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家養生八段錦之《八部金剛》上

道家養生八段錦之《八部金剛》上

師爺是海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西安萬壽八仙宮名譽方丈,海南省玉蟾宮住持張至順道長,河南省沈丘縣人。生於一九一二年。七歲時值清末民初,戰亂災荒交加。因家境貧困離家乞討。十二歲隨師學藝,十七歲在陝西省華山遇師劉明蒼道長而出家。在道觀,張至順從事雜役,終日勞苦,磨練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鍊上獨闢蹊徑,被師授以真傳,為中國道教全真龍門正宗第二十一代傳人。公元2015年7月28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三,原海南玉蟾宮住持張至順道長羽化,享年104歲。鍊師預知時至,以香湯沐浴,穿新凈衣。囑咐門人,虔誠修行。說罷,元神逕返清虛。升天得道天尊。

1

簡介

海南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海南省玉蟾宮住持張至順道長,河南省沈丘縣人。生於一九一二年。七歲時值清末民初,戰亂災荒交加。因家境貧困離家乞討。十二歲隨師學藝,十七歲在陝西省華山遇師劉明蒼道長而出家。在道觀,張至順從事雜役,中日勞苦,磨練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鍊上獨闢蹊徑,被師授以真傳,為中國道教全真龍門正宗第二十一代傳人。

米晶子道長

道號

道號:米晶子,又號九曲回陽道人。

張至順道長終生清修,苦己利人,順應自然,他心地虔誠,奉師如父母,格守門訊不曾逾越。

他離塵脫俗,研讀道經,專心修鍊,把握陰陽造化之妙,立志攀登丹道之巔峰。

他長途跋涉,忍飢挨餓,苦行募化,積累資財,整修一座又一座的道廟。

2

主要成就

金剛、長壽功

張至順道長修鍊八十年驚人成就之一,就是他那金剛長壽之軀。他雖然近百歲高齡,但耳聰目明,思維敏捷,肌肉結實,肢體靈巧,語音洪亮,步履穩健,其體格之健壯為世所罕見。生動的顯現了道教的「斗柄在握,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偉大思想「長生久視之道」的修真妙諦。

張至順道長解放前隱世修鍊,解放後曾任陝西省寶雞縣人民代表,全國重點宮觀陝西西周至樓觀台(道教祖庭)監院之後讓位於任法融道長(即今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去終南山清修,湖南慈利五雷山道教協會會長,全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張至順道長是當今世上的高道。從當年流浪乞討,清苦出家到今日修養氣度,氣質非凡,他深深體會到祖國道教的偉大。有感於國家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和氣功界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現狀,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本著道教「濟世度人」的宗旨和傳統,他不同於那些匿跡遁世的修道者,與一九九三年毅然出山,將祖師的秘傳和自己畢生修鍊所得獻之於世。先後在山東青島、湖南張家界、廣東(增城、湛江、肇慶)、上海『泰國等地傳授金剛長壽功和丹道內功。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無比自豪,對對炎黃子孫殷切厚望,給學員以強烈感染;而他的道家氣功真傳「點點入骨,處處見血」更使學員為入寶山,目不暇接。《炁體源流之一》就是他近幾年來在講授基礎上整理出來的。該功法在劉明蒼師傳時比較零散,尤其是《長壽功》後四部的功理闡述甚少,經張至順道長梳理充實,這一幾百年來單傳口授之秘法,成為系統文字,廣為世人受用。《炁體源流之二(內丹靜功)》,集中介紹他在古徑參悟並修鍊的一套鮮為人知的內丹修鍊方法,快捷、自然、高效,是歸根復命之法,對修鍊大道者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3

研究發表的文章

漸法頓法天元人元九層循序、張至順道長修鍊偈語、李道純三乘丹法、清靜元君坤元真經、三豐祖師參禪歌等

4

醫術

他恭謙好學,廣交良師益友,掌握到中醫、中藥、針灸、按摩的高超醫術,急人之急,為許許多多的疑難重病患者除疾救命。 歷經風風雨雨,張至順志堅秘篤行,攻具德備,在修鍊上獲得了極深造詣,曾被同輩道友羨稱為「水上漂」、「七九道人」、「八卦神仙」。

《金剛功》歷史悠久。據師傳,早在唐代已有雛形。到宋代,許多宮觀已在推廣。經元、明至清代早期,已普及到民間,有的歷名為《八段錦》。隨著各門派、各人之修鍊、心法與動作有所變化。我們現傳的金剛功,是按內部師承稱八部金剛功(又稱外八部),在心法、順序、招式動作上,與八段錦都有很大的不同。

金剛功功法的排列順序,深含妙理。首先從通「利三焦」、發動全身的氣機開始。然後,逐個臟腑鍛煉。以哪一臟腑為先呢?

《黃帝內經》說:「腎為心之主,脾為腎之主,肝為脾之主,肺為肝之主,心為肺之主。」按照《黃帝內經》的原理,先固腎腰。

「腎為先天之本」,他是人的生命的根基。其順用於外,可以生人;其逆用於己,可以自生。根深葉茂,欲枝葉繁茂,必須先培根本。

脾為後天之本,故「固腎腰」之後,接之以「調理脾膚」(膚指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隔膜細胞組織)。

繼而,是「左肝右肺」。然後,對最主要的「君主之官」的心臟,用「回頭望足去心疾」來調理。

這個順序正是《黃帝內經》五臟所示的順序,有煉了一臟、鞏固一臟之功用。在此基礎上,還要對一些潛伏的「五勞七傷「身疾,以「神光向後瞧」來掃除它。

這樣,就可以祛病健身,為使身體更加強壯,又通過「鳳凰展翅周身力」和兩足消頓頓飲嗜消」的功法鍛煉,使全身經絡血脈暢通,消除飲食阻滯與不良嗜好,預防各種疾病,從而,達到圓滿之功效。

張至順道長演示八部金剛功圖解

預備式

萬丈高樓之奠基石,預備式對整部練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預備式包括形態和意念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1.兩腳併攏,身體直立,雙手自然下垂置於身體兩側,目視前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心靜自然。

2.左腳向左拉開,與肩同寬。兩手五指併攏,稍用力(內勁),伸直。兩臂伸直,兩手向體側略轉,掌心向後稍斜。氣機開始發動。

3.兩手由體側向上提至腰部掌仰平,指尖對肋。兩手繼續向前移至腹部,一手在臍上,一手在臍下,兩手勞宮穴(握拳時,中指尖指向處)處在一條直線,上下相對。氣歸中宮(心與腎中間處)。

第一部 雙手插頂利三焦

功理: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從部位和有關臟腑來說,上焦是指胸隔(胃上端,針灸穴位指鳩尾穴)以上部位,包括頭、咽喉、上肢、心、肺等;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包括肝、膽、脾、胃等內臟;下焦是指臍以下,包括腹部、腰部、膝部、下肢、腎、大腸、小腸、膀胱等(病理生理的角度而言,有時下焦還包括肝、膽)。

人的元氣發源於腎,借三焦的通道敷布全身,推動各臟腑組織的活動。上焦為霧,中焦如匯,下焦如瀆。三焦有宣通氣血津液,腐熟水谷、通調水道之功能。

手少陽三焦經脈起於無名指端之「關沖穴」(無名指指甲外角一分處)交於足少陽膽經(絲竹空)後,與心包經相絡。手腕和手指手三陰、手三陽的發源處和歸宿。本部功法使全身用內勁,反掌從頭頂直插雲霄,牽動了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任督二脈和奇經八脈,達到利三焦,就使頭、五臟六腑、四肢的陰陽表裡作了一次整體調整,為後面幾部功打下基礎。

1.五指併攏,兩手向下伸盡。

2.然後,直臂向身體兩側漸舉至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生」字,以助氣上升。兩手五指併攏,以腕為軸,用內勁向上成立掌,掌心向外。

3.然後,曲肘,兩手仰掌,向頭頂百會穴(前後頭髮中點聯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會點)處相靠,中指尖相接,置於百會穴上方約兩指寬外,稍停。默念「長」字,再助氣長。兩手背直掌相靠,指尖向天,兩臂用力,猛向天空插至直立;稍停。默念「化」字。

4.雙手分開,兩臂分別向體側漸降至於肩平,掌心向下,稍停,默念「收」字。以手腕為軸,兩臂向下構成垂掌掌心向內。

5.然後,兩臂向下摟抱至腹部,兩手分開分別貼於臍部,稍停,默念「藏」字。

笫二部 手足前後固腎腰

功理:

腎為先天之水,也是五臟六腑之本。主水,藏精,主納氣,生命門之火(人身元陰、元陽之氣的所在),主骨生髓,同於腦。腎是主宰人體生殖、生長、發育及維護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臟器,是人體生命得以繼續呈現的能源動力,是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神體共融而長存的物質基礎。本部功法通過「手足前後」、彎腰、屈膝、按摩腎腰的習練以調理腎經、膀胱經,達到強腎壯腰之目的。

1.兩手合掌(空心掌)置於胸前。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腿直身正。兩手合掌向前衝出,直臂與肩同高,目視前方。

2.兩手翻掌,背靠背緊貼。兩手分開向兩側平展,掌心向後,兩臂成一字形,稍停。

3.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身體前傾(但不要彎腰勾頭),目視前方;同時,兩手直臂向後摟抱至尾椎部,合掌,稍停。

4.合掌用力盡量往腰部上提。合掌分開,掌心向內,置於脊椎兩側徐徐下推至兩臂伸直。

5.兩手由兩側分別斜向上提,掌心漸轉向前,至兩臂直平一字形與肩同高;同時,前腿也漸蹬直,稍停。

6.兩手直臂向前摟抱,合掌,臂與肩平,稍停。

7.兩手合掌收回胸前,左腿收回,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自然站立。稍停後,換右腿向右前方邁出一步,成右弓步,動作同前。

第三部 調理脾膚需單舉

功理:

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輸布精氣津液,有「脾乃氣血升化之源」之說。脾胃互相表裡。胃是「水谷之海」,主受納,主腐熟水谷,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營養全身的作用。

脾惡濕喜燥,胃惡燥喜濕;脾氣宜升,胃氣宜降。兩者相輔相成,彼此協調平衡。根據此原理,本功法採取兩臂上下舉按的動作,使陰降陽升,不斷調理脾胃氣之中和。又脾有大絡穴,在人體腋窩下六寸,走向皮里膚外。本功法的雙臂舉按開合,能疏通大絡穴,調理脾膚,消除風寒濕燥、血凝等疾病。

1.兩掌變拳(前四指盡量內屈,拇指頂前四指指甲),兩拳相對,掌心向上,置於臍上。

2.左腳向左邁出一大步,雙拳移至左腰外側。左拳變立掌,掌心向前;右掌變陰平掌,掌心向下,掌背中部貼於左掌根。

3.兩掌同時動作:左掌經耳旁用力向上直舉,變陽平掌,指尖向後;右掌從左腹外用力往下直按,指尖向左。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弓步,頭身正直向前,稍停。

4.兩手小臂同時內旋,左掌變立掌,掌心向右,指尖向天;右掌變垂掌,掌心向左,指尖向地,握拳。左拳下拉,右拳上提,相對於左乳下;同時,左腳蹬直.

5.雙拳移至腹部。雙拳移至右腰外側……動作與前同,但方向相反。

第四部 左肝右肺如射鵰

功理:

這裡講的「左肝右肺」,是指二臟器在五行八卦中所處的卦位。即肝屬木,位於左邊震卦位。不是指肝肺在人體臟腑中所處的實際位置。

肝主藏血,主魂,主謀略。膽為其表,肝主疏泄,主筋,開竅於目。肝藏血並對全身血量分布起調節作用。《黃帝內經?素問》說:「人身之精華,皆上注於空竅。」又說:「魂晝寓於目,寓目而視;夜寓於肝,舍肝而夢。」《素問?五臟生成論》說:「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通調水道。大腸為其表,肺是氣體交換場所,人體通過肺吸收自然界清風,呼出體內濁氣,不斷吐故納新。

《內經》說:「肝為脾之主,肺為肝之主。」肝藏血、肺司氣。血隨氣行,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有「神為氣血之性」一說。氣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

根據以上中醫理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部功法採取雙臂旋轉左右升降,以調理肝、肺氣的平衡和順;同時,通過「如射鵰」的動作,兩目神光瞄準掌中的勞宮穴,意想箭從勞宮,穿射遠方之雕。意到氣到,氣到血到,血到力到,就能舒肝明目,展肺利表,促進全身氣血暢通。

1.左腳向左邁開一大步,雙拳變掌,掌心相對。

2.兩臂平行向左伸直,與肩同高。雙拳變掌,掌心相對,不停地向上、向右、向下旋轉兩圈。

3.在腹前下方稍停,兩掌變拳相對上提到臍部,右拳變立掌於胸前,掌心向左。

4.繞右乳下半圈向右下經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成側掌,掌心向外,與肩同高,如開弓狀;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後弓步,上身重心落在腿上。然後,左拳上提到右腋,拳心向內。

5.如拉弦般平拉至左腋(拳、肩同高),稍停。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看右手勞宮穴,意想箭從勞宮穿射遠方之雕。猛翻。

6.攥拳,往回收。接著右弓射鵰,動作同前,單方向相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福天美仕盛和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最大熊貓超過100歲了,她就在福州熊貓世界

TAG:天福天美仕盛和俱樂部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養生九要·之四 之六
臘八粥的養生之道
孟仲歧說養生之《中醫通俗演義》第七十四回
養生八段錦之「背後七顛百病消」
解讀《莊子》之《內篇·養生論》八
孟仲歧說養生之《中醫通俗演義》第七十回
道家養生金剛功
蟬韻堂——中醫十二時辰古法養生之道
古詩《清明》中的養生之道
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靈樞 小針解第三》
臘八養生要「粥道」
中青年的養生之道
春季養生之道
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靈樞 根結第五》
中醫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姜篇
順四時的中醫養生之道
帝王家的養生之道,教你兩招~
五里坨街道組織志願者開展春季養生課堂
歷代皇室養生法揭秘,十全老人乾隆篇《養生十三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