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萬病之源是寒濕,大暑過後濕氣重, 解暑勿忘祛濕

萬病之源是寒濕,大暑過後濕氣重, 解暑勿忘祛濕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1





中醫總愛說病人「濕氣重」?


 


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濕重」,濕是從何而來的。


 


濕本身是一種正常氣候變化的構成因素,適當的濕氣是人類和萬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濕氣過盛,侵入人體造成疾病時,才成為濕邪。

 


濕邪又有內外之分,外濕為六淫之一,內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五臟六腑均可為濕邪所病,其中又當屬

脾胃與濕邪關係最為密切。


 


大暑過後,天氣更加悶熱,「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有暑挾濕,且有濕又常惹暑,暑濕相連。中醫學認為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其氣候特點是多濕,明·汪綺石《理虛元鑒》特別指出「長夏防濕」。因此夏季解暑的時候不能忘記祛濕,要雙管齊下。


 




2



長夏——暑多挾濕,濕熱夾擊


 


這個季節空氣中濕度最大,人們易感受濕邪者。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長夏多暑多濕,人們常易出現胸悶、心悸、精神萎靡、胃口不好、乏力等癥狀。


 


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長夏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覆發作。


 


而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所以夏季祛濕熱是非常重要的養生之道。

 


暑濕天氣加重,這時如果人體濕氣過重,濕氣停滯在臟器,就會食慾減退,不思飲食;如果濕氣停滯在經絡,就容易造成關節疼痛;如果截滯在清竅,就會感到頭昏腦脹。甚至有些人會因此出現腹瀉、嘔吐的癥狀。








3


 



暑濕的典型癥狀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人如果陽氣虧損或因勞累耗傷津氣,則暑熱之邪便會乘虛而入,出現頭暈腦漲、心煩口乾、倦怠乏力或自感發熱等癥狀。再加上濕熱的氣候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讓人食欲不振,胃口不佳。


 


被濕邪擊中的典型癥狀是:

身體總覺得疲勞困重

,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裡酸痛,如果酸痛的話,可能是你有血虛、血不養筋的問題。


 


如果你在夏季有以下一種或者多種的情況,就說明濕氣已經在體內慢慢的積累,都需要除濕去熱,以防暑濕纏身。


 


1

、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矇,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


2

、皮膚上會有濕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


3

、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癥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濕困了。








4


 



長夏暑濕——辨證分析


 


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為熏蒸之氣。熱處暑中,濕熱相蒸,阻於氣分。夏季天地之氣相交,酷熱當空,濕氣上蒸,加之氣溫交叉變化,放晴時暴熱,下雨時陰涼,因此暑濕最易襲人。


 


長夏濕盛多夾熱,六淫致病以「濕邪」較多見,且易與風、寒、暑、熱等邪相合為患。


 


在人體,如果濕邪偏重,陽氣運行容易受到阻滯,進而產生鬱積,氣有餘便是火,火與濕相合,即化為濕熱,有的甚至化為濕毒。


 


濕熱下注——男、婦科,腳氣濕疹


 


濕性趨下,易形成濕熱下注,在人體的中下部分會出現相關的疾病表現。比如婦科帶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腸炎、腳氣、濕疹等。


 


濕浸皮膚——頑固性皮膚病


 


如果濕熱之邪聚集於皮下,遇到誘因後,通過皮膚向外而發,浸淫皮膚,就會引起頑固性皮膚病。


 


阻滯肢節——濕熱痹


 


若濕熱之邪停留於四肢關節,就會導致關節腫大,畸形,局部出現紅腫熱痛。


 


腸道濕熱——慢性腸炎


 


濕熱之邪停留於腸道,會引起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等問題出現,進而形成現代醫學所說的慢性腸炎。


 


濕停肝膽經脈——肝經濕熱證


 


如果濕邪停於肝膽經脈,形成肝經濕熱證,人體就會表現為肝區脹痛,口發苦,食慾差,或皮膚髮黃,眼睛發黃,小便發黃等。


 


濕駐膀胱——膀胱濕熱證


 


如果濕邪停留於膀胱,則會形成膀胱濕熱證,患者表現為尿頻、尿急,澀少而痛,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急慢性膀胱炎。


 


濕留於肛門——痔瘡


 


如果濕邪停留於肛門,容易導致痔瘡發生。


 


……


 




5




解暑祛濕是關鍵


 


暑濕內襲人體,使脾胃運化受制。由於炎熱逼蒸,腠理開泄而汗出涔涔,不僅耗津傷液,且氣隨津泄,共致氣虛。


 


加之暑濕直接耗傷正氣,困阻清陽氣機,常見倦怠乏力,食慾減少,氣短心悸,肢困頭重,大便溏薄,低熱綿綿,舌苔膩,民間稱之為「疰(zhu)夏」,易發於老弱或氣陰不足,脾胃虛弱者。


 


心腦血管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久病體質虛實夾雜,夏季來臨不要恣啖寒涼,以免遏伏濕邪留戀,反致病勢纏綿。治暑熱必須清化濕濁,不要顧此失彼。








6


    



解暑祛濕、清暑益氣——中醫調治


 


中醫調治講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治療時令病有著豐富的經驗。


 


解暑祛濕,新加香薷飲


 


中醫認為,香薷性味辛、微溫,入肺、胃經,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之功,適用於夏季外感於寒,內傷暑濕所致的暑濕表症,水腫,小便不利等。


 


《本草綱目》言

「世醫治暑病,以香薷為首葯,然暑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葯,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葯,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


 


香薷外能發散風寒而解表,內能祛暑化濕而和中,性溫而為燥烈,發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腹痛,吐瀉者尤多適用。


 


新加香薷飲香薷 6 克,銀花9 克,鮮扁豆花9 克,厚朴6 克,連翹6 克

。將諸葯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10 分鐘後,水煎取汁,分次飲服,每日1 劑。可祛暑解表,清熱化濕,適用於惡寒發熱,無汗,心煩而赤,口渴,苔白,脈洪大者。


 


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飲用,既可預防中暑,又可增進食慾。


 


清暑益氣湯


 


古代流傳下來治療暑濕當令,脾虛氣弱的處方以清暑益氣湯最為著名。方名為清暑益氣湯的處方有二。


 


李東垣《脾胃論》清暑益氣湯——清暑除濕,健脾益氣。


 


此方適用於暑熱挾濕,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


 


方用青陳皮、蒼白朮、澤瀉分消濕熱,祛濕健脾;黃芪、人蔘、麥冬益氣生津;黃柏苦寒瀉火,清熱解暑;升麻一味,升發陽氣,以固根本。


 


王孟英《溫熱經緯》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此方用於治療夏季感受暑熱,氣津不足,它將常用清暑之品如黃連、知母、竹葉、西瓜翠衣、荷梗等與益氣養陰藥物如西洋參、石斛、麥冬、粳米等兩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效。


 


人與自然相應,只有「調於四時,合乎陰陽」,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暑必傷氣」、「暑必挾濕」的規律指導人們在盛暑時節,飲食、行為都應當順時而為,必要時可以加以飲食防禦,方葯調製。








7


 



飲食調養安度盛暑


 


多食鴨肉


 


中醫認為,鴨肉味甘、咸,性微寒,具有滋陰養胃、清肺補血、利水消腫的功效。《日用本草》中記載:鴨肉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解水,養胃生津」。鴨肉鮮嫩肥美,營養豐富,能製成多種風味各異的佳肴,夏季食用可清暑滋陰、健脾化濕、補益虛損,實為夏季清補之佳品。


 


白扁豆粥


 


臨床上將白扁豆作為甘淡溫和的健脾化濕葯,《本草綱目》言其:「

入太陽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病,清暑除濕而解毒也」

,對於夏季感受暑濕引起的嘔吐、腹瀉、胸悶等症,暑濕泄瀉、脾虛乏力的人群,可用鮮白扁豆100克,大米100克加水適量,酌加白糖煮粥吃,可達到健脾和中,化濕消暑之效。


 


香薷花椒茶


 


香薷、花椒各5 克

。將二者擇凈,放入茶罐中,加沸水適量,浸泡 10分鐘後飲服,每日1劑。可化濕開胃,適用於暑濕困脾,脘腹脹滿,納食不香,肢軟乏力等。


 


三豆湯


 


夏天由於氣候炎熱,人們出汗多。容易中暑、虛脫。三豆實為解暑、清熱、祛濕、防病之佳品,老少皆宜。


 


三豆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可以預防痱子,緩解各種疥瘡、痘痘、濕疹及睏乏感。黑豆有補腎益精、清熱之功效;綠豆有清熱解毒、消暑的作用;赤小豆有清熱利尿、消腫療效。服用三豆湯是夏令消暑清熱的最好選擇。


 


製作:

將綠豆、黑豆、赤小豆等量混合在一起,一份"三豆"加三份水,小火煮爛,每日食用1~2次,每次1碗。


 

8




祛濕穴位


 


濕熱體質的人,需要化痰祛濕。具有化痰祛濕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

曲池、肺俞、八髎、中脘、足三里、陰陵泉

。中醫治療濕熱體質,這幾個穴位健脾除濕,一起來看看。






 



1

、肺俞穴




濕熱體質偏於濕熱內蘊,表現為痤瘡、口臭的可以選用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卧姿勢,對清肺經的濕熱療效顯著。


 


操作時,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約揉15-30次,用兩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後緣向下分推,約分推30-50次。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卧姿勢。






 



2

、八髎穴


 


八髎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鐘,對於濕熱體質偏於濕熱下注的人比較適合。






3

、中脘、足三里、陰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水濕,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濕。這三個穴位也都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人進行按摩。






 



4

、豐隆、三陰交、內庭、足三里




如果拔火罐,可以選擇豐隆、中脘、內庭、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這樣的順序。


 





5

、去濕要穴「曲泉」




屈膝時,當膝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中。取屈膝位向膕窩方向直刺1~1.5寸,如覺針下有搏動感時,應停止刺入,以免損傷動脈。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6、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用拇指或者中指指端來按揉即可,每次1~3分鐘,每日按摩1~2次。經常按按就可以起到疏風解表、清熱利濕的作用。按摩的時候,一定要產生酸脹感,因為這個穴位比較敏感,很容易產生酸脹感,曲池穴為什麼可以消除濕熱呢?


 


因為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

,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肺主皮毛。此穴位於肘部,乃經氣運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里達表,即可清在外之風熱,又能瀉在內之火邪,是表裡雙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風熱表邪,主治外感熱病、風熱上擾的頭痛、咽喉腫痛,風熱犯肺的咳嗽、氣喘。


 


文章內容

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由中醫思維+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參考文章:新中醫時代2013年04月《濕熱證——從濕衣服的故事說起》


中國中醫藥報《解暑祛濕話香薷》胡獻國









特別提醒:歡迎添加專屬客服微信,享受實時諮詢服務


郝萬山傷寒傳承【

18201678993


諮詢團購【

18210107567


峨眉醫學傳承【

13552886976




更多團購信息,敬請關注中醫思維十服務號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即團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辟穀是古人推崇的養生之道?
大暑時節 | 生津止渴,消食去火,除煩安神
今日大暑|益氣生津,化濕除煩
揉腹不斷,百病不犯
五行針灸——你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第三期微課招募)

TAG:中醫思維十 |

您可能感興趣

這5種瓜是寶物,解暑祛濕氣,大暑前吃最滋補
大暑節氣,馬齒莧瘦肉湯清熱祛濕解暑
濕熱易傷脾胃?每天喝一杯,除濕氣、解暑氣,堪稱「天然空調」
三伏天悶熱難耐,卻是祛濕好時期,4種湯飲解暑又祛濕,不妨一試
大暑時節濕熱難耐,這些食材常吃,清熱解暑,不懂虧了
夏季天氣濕熱容易長痱子?多吃它做好它,清熱解暑、抑菌抗菌
夏吃瓜!這5種瓜是寶物,解暑祛濕氣,大暑前吃最滋補
它是夏季第一花,清熱解暑、緩解濕疹,趕走上火小毛病
三伏天吃冷飲解暑?當心寒氣傷身!多吃5種食物,清熱降溫不惹寒
夏天濕氣大,除濕、清熱解暑、減肥纖體,不能放過它!全身是寶
芒種喝5道「天然解暑湯」,消暑除濕,改善睡眠,苦夏輕鬆過
身體濕氣重,每天喝杯它!祛濕、解暑、還能減肥!
它是夏季第一花,清熱解暑、緩解濕疹
炎熱的夏天,多喝這道湯,能清熱解暑、祛濕利水、滋陰補虛!
【食療葯膳】天氣濕熱,胃口大跌!來個味道鮮美的節瓜海帶排骨湯,能開胃消食、清解暑濕,讓您食慾大增!
炎炎酷暑,如何化解暑濕?
小暑節氣後,這粥要多喝,清涼解暑,安神助眠,一覺睡到大天亮
23號大暑,它是「天然解暑劑」,滋陰養神,還消暑利尿
比冰淇淋好吃一萬倍,清涼解暑又低脂
春吃芽夏吃瓜!這5種瓜是寶物,解暑祛濕氣,大暑前吃最滋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