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相揭秘:振興東北為何多年無起色?

真相揭秘:振興東北為何多年無起色?

計劃經濟成就的輝煌

猶如冥冥之中註定的宿命,東北早早就被打烙上濃重的行政色彩。這個原本曾是北方民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龍興之地」,卻在1644年,因滿清政府一紙「禁關令」,開啟了漫長的封閉。結果封閉了漢人,倒逼出了史詩般「闖關東」的由來,卻也成為沒落的俄羅斯貴族、潰敗的哥薩克騎兵、流離的猶太人心目中的「天堂」。

三百年前闖關東潮

「寧可放棄本土,也絕不放棄滿洲」。 在日本統治的14年中,當時日本在東北地區建立世界上較發達的交通運輸網,同時,得益於日本資本、技術,締造了相對完整的經濟體和產業結構。東北也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區域。日本投降後,東北殘存著許些工業基礎,卻又成為蘇聯紅軍的「戰利品」,所剩無幾的工業基礎一度讓東北的工業處於癱瘓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東北享受計劃經濟毫無餘力的傾斜。在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其中高達52個項目被部署在東北。一五期間,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工業基地,如鞍鋼、長春一汽、瀋陽機床。這期間,由於遼寧省的項目最多,這也為東北三省之間日後發展的不平衡埋下伏筆。二五和三五時期,東北的工業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強調發展重工業,而且越來越偏向採掘業、如遼源煤礦、撫順煤礦等。四五期間,大慶油田的開發,引起了東北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

而這種巨大變化亦是隨著堪稱無與倫比的中國好聲音所形成: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工業學大慶,1975年,石油工業最終取代機械工業、紡織工業、冶金工業,成為工業部門產值首位行業。值得一提的是,「大老虎」周永康就是被石油行業的前景所吸引。相對而言,煤炭等工業部門產值雖有所增加,但相對地位下降。而涵蓋全面的工業體系,鋼鐵、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的布局更是讓「工業搖籃」實至名歸。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10萬轉業官兵兵至北大荒,每年600億公斤的糧食產量使其成為天下糧倉。東北農業的輝煌、工業的繁榮,「工業憲法」、「鐵人精神」諸多創造性術語令其它省份望塵莫及。「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中國最早的汽車企業,中國最大的油田……」,這些修飾語背後,無不與國家在配置性資源上的大力支持有關。比如,生產技術的優先配備,生產資金的大規模投入,生產產品的統購統銷等。它們既包含物質生產資料的直接調撥,也包含對物質生產過程的制度安排,這些資源的獲得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得以建立的根本條件。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自其建立之日起就對配置性資源有著不可分離的依賴關係。

東北已成區域性塌陷樣本

鐵人王進喜

然而,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也正是這些配置性資源的大量投入,埋下了東北老工業基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陷入困境的禍根。

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東北地區長久的國營企業體制和經濟運行模式,極大的展現出計劃經濟的弊端。當時東北的產品和資源長期的被平價調運和無償捐助,不僅使東北的經濟缺乏足夠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而且也使得東北不適應改革開發的轉軌,落差愈來愈大。

1978~1992年,國企改革開始了初步探索,1990年代中前期,建立在原材料工業基礎上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日益陷入困境,許多傳統優勢產品由於競爭力低,市場日益萎縮。1993~2003年,國企改革開始制度創新。國有企業改革,使得國有經濟完全暴露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原有工業發展出現停滯或衰退。在重視效率和市場原理的市場經濟大潮中,與東北經濟發展停滯成反差的是,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福建、江蘇和浙江等南方省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2005年內蒙古東部四盟市被正式納入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總體規劃,一大批重大項目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開工建設,使遼中南地區以及內蒙古的赤峰、通遼、興安盟等地區的經濟總量得到快速擴張,但鶴崗、雞西、雙鴨山、七台河、伊春等煤炭、森林資源富集區已完全枯竭或瀕臨枯竭,面臨著必須全面轉產的局面。大慶油田開採成本也大幅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經濟優勢,黑龍江省內幾大自然資源優勢迅速弱化。

儘管振興東北的口號響起許多年,但時至今日仍無起色。或者從某種程度而言,振興東北已然失敗。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黑龍江省經濟增速為4.1%,居全國末位;吉林、遼寧的經濟增速也分別只有7%和7.4%,整個東北三省經濟增速為全國四大經濟板塊中最低。

事實上,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問題除了自然資源枯竭外,更重要的是因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戰略調整和市場化替代而造成的配置性資源斷裂問題。80年代以來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其趨勢之一是由中央政府掌握的配置性資源不斷地由國家集中分配到地方分散自主,也可以說由政府配置轉向由市場調節。對於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說,這顯然是一個致命打擊。

因為過去賴以資金和計劃性銷路均雙雙被堵死,這等同於原來都由國家包攬的企業的入口和出口都被封死了,支持東北國有企業的兩個生死攸關的配置性資源斷裂了。具體而言,由於企業與政府產權不清,政府承擔無限責任,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不可避免。於是,國有企業比私人企業更敢於向銀行借款,低水平重複投資。而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自實行市場化改革以來,銀行惜貸從優選擇,國家資金來源被堵截。至於計劃性銷路問題,習慣於依賴國家包銷產品的國有企業,則在東南沿海地區非國有企業的靈活的市場競爭能力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大批產品積壓,逐漸使企業生產進入窒息狀態。

概括地講,東北老工業基地原來只是整個國家生產機器中的一個部件,它的整個結構、功能也都是以此為初衷設計的。而現在,計劃經濟這部機器不存在。因此東北已成區域性塌陷樣本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是振興東北失敗的癥結所在。

國外如何實現老工業基地突圍?

然而,縱觀世界老工業基地衰退和改造歷史,儘管無一不是一部辛酸的工業基地興衰史,但最終都實現自我嬗變。無論是美國的銹帶復興模式,還是德國的礦山演變模式,抑或英國的調整創生機模式,最後都重現輝煌。梳理這些老工業基地蛻變或許對東北振興有極大借鑒意義。

美國銹帶復興模式:1、培植自身優勢產業,推動合理的工業布局;2、開拓出口生產,構建出口型經濟格局。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順應經濟產業發展需要;;4、運用高新技術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基點;5、制定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有關政策。政府向老工業基地提供低息貸款,用於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政府撥專款改造老工業基地的公共設施,以改善老工業基地的投資環境。

德國的礦山演變模式:1、在整頓傳統產業的同時,致力於發展新的工業及服務行業;2、致力於交通、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3、加強技術轉化應用;4、為落戶企業提供支持,新成立的公司能得到低息貸款或部分無償援助等優惠,中小型公司尤其能得到關照。

英國的調整創生機模式:1、對一些「夕陽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創新和經營改革,使其獲得生機;2、依靠市場力量、宏觀環境和政策措施為結構調整鋪路;3、在不同行業間引進業績競爭制度,發揮行業監管機構的作用,通過對業績優劣企業的獎懲對企業行為施加影響。同時,行業監管機構將激勵機制納入業績制度之中也可以提高這些機構的服務水平。

綜上三種模式,不難發現一些共性,在改善產業結構過程中,並不是單純地淘汰傳統工業,也不是單純地致力於發展新興工業。而是對現有的一些還有比較優勢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充分利用老工業區的雄厚教育潛力,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的運用轉化。通過政府政策輸血,獲得低息貸款和政策優惠,最終實現老工業基地自我造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歷史 的精彩文章:

"紅色公主"流亡記:斯大林女兒叛逃美國的背後隱情
梁山108將排名:背後隱藏有什麼樣的玄機?
希特勒若不痛擊斯大林,新疆恐怕早已落入蘇聯之手!
盤點 | 七次沉重的打擊毀掉了中國文明的領先地位
如果沒有明朝末年這兩場海戰, 八國聯軍能提前打進來兩百年

TAG:世界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天龍八部中,虛竹帶領的靈鷲宮實力如何?為何沒有振興光大?
鄉村振興如何「振」怎麼「興」?
振興東北夭折,那位東北大學老校長做錯了什麼?
郭曉鳴:鄉村振興,有哪些突破點
新的一年,看婺城這些「綠色之星」如何發力鄉村振興!
祭海為何不出海?——山東「漁村振興」見聞
大國振興路更難?為何說俄羅斯的振興之路是真正的任重而道遠?
黃奇帆關於東北振興問題的建議:用歷史的眼光看
李景虹委員:「振興東北」的核心是人才
楊過的兒子是陽頂天嗎?他真的振興了明教
專訪付才輝:透過鶴崗現象尋找東北振興路徑
李洋:東北振興要因地制宜
鄉村振興、全面振興,看山西這5地咋發展
偉大的東北振興計劃,竟然是從海南自由港開始的
明代宗朱祁鈺病中錯失皇位,明朝振興的希望至此破滅
蔡昉:從改革開放經驗看東北再振興
日本是怎麼「振興鄉村」的?
他如果不英年早逝,最有可能取代慈禧,振興清朝!
廣西柳州:提升鄉村振興的「美麗底色」
《震後到振興,感恩有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