的兩方面;相互對立的兩方面要保持平衡,就必然存在著相互依存關係。由於動態平衡,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在動的過程中,當然會引起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包括從量變到質變的。這些理論,《內經》均有所敘述,如「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藏者為陰,腑者為陽」等,都是指人體相互對立的兩方面。「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相互對立的依存關係。「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陰陽者,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就是說明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永恆的,人也就是在永恆運動的情況下保持平衡的。

為了闡明人體內外(人與自然)和內在環境(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的複雜變化關係,《內經》運用五行「五位相合」的類比方法,把「在天」、「在地」、「在人」的紛紜萬象聯繫起來,並根據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理論,推論其間的平衡協調關係,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就是指人與自然及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五位相合。「五行之治,各有大過不及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佘隨之」、「勝至則復」、「衰乃止耳」,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一種自我調節的本能,某一方面有所偏勝,通過這種自身調節相互抵消,就可恢復平衡。如果這種平衡關係遭到破壞,臨床上出現各種相剋、反侮的病理現象,均可根據五行克侮的理論分析五臟陽陽的盈虛情況,從而採取有效的平衡協調,原則是:「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承,即制約之意,也就是平衡協調。醫學中的五行理論,即是藉助類比法而來,類比法能幫助人們啟發思想,觸類旁通,但類比的結論是或然的,不是必然的。藉助於類比法取得的結論是否正確,必須通過實踐檢驗,靠類比法本身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五行理論中有些原則,如「滋水涵木」、補土製水」、「培土生金」等,經過反覆的實踐檢驗,已經成為中醫診療的原則。有些原則,由於類比法本身的或然性,就不是客觀的必然反映。

陰陽、五行學說,在哲學上雖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但滲透到醫學之後,就緊密結合在一起,故古有所謂「陰陽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陰陽」之說。五行雖分為五位,但五行之間出現克侮現象,仍然是兩個方面的偏勝偏衰。平衡協調,也是著眼在兩個對立面的補偏救弊。這就是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特點。古代五行學說中有唯心的部分,稱之為玄學。有人認為五行是玄學,中醫有五行,中醫也是玄學。這實際上是對中醫缺乏真正的了解之語。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平衡理論,具有相對性、相關性、恆動性、多層性、系統性,這些,基本上是符合辯證法思想的,這些思想方法,一直貫串在中醫基礎理論和診療技術等各個方面。例如:人體各個臟腑組織之間是分工合作的,各方面必須保持正常的相互關係,才能維持生理上的正常合作。如脾主運化,包括胃腸的消化排泄功能,一般是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腸胃必須保持其更實更虛的平衡狀態,才能維持臟腑「藏精氣」「傳化物」的正常關係。

人體陰陽的正常相互關係遭到干擾破壞,就可反映出種種陰陽平衡失調的病理狀態。這些狀態,包括發病部位的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病變性質屬寒屬熱、屬虛屬實,以及臟腑、經絡、營衛、氣血、津液、精神等方面。這些方面彼此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相互關係。所以在臨床上觀察分析各種發病機理,就必須從這些方面及其相互關係著眼,如臟與臟、臟與腑、臟腑與經絡等等,才能準確地找到它的不平衡所在。

中醫的診法著眼在兩種對立的體征上,目的也是從客觀上觀察分析陰陽平衡失調的情況,如「青如草茲者死」,「青如翠羽者生」,就是從色澤的明潤、暗晦來判斷逆順的。故任何病,「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切診中的脈診,實則「博堅而長」,虛則「其軟而散」。切診中的按診,「尺膚熱盛,脈盛躁者,病溫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都是從兩個對立面分析陰陽失調究竟是偏向於哪一面,哪一面不平衡,從而斷定其寒、熱、虛、實及其予後。

治療在「以平為期」的思想指導下,一切措施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都是從調節陰陽平衡出發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也就是利用藥物的偏性,補偏救弊來調節陰陽平衡。所以制方用藥,不論「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都是「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通過診察,掌握了患者的病情資料,從病的性質、部位等方面,研究分析不平衡的所在,從而採用寒、熱、抑、舉、折、補等治則,根據藥物的氣味選用適合病情的藥物組合成方,這就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平衡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具體過程,也就是中醫治病時理法方葯的運用過程。

包潘良——在線輔導

浙江省東方中醫信息化技術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草在線 的精彩文章:

芍藥湯——經方解讀
龍膽瀉肝湯——經方解讀

TAG:百草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解讀《道德經》
悅讀經典 I《復仇與法律》解讀
《老王》文本解讀
解讀:中醫傳統養生思想「春夏養陽」
解讀《西遊記》中的道家內丹修鍊思想!
《西周大盂鼎》張傳忠臨寫與書法解讀欣賞
王羲之《草訣歌》解讀
解讀唐代戴嵩《鬥牛圖》
米芾《篋中帖》解讀
深刻解讀《老子》
解讀《道德經》無源章
解讀《古墓麗影》——記憶中的柬埔寨
《黃帝內經》解讀之
《漢魏六朝詩選》解讀
文物解讀《西遊記》:二郎神與《搜山圖》
解讀《紅樓夢》的思想內涵
正確解讀美國簽證新政
朱冀寧的《三體》解讀
解讀:中醫的《望聞問切》四法究竟能看出什麼?——結論太精闢!
南宋《趙師向墓誌》譯文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