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原創散文《黃山秋行》
黃山秋行
時至金秋,我與屈江北老師和汝州市文聯陳建國副主席相約登遊了「昂霄逼漢,松石奇詭,岩崖崢嶸,氣象萬千」的黃山。我覺得,黃山兼有泰山的瑰偉、武夷的秀逸、華山的峭峻、匡廬的飛瀑騰空、衡岳的層煙疊翠,雁盪的叢石嶙峋……真可謂集全國名山之大成。
說起黃山的「險」,不得不提到我們翻過的「鯽魚背」那一段險峻路程。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我們步步為營,緊扶石壁,不敢往萬丈深淵那一邊俯瞰。偶爾一瞥,令人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又比如「一線天」,要通過一道十分狹窄的隘道,道中兩壁夾立,高達數十丈,真是「天不容數尺光,道不並兩人趾」,抬頭一望,頗有點陰森逼側、頭暈目眩之感。但我與屈老師還是互相鼓勵,互相支持,終於通過了「一線天」。
在黃山,石的奇和松的奇幾乎是分不開的。黃山素有「無峰不石,無石不松」之說。黃山松都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險峰上,紮根懸崖,破石而出。峰越高,松越奇;環境愈差,姿態愈美。其共同特點是:針葉短而稠密,樹冠平整如蓋,蒼翠欲滴,惹人喜愛。根據立地條件,可分為高大型、奇異型和蹲伏型三類。黃山松在貧瘠的岩石上盤根錯節,刻苦自勵,斗冰雪,戰嚴寒,奮發成長,既令人敬慕,又給人以鼓舞和力量。它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中,把自己塑造成各種形態,或立或斜,或俯或仰,不可名狀。著名的有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望客松,蒲團松、倒掛松、黑虎松、連理松、龍爪松、接引松、聚音松、麒麟松、鳳凰松、團結松、孔雀松、扇子松、梅松、舞松等等。它們早已威名遠揚,馳譽中外,是黃山松的代表。迎客松更成為黃山的化身和驕傲。「蓬萊三島」是矗立在天都峰腳下的三座參差不齊的石峰,峰上容不下一尺深的泥土,卻生長出好幾棵生意盎然的松樹來,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枝條掩映在浮雲濃霧中間,真好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仙山。「夢筆生花」位於千峰環抱、白雲繚繞的北海賓館附近,它的形狀好像一枝粗大的畫筆,峰頂尖銳,像筆峰,一棵松樹從尖端的石縫中盤旋而出,茂密的松針好像筆峰的穎毛。對面還有一座筆架峰,如果把這支「筆」放倒下來,恰好落在筆架上,真是天生巧合的奇景。
黃山最為瑰奇偉麗的還是雲海。我們登山的那天,正是雨後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煙雲瀰漫,浩瀚無涯,宛如波濤起伏的大海。這裡的奇峰怪石,青松流泉,由於雲海的鋪蓋,更加動人而富有詩意。黃山有五海,可以在不同地方觀看。玉屏樓可觀東海,清涼台可觀後海,東海門可觀東海,排雲亭可觀西海,光明頂可觀天海。雲海五座,如五大洋,洶湧澎湃。被雪浪拍擊的山峰,或被吞沒,或露頂巔,沉浮其中。風急了,西海門前,雪浪滔滔。而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碼頭上裝卸著一包包柔軟的貨物。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又這樣險惡,准能撞斷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們穿過密林小徑,奔上左數峰,上有平台,可以觀海。但見浩瀚一片,了無邊際,海上蓬萊,尤為詭奇。我又穿過更密的林子,翻過更奇的山峰,蛇行經過更險的懸崖,踏進更深的波浪。一葦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飛來峰上。遊興更濃了,我又踏上雲層,到那黃山圖上沒有標誌,在任何一篇遊記之中無人提及,根本沒有石級,沒有小徑,沒有航線,沒有方向的雲中。僅在岩縫間,松根中,雪浪摺皺里,載沉載浮,我到海外去了。濃雲四集,八方茫茫。忽見一位葯農,告訴我,這裡名叫海外五峰。他給我看黃山的最高榮譽,一枝靈芝草,頭尾花徑俱全,色澤鮮紅如像珊瑚。他給我指點了道路,自己緣著繩子下到數十丈深谷去了。他在飛騰,在盪鞦韆。黃山是屬於他的,屬於這樣的葯農的。
我又不知穿過了幾層雲,盤過了幾重嶺,發現我在煉丹峰上,光明頂前。大雨將至,我剛好躲進氣象站里。黃山也屬於他們,這幾個年輕的科學工作者。他們邀我進入他們的研究室。傾盆大雨倒下來了。這時氣象工作者祝賀我,因為將要看到最好的景色了。那時我喘息不安,他們卻催促我上觀察台去。果然,雨過天晴,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將軍。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輕盈的雲海隙處,看得見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寧的白岳山,青陽的九華山,臨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廬山。遠處如白練一條浮著的,正是長江。這時彩虹一道,掛上了天空。七彩鮮艷,銀海襯底。妙極了!彩虹並不遠,它近在目前,就在觀察台邊,不過十步之外,虹腳升起,跨天都,直上晴空,至極遠處。彷彿可以從這長虹之腳,拾級而登,臨虹款步,俯覽江山,而雲海之間,忽生寶光,松影之蔭,琉璃一片,閃閃在垂虹下,離我只20步,探手可得。它光彩異常,它中間晶瑩,它的比彩虹尤其富麗的鏡圈內有面鏡子。攝身光!攝身光!
日出是黃山的一大奇觀。獅子峰、丹霞峰和光明頂等處都可以看到日出。黃山日出不同於泰山日出,由於泰山矗立於齊魯平原,登泰山極頂可遠眺東海,從真正的海水中遙望旭日從海中躍出,萬紫千紅,極為壯觀。所以自古以來就有「登泰山以觀滄海」的說法,因此聞名於世。黃山是群山,座落在皖南萬山叢中,而黃山又是皖南萬山叢中的最高峰,可以極目遠眺。雲山重疊中的黃山日出又是一番景色。我凌晨4時就起床來到了清涼台,這座台突出在三面臨空的危岩上,靠在石欄上就可以俯瞰和遠眺黃山西海一帶的全部景色。我們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約半個鐘頭,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輝映著朝霞,賽似剛從高爐里傾瀉出來的鋼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張開眼睛直視。過了一會兒,紅日冉冉上升,光照雲海,五彩紛披,燦若錦繡。那時恰好有一股強勁的山風吹來,雲煙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雲海中時隱時現,瞬息萬變,猶如織錦上面的裝飾圖案,每幅都換一個樣式。這樣的景色,我們就是在彩色圖片和彩色電影、電視中也很難看到。
這次登黃山,給我留下歷久難忘深刻印象的是天都峰頂鐵索鏈上那各式各樣大小不等的「連心鎖」。我們親眼看到幾對青年男女登上天都峰後,感情激動,引亢高歌。他們偎依在一起,把兩顆心鑄成鐵鎖,鎖在天都峰頂,希望它能鎖住他們的愛情。據說在婚後度蜜月的日子裡,有的還要再來一次黃山,把那把經過風吹雨打,冰凍雪壓,受過各種磨難的鎖帶回去鎖在新房門上,然後換把新鎖鎖在原處。
也有繫上「同心鎖」後,感情發生破裂,甚至準備離婚的夫妻,當他們想到天都峰上的「同心鎖」,就會大事化了,重歸於好;也有極少數人要把「同心鎖」打開丟掉後再辦離婚手續,於是,他們便再一次來到黃山,當他們經過千里迢迢,又一次登上天都峰打開那把鎖時,誰也不願親手把它拋下深淵,經過多次推讓後抱頭痛哭在一起。也有的戀人經過千難萬險,登上天都,把兩顆心鎖在一起,鑰匙拋下深淵,此鎖就再也不能打開。天都作證,永結同心。
人世間最奇特、最深刻、最古老又最花樣翻新的就是男女戀情。這天都鎖給愛情增加了一份神秘、一份浪漫、一分通神的高峰體驗。讓兩個人的感情到達體力、膽魄乃至命運允許達到的高度。強烈、真摯、壯觀、令人感動。好沉重的天都峰,它是座情人峰,有愛的磁場,站在峰頂,廓除煙霧,掃滌塵埃,感情得到凈化和升華。人們來是朝拜愛神,朝拜生命的。
好難忘的黃山秋行啊!
月夜走函谷 郭進拴
金秋時節,應豫西靈寶市文聯主席、《函谷》雜誌主編張志玉老師的邀請,我來到靈寶參觀訪問。
我和張老師相識於1978年夏天,那時我痴迷文學,自費到鄭州送稿,他與《河南日報》的文藝編輯李長華老師深夜到河南日報招待所看我,親自給我看稿、改稿。後來我們又多次在洛陽地區的劇本分析會、筆會、文學報告會、戲曲會演大會上見面。1992年,我們兩個都被評為河南省首屆優秀文學組織工作者獎,共同出席了在省文聯舉行的頒獎大會,他還應我邀請到汝州游過我們家鄉的風穴寺,1996年我們又在河南省第四次文代會重逢,長談了兩個夜晚。我還在《壯歌風雲路》一書中收入了評論《生活的浪花——讀張志玉、劉育賢同志的新民歌》一文。
這次靈寶之行,張志玉老師陪我月夜走函谷,緬懷先賢,追述往事,一睹雄關美景,了卻了多年夙願。
月光如水,秋風陣陣,野蟲唧唧。我一邊覽月夜景色,一邊傾聽著志玉老師對函谷關的介紹: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區北約15千米的王垛村,它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函谷關東西長7.5千米,穀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發生在這裡,那麼這裡和老子的著作《道德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老子曾經路過此處,著名的《道德經》就是在這裡完成的。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曾到這裡朝聖祭祖。
函谷關除了軍事上的作用外,在文化上也不僅僅只有《老子過關留名著》的典故,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還流傳著「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說話間,我們已來到了函谷關前。放眼望去,只見嶺高谷絕,地勢險要。
關內有「太初宮」,即老子著經處。都城洛陽的藏書吏,道教的創始人。他看到東周相傳,有一天,函谷關的關令尹喜,帶兵出巡關口,看到一團紫雲從東邊飄飄而來,尹喜說:「紫氣東來,必有貴人路過此關」。於是,他便候在關樓前迎接這位賢人。果然,不大一會兒就有一人騎著青牛緩緩而來,尹喜仔細一看,原來是老子來了。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東周。衰落,天下大亂,便辭官西行了。尹喜和老子是老相識,一見分外親熱。尹喜把老子留在府內說:「你眼看就要退隱,今後恐難再見,請你再為我寫篇文章吧!」老子推辭不過,就給他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寫完之後,但騎青牛過函谷,西去「化胡」流沙道,從此再沒有音訊。為了紀念老子,尹喜就在關前建了一座望氣台。「紫氣東來」的典故就出於此。有詩為證:「東來紫氣半談空『得寶只堪哄牧童』畢竟虛無成底事,瓦礫一片太初宮」。
陣陣清風,吹拂著我的鬢髮,把我那飛弛千年的思緒喚了回來。眼光又落在了月光下的雞鳴台上,一曲招賢納賢的讚歌又回蕩在我的耳邊……
那是動亂的戰國末年,齊國宰相孟嘗君以他廣招人才、納賢禮士而安邦治國,威名大振。秦昭襄王為了振興自己的國家,不惜以弟弟涇陽君為人質,把孟嘗君請到秦國,欲拜丞相。可是,沒等孟嘗君上任施展抱負,秦昭襄王卻聽信權臣嫉賢妒能的讒言,把孟嘗君軟禁了起來,還想把他殺掉。為了逃出秦國,孟嘗君託人用兩對白壁向秦王的寵妃燕姬行賄,請她在秦王面前說情,燕姬不要白璧,非要孟嘗君的狐裘。可是這件狐裘已在孟嘗君入秦時作為見面禮獻給了秦王,怎麼辦呢?孟嘗君的一位外號名叫狗盜的門客,自告奮勇承辦這件事。這天夜裡,這位門客從狗洞爬進皇宮,學著狗叫,瞞過了看守倉庫的人,偷回了狐裘。燕姬得到狐裘非常高興,便在秦王面前為孟嘗君說情,並討回了過關的公文。於是,他們拿著過關公文,星夜朝函谷關趕去。當他們來到函谷關的時候,正是半夜時辰,接當時守關的規矩,雞叫才能開關放行。如果等到天明雞叫,還怕秦王反悔,派兵追殺,孟嘗君十分著急,正在這危難之際,另一位外號叫「雞鳴」的。客登上了這裡的一座土堆,捏著鼻子學雞叫,這一叫驚動了周圍村莊上的雞,也跟著喔喔喔的叫起來。守關人只得開了關門放孟嘗君出關去了。
秦王放走了孟嘗君以後,果然反悔了,立即派兵追趕,當他們趕到關前的時候,守關的人說孟嘗君出關已有一頓飯的時辰了。人們為了紀念「雞鳴」這個挽救孟嘗君死裡逃生的「低下」人物,便在關前修建了這座雞鳴台。從此,「雞鳴狗盜」的故事就傳遍了天下。
據張志玉老師介紹,我們腳下這個函谷關叫秦函谷關,也是最古老的函谷關,為人們所熟知。距此北邊10里,黃河南岸上,也就是今孟村的那個關,人們把它叫做新函谷關,傳說不一。相傳三國時候,魏武帝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諸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是為新函保關。而新安縣的那個關,人們稱為漢函谷關。《靈寶縣誌》有這樣一段敘迷,意思是:自漢室興起之後,把關中作為帝都,函關以東,稱為關外。一時間,人們都以能居住關中為榮,居住關外為恥。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關以東新安縣,感到羞恥。於是,他就賄賂大臣,上書武帝,拿出家資,於元鼎三年遷關於新安縣境。
盤桓在這個古代雄關險隘的谷頂,使人不禁概嘆:關令不知何處去,函谷千載留美名!此時此刻,怎能不使人想起「函谷關前一徑通,行人多少自西東。當年秦法嚴如火,夜半狐裘入禁宮」的詩句來呢?那「幾度做遊客,客行長苦辛,愁看函谷路,老盡布衣人」;「以及「短笛無腔結隊行,歸來牛背和聲聲,可憐兵 頻遭後,惟見村村用驢耕」的蕭索景象不見了。今天,在函谷關的身旁,並肩穿過兩條交通大動脈——一條是雙軌隴海鐵路幹線,一條是寬闊的高速公路。函谷路上正行進著奔向小康社會的各方旅客。
皎潔的月亮,悄沒聲地爬上了天空。我不知是怎樣步下了雞鳴台,也不知又是怎樣踏上了關樓。我站在關樓上,環顧四野:月光下,那險峰峭嶺,顯得更加雄偉而又神秘,宛如昔日那守關將士,荷戈執戟,雄姿英發,持刁斗以巡夜,待雞鳴而放關。我彷彿看見在那曉風殘月中,被人群簇擁著的孟嘗君,匆匆而來;我又彷彿聽見,一聲雞鳴,喚來百雞應啼,關門敞開,一簇人群匆然慌慌而去。
憑弔函谷,觸景生情,它使我悟出了許多道理,我想,這函谷關多麼像一面歷史的明鏡,它客觀地告訴人們。唯才是舉者,能遇險化夷,聽信讒言拒賢排賢者,必然失利。秦王之所以做出這聽信讒言拒賢排能的蠢事,正是他不懂得或不真正理解這個道理。相反,孟嘗君獨具慧眼,思賢若渴,不惜變賣家產,供養門客,使他有了一個龐大的智襄團,遇事有人獻計獻策,遇難則逢凶化吉,這難道不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鑒嗎?
在這裡,我們呼籲各行各業要不拘一格,選賢用能,甘當伯樂而不做秦王那樣的蠢事!


※《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昭君故里行》
※《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峨嵋天下秀》
※《智泉流韻》特邀作家溫慶偉詩歌選
※《智泉流韻》特邀作家王國萍原創散文《六月我誕生了》
※《智泉流韻》主編郭進拴原創散文《阿里山拾情》
TAG:智泉流韻 |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謁范仲淹墓》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剪羊毛》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故鄉的桑葚》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掏螃蟹》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三月桃花紅滿天》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二月二》
※主編推薦|《詩歌風賞》:袁嘉敏《秘 密》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賈平凹《極花》讀後感》
※《詩建設》主編推薦|小雅《悼念張棗》
※主編推薦|《詩收穫》伊蒙紅木《山巔拜佛》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鐵凝散文讀後感》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海子和他的詩》
※主編訪談系列:《揚子江》詩刊主編胡弦
※《漢詩》主編推薦|林東林《第一次登上黃鶴樓》
※《草堂》主編推薦|陳翔《在國家圖書館》
※王小擰:「妖精」的普通生涯|《詩潮》主編劉川推薦詩人
※《詩建設》主編推薦 | 方李靖《身體與讚美詩》
※《詩歌風賞》主編推薦 | 藍格子《遊戲:搭積木》
※主編訪談系列4:《詩潮》主編劉川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重讀《楊絳作品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