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學習太極放鬆方法!太極拳鬆柔五境界你練到了嗎?

學習太極放鬆方法!太極拳鬆柔五境界你練到了嗎?

練太極拳,先要明了太極拳對身體部位的要求,拳架是學練的形勢,透過拳架來學習拳架裡面的東西,才能體會到太極拳的本意。頂頭懸:將頸部肌肉放鬆,頸椎自然舒直,頭部因為肌肉舒鬆開而自然座於頸椎上。頭頂似有繩懸,頭部有微微的懸空感。

松肩:要松肩,首先要將胳膊松透。這樣來體會胳膊放鬆:兩腿站直後彎腰,兩臂如吊環一般自然下垂,與地面成九十度角,感受一下此時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覺。緩緩站直身體,每移動一分重新體會一下,放鬆的狀態如有變化就重新調整到松。胳膊能鬆開後,胳膊的重量都綴在肩關節,有一定時間積累後肩關節會慢慢鬆開。

松肘(開肘):肘部微微外棚,肘尖微微向下有沉墜感,鬆開胳膊上的肌肉筋骨。肘不開肩不開。肘開後胳膊上棚勁自生。

松腕:腕不松則氣會斷在手腕處。腕不松則指不松,整條胳膊也不會真正鬆開。松腕,皮肉雖連著但腕部筋骨就如斷掉一般。

舒指:手指自然舒展,意念貫到指尖外緣。指雖柔軟,但練習日久,手指也會有棚意。

松胸:胸部鬆開後會自然腹式呼吸。

舒背:立身中正、頂頭懸後背部自然舒展。

松胯:稍息站立,將虛腿(右)鬆開,慢慢輕提右膝。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體有些微歪斜,胯始終保持水平位置。大腿、小腿肌肉鬆開,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腳腕鬆開。膝蓋似有細線牽引,每提一分重新體會腿上變化,練一段時間能體會到胯關節,如此松著提步落步,胯關節會慢慢鬆開。

松膝(開膝):膝關節不開,則勁會困在膝蓋至大腿上,下盤必然輕浮。

松腳腕,腳腕不松,腿部不會真松。松腳腕,如同腳腕處的皮肉雖連,但筋已斷開。即使地面不平,身體中正也不會因地勢原因受影響。

尾閭:尾閭微向上向前托,猶如屁股下面有個你可以隨時落座的板凳一樣,而你也正時時準備坐下。此時尾閭中正。

松腰:腰腹鬆開。要將腰與胯分開,下盤充實又似有氣流不斷上涌,因此腰不會死壓下盤,與下盤是牽扯不斷又有彈性的。

剛開始練時不要刻意追求,松字易讀難做。太極拳是自我檢討、自我驗證的過程,要有否定自己、每次體會將自己當作白紙的勇氣。把心氣放下,沉在自我中,不要用已有的經驗來檢驗,因為太極體驗是你從未有過的。

放鬆練習的時間選擇很廣泛,可以在生活中進行,比如洗碗時、乘車時、走路時,只要思想可以有閑暇就可以,在隨意的一舉一動中體會自身。

真松時會有感應,比如提膝時意掛膝關節上方與大腿連接處,抬手臂時意掛肘尖,不需要刻意去想,自然而然的似有絲線牽引,只需心念動,不需力道幫助。練拳也是如此,開始時招式要仔細研究好,方向、腳步辨清楚不要有誤差。等可以用心感悟時,才明白手臂為什麼這麼高,這一掌為什麼按到這麼高才正確,那是松沉著練的必然結果,也只有在放在那個位置身體最舒適自在。

在修鍊太極拳中,小手指似乎無足輕重,習練者往往不注意它的存在,也不刻意去練小指的動作。但在太極內功中,小手指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小手指有陰陽兩條經絡,自少澤、少沖始,手太陽小腸經主陽,手少陰心經主陰。心、小腸在人體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與保健、養生密切相關。筆者月在廣東省興寧市講學。在課前與幾位拳友交談,得知有的拳友經常有胸部憋悶感,練拳後感覺胸腹不順暢,便說:「我從北京來,為了大家健康,送給你們每人半個保健醫。」台下的聽眾熱情洋溢,氣氛十分活躍,便開始了「松功講座」。

兩小時過去了,半個保健醫還沒有出場,有的朋友坐不住了,遞條子問這件事。我告訴大家,保健醫就在自己的身上——是小指。很多朋友紛紛看自己的小手指。我請朋友們站起來,舉右手,不要用力,以無名指領引,肩松而起,到極限,不加意念,松小指自然下落。注意,手下落時不掛力,完全自然下落,手和胳膊不掛力,從起到落不以意念支配,越自然越好。松小指落手時,會感覺到身體很通暢。當時聽課者紛紛舉手下落,場面熱烈壯觀。有的人邊起落一隻手,邊騰出一隻手扶摸自己胸前,體驗著通順、舒暢。經常松小指,可使臟腑通暢,對便秘有療效。

松小手指不但有養生、保健神奇之效,對太極拳修鍊也很重要。有很多拳友為松肩垂肘難求而苦惱,甚至有練家十年二十載肩松不下來,筆者向大家推薦小指松肩垂肘法。只要經常保持雙手小指放鬆,肩自然放鬆,肘自然下垂。凡有從前向後、向下的拳勢,松小指、松肩垂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後捋。在技擊中,如對方攻來,不要以力去硬接對方,要松小指,令對方撲空,在他欲逃的瞬間,他的精神、呼吸、肢體等都是凹的狀態,必然空虛,應迅速進行打擊。二人較技是大工程,要經常習練,說著容易練著難,若欲精研深鑽拳藝,須勤練補拙,熟能生巧。

小手指不善勁力,平時只能作掏耳朵那種小的動作,在武術動作中不佔主導,這是小指的不足,又是它的優勢。因為小指難以貫勁用力,太極拳以陰陽變轉,舉動輕靈、用意不用力行功,小手指就發揮出絕妙功能。在太極拳內功中,小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凡多年雙肩松不下來、垂肘垂不下去時,松小指即可。松小指功法,易懂易學易操作。小手指放鬆,腕也可以隨之而松,肘也隨松腕而自然下垂,肩也就自然放鬆下去,這是小指在人身上的大作用。

天下武術是一家,凡習武者周身均應緊湊,雙手應舒展。雖然有些拳種有各種勾屈指法,但是,太極拳的拳理拳法要求五指伸開,舒展不掛力。一代吳氏太極拳鬆柔大師楊禹廷提到:「手要平,不要掛力。」從運動生理學上講,手指的末梢神經只有在舒展五指之後才能發揮更佳的功效。

有不少拳友在較技時五指全伸,出手沒有威力。究其原因,是對於習練的太極拳研究不深,理解不透,下功夫研究不夠。只知五指為掌,而不知掌中奧妙,不知每個手指都有各自的用途。太極拳是科學的、講究陰陽變化的拳技,不能單純以拳論拳。太極拳有自身的規律,不按太極拳的規律行功,又不遵太極拳規範,有悖拳理拳法,太極內功當然不會上身。

練太極拳時,五指功用不同,大拇指主自家重心;食指不能著力,主輕扶套路路線;中指主中正;無名指引領向前的動作;而小手指在練拳行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練拳松小指,推手鬆小指,技擊同樣要松小指,小指在太極拳中無所不在,可謂「小鬼當家」。太極拳修鍊要求從腳到手放鬆九大關節,松小指有益於放鬆九大關節,有利於松肩垂肘,有助於放鬆兩踝和兩腕。希望太極拳愛好者在實踐中勤於研究,以提高拳藝。

前文筆者已經講過,經常松小指對臟腑通暢、上肢下肢的經絡通順、氣血松暢不瘀阻和緩解便秘也有一定的益處,對保健、養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公開放鬆小指之秘傳功法,如果拳友們學習運用放鬆小指養生法,健康水平會大大提高。

練習太極拳必須要放鬆拔長,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怎樣放鬆?松到什麼程度?長到什麼程度才算合適?太極拳是意氣神形的運動,即練意又練氣,即練神又練形。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形成了太極拳獨特的練功方法。練太極拳必須有放鬆,放鬆的同時要有意識的把身肢放長,以加強全身的彈性鍛煉,有了彈性,進而成為抨勁。也就是說抨勁生於彈性,彈性生於身肢的放鬆拔長。如何使用身肢放鬆拔長?且看下列分述:

1、 虛靈領勁和氣沉會陰

虛靈領勁、領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不可用力,百會穴須有虛靈自然之意,氣沉會陰是在松肩、塌胸、松腰、松胯、屈膝、虛實園襠分清的同時,把氣自然傳到會陰,兩腿的內側有著向相反的方向拉開,這就是使周身放長的感覺。

2、 松肩墜肘

沉肩的主要作用是將臂部與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同時,由於墜肘,使肩部與肘之間達到放鬆拔長。當手臂進行螺旋式纏絲運動時,是以墜肘作中心的。同時,墜肘和坐腕又可以使肘與腕之間放長。因此,沉肩墜肘和坐腕是整個手臂的放鬆拔長。

3、 塌胸松腰

塌胸,要求胸不可突出,胸突出則橫氣填胸;胸前下凹,容易駝背。松腰,是指腰勁向下自然松沉。塌胸松腰是在松胯屈膝的同時下塌,心氣下降,兩肋下松,腰勁自然松沉,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後背放鬆拔長的動作。

4、 松腰圓襠、開胯屈膝的旋轉

這是腿部的放長。腿是站在地面支撐著全身的重量,要想放長就比較困難。因此對腿步提出了松腰圓襠、開胯屈膝的要求。要求在這種特定姿勢下「圓襠」,用螺旋式的運動來更換虛實,這主要表現在膝頭的旋轉上。這樣當腿步向外旋轉時,使外側處於放長內側為收縮。這種腿的旋轉配合著手、臂、身的左旋右轉成為全身的旋轉,兩手上升,身法下降,就可以達到其跟在腳,勁發於腿,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完整一體的勁。

虛靈領勁和氣沉會陰是身軀放長;塌胸松腰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後背放長;松肩墜肘是手臂放長;松腰圓襠,開胯屈膝,並使腿部得以松活旋轉,是腿部在這種特定姿勢下放長的結果。「由松入柔、運柔成剛」。松、柔是使身肢放鬆,拔長的關鍵所在,初學者不可不細心揣摩。

練太極拳要求放鬆的真意 解守德2009年09月06日 10:44練太極拳要講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教導弟子時亦如是強調。鄭曼青的師兄,另一位當代太極名家李雅軒亦強調,練太極拳要「大松大軟」,「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雖然很多人主張練太極拳要大松大柔,但為什麼練不出功夫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鬆柔有很多訣竅,其中有方法問題,也有層次上理解的問題。講鬆柔若不得法,同樣很容易走入誤區。有許多人講鬆柔,但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有些人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鬆開了,實際上是懈了,而自己並不知道。

太極拳講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鬆柔的種種層次和不同境界。從我們這個體系的訓練方法上去講,太極拳的鬆柔首先是要講鬆開,然後是鬆散(讀第四聲),再往下是松沉、松靜、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些都是太極拳鬆柔的層次,但這些境界都是口傳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講述清楚,並不容易。

太極拳鬆柔五境界

普通練太極拳者講的鬆柔,是沒有目的性的,我們講鬆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體操作性。也就是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鬆柔體會,功力進一步,鬆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漸提高我們對鬆柔層次的掌握,與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一開始學太極拳時,我們要求身體鬆軟,節節鬆開,頭上肩上要這樣那樣走,將人發出去:松沉是內勁下去後再起來,也可以沉都不要,將勁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沒變,但內勁的方向變了。

松靜,這個靜非常不簡單,有了這個靜,才有反向的動,所以叫做復命歸根。只有做到靜,然後才能到空、到化的階段。就是對方摸到哪兒都是空空的,一點東西都不讓對方知道,但此時恰恰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的說法。我們現在練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過程是通向「無心」的台階。再深一層次,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對方根本聽不到東西,到那時才能體會知機的問題,太極拳講得機得勢,身上沒有鬆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機,又怎麼會得勢?

在練拳的時候,就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當然,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追求方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去找,去體悟鬆柔。比如說「大而化之」,為什麼要你們在練拳時將氣勢放大,就是因為剛開始為了找准內勁,氣勢可以小一點,但等到一定階段,你們的氣勢大了,內勁早就隨著意到外面了。比如,氣勢足夠大了的時候用氣圈打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觀照問題。現在你們的身體狀態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達到一絲不掛的階段,什麼節節貫穿,什麼根節起、中節隨、梢節到,什麼「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那些都太慢了。應該是在哪裡接觸就在哪裡起,幹嗎要跑那麼遠。比如對方抓住我的前臂,就從這裡直接化發對方。

鬆開、鬆散、松沉、松靜、松化,這些是鬆柔的不同層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節節鬆開是基礎。當代太極大宗師楊澄甫先生很重視練拳時的松,在其著作《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曾經提出,「習練運行時,周身關節,均須鬆開自然」,又提到「兩臂骨節均須鬆開」。在著名的《太極拳術十要》中也明確提出「松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軒關於鬆柔的許多提法同樣是值得重視的。他常對弟子們提起,楊澄甫練拳時「又穩又靜,又松又沉,又軟又彈,又靈活」,在發勁時則是「松沉軟彈,透內之力驚心動魄,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軒認為太極拳「非鬆軟純凈內勁不出」。這些體會都是很寶貴的經驗。我們講松,主張首先要抓大的結構,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須從縱向上來解決問題,這些就是「鬆開」的主要內容。

練太極拳時,人基本的站立姿勢,從頭頂,到腳下,到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如果關節不鬆開,到後面講節節貫穿,是沒法做到的。因為所謂節節貫穿,是要使內勁能夠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處都能運行無礙。沒有節節鬆開,哪能有節節貫穿呢?鬆開的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保持兩個方向。一個是上面提頂的問題,一個是下面的尾閭下垂,松到腳底湧泉的問題。這些理論在很多太極拳書中都曾提到。古典拳論也有「提頂吊襠心中懸」的說法。「心中懸」的意思講的還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墜的。大家不妨觀察一下,物體要懸起來,必須有這樣的兩個方向。到中層功夫階段,則可體會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線、尾間垂直線的練法。這也是古典拳論所強調的「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

關於兩個方向的用意,我們平時用功時很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頂,頸項、頭部就僵硬了,一注意松下面,強調尾閭下垂時,上面又丟了,變成懈掉了。這樣練來練去還是將關節擠壓成一堆。

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很多太極拳書都講到提肛的要求,但是在我們這個體系中,在最初的階段,不講一定要提肛,這個階段主要還是講吊襠。提肛的意思主要是會陰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這要待整個身體的鬆柔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才能練,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襠部的緊張,從而引起全身緊張。

鬆開以後,從頭上講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虛領頂勁、豎項吊襠,含胸拔背、松肩墜肘、尾間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雙膝稍微內含似爬樹、松腳踝、再松到腳下湧泉、腳趾放鬆」。要注意,這裡所講的要求都是意向上的問題,而不能出現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太極拳講全身放鬆,但要松而不懈,關鍵也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氣率領。任何外形的姿態都同樣要注意「無過不及」,毫無拘滯之力。

更多好書推薦回顧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是太極就不用胳膊勁!要把勁問准,不容易,不能強打硬要!推手的時候,不管碰你身上哪個地兒,都跟這裡說著話
「球頭鼓,球碰壁」「守住中定往開打」太極拳之「中正」與「中定」!
「有形歸無形,物我兩相忘」 陳氏太極丹田內轉功法!「纏化轉換,開合呼吸,擊打跌拿,均在丹田轉換一瞬間。」

TAG:九五太極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太極拳擒拿9式動態教學!太極勁練到化境,則勢不可擋!
把太極拳練到「五陰並五陽」
太極拳內練到底練啥?
太極拳練到最高水平是什麼樣子的?能打贏自由搏擊嗎?
太極拳的「松靜」「虛靜」和「空靜」標誌著你已練到高水平境界了!
到底怎樣才能練到太極中的「松」?
簡單的靠牆靜蹲也有豐富的訓練方法,你練到位了?嗎?
T杠划船你真的會劃?不學會它你的背就很難練到極致!
太極拳練到最高水平有多厲害?
把太極練到極致原來這麼簡單
把太極練到極致原來這麼簡單,一切都源於心……
把太極練到極致原來這麼簡單,一切都源於……
太極拳練到身上是什麼感覺?看看你有沒有?
解惑:為啥你深蹲能練到腿,卻練不到臀?
經絡不通肌肉僵硬?你沒有想到的地方,瑜伽會幫你練到
不要深蹲架也能練到走不動路!終極股四頭肌誇張泵感
太極練到有氣感了,是不是算小成?
中國最牛拳王!邱建良訓練到自己都吃不消,一龍早該學學了
「天使顏」小姐姐去健身,練到腳都站不穩,網友:這教練太壞了
健身練到酸痛才到位嗎?你錯了,這三種疼痛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