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玉堂春》戲詞之研究:梅尚程荀各有不同

《玉堂春》戲詞之研究:梅尚程荀各有不同

《玉堂春》為今日旦角中最出風頭之戲也,唱做兼備,實為可觀。其中要目大致共分「院敘」、「廟會」、「起解」、「會審」、「團圓」諸幕。四大名旦均以此劇擅名,唯腔調各有巧妙不同,大有柳暗花明之妙,但其詞句之間略有出入。茲將梅尚程荀諸人之詞句,約略記之,以供戲迷者之研究![二六]詞中,梅唱:「自從公子回原郡,奴在北樓裝病人,公子若是不娶妾,玉堂春立志我就不接人!」程唱:「自從公子南京去,玉堂春在北樓裝病情,公子若是不娶妾,玉堂春守節不嫁人。」荀唱:「打發公子回原郡,二人在燈前把誓盟,公子立志不另娶,玉堂春至死不嫁人。」一言分別之夜,燈下盟誓;一不言盟誓,只言公子去後,玉堂春裝病。老詞唱「打發公子回南京,二人在神前把誓盟」,則言在關王廟分別,神前盟詞。盟誓是在燈前神前待考,戲詞不同如此。

《玉堂春》梅蘭芳飾蘇三

皮黃詞中東轍與人辰轍絕不通用,而《玉堂春》老詞中有「王金龍」、「到洪洞」、「臉緋紅」,「龍」、「洞」、「紅」等字皆中東轍,不可通用。今程將「王金龍」改為「三舍人」,又將「臉緋紅」改為「臉含嗔」,獨「到洪洞」一句未改,「洞」字仍不免出轍,為之設想,恰當改句實難得也!老詞中有「三萬六千銀,一旦化了灰塵」。有人謂「三萬六千兩銀子」非「一旦」所盡,故蘭芳硯秋均改為「一概」,「旦」、「概」皆為去聲字,於腔不生變化,亦無妨也!

荀詞中有「做媒的銀子三百兩」,而硯秋詞則為「一百兩」,究竟三百兩抑或一百兩,是一小問題。聽其所唱有「初見面紋銀三百兩」,又白口中亦有「用手」一約有三百餘兩,若再來一個三百兩,略嫌重複,故以一百兩為妥。此種數目皆編戲者隨意寫出,並非事實,故無甚大關係。「三」字可高唱,「一」字則低出可矣。

《新玉堂春·梳妝》荀慧生飾蘇三

老詞之「先打金杯和玉盞」,今多沿用。金杯可打,玉盞不可打,故將「打」字均改為「買」字,極為合宜!「後買翠盤與翠瓶」,乃普通詞,今程改為「又買翠匣與花瓶」,此處無大關係。

「鴇兒貪財將我賣,將我賣與沈燕林。」此硯秋詞甚佳,普通詞無賣與沈燕林明文,致「一馬到洪洞」之句毫無根據!

《玉堂春·起解》程硯秋飾蘇三

「一馬到洪洞」言受鴇兒之騙,賣與沈燕林。假說王公子得中,令玉堂春至天齊廟燒香酬神,乃一直賺到洪洞縣沈家也。以理度之,蘇三必乘轎而往,絕不能乘馬,若乘馬不致被賺到洪洞也。詞雲「一馬」系某地方一種成語耳!

又《起解》詞,梅唱:「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我心內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言說蘇三薄命短,來生變犬馬當報還」。小雲唱:「蘇三離了洪洞縣,雙膝跪在大街前,帶慚含羞舉目看,過往君子聽我言,哪一位去把南京轉,你與我三郎把信傳,言說我蘇三薄命短,來生犬馬我就當報還。」此詞梅、尚二人又有不同之處!

《新玉堂春》尚小雲飾蘇三

又《會審》詞程唱「來至在都察院,舉目往上觀,兩旁的刀斧手,嚇得我膽戰心又寒,蘇三此去好有一比,好比那魚兒落網有去無還」。慧生則將「魚兒落網」改為「羊入虎口」(編者按:「羊入虎口」為老詞)。其中最特別者,該伶唱至「犯婦本當不招認,皮鞭打斷無數根」,忽加唱「哎呀我的大老爺」,每聆此劇至此句時,感覺一種特別滋味。人皆不知其來歷,蓋此戲由梆子而來。此劇本為山西省故事,原為梆子班腳本,皮黃班改編,慧生幼年擅梆子,故而加此句,致此一句則他人皆無也!

以上所述,不過大概,其異同之處,更不勝枚舉,礙於時間及篇幅,容再續談!

(《立言畫刊》1938年第5期)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微信號: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梨園雜志 的精彩文章:

李慧芳:漫談青衣表演
觀劇生活素描

TAG:梨園雜志 |

您可能感興趣

馮立君丨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楊潮‖讀呂鳳子的《中國畫法研究》
必須弄明白《奇門遁甲》的研究價值——帝王之術
李江峰:《晚唐五代詩格研究》
李文娟:《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後 記
台灣《文化研究》學術期刊簡介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讀《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隨筆
梁濤:李文娟《安樂哲儒家哲學研究》書序
栗鄉詩書畫研究會桃花吟聯詩
金華舉辦第二屆艾青詩歌節:研究艾青詩學,弘揚艾青精神
莫山洪║略談民國駢文研究文獻的整理
清宮廷畫家徐揚《姑蘇繁華圖》,研究「乾隆盛世」的珍貴資料!
新書推介 | 吳佩林:《地方檔案與文獻研究》第三輯
陝北黃土地上的作家鏈——兼評喬山人對柳青、路遙文學精神的承傳光大——《黃帝傳》研究之一
趙雪沛《清中葉浙江女詞人研究》
神思餘音化墨香——讀荊晶《晉劇唱腔音樂研究》
張郁乎│石濤《十六應真圖》研究
《魯恭姬造像碑》書法藝術研究
瞿艷丹:《七經孟子考文》正副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