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夢和平古鎮

尋夢和平古鎮

於我來說,走進和平是一次偶然。

2008年6月,我參加市文聯與市交通部門組織的採風活動,拍攝閩北第一條高速公路-京福高速,與一群攝影界的朋友來到和平,住在新建大街一旁的京福高速公路邵武段指揮部里。白天我們奔波於塵土飛揚的工地上拍攝,晚上收工後便早早休息。天還沒亮個明白,我與那些有著早起拍攝習慣的朋友們,趁著離開飯還有兩三個鐘頭的空檔,不嫌累地拎著長槍短炮,在駐地的四處尋覓拍攝對象,就這麼不知不地走進了還是睡意艨朧和平老街。

天光乍亮,古街老巷裡,鎮上的居民一早就手提開水壺,飯盒,到至今仍保留著的公共食堂里打水蒸飯。薄霧漸散的空氣中飄著淡淡的豆漿、豆腐清香,窄窄的小巷裡時不時傳來村童邀伴上學的叫喚與漸行漸遠的足音……此情此景,恍若舊夢,勾起我潛藏在心裡淡淡的愁緒。在晨光中光影效果不太理想的情況下,隨身攜帶的一款OLYMPUSc-5050數碼相機,讓我找到拍攝的感覺。我特意捨去反轉片的習慣拍攝,而數碼相機調到懷舊模式來觀看與拍攝。在那泛著微黃影調的LCD里,跟隨著我放慢的腳步,映出一個個無彩的舊夢,而OLYMPUS鏡頭的出色表現力,又清晰地記錄下每一處歲月留下的歷史印痕,令我有如走進懷舊電影場景中,品味農家酒般的厚道與舒爽。

御匪的城堡式街鎮

和平鎮位於邵武市境內,因為它是目前國內少有的一座古風猶存,淳樸凝重的城堡式街鎮,所以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和平鎮古稱「禾坪」,因其地勢坦平,豐產糧食而得名。遠至新石器時期,古越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和平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那時這裡已經人口稠密,形成繁華的街市,被稱為「晝錦」,宋稱「晝錦鄉和平里」。

由於它自古便是聯接閩贛的咽喉要道,所以在歷史上和平還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衝。在通往中原的狹窄道路上,不僅走過許多為試、為仕、商而奔走的行者,也因其地處交通要衝而成為兵匪出沒之地。明萬曆年間(1592),一些大戶人家因時常遭山賊土匪騷擾和掠奪,憤而難忍,便在黃氏族裔黃顯岐、黃若岐的倡議下,集資與當地山民修建了這座城堡。城堡周長360丈,佔地0.43平方公里,修建材料全部就地解決。城堡辟有四大門、四小門,並在門上建譙樓,用於瞭望。目前,和平鎮內還完整保留著兩條連接東西城門和南北城門的主街及由明末著名軍事將將領袁崇煥題寫塔名的「聚奎塔」等遺存文物多處。

中原文化南移的見證

據史料記載,在歷史上曾發生有過多次中原人士因逃避戰亂而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事件,而地處北端的閩北自然成了他們最初的落腳點。當時中原人南遷的三條入閩通道均在閩北,其中一條就是經閩贛邊界的愁思嶺隘道經和平而進入邵武等地。

地處得天獨厚的交通要道上,使和平更多地浸染於中原文化的影響中。唐朝中期之後,福建人中進士第者漸多,僅和平在歷史上就曾出過2名宰相、6名尚書和137名進士,因而有「中國進士之鄉」的說法。古鎮里存留下來的和平書院舊址,為唐朝工部尚書黃峭晚年歸隱後於五代時創辦,為閩北最早的書院之一。除了書院,和平還保留著諸如譙樓、寶塔、衙門、廟宇、祠堂、義倉等大量明清建築,以及大夫第、司馬第、郎官第等二百餘座明清時期民居群落。這些明清建築群有著明顯中原文化特徵,結構保持完整,飾以青磚硫瓦和大量磚雕、石雕與木雕,古樸典雅,別有氣韻,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中原文化南移福建的活見證。

商賈雲集的街市糧倉

由於土地肥沃,盛產稻穀,和平自唐天成年間,就已形成頗為宏大的街市規模。保留至至今的「五天一墟」傳統,讓八方商賈雲集於此,就連附近府縣和福州、江西等地的客商也趕來,以街為市,高聲叫賣著五穀、茶葉、筍乾、家畜、簍桶等日常用品與勞作工具,熱鬧非凡。故宋代以後又把和平稱為「舊市街」。直到晚清,這裡的商貿和經濟還十分繁榮。清代時臨街還建有兼作福州會館的「天后宮」和兼作江西會館的「萬壽宮」。

徜徉於和平的老街窄巷中,可以處處感受到風貌依然的「舊市街」景象:一條貫穿城堡並連接南、北城門六百餘米長的古街,便是當年的集市貿易街。臨街的建築多為前店後住形式,各式各樣的旗幡招肆在高高的馬頭牆上迎風飛揚。而街道兩側縱橫交錯的大小巷道近百條,大部分用青石板及河卵石鋪就。這些巷道長的有綿綿百多米,短則十米;寬處可騎行過車輛,窄處僅容得一人獨行。這樣一種「牆高巷窄、道曲路幽」的街巷布局,令許多遊客好奇而著迷。不少專家來此探訪過,對和平的城市布局及市街的價值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有人甚至稱和平為「福建第一街」。

和平老街

在寧靜中走進和平,古鎮還沉浸在睡夢當中。那斑駁的木板牆袒露著歷史的滄桑,或濃或淡,有如水墨丹青般凝重。用數碼相機的懷舊模式拍攝,追求的便是這種影調所營造的氛圍。

「歲進士」牌坊

東門街李家巷巷口。李家內為宋代著名抗金將領李綱的一支後裔聚居處,故名「李家巷」。「歲進士」牌坊始建於清康熙間,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歲進士李友杜所立,此李姓家族於清代共有三名「歲進士」,清同治重立此過街牌坊,為純磚結構,無柱單門,和平歷史上科舉登第盛旺的體現和佐證。字跡清晰的坊額下,走過一位悠然勞作的居民背影,讓人禁不住聯想綿綿。

黃氏「大夫第」

和平的「大夫第」還保存著黃氏、李氏、廖氏三座,都是民居建築的精品。黃氏大夫第位於鎮區北門,建於清嘉慶年間,為嘉慶十七年(1812)奉直大夫,直隸州五品知州黃映璧的宅第。該門黃氏自雍正至嘉慶間祖孫三代均誥封為大夫,有「一門三大夫」之稱。黃氏大夫第佔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共有三座合院,均臨大街。主合院三進二廳,為牌坊式八字門樓,門額下的四幅磚雕手法洗鍊,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兩位準備上街市銷售自產物品的老人不緊不慢地以也以習慣的步伐走過時,我按下了快門,避去較為雜亂的背景,又以較低的視覺,突出這座曾經顯赫的門第。

和平豆腐坊

和平豆腐久負盛名,因豆腐也衍生出一系列地方特色菜肴,什麼泥鰍豆腐湯,酸菜豆腐,及油炸豆腐等等,其味純正自然,鮮嫩可口,在當地館子里叫上一碗豆腐做的菜肴,嘗起來真叫爽。

墟場街市

逛逛和平的墟場,走走占鎮的街市,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在紛雜的人群中,既可以體察百姓生活的眾生相,又可以驚喜的重見許多久違的生活用品,勾起我們對往日生活的懷念。這眼前的一切哪件我們不曾熟悉?懷舊的影調更多一分親切在內。

高牆窄巷

高高的防火墻下是細窄悠長的小巷,這樣的情景在和平比比皆是,也是這座古鎮的一大特色。我走了多條小巷找到合適的光影及巷內結構,老墻在幽暗的光線內依然能顯現牆磚斑駁的細節,亮處則把山牆的結構交待清楚。一位放學後急急回家的孩童出現在巷口,逆光形成的跑動黑影,為小巷增添了幾分靈氣與韻昧。

東門譙樓

為和平古鎮的標誌性建築。和平鎮內原來東西南北4個主城門上都建有譙樓於防禦,目前僅存北門與東門譙樓。東門譙樓,呈三檐歇山式頂木質結構,以鰲角相配,氣韻獨特。其城牆牆體不像官府修建城池那樣用特別燒制的城牆磚砌築,而是全部用河卵石築成。

集體食堂

和平還保留著兩三處流行於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間的集體食堂。在食堂里忙碌的大嬸告訴笑著對我說:大家並是家裡用不電器,而是歡過去留下的集體生活,交上一兩毛錢, 可以打一壺開水,蒸上一盒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板爺視界 的精彩文章:

東川紅土地 驚詫眼球的「視覺天堂」

TAG:板爺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醉太平·西湖尋夢
散文:小鎮尋夢
尋夢吳越,環繞太湖,陶醉在古鎮水鄉,沉迷在園林街巷
蘇格蘭尋夢園:魂斷藍橋
《尋夢大漢·漢頌》 一場尋根與尋夢之旅
西域尋夢—交河古城
尋夢建築師:安藤忠雄
尋夢廣西千年黃姚古鎮 一起去感受青磚黛瓦述故事純玩團
楊應森:從黑土地到黃土高坡——畫家高輝和他的尋夢之旅
張晶晶 尋夢巴厘島
和一加 5T 的稻城尋夢之旅
跟著《尋夢環遊記》開啟墨西哥的時尚文化之旅
尋夢之旅-金秋浪漫落基山攝影游
來肯亞尋夢 與非洲共舞
碧桂園·衡中心尋夢之旅正式啟航
張捷:故園尋夢
塞北孤沙 尋夢西夏
穿越生死的尋夢之旅:《尋夢環遊記 Coco》與墨西哥文化
在蘇州尋夢《牡丹亭》,崑曲與園林的碰撞,美到讓人無法呼吸
尋夢香巴拉,在九曲黃河第一灣對著太陽「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