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鐵生:慫,就是從了你心裡的怯懦,別慫!

史鐵生:慫,就是從了你心裡的怯懦,別慫!

線上分享,線下圈子,盡在微信:EMBACLUB

===================================

孤獨源於恐懼,還是恐懼源於孤獨?從現實中看好像是互為因果,但從根上說,應該是恐懼源於孤獨。就是說,人最初的處境是孤獨,因為人都是以個體身分來到群體之中。你只能知道自己的願望,卻不知別人都在想什麼,所以恐懼。恐懼,即因對他者的不知,比如一條從未走過的路,一座從未上過的山,一個或一群不相識的人。這恐懼的必然在於,無論是誰,都必然是以自己而面對他人,以知而面對不知,以有限而面對無限。可以斷定,無此恐懼的倒是傻瓜。反過來說,這樣的恐懼越深,說明想像越是豐富,關切越趨全面。比如說,把路想像得越是坎坷就越是害怕,把山想像得越是險峻就越會膽怯,把別人想像得越是優秀就越是不敢去接近。慣於這樣想像的人,是天生謙卑的人。

謙卑,其實是一種美德。有位大哲說過:信仰的天賦是謙卑。謙卑而又善思的人,一定會想到「壓根」和「終於」這兩個詞——我們壓根是從哪兒來,我們終於能到哪兒去?換句話說:人生原本是為了什麼?人又最終能夠得到什麼?——只有謙卑的人才可能這樣問,自以為是的人只重眼前,通常是想不起這類問題的。甚至可以說,謙卑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惟有謙卑,可讓人清醒地看待這個世界;惟有謙卑可通向信仰;惟有謙卑能夠讓人懂得,為什麼尼采說愛命運者才是偉大的人。(關於「愛命運」的問題,以後再慢慢說。)

人最初的願望一定是「要好好活」,而最終所能實現的,一定是由自己所確認的「有意義」。為什麼?因為,以人之有限的智能,是不可能把世間一切都安排得盡善盡美的,而只可能向著盡善盡美的方向走。所以,只要是在走向你認為的「有意義」,就是「好好活」了,就是活好了;反過來說,為了活好,就要做自己確認是「有意義」的事。此外,還能怎樣好好活呢?

事實上,沒有誰不想好好活,然而,卻非人人都能為自己樹立一種意義,確信它,並不屈不撓地走向它。原因是,人常把外在的成功——比如名利——視為「有意義」。可是,首先,面對無限的外在,走到哪一步才算是成功了呢?其次,外在的成功,也可以靠不良手段去獲取,但這還能算是「好好活」嗎?

其實,從根本上說,什麼是好,什麼是善、是美,乃是一個自明的真理,不用教,誰心裡都清楚。否則也就不能教,不能討論,因為,倘無一個共同的坐標系——即善與惡、好與壞、美與丑的基本標準,人與人之間是根本沒法兒說話的。有人以此來證明神的存在。

所以,只有內在的成功,才真正是「有意義」。何為內在的成功?我想,只要人確信自己是在努力地「好好活」,不斷地完善自己,就是內在的成功。至於外在的成就有多大都無所謂,至於跟別人比是高還是低都可以忽略。你發現沒有,一跟別人比,你就跑到外在去了?一到外在,恐懼就來了,意義就值得懷疑了,腳下就亂了,不知道怎樣才算是「好好活」了。

《士》中那個班長,讓許三多做一個單杠動作,許三多總是數著數兒做,三十個已覺不易,便掉下杠來。班長說你數個屁數兒呀,只想著做動作!結果他做了三百三十三個。所以,你只有靠內在成功來確保意義,你只有在自己確認的意義中才能獲取成功。

但是,謙卑的敵人是膽怯。不過呢,謙卑與膽怯常又是雙胞胎。如何能夠既保持住謙卑,又克服掉膽怯呢?真是挺難。但只有細想,你就會發現,謙卑又是內在的。從不跟別人比,而膽怯必定是因為又跑到外在去了——懼怕他者。爬山怕山高,走路恨路長,而面對他人則害怕被看不起——豈不是又跑到外在去了?所以,千萬要保持住自我——這並非是說稱王稱霸或輕視他人,而是說,一切事,都以完善自我為目的。幫助他人也是為了完善自己,向別人討教也是為了完善自己,爬山、行路、做題、交友,一切事都是為了完善自己,即便是遭人嘲笑,也一樣能夠從中完善自己。一旦太要面子,就又跑到外在去了——是以別人的目光在看自己。很多應該做的事,不想做,不敢做,這時只要想想我是為了完善自己,事情就好辦多了。完善自己,當然不是為了滿足虛榮,而是就像老財迷斂錢那樣,一點一滴地壯大自己心靈、品德——如此,何怕之有?

其實,你的一切問題,都在於膽怯。其實我也是,一上講台,看台下黑壓壓的全是人,腦袋裡立刻一片空白。細究其因,還是因為跑到外在去了,生怕講不好,落個名不符實的名聲。有幾次坐在台上,我忽然想到了這一點,心說去他媽的,只要講的是我真心所想就行,於是立刻回歸內在,便也滔滔不絕起來。交友也是一樣,一怕,准就是想到了別人的目光和評價。我知道這事改起來難。本性總是比理性強大。但這不說明不應該去試試。

為什麼要試呢?為了自我完善:看看我能不能放下虛榮,不怕嘲笑(也未必就會遭到嘲笑),看看我的膽量,看看在我通常的弱項上能否有所改善。是呀,完全不怕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怕著,也要去試試,視之為歷練自己的一個步驟、完善自己的一步行動——我的經驗,只要一這樣想,就不那麼害怕了,就什麼都是可能的了。事後,果然有人嘲笑你的話,是自己錯了自己長見識(又完善一步),是別人錯了卻還嘲笑你——你慢慢體會吧,這其實並不太難過。

(來源於《收穫》雜誌,2012年第一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BA 的精彩文章:

與我何干?——公司轉型升級與員工職業生涯關係淺談
王石離別感言:我給萬科留下了什麼
到底什麼是「管控」?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策略
如何穩定員工隊伍

TAG:MBA |

您可能感興趣

史鐵生:合歡樹還在,母親卻不在了
一句史鐵生,一些稚拙的美,一些驚人的丑
史鐵生:寫作是一種命運,只能聆聽和追隨
史鐵生:經歷過傷痛,就明白了人生
史鐵生:「忘了」與「別忘了」
《讓「死」活下去》:史鐵生是不幸,但女人始終陪伴,她叫陳希米
鄧曉芒:為什麼沒有自殺?史鐵生是怎樣思考自己命運的
史鐵生:以向死而生的勇氣 讓死活下去!
史鐵生:經歷過四季,就明白了人生
21歲突然癱瘓的輪椅作家史鐵生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都是殘疾人!
史鐵生:生與愛原本是一碼事。
史鐵生:我殘疾的是身體,中國人殘疾的是心靈
史鐵生去世八周年:雙腿和愛情二選一,我還是要選擇愛情
史鐵生:人生就該活出愛
史鐵生:一位一生都在死亡邊緣行走的作家
史鐵生:願你在生命的幽暗中觸摸到光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史鐵生:愛情是孤獨的證明
史鐵生:他與地壇,他與世界
史鐵生:愛是孤獨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