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罵暴走團時,別忘了中國的「公共體育設施」嚴重匱乏

罵暴走團時,別忘了中國的「公共體育設施」嚴重匱乏

視頻:臨沂「暴走團」穿反光服再次上路 現叉車壓陣,時長約1分26秒

文 | 楊津濤

山東臨沂「暴走團被撞事件」一再發酵。輿論近乎一致譴責「暴走團」違規佔用機動車道。不過,問題的另一面也不應忽視:當下,中國的公共體育設施,確實嚴重不足。

公共體育設施之現狀

1、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非常低

根據2014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所披露的數據:

截至2013年12月,全國共有體育場地169.46萬個,場地面積19.92億平方米。按照13.61億總人口計,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人均體育場面積1.46平方米。

這個數據,同十年前,也就是2003年相比,雖然有所進步——每萬人擁有的體育場地增加5.87個,人均場地面積增加0.43平方米——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卻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比如:美國與日本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為16平方米與19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量,均在200餘個以上。

2、現有體育場地的「公共性」非常有限

對該次普查披露的數據,再作進一步的具體分析,還會發現一些其他的問題。

比如,據普查報告,全國體育場地的擁有分布情況如下:體育系統1.43%、教育系統(即高等院校)38.98%、中小學34.52%、其他教育單位1.53%、軍隊系統3.08%、其他系統56.51%。(見表1)

註:表格引自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

其中,體育系統、教育系統、軍隊系統的體育設施,普通民眾並不能隨便出入使用。

至於擁有分布佔到了「56.51%」的「其他系統」,則是個神秘的存在——通常情況下,統計數據中的「其他」是較為零散、微末的部分;近6成被籠統歸為「其他」而不做更具體的統計,頗為罕見。

惟據普查報告的注釋——「社會其他行業(系統)所需管理的體育場地,以及難以劃分管理單位所屬系統的場地」,同時「由各級人民政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直接代理或代為管理的體育場地,也被划到其他系統中。」—— 照此推斷,所謂「其他系統」,至少包括了行政(如地方政府機構)及企事業單位(如國企)。這些系統的體育場地,顯然也非普通民眾可隨意出入使用。

其實,表1中的神秘的「其他系統」,由表2亦可以推知大概。

據表2,就數量而言,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單位,佔比達到了55.3%,其中事業單位佔比高達41.81%。就面積而言,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單位,佔比達到了84.26%,其中事業單位佔比高達58.75%。數量上佔比44.70%的「其他單位」所擁有的面積比例僅僅15.74%。

也就是說,這些體育設施,大部分並不對普通民眾開放,其「公共性」很有限。

註:表格引自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

3、公共體育設施奇缺,計划到2025年達到人均體育面積2平方米

2012年,《中國青年報》曾對中國部分大中城市居民的健身情況進行調查,發現79.9%的受訪者身邊缺少公共體育設施,91.1%的受訪者認為公共體育設施收費過高。普通市民可利用的免費公共體育設施普遍較少,因國際、國內重大賽事修建的大型體育館,存在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很少對外開放;集中了主要體育設施的學校,出於教學及安全考慮,對社會的開放程度也不高;社區中的小型公共體育設施,則存在缺少維護、常被佔用的情況。

有一項針對河南省商丘、洛陽、信陽、焦作、許昌市民籃球運動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首選附近學校的籃球場,選擇社區籃球場、單位籃球場、街頭或室內公共場地及體育館的人都很少,顯示社區內公共籃球場數量嚴重不足。受訪者中,62.3%的人表示僅有1個籃球場可供選擇,大多數人能選擇的公共體育設施都極其有限。

在經濟發達的上海,也存在道路都被市民拉網、劃線打起羽毛球等現象。記者採訪在道路上打羽毛球的市民,得到的回答是「附近沒有可以打球、運動的地方,場館收費要60元,只好自己創造條件」。有限的免費乒乓房從早到晚,都有市民打球,游泳池「像下餃子一樣,不要說游,轉個身都難」。

2014年10月出台的《關於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其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

歷史成因

中國的「公共體育設施」如此匱乏,有一些歷史原因。

1、80年代之前的情況

「公共體育設施」這個概念是舶來品。中國近代最早的「公共體育設施」由來華外國人修建。1848年,英國人在上海租界修了跑馬場。漢口、天津等地租界,稍後亦普遍建起公園。1902年,京師大學堂修建了室內、室外體操場;清華、燕京、協和、輔仁等有西方背景的學校,也先後有了正規運動場。進入民國,始有「公共體育場」的出現。如北京青年會設室內體育館,有健身房、籃球、乒乓球、吊環、單雙杠等;先農壇體育場是能容納1.5萬人的大型室外場館。青島、濟南、開封、瀋陽等地出於承辦華北運動會的需要,也建有較為現代的體育場地。

有統計顯示,民國時期全國體育場地共4982個。

1949年後,為支持中國體育代表隊參加國際比賽,陸續在北京、武漢、重慶等大城市修建體育場地。至1957年,共新建體育場地28462個。

隨之是一段「體育大躍進」時期。按照「在5年內每鄉要有2個體育場、1個體育館和1個游泳池的標準」的目標,體育場地數量驟增。從1958年至1965年,新建各類體育場地49900個。不過這些場地絕大部分質量很差。知青下鄉期間,各地農村也曾為知青趕修了一批籃球場、乒乓球台、排球網等,如四川溫江縣158 個大隊,即建球場200 多個。

2、80年代之後的情況

80年代,「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略入正軌,但標準很低。1980年頒布的《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中,「公共建築用地定額中包括0.6~0.9平方米/人的體育運動用地,其中市級、居住區級和小區級的體育運動用地分別為0.2~0.3平方米/人。

這個暫行規定,成為此後很長一段時期各省市城市規劃的指導文件。如1984年山東省下發的《全省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建設座談會紀要》規定:「在居住區和小區規劃中,必須按國家建委一九八O年頒發的《城市規劃定額指標》中運動場的定額執行。居住區:運動場1-2處、每處用地面積4000-10000平米,千人指標200-300平米。小區:運動場,每處用地面積2000-3000平米,千人指標200-300平米。

據統計,1981~1995 年間,全國新建體育場地403347 個(含新建、拆建的體育場地)。

2005年頒布的《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規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可根據需要設置在室內或室外,室外用地面積與室內建築面積控制指標應滿足以下要求:人均室外用地面積0.30~0.65平方米,人均室內建築面積0.10~0.26平方米。」依然是一個很低的標準。該標準沿用至今。

自80年代至今,大型運動會成為新建高質量體育場地的重要契機。如上海為承辦第八屆全運會,新建、改建了38 個體育場館;廣東為籌辦九運會,新建、改建、維修了122 個場館;北京奧運會總計37個體育場館,其中新建11個,改建11個,臨時9個,京外6個。

圖: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儘可能多的運動參與者,是「暴走團」與「廣場舞」在當下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釋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中國體育報》2014 年12 月26 日;李國、孫慶祝:《新世紀以來我國體育場地發展變化的實證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張利:《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發展及改革路徑研究》,《中國體育科技》2017年第2期;李振亞:《河南省城市群眾參與籃球運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福建師範大學2011年;劉建:《公共運動場地不足成城市管理新難題》,《法制日報》2014年8月23日;郝勤、張新:《體育賽事簡史》,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年,第150頁;孫葆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基創業時期的群眾體育》,《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郭敏等:《我國體育場地建設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高爾基:我落在斯大林的陷阱里,進退不得! | 短史記
中國式坐月子,是歐美人玩剩下不要的陋習
一支被遺忘了的國軍「鐵道游擊隊」 | 短史記
罵暴走團時,別忘了中國的「公共體育設施」嚴重匱乏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的體育課為什麼不行
中國體育遭遇不公判罰:體操舉重田徑最嚴重,為何裁判故意打壓?
提到中國女排,國人無不為之驕傲,它是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
三天搞定世界盃新媒體版權 優酷體育仍要和時間賽跑
中奧體育集團總裁劉亞群:尊重足球規律,讓中國球迷不再等待
安踏,你代表不了中國體育精神風貌
阿里體育與中跡體育成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
日本體育全面崛起!中國體育則渾渾噩噩,一點警覺性沒有!
國常會:確定進一步促進體育健身和體育消費的措施
即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印度,為何體育不好
拒絕打假球!中國女排詮釋體育精神,媒體一致點贊!美國隊樂壞了
魏紀中對中國的體育發展做了哪些貢獻?為什麼能夠在體育界有影響力?
王勵勤:建體育強國,更需支持群眾體育發展
為什麼體育比賽韓國的主場哨這麼嚴重?
太極拳與體育的糾結
國內最大的可開合屋蓋體育場工程:紹興體育中心體育場
韓國體壇性暴力醜聞延燒,韓政府文體部和大韓體育會被指共犯
籃球世界盃來了!看中國體育超燃時刻
俄體育場世界盃時將為破壞秩序的球迷設置隔離室
乒乓球,是一種世界流行的球類體育項目,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