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家用電冰箱創始於上世紀20年代,至今不過百年歷史。在這之前,盛夏時節人們也一直用冰塊來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那麼夏天的冰塊從何而來?答案是:冰窖。冬季把結冰的河水鑿成一塊塊冰,埋在地洞里密封儲存,到了夏季就能以冰消暑。不過這是古代北方人才有的奢侈享受,南方冬季不結冰,就不好辦了。

清代對用冰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工部設有都水司,專門管轄冰窖,只有皇宮王府、大臣官員夏天才可以用冰,民間不準擅自經營冰窖,因為夏季賣冰是無本萬利的買賣,所以需要管控,當然有錢人仍有辦法買到冰,但物以稀為貴,冰是奢侈品。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清宮內儲水降溫)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清代北京的冰窖)

1860年天津開埠後,一方面清廷的意識逐漸開放,另一方面洋人不管大清朝那套規矩,對冰窖的管控開始放鬆,夏天用冰量增多,利潤豐厚的冰窖業也迅速發展起來。此時天津形成了四大冰窖——鹽坨過街閣(今義大利風情街附近)同和冰窖、西北城角永吉冰窖、東南城角魁豐冰窖、河北大街三條石永和冰窖。這幾家冰窖分別從海河、南運河及牆子河中取冰。

官辦冰窖大多用磚石砌築,成拱形,深入地下,規模較大;民辦冰窖基本方式是挖掘土坑,窖穴貯冰,堆成一座座小冰山,夏天逐一取用。一般一個冰窖佔地100平方米,要挖好幾米深。

天寒地凍後,工人先用冰鑹子在冰上鑿出一尺多寬、兩尺多長印兒,再使勁兒把冰鑿開成塊狀。冰塊都浮在河面上,用撓鉤子一塊塊拉上岸。在從河邊到冰窖的路上事先鋪好竹片做的滑道,用草繩把冰一一系好,順著滑道拉到冰窖里碼放整齊。為防止冰塊間相互粘連,在冰窖底部先鋪一層稻草,碼上一層冰塊,再鋪稻草,再碼冰。都碼好後,蓋上厚厚的草墊子,用碎麥秸和泥把「冰山」四周封嚴實,把冰窖也封嚴,這樣就能保證冰一直不融化。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天津賣冰的老照片)

到了夏天,冰窖工人拆開一座小冰山,穿著橡膠套褲,用鐵鉗把冰塊從冰窖里拖曳出來,碼放在拉貨的馬車上。冰窖行業是「大爺買賣」,買主不招自來,尤其餐飲業、魚肉行業,夏天必須用冰儲存食物,不然很容易變質;一些富人家庭也要買冰,除了保鮮食物外,還用冰給室內降溫。

冰窖業繁榮,催生了冰車行業,即冰販子,類似於腳行,也是半黑道性質,分青縣幫、滄縣幫、雜幫,各自劃分地盤。

冰窖往外運冰時,灑下好多碎冰塊。住在冰窖附近的窮人家孩子挎著小竹籃撿「冰核兒」,打理乾淨,走街串巷叫賣。胡同里的小孩端著小碗兒跑出來買,二分錢能買一小碗冰核兒。

民國時期,官禁正式取消,陸續出現了很多民營冰窖。30年代,有15家冰窖組織了聯合協會,命名為「冰業同業公會」,公定價格,以銷定產,限制各戶的儲冰量,維護全體利益,減少惡性競爭。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南市冰窖趙家大門)

冰窖業生意做得最大的是東南城角魁豐冰窖,老闆叫趙漢卿,人稱「冰窖趙家」。《天津地理買賣雜字》有一句:「達摩庵,關帝廟,建物大街有冰窖。」說的就是趙家的生意。

當年南市華安大街有一大片灰瓦房,一對石獅子把守大門,厚重的門板、高大的門洞,就是「冰窖趙家」老宅。這裡一共四套院,與西邊的趙家祠堂連為一體,房屋雕樑畫棟,院內有走廊、花壇。

趙家老宅對面是天津第一家廣播電台舊址,最初也是「冰窖趙家」的房產。蘇文茂就是在這個大院門口遇見的師父常寶堃。40年代末,這裡改為新華廣播電台,也就是天津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

老城廂東門裡也有一條「冰窖胡同」,長三百多米,北起東門內大街,南至貢院東胡同。《天津地理買賣雜字》中還有一句:「高台階,華家門,冰窖胡同李善人。」是說天津八大家之一的李春城(李善人)就住在冰窖胡同。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民國的冰箱)

能買得起冰的大戶人家,把冰放在「冰箱」里。冰箱是一個木頭柜子,裡面用鐵皮做襯,分上下兩格,下面放冰,上面放食物,起到保鮮冷藏作用;把西瓜放在裡面冰一下再拿出來吃,就是冰鎮西瓜。冰箱其實很便宜,但是冰貴。

現在我們喝的酸梅湯,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帝熬制的消暑飲品,後流傳到民間。用山楂片、陳皮、話梅、油杏干、酸棗面、鮮檸檬汁、桂花、甘草等原料加水小火慢煮成暗紅色,號稱可治百病的「神仙水」。清人讓廉《春明歲時瑣記》寫道:「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謂之暑湯。」

酸梅湯盛在一個大瓷瓮里,把瓷瓮放在木桶裡面,夾層碼上冰,就能喝上冰鎮飲料了。一般賣酸梅湯的,還會同時賣紅果酪、雪花酪等冷飲,也離不了冰塊。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民國冷飲攤)

曾經上有一種「果藕」,又叫「雪藕」。外表細嫩光滑、潔白如玉,可以當水果生吃。先把果藕放在加了冰塊的水裡拔幾個小時涼透,然後切成薄片,裝在碟子里,配上白糖蘸著吃,入口涼爽脆嫩。

40年代中期,冰窖行業改為供應工業用冰為主。隨著人造冰的問世及製冷設備的發展,製作冰塊比原始方法簡單多了,冰窖行業逐漸轉型。不過,在冰箱尚未普及的80年代,夏天冷藏仍靠冰塊,相信很多70後甚至80後的孩子,對裝滿大冰塊的三輪車,以及裝著冰塊的大木桶里整齊碼放的山海關汽水還有深刻記憶,那是真正的「冰鎮飲料」。(文:何玉新)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冰箱問世前,盛夏時節人們用冰保鮮食物、製造冷飲,這冰是從哪來的?

(多水、天寒的天津適合取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往事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代,巴黎美院建築系高材生漂洋過海天津創業,設計了勸業場和起士林大樓
「三張」稱霸80年代歌壇,為什麼說天津張蝶要高於北京張薔和上海張行?
50年代最另類一款老鐵皮玩具,全手工打造,如今價格炒到上千元
真正的「捧哏之王」,曾與馬季長期搭檔,後卻被侯寶林逐出師門
天津鼎章照相館攝影師,拍下了孫中山先生最後一張照片

TAG:天津往事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寒時節,著眼於「藏」,寒冬臘月里,節氣養生該怎麼喝茶呢?
立夏至,孟夏百物滋,白茶春茶季結束,飲一杯春茶,不失好時節!
涼都六盤水正是吃春筍的時節,吃貨寶寶們美食來啦,你是否看餓了
處暑時節,喝一湯,食一肉,飲一茶,做一防,身體安康少生病
小暑時節多喝它,一碗能煲一鍋,清熱解暑,每天一碗,健康又涼爽
盛夏時節,孩子貪涼,吃冷飲、吹空調,警惕這個問題
秋季是養肝排毒的時節,下面幾種茶,便宜而且效果好
春天,也是品茶的好時節,什麼是春茶?春茶到底好在哪裡?
春夏時節,糖尿病人適宜與禁忌的幾種吃水果
春季是養肝的時節,這3種養肝「食物」,現在不吃又要等一年!
寒冬時節,何物最暖心?當然非這一鍋莫屬!
大雪時節,都在煮老白茶,那煮武夷岩茶,可行嗎?
「食療葯膳」 炎夏酷暑時節,來碗味鮮可口的六根清凈湯!是哪「六根」?
夏天是「暖宮」的好時節,經常吃這3種食物,暖宮又補血
春夏換季時節乾燥缺水,你需要這些保濕面膜。
立夏時節,多吃「地三鮮」,常飲二杯茶,做好一件事,健康過夏天
天然的「潤燥高手」,白露時節吃一吃,秋冬少生病,身體更健康
夏至時節,多吃「苦」,常喝一道食療茶,祛濕排毒,冬病夏治!
「食療葯膳」大熱天時,老想喝水?就來這款湯吧!能健脾和胃、清熱解暑、利濕、祛痰、涼血、解毒,適宜於炎夏暑濕熏蒸時節一般人群服食
雨水時節放濕寒,養護脾胃是關鍵!這麼做健康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