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園居:藝術與自然間的模仿

園居:藝術與自然間的模仿

長年旅居國外的現代設計理論大師王受之,有次去德國波茨坦的「莫愁宮」遊歷。其時細雨霏霏、落葉滿地的深秋景緻,讓他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悲愴和失落。問問身邊的德國學生,卻全無此感,王受之將之歸結為中國人特有的自然觀與環境觀,比如悲秋。

誠然,中國人的愛慕自然,主旨並非僅指綠色環保意義上的生態和諧。中國人的自然,是被文人有情之眼、有塊壘之心胸發明出來的,包含了太多的意蘊與感懷。魏晉時期,以山水詩畫為代表的自然之發現,也伴隨著人的覺醒,如李澤厚所說,人們從兩漢以來個人的活動與觀念完全屈從於神學目的論和讖緯宿命論中解放出來。

在「藝術模仿自然」這句文學評論套語中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自然」是成為審美對象的被發明出的自然。而在浩瀚璀璨的中國藝術中,除了蔚為大觀的山水畫,在我看來最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園林藝術。

在給外國學生講課時,王受之曾仔細分析過繁體的「園」字:外面的「口」是圍牆,上面的「土」是土地和山石,中間一個小「口」是水池,下面的「衣」字代表植物。一派自然景緻悉集園中,讓學生聽得大呼過癮。

園林古已有之,《周禮》記載的「囿」,最早是供帝皇游觀狩獵的場所。秦漢之後,大一統皇權「囊括四海」的政治模式與地理觀念體現在園林景觀中,最明顯的一點莫過於「海中建山」。自此,這種以自然或人工模擬的山水為骨架、以形態豐富多變的建築作為附屬景觀的構景模式,成為中國皇家園林乃至其他主要類型園林的基本格局。

學者王毅在考辯園林歷史時,發現隱逸文化的成熟對於士人園林的發展有極大促進,隱士們在發抒其高蹈志向的同時,也使其隱居環境中的山水草木皆染上了某種特殊的品格,正如辛棄疾所說「先有淵明後有菊,若無和靖即無梅。」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有隱逸的條件與志向,於是由渴慕而模仿,漸漸地,千方百計營造出富於自然氣息的園林,便成了社會中上層士人階層普遍的生活內容和文化內容。

然而,自然包羅萬象,鬼斧神工,如何做到「江山無限景,都聚一廳中」呢?揚州個園一角,四季假山前題有「壺天自春」四字,恰能說明中國園林「以小見大」的藝術追求。南北朝詩人庾信在《小園賦》中,說他的小園就是一個壺地:「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背後的故事是,東漢時有個方士叫費長房,一天在街上遇到一個買葯老翁,在藥店懸一壺,每天罷市後便跳入壺中,號稱壺公。有趣的是,其他人看不到,只有費長房一人在樓上看到,好奇之下便去拜會。老翁讓他明天再來,隨後邀他一起進入壺中。壺中華樓麗閣、美酒佳肴,妙不勝收,二人於是在裡邊盡情享受。

個園春景圖

正因為這個典故,「壺納天地」便成為中國園林的一個固有說法,學者朱良志對此有過分析:「中國園林其實就是造這樣的壺:壺雖小,天地卻很寬;壺中似乎空空,卻有莊嚴樓台,無邊妙色。不必華樓麗閣,不必廣置土地,引一灣清泉,置幾條幽徑,起幾座亭台,便儼然構成一自在圓足的世界,便可使人『小園香徑獨徘徊』了。」

園林既是藝術,也是生活居所的一部分,如果說藝術模仿自然,那麼生活也在模仿著藝術,居住在都市中的人們無疑對此尤有體會。幾十年前,張愛玲曾將這種生活對藝術的模仿稱為「生活的戲劇化」,在散文《流言》中她寫道:「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案,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藉助於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

中國園林,雖不至於讓我們產生那種第二輪的體驗之感,但其雅緻處,其會神處,令我們著迷喜愛的原因所在,正緣於其對藝術的模仿。按朱良志的說法,便是詩歌與繪畫的雙重影響:「有的學者說,西方園林的設計者是建築家,中國園林的設計者是畫家。這概括是有道理的。在西方傳統園林中,建築是主體。而在中國園林中,表現繪畫的境界則是最高的原則。西方園林是建築師的產品,中國園林則是詩人和畫家的作品。」

這種詩畫意境在園林中的體現,正如園林專家陳從周所概括:「我國古代園林多封閉,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故『空靈』二宇,為造園之要諦。花木重姿態,山石貴丘壑,以少勝多,須概括、提煉。曾記一戲台聯: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會萬師。演劇如此,造園亦然。」

壺天自春

文人的參與,加上其志趣與藝術的浸染,使園林成為集建築、山水、花木等藝術之大成的中國人骨子裡的某種情結與歸依。陳從周先生曾言「東方文化,當從園林求之。」徜徉園林之間,不僅可以體會那不著痕迹的人工山水與建築的自然之美,更能體會到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與審美意趣。記得有次,去蘇州出差,順道遊歷了江南大藏家顧文彬的怡園。獨自漫步在細密清冷的冬雨中,園中的曲徑樓榭,茂草苔蘚,讓人在幽深蕭瑟里卻陡然生出一種力量,我的腦子裡竟然蹦出肖開愚的一句詩:「我昔日冒死旅行就是為了今天嗎?從雨霧中捕獲勇氣。」

蘇州、揚州的園林同為江南士人園林代表。在朱良志看來,與蘇州園林相比,揚州園林多以石取勝。如揚州城南花園巷的片石山房(雙槐園),便以湖石著稱,據傳園內假山為石濤所疊,巍峨綿延;水流雖細,但似斷非斷,與山體相繼越,有奔騰跳躍之勢,堪稱「一片石」的奧秘世界。

而在嶺南,由文人士族們構造的園林代表,則是「嶺南四園」:佛山樑園,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身為廣東人,王受之曾細細品味過上述四園。自成門類的嶺南園林,在他看來,最大特點是與當地潮濕悶熱的氣候以及人文條件配合,別有特色。

萬科「第五園」

美則美矣,然而園林距離普通人的生活畢竟遙遠。幸運的是,萬科與中國現代設計理論大家王受之的相遇,讓這一切有了可能。2004年,在萬科房地產開發集團的邀請下,王受之在吸取嶺南四園及徽派民居的基礎上,以現代建築元素,試圖探索一種新型、南方的、中國式的生活模式:「園林層疊、出入有致、空間交錯、明亮通透、湖光山色」。

2006年,萬科「嶺南四園又一園」的「第五園」房地產項目率先在深圳落地。植根於中國的土壤之中,「第五園」將絕壁、危崖、山谷、水洞、瀑布、步石等形成「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園居風景,以天為廬,以地為院,以牆為紙,以山水花鳥亭台樓閣作畫,搭建出一片高低不同、相映成趣的風景。

11年過去了,在深圳、上海之後,第五園產品系又來到了園林勝地揚州。傳統與現代,生活與藝術的碰撞,又將激發出如何的想像力?7月12日,在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揚州個園,讓我們一起期待揚州萬科舉辦的「園本中國,一個園」2017園林作品發布會。屆時,三聯生活周刊也將與讀者一起,共同探尋園林里的中國。

品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冢虎」司馬懿
杭州保姆縱火案:消失的三小時
夏日閱讀徵稿 WeWrite+封面故事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背包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愛與思念|墓園裡的藝術與生活
繪畫與自然結合的街景藝術
馬譽煒:物化在國畫藝術中的詩性智慧與情感藝術園地
逆商:與自己和解的藝術
圓明園,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是世界自然藝術的奇觀!是絕美的藝術!
自由與藝術感的空中閣樓
粗礪的生活與藝術夢
盆景是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結晶,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
藝術空間的絕唱!
藏在老宅里的藝術天地
李葛夫:盆景是人與自然感應的傳統藝術
景德鎮瓷器里的藝術與生活
激越與悲愴的絕唱,傳統與現代的衝撞:許江油畫藝術
國畫家劉建賓:作品自帶『標籤』,具有獨特的藝術符號!
花園,隱秘的樂趣,一生的藝術!
「真正的藝術不是藝術」——畫家孫緒和談繪畫藝術創作
插畫:讓藝術自然而然發生
珍妮·奎因:空間的藝術
沉默的藝術,無言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