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體質弱問題灸哪裡?

體質弱問題灸哪裡?

體質弱常常表現為:面色晦暗,體弱怕冷,失眠多夢,體質弱挑食,經常感冒等。那麼,針對這些癥狀,我們應該怎麼通過艾灸來改善呢?下面,請跟隨堂妹一起去探尋用艾灸治療體質弱的方法吧!

面色晦暗

面色晦暗:面色或白、或青、或黃、或黑而色黯,缺少光澤的表現。建議對關元穴,足三里以及復溜穴施灸。

1

關元穴

關元穴功效原理:屬於奇經八脈之『任脈』,主要作用為培補元氣、益腎調經,為3大強壯要穴之一。

腸胃之病乃是由於脾胃腸道等臟器感受外邪如風寒濕燥火等,從而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或腹瀉、腹痛,或便秘、腹脹。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自身正氣不足,抵抗力差才容易感受外邪,所以我們在祛除外邪的同時也要提升自身的正氣,改善自身的體質。

關元穴正是提升正氣,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故而也是調理腸胃的時候必選的穴位之一。

關元穴位置:在前正中線上,任脈上,下腹部,肚臍下3寸。

2

足三里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屬土經土穴,「合治內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灸足三里,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贏瘦。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穴意義:

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穴周內外

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的1橫指。

方法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鋪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圍住膝蓋,食指放於膝下脛骨前緣,四指併攏,當中指尖著處是穴位。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脛骨外緣,脛骨前肌與伸趾長肌之間。

方法二:伸足取之,在膝下脛骨粗隆最高點下一寸,外開一寸處。它和陽陵泉的關係是斜上下各差一寸。即足三里比陽陵泉低一寸,再外開一寸處。陽陵泉在脛骨粗隆與腓骨小頭之間,向下呈三角形,下角即是穴位,此穴壓之酸困,可用之證實足三里的位置。

治療功效:

1、常灸足三里可以養生保健: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強壯神經,預防衰老,對結核病、傷風感冒、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風心病、肺心病、腦溢血及其它病症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卻病延年,所以古來把三里灸叫做長壽灸。

2、防治腸胃病:足三里是胃經的穴位,主消化系統。有「肚腹收於三里」之說。對於腹部疾病,如胃腸虛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贏瘦、腹膜炎、腸雷鳴、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臟疾患、胃痙攣、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潰瘍、急慢性腸炎、胰腺炎、腹水膨脹、腸梗阻、痢疾、胃下垂等灸足三里穴相當有效。但胃酸過多空腹時燒心者,不宜灸足三里,灸其鄰近處陽陵泉有良效。

3、灸足三里有健步作用:能加強下肢體力,防治四肢腫滿、倦怠、股膝酸痛,軟弱無力諸症。對脛腓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腳氣、末稍神經炎等均有防治作用。

5、 一些疑難雜症:頭痛、失眠、貧血、神經衰弱、乳痛、氣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6、其它各種慢性病:如眼疾、視力減退,鼻病、耳病、過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

3

復溜穴

復溜穴位於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復溜穴的主治疾病為:腎炎、神經衰弱、精力衰退、記憶力減退、手腳冰冷、手腳浮腫。

取穴方法:取穴時,患者應正坐或者仰卧。復溜穴位於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配後溪穴、陰郄穴治盜汗不止。

體弱怕冷

怕冷說明身體血液循環較差,中醫認為此證屬腎陽虛症。除了艾灸以上提到的關元和足三里以外,還可以加施湧泉穴,腰陽關等穴。

1

湧泉穴

湧泉穴是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主治:散熱生氣。主治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2

腰陽關穴

在脊柱區,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約以髂脊相平。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病證;

向上斜 0.5~1寸,多用灸法。

失眠多夢

治療失眠,不應過於依賴醫藥,自我調理很重要。中醫認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問題。

失眠是困擾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難題,幾乎沒有人沒有過失眠的體驗。因一時情緒緊張、環境嘈雜等問題不能入睡,不屬於失眠症的病理範疇,一般不需要做特別的調理。但如果長期不能正常睡眠,入睡困難,或者睡著後容易醒,並伴有頭昏、多夢、健忘等癥狀,就需要做相應治療了。

神門穴、內關穴、百會穴、安眠穴這幾個穴位是治療失眠的特效穴位,一般來說,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失眠,都可以用這幾個穴位。

a

神門穴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按摩神門穴的作用與好處有治療心絞痛、無脈症、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取穴方法: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心痛、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暈車等心與神志病證;

高血壓;

胸脅痛;

b

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靈樞·經脈》,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取穴方法: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痹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c

百會穴

百會,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三陽五會」。屬督脈。在背部,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位於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等。平刺0.5~0.8寸,可灸。

取穴方法:後髮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

d

安眠穴

安眠穴,經外穴名。在翳風與風池兩穴連線之中點。在胸鎖乳突肌肌腱中部,深部有頭夾肌及枕動、靜脈,有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分支。主治失眠,眩暈,頭痛,心悸,精神病等。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直刺0.5~1寸。艾灸3-5壯,或直接灸5到10分鐘。

主治失眠,頭痛,眩暈,心悸,癲狂。

經常感冒

民間經常說的感冒,臨床表現千差萬別。有些人認為流鼻涕、打噴嚏、身體疼痛就是感冒。還有一些人沒有這些癥狀,但出現發熱、全身關節酸痛,也稱患了感冒或傷風受涼。

感冒看似簡單,但有可能成為熱病的發病原因,千萬不能忽視。一旦患上感冒,嚴重者需要一兩個月才能痊癒。當然,大部分患者過幾天後癥狀就會減輕。如果這個時期患了其他疾病,多數人容易從原發病轉為繼發病。

因此,感冒伊始就應該採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今天,堂妹就要交給大家用於治療感冒的艾灸方法,對於易感冒患者,以下這些穴位可千萬要記住咯!

風池穴

風池穴,別稱熱府穴,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 風池最早見於《靈樞·熱病》篇,在《談談穴位的命名》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線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取穴方法: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天樞穴

天樞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其應用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深部為小腸。主治胃腸病證,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操作方法為直刺 l~1.5寸。

取穴方法:臍中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

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少商穴

少商穴是人體肺經最末的一個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於手指,拇指末端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主治咽痛喉腫、中風、中暑、昏厥、發熱、癲狂、癔病等證;操作方法為向腕平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此穴一般不灸。

取穴方法: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或側掌,微握掌,拇指上翹,手拇指爪甲橈側緣和基底部各作一線,相交處取穴。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鼻衄;發熱、中暑嘔吐、心下滿;中風昏迷、癲狂、小兒驚風;手指麻木。

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取穴方法:太陽穴的正確位置是在顳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就是太陽穴。

主治: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疾病。

印堂穴

印堂穴是人體腧穴之一,出自《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屬於經外奇穴。此腧穴位於人體額部,在兩眉頭的中間。有明目通鼻、寧心安神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失眠、頭痛、鼻淵等病症。

取穴方法:在人體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結膜炎,瞼緣炎,鼻炎,額竇炎,鼻出血,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子癇,高血壓、小兒驚風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質 的精彩文章:

濕寒體質怎麼辦 這些食物可選擇
喝茶也要看體質,9種不同體質人群,喝茶大不同!
不同體質引起的肥胖和解決辦法,看完想瘦多少瘦多少!
想要瘦下來並且漂亮,怎麼養成易瘦體質?

TAG:體質 |

您可能感興趣

你屬於哪一種體質?
中醫教你認清 你屬於哪種體質?什麼體質容易患癌?
血瘀體質是什麼?
一抽血就淤青,是我的體質問題嗎?
血瘀體質的癥狀是什麼?血瘀體質的表現有哪些?
如何辨別你是哪種體質?——痰濕體質篇
中醫體質測試:你是哪種體質?
中醫說的「體質」都在這裡,你屬於哪種體質?
不同體質的養生粥!看你的體質是哪一種?
看舌頭可以識別體質,你是哪種體質呢!
什麼痰濕型體質呢?
這三種體質的人易患癌!如何逆轉癌症體質?
什麼樣的體質容易得病?你是什麼樣的體質?
專題:寒性體質易患癌,怎樣辨別寒性體質及嚴重程度?
你是酸性體質還是鹼性體質?
九種體質的艾灸方案,看看你是哪種體質?
燥熱體質有什麼特徵?燥熱體質適合吃什麼水果?
什麼是易胖體質?怎樣改善易胖體質?你需要做到這2點
易孕體質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哪些特徵?
為什你是易胖體質,什麼原因導致你的易胖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