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漂泊異鄉的抗戰「支援軍」——紐西蘭華僑

原創┃漂泊異鄉的抗戰「支援軍」——紐西蘭華僑

紐西蘭採礦者

文┃吳敏超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 肆》

東方出版社出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號:zggjls

150年前,中國人懷揣淘金夢想,遠渡重洋來到紐西蘭開挖金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金礦發現於1860年前後,晚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所以當時的人們稱澳洲為「新金山」。後來,金礦逐漸被開挖殆盡,有的華僑回國,有的遷居至各地從事蔬果種植業、雜貨業、洗衣業。1937年抗戰爆發時,居住在紐西蘭的華僑有三千多人。雖然人數不多,且與祖國遙隔萬里,但他們在抗戰時期創下了人均捐款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的佳績,也開啟了落地生根的融入過程。

認同:從家鄉到國家

紐西蘭華僑多來自廣東省四邑(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地區和廣州附近的番禺、東莞、增城等縣。回望歷史,一名普通的中國人從家鄉出發,輾轉到香港登船,然後經歷二十多天艱苦的海上航行後到達紐西蘭。他可能先寄居在親朋好友或同族同鄉的家中,並托他們幫忙在金礦、蔬菜園、洗衣店中找到一份工作。此後,由於不會英語,他的工作、業餘生活、寫信匯款等,都在同鄉熟人的圈子內展開。在白澳政策的種族歧視下,源於同鄉之誼建立的會館,不僅能讓異國他鄉的人們彼此扶持、聯絡感情,還能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相互幫助、共渡難關。在紐西蘭,東增會館、番花會館、四邑會館和岡州會館較有影響力。可以發現,這些會館帶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就是以所持方言、同鄉關係為認同基礎。

紐西蘭格雷茅斯鎮舊礦坑

岡州會館

抗戰爆發後,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海外華僑的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大家同仇敵愾、踴躍捐輸。紐西蘭華僑於1937年9月召開第一次華僑救國代表大會,來自15個地區的42名華僑代表參加大會,決定將華僑聯合會改組為華僑聯合總會,在各地設立分支會,推行長期救國額捐。每一名華僑,若為東家則每星期捐十先令,若為工人則每星期每磅工資捐兩先令。從1937年至1945年抗戰結束,紐西蘭華僑聯合總會共舉行了十次代表大會,商討內容均圍繞抗戰愛國的主題展開。每次會議開幕時,全體肅立唱國歌,隨後向當時的國旗、黨旗及孫中山總理遺像鞠躬,並恭讀總理遺囑。這樣的儀式氛圍,表明紐西蘭華僑的認同感,從原先的鄉土認同逐漸上升到國家認同。這與抗戰爆發、民族危亡的客觀局勢有一定關係。

紐西蘭華僑代表第一次召開籌款會議(1937年)

華聯總會的機關報《中國大事周刊》創刊於1937年,與整個抗戰過程相始終。周刊主要刊登國內戰事消息,特別是廣東地區的戰況,讓身處海外的華僑了解祖國與家鄉正在經歷的戰爭劫難。周刊也報道紐西蘭華僑從事的愛國活動,如詳細刊登各分支會華僑捐款「芳名錄」,還列有具體捐款數額。紐西蘭華僑人數較少,各分支會多則數百人,少則數十人,基本是一個熟人社會。「芳名錄」的刊載,是對積極捐款者的表彰和鼓勵,也是對消極抵制者的警示和鞭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易於形成踴躍捐款、爭相愛國的局面。紐西蘭華僑的人均捐款額高居世界各國華僑捐款的前列,除了紐西蘭未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戰場外,還與良好的捐款氛圍、持之以恆的組織宣傳有關。

華僑的愛國之舉、捐助之誠,也改變著僑居國對華僑的認識。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和紐西蘭成為同盟國。紐西蘭華僑與政府、主流社會的關係變得友好密切。1942年10月,紐西蘭總理彼得·弗雷澤(PeterFraser)偕夫人參加華僑在首都惠靈頓開展的雙十節慶祝活動。彼得·弗雷澤在演講中談到,他見到中國政府高層官員顧維鈞、宋子文時,都曾盛讚紐西蘭華僑對於戰時中國的熱忱捐輸。這是19世紀60年代國人到達紐西蘭之後,首次受到紐西蘭政府高層的重視與厚遇。華僑通過自身的愛國表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被歧視與被排斥的境遇,贏得了許多紐西蘭白人的尊重。此後,華僑可以在更受信任的環境中工作、生活,這對華僑改善生存環境、將紐西蘭視為安居樂業之所有很大幫助。

彼得·弗雷澤

生活:從遊子到家庭

華僑入境時,紐西蘭政府規定每人需繳納高達100英鎊的人頭稅,所以一般只有男性單獨前往紐西蘭,沒有掙錢能力的婦女不會隨行。基於中國傳統家庭男女之間的分工,女性也往往需要在家鄉承擔侍奉雙親、養育子女的責任。男性華僑在紐西蘭努力掙錢,定期匯款回家。他們最期盼的一件事,便是早日衣錦還鄉。有的華僑在紐西蘭立足後,會接自己的弟弟和已經成年的兒子前來,為的是賺取更多的錢養家。令人唏噓的是,夫妻兒女常年不能團聚,萬里遙寄相思,紐西蘭華僑飽受著孤單寂寞的精神之苦。抗日戰爭的爆發改變了這一局面。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附近僑鄉也陷入戰亂之中。華僑身在紐西蘭,心裡卻無時無刻不惦念家鄉親人的安危。1939年,在幾位紐西蘭白人傳教士的呼籲下,紐西蘭政府終於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同意249名華僑妻子及244名未成年子女前來紐西蘭避難。這些人的身份是臨時難民,除了繳納200英鎊的保證金外,還規定只能在紐西蘭居住兩年,到期後必須返回中國。所以,他們獲得的居住簽證,一般就叫「難民紙」。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紐西蘭和中國成為盟國,而且由於戰爭曠日持久,這批難民被允許繼續留在紐西蘭。1947年,紐西蘭政府總理彼得·弗雷澤宣布三類華人獲得長期居留權:第一,1939年以難民身份遷入紐西蘭的華工妻兒。第二,他們在紐西蘭新生的嬰兒。第三,暫准居留華人及持學生證而居留紐西蘭已五年者。這樣,一共有1323名華人得到永久居留權。

早期華僑來紐西蘭開礦淘金時的住所

1939年華人婦女及兒童的到來,徹底改變了紐西蘭華僑社會的結構,華僑重獲家庭的溫暖。更重要的是,華僑不再把自己看作紐西蘭的暫居者,而是作為僑民在紐西蘭落地生根。婦女們到達紐西蘭後,雖然有語言、環境等方面的不適應,但多喜歡新家園的整潔和安定,不需要再過盜賊時起、擔驚受怕的日子了。華僑單身一人時,吃住因陋就簡,隨著妻子兒女的到來,他們開始建造屋舍,更加重視飲食、關注學校教育等。

戰時華僑的經濟生活也獲得改善,這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大批美軍駐紮在紐西蘭,其蔬菜水果的供應多依賴華僑。華僑經營的菜園、果蔬店生意日見興隆。由於戰時勞動力緊張,華僑只要勤勞肯干,都能在農場或者果蔬店中找到一份工作。很多果蔬店因為僱工不易,或者為節約開支,需要年幼子女在課餘幫助料理店務。

政府在戰時實行的價格統制,也涵蓋蔬果業,這關係到華僑的切身利益。因蔬菜水果的生長過程與天氣密切相關,保鮮不易,所以蔬果的價格需視具體情況有所調整。早在1929年時,紐西蘭果蔬種植業者已成立全國範圍的統一組織,華僑一般稱之為西農會,因為各區派出的代表以白人為主,只有黃詠沂等兩三位華僑參與。所以西農會在討論問題時,華僑的訴求往往被忽視。黃詠沂與時任中國駐紐西蘭總領事汪豐、副領事余職慎商量後,決定成立一個包括紐西蘭全體華農的組織。1943年1月,紐西蘭華僑農業會舉行第一次全屬代表大會,設總會於惠靈頓。該會由總領事汪豐及紐西蘭政府農務部長羅披士擔任名譽會長,華僑領袖黃詠沂擔任會長。華僑農業會成立後,與政府相關部門和西農會接觸,解決了蔬果成本價格問題,僑農被允許購買汽油等,保障了僑農的利益。

僑屆精英

抗戰時期,紐西蘭華僑在愛國捐款與改善自身生活等方面的進展,與僑界僑團的領導者和熱心支持者密切相關。剛到紐西蘭的華僑,往往由於知識程度低下、不懂英語而未能組織起來。經過數十年的工作與融合,很多華僑在語言、經濟與組織能力上有一定發展。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餘職慎、趙國俊、郭期頤、楊湯城、周耀星、黃詠沂等。以下將略述余職慎和楊湯城兩位華僑的事迹。

余職慎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英格蘭人。他從小喪父,母親將他和其他兄弟姐妹帶回廣東撫養。余職慎少年時代在紐西蘭和中國兩地生活,熟悉中英兩門語言及風俗人情。1901年,年滿20歲的他進入中國駐紐西蘭使館擔任秘書工作。此後擔任代領事、副領事和領事等職務,在使館內服務長達三十餘年。他為人儒雅有風度,又熱心僑務。在抗戰期間,余職慎協助總領事汪豐開展工作,卓有成效,獲得華僑的尊重和愛戴。抗戰結束後,紐西蘭華僑籌置華僑會所,余職慎捐款1000英鎊以為倡導。會所落成後,眾人將大禮堂命名為「職慎堂」,表彰他長期為紐西蘭華僑所做的貢獻。

余職慎祖居外景,台山政協網/授權

楊湯城14歲時隨父親來到紐西蘭,先讀書,後在父親、叔父的果蔬店幫忙。商店打工的日子十分忙碌辛苦。為了多做生意,店裡早上6點就開門,一直經營到夜裡12點。1927年,楊湯城加入國民黨,逐漸成為僑界的活躍人物。他熱心社會事務,1931-1933年回廣東時,還在家鄉番禺創辦了一所正規小學。1937年華僑聯合會成立,29歲的楊湯城被選為首屆執行委員。在1938年發生的華僑捐款風波中,楊湯城跟隨總領事汪豐到奧克蘭分會做勸說工作,為解決相關紛爭而四處奔波。在抗戰時期紐西蘭華僑的個人捐款中,楊湯城以698英鎊名列前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回到祖國投資創業,並投身於僑務工作。晚年,楊湯城口述《紐西蘭華僑史》一書,讓國人對紐西蘭華僑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有了更生動直觀的了解。

抗戰時期的紐西蘭華僑,慷慨解囊、為國分憂,他們大多是普普通通的果蔬種植者、小店主、工人,涓涓細流匯成河,創下捐款佳績,贏得僑居國民眾的尊重。他們在戰爭中守望和平,迎來家庭團聚,一心一意勤勉工作,逐漸在遙遠的異國他鄉落地生根。可以說,紐西蘭華僑中沒有像陳嘉庚這樣有名望的、為世人所熟知的華僑,但是靜水深流,他們以小人物的努力,展現了歷史細處的光輝。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劉仲敬:盧溝橋事變前日本根本沒把中國當作假想敵
拆除古巴導彈危機的人
原創┃臨水選親——同時落水,歷史會先救誰
原創┃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明代沐王府的那些家事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歐羅巴的異鄉人:一戰西線上的中國勞工
外刊掃描|歐羅巴的異鄉人:一戰西線上的中國勞工
異鄉人劉憲華
詩人是漂泊異鄉的雲
西貢——異鄉人的悲喜酸甜
韓國文學廣場:異鄉情思—雜詩
菲佣莫妮卡在香港的異鄉生活
鎬京城裡的異鄉人
原創—異鄉遷客 蓉城聽雨
北宋·軟弱的代價實在太大,「靖康之恥」讓徽、欽二宗客死異鄉!
天府之國攜手東方之珠,讓「異鄉」成「家鄉」
《蕎麥瘋長》首發預告片,馬思純、鍾楚曦、黃景瑜演繹異鄉漂泊
故鄉異鄉:誰的新娘
《台北人》 台北的異鄉人
他創建蘇州美專,應張大千之邀赴台灣教授國畫,可惜客死異鄉!
「太空異鄉人」的身心挑戰
米洛斯·福爾曼 反叛者和異鄉人
宋朝:宋徽宗沉迷享樂金國入侵大宋,宋徽宗成俘虜客死異鄉
捷克的「異鄉人」
異鄉人的異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