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資治通鑒》1512——「大公」者未必「無私」

讀《資治通鑒》1512——「大公」者未必「無私」

原文:孝宗穆皇帝下太和三年(公元368年)

燕王公、貴戚多佔民為蔭戶,國之戶口少於私家,倉庫空竭,用度不足。尚書左僕射廣信公悅綰曰:「今三方鼎峙,各有吞併之心。而國家政法不立,豪貴恣橫,至使民戶殫盡,委輸無入,吏斷常俸,戰士絕廩,官貸粟帛以自贍給;既不可聞於鄰敵,且非所以為治,宜一切罷斷諸蔭戶,盡還郡縣。」燕主暐從之,使綰專治其事,糾擿奸伏,無敢蔽匿,出戶二十餘萬,舉朝怨怒。綰先有疾,自力厘校戶籍,疾遂亟。冬,十一月,卒。

加大司馬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上。

柏楊白話版:

368年(晉·太和三年)

前燕帝國親王、公爵、皇親國戚把人民大量的納入「貴族包庇戶」(蔭戶。晉朝官吏根據他們官職資格大小高低,規定他們可以包庇若干親屬,不但可以包庇同族,還可以包庇朋友、佃戶。這些「包庇戶」,不向國家納稅,也不供應政府差役,而只對封建主負責),以致全國總人口遠少過「包庇戶」(蔭戶),國庫空虛,財政閑難。國務院左執行長(左僕射)、廣信公悅綰說:「而今,三國鼎立(沒有把前涼王國【首都姑臧】看到眼裡),互相有吞併的野心。我國法令規章和政治制度都還沒有建立,豪門貴族橫行霸道,以致民窮財盡,再沒有餘物繳納政府。低級僱員常常領不到薪俸,將領士卒常常吃不到糧食,官員們靠借錢借米維持生活。這些醜事,既不可以教敵人知道,又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應撤銷所有『包庇戶』,全部交回郡縣。」前燕帝慕容暐批准,命悅綰負責主持這項業務。悅綰糾正過去錯誤,揭發隱藏的姦邪之輩,沒有人膽敢藏匿,於是國家憑空多出二十餘萬人口,但政府官員卻對悅綰十分痛恨,怨聲載道。悅綰本來早有疾病,自從親手主持戶籍校正,病勢加重。

冬季,十一月,悅綰逝世。

晉朝用特殊的禮節加授給最高指揮官(大司馬)桓溫,金鑾寶殿朝見時,位置在親王之上。

讀書筆記:從古至今,假公濟私、損公肥私者眾,公私分別者寡,大公無私者鮮。如悅綰,可謂「大公」。他不惜得罪既得利益集團,要抑私肥公。可惜天不假命,事業未競身已先死。「大公」者往往是改革者,也因改革,會得罪私利集團,雖然於公有大貢獻,但個人卻往往下場不好。如春秋戰國的商鞅、吳起,漢時的晁錯。

有一個歷史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大公」者未必無私,無私者未必「大公」。大公,應該指對國家、人民有重大貢獻。大公,是貢獻大;無私,是品德好。對人不應求全責備。如商鞅、秦始皇、吳起等,於歷史有巨大貢獻,私德卻都有很多虧缺。當初魏無知與劉邦討論陳平時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於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以利國家不耳。」陳平雖私德有虧缺,對於西漢的貢獻可謂大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開篇就提出了德才之辨,認為應以德為先。但是歷史從來不可能只有一種答案。在上者,於德才之間,不可拘泥,當用長抑短,不能一棒子打死。

柏楊:悅綰不過小小改革,巳怨聲載道,像公孫鞅、王猛那種驚天動地般的旋乾轉坤,自然更沒有好評。「不知其人觀其友」,然而,更精確的判斷方法,不如「不知其人觀其敵」。反對人數的多少,不能作為評鑒標準,而要看友是什麼人?敵是什麼人?只有偽裝的朋友,很少偽裝的敵人,所以從一個人的敵人身上,容易反射出自己的正確信息。一個人受抨擊是常事,重要的是抨擊的內容和誰對他抨擊?

我們用這個方法評估公孫鞅、王猛、悅綰,以及以後的王安石、張居正,結論都不太離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海讀資治通鑒 的精彩文章:

讀《資治通鑒》1511:——最高評價標準應該是是否有利於國家和人民
讀《資治通鑒》1499——苻堅與王猛 君賢臣能的表率
讀《資治通鑒》1498——用人當用其所長
讀《資治通鑒》1497——地獄與天堂咫尺之遙
讀《資治通鑒》1487——內不安豈能攘外?

TAG:林海讀資治通鑒 |

您可能感興趣

讀《資治通鑒》1737
讀《資治通鑒》1726——狡兔未死 走狗已烹
讀《資治通鑒》1821——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
讀《資治通鑒》1767——大公無私,卻動了別人的乳酪
讀《資治通鑒》1831——猛將薛安都
讀《資治通鑒》1722——臨陣決機 將勇者勝
讀《資治通鑒》1764——人心難測 政治兇險
讀《資治通鑒》1785——井底之蛙楊難當
讀《資治通鑒》1736——劉裕的一生
讀《資治通鑒》1754——宰相無常官 隨才任事
讀《資治通鑒》1813——一次蹊蹺的謀反
讀《資治通鑒》1774——情大於理 理大於法
讀《資治通鑒》1832——英雄的血為什麼會白流?
我讀《資治通鑒》0010:吳起在魏
讀《資治通鑒》1719——獨木難支 孤掌難鳴
讀《資治通鑒》1791——代薪一定導致貪污
讀《資治通鑒》1768——政治鬥爭中的「狠」角色
讀《資治通鑒》1674——用兵如神不亞於曹操的人
讀《資治通鑒》1714——劉裕急不可奈想當皇帝
讀《資治通鑒》1706——放縱的愛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