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什麼地方最盛產太監|大象公會

中國什麼地方最盛產太監|大象公會

怎樣的條件與環境,才是出產太監的溫床?河北真的最盛產太監嗎?




文|韓索虜




中國古代的太監都是從哪兒來的?

河北」一定是最常見的答案,北京周邊地方尤其如此




河間府、保定府、三河縣、香河縣等今天屬於河北省大地區,都被普遍認為是太監的主要產地。

廊坊市南部的大城縣,還因為出產了王承恩、李蓮英等明清時期的著名太監,而被冠上了「中國太監之鄉」的稱號。






在電影《大太監李蓮英》中,主演姜文更從始至終以河北口音念台詞,以求貼近歷史原貌。








太監真的都是從河北出來的嗎?





明清太監出直隸


絕大部分太監的籍貫或來源地都很難考察,畢竟在歷史上,這些人的地位並不高,只是皇帝和宮廷的閹割奴隸。




不過,宦官與皇帝關係緊密,參與重要事件、有特殊事迹的大有人在,有些更曾經權傾朝野。所以,在官修正史和部分私人著作中,也多少記載了一些太監的出身與籍貫地。




如明代太監中,就有一百一十九名太監,籍貫記載於正史或私修史書。




當然,他們只是明代太監的九牛一毛——明中期嘉靖年間,宮中太監已多達「數萬人」。後期的萬曆初年,太監人數也超過兩萬並持續增加,到明朝滅亡時據說有十萬人之多,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迹。





▍以太監為主要角色影視劇的時間背景一般是明朝或清朝





所幸那一百多位產地清楚的太監,之所以能夠被記載下來,與他們的籍貫、背景沒什麼關係,主要是因為入宮後的事迹。其中既有汪直、馮保、魏忠賢這樣的權閹,也有因個人品德、功績或者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中層甚至下層宦官。




因此,他們籍貫記錄的隨機性較強,未受什麼人為選擇因素的干擾,作為研究樣本,反而能比較可信地反映出明代太監群體籍貫的一般分布規律。




在明朝前半期 42 名籍貫可考的太監之中,有 7 名來自於北直隸,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京津冀地區,佔總人數的 16.7%。




▍明朝北直隸地圖




此外,明朝初年宦官還有一個主要來源,即朝鮮、安南等「外藩」的進貢,以及明代平定四方或與外族交戰時俘虜的戰俘。因此,明朝前半期存在著大量非漢人、非內地出身的宦官。




如果去掉這些外來宦官,僅計算內地漢人出身者的籍貫,出身京津冀地區的宦官佔比可達 30%左右。




從嘉靖到崇禎的明朝後半期,京津冀更加高產:77 名籍貫可考的太監中,有 67 人出身京津冀,佔總人數的 87%。



這 72 名來自北直隸的明朝太監中,有 48 人出身於順天府、保定府以及河間府等京畿地區,大部分都在今天京津兩市以及河北省的範圍內。




到了清朝,宮中太監的人數,從明末時的九萬以上,被大幅度削減到 9000 人左右。清朝又嚴厲禁止宦官干政,太監完全是宮廷奴隸,沒有出現諸如前代劉瑾、魏忠賢那樣把持朝政的大太監。




因此,清代太監的相關記載,比明朝更為缺乏,甚至在《清史稿》中,都沒有像歷代正史中那樣設置專門的「宦官列傳」。




不過,人們耳熟能詳的清朝太監,也全都出身於直隸地區,即今天的京津河北一帶。





▍清朝直隸地圖





例如李蓮英籍貫直隸順天府大城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安德海籍貫直隸天津府南皮縣(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小德張籍貫直隸天津府靜海縣(今天津市靜海區),崔玉貴籍貫直隸河間府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等。而號稱「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的孫耀庭,也同樣出身於直隸靜海縣。





左起依次為李蓮英、安德海、小德張、崔玉貴



這樣看來,似乎河北以及京津地區真的是太監之鄉,起碼在明清時代確實如此。




唐宋宦官出中原



但是,今天的京津與河北地區也不是一直都盛產太監。




在歷代史書中首次為宦官設立「宦者列傳」的《後漢書》中,記載了十四名東漢宦官的事迹,他們絕大多數出身於司隸、豫州、徐州、并州南部、荊州北部等中原州郡,在地理位置上與當時的首都洛陽十分接近。





▍東漢宦官籍貫主要為首都洛陽周邊的司隸、豫州、徐州和南陽等地





如曹操的祖父曹騰就是徐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而位居「十常侍」之首的大宦官張讓,則出身於豫州潁川郡(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




到了唐朝,由於文獻資料的豐富,籍貫有明確記載的宦官數量增加。




雖然《新唐書》中說唐朝宦官的來源地以「閩(福建地區),嶺(嶺南地區)最多」,然而通過對正史記載和宦官墓誌等文獻的分析,可以發現,在有籍貫可考的宦官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出身於唐朝首都長安周邊的京畿道和關內道。




如果加上河南道、隴右道、河東道等位於中原且距離長安、洛陽兩個都城較近的地區,則有約四分之三的唐朝宦官出身於都城附近的區域。




在唐朝,甚至有「良胄入侍」制度,即選拔出身中下層官員家庭、家世清白、文化素養良好的子弟閹割入宮為宦。這種「良胄入侍」有一種自願的成分在,有時甚至存在激烈競爭。




為方便調查與就近選征,「良胄入侍」的宦官往往也都出身於唐代長安附近的京畿地區。





▍唐朝宦官籍貫的主要分布區,都在長安或洛陽「兩京」周邊





宋朝的情況與唐朝也大同小異。在史料中有明確籍貫記載的 34 名宋朝宦官中,開封籍宦官就佔了 21 人,佔總數的約 62%。比如宋末被稱為「六賊」之一的奸臣、大宦官童貫,就是開封人。




而出身於真定、河南、并州、關中等中原地區的宦官,更是佔了全體有籍貫可考的宋朝宦官人數的 88%。




可以看到,從漢朝到唐宋,乃至後來的明清,有出身籍貫可以考證的宦官,都是來自以當時都城為中心的區域,或者與都城距離足夠近而能夠受到其輻射的地區。




而且時代越近,宦官籍貫與都城之間的距離也就越近,以至於出現了自身籍貫就是京城本地的宦官。




自古京畿太監多



因此,「河北盛產太監」的說法之所以流行,並不是因為河北人或者北京周邊地區的居民真的具有多麼嚴重的「奴性」,或者是多麼熱愛進宮為皇帝及其宮廷服務,而是因為諸如順天府、保定府和河間府這樣的地區是距離都城和皇帝最近的地方。





▍左為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1902-1996),直隸靜海縣西雙塘村人(今

天津市靜海區)




由於生長在首都接近,當地居民的語言與皇帝接近,不必擔心溝通不暢;也不必耗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適應京城的氣候、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能夠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宮廷服務勞役中,不太會因為不適應環境或生活習慣而生病、死亡。




因此,出於效率和成本的考慮,宮廷會更偏向於招收出身籍貫在地理上與京城接近的太監。




另一方面,就如「良胄入侍」制度所體現出的那樣,京城附近的居民,對太監製度、進宮當太監的程序以及當太監能夠帶來的利益,會有更直觀、清晰且實際的認識。




在明清時期,民間甚至有出於對富貴的渴望,而競相將自家兒童閹割後送入宮中的現象。在京畿地區,這種做法更造成了「爭當太監」的風氣,進而使本地產生更多的太監。





成熟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官修北京地方史志文獻資料集《欽定日下舊聞考》中,就記載了京師本地人為求「非分之福」而將生下的兒子閹割後送進宮中當太監的現象。




此外,歷代都城的周邊往往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清時期的京畿(北)直隸地區不但人口稠密,且往往只有農業一種產業,很容易因為天災人禍或人多地少,而陷入貧困與飢餓。




這時,就近進宮「當老公」「干皇差」也不失為一條能夠保住性命、吃上飽飯、甚至有機會飛黃騰達的出路。




因此,無論在中國歷史上的什麼時代,太監最主要的產地都是首都周邊的京畿地區。




只不過,我們也最熟悉、距今也最不遙遠的明清兩朝,其首都恰好是被長期貧困且人口稠密的河北所包圍的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昆蟲的蛹里發生了什麼|混亂博物館
1964年逃到香港,我從此沒有了祖國|故事 FM
為什麼你的論文署了導師的名字|大象公會
中國什麼地方最盛產太監
馬褂是滿族傳統服裝嗎|真問真答

TAG:大象公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最能打|大象公會
世界上什麼地方的外星人最正常|大象公會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長什麼樣|大象公會
哪裡的中國人最怕熱|大象公會
真正的中國汽車長什麼樣|大象公會
中國為什麼要進口洋垃圾|大象公會
中國哪裡人上三甲醫院最容易|大象公會
中國人民是怎樣愛上蘇聯的|大象公會
朝鮮是怎樣脫離中國的|大象公會
沙特:光影中的野蠻之國|大象公會
大象公會
中國人為什麼相信食物相剋|大象公會
中國古人真的尊重老師嗎|大象公會
在中國,正當防衛為什麼這麼難|大象公會
你家小區為什麼像監獄和集中營|大象公會
女特務的中國進化史|大象公會
為什麼中國大媽拍照時熱愛揮舞絲巾|大象公會
中國老男人為什麼愛戴瑞士表|大象公會
中國物業戰爭史|大象公會
大象公會的 T 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