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商業落地的痛點和希望

AI商業落地的痛點和希望

2017 年已經過半,從 2016 年開始火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技術度過了熱度超高的一年。據統計,過去半年共有 120 家以上的 AI 公司獲得超過 230 億元融資。很多公司都在標榜自己有 AI 技術,更多公司則在嘗試如何將 AI 融進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在火熱的行情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不安的事實。

近兩年 AI 在大眾認知上的成功,絕對要歸於谷歌的 AlphaGo 項目。去年和今年連續打敗李世石和柯潔兩大亞洲圍棋高手,成功炒熱人工智慧這個話題。有意思的是,AlphaGo 榮升「九段」後,谷歌馬上就宣布將其「退休」。除了表示謙虛,還有一個實際問題,那就是這個人工智慧演算法,除了能夠打敗圍棋高手,基本不能應用於任何其他領域。AlphaGo 的命運折射的是整個 AI 行業的困境,花費高昂成本打造的 AI 解決方案無法大規模普及。

如何讓 AI 實現規模化應用落地,在 To B 領域如何突破行業障礙,在大眾消費層面,如何讓 AI 走進普通消費者的生活,面對這些 AI 公司共同的疑問,8 月 6 日極客公園前沿社夏季會晤活動中,CMU 機器學習系副主任邢波教授與眾多國內 AI 公司創始人共同探討了人工智慧的各種可能性。

AI 版 Android 系統的重要性

邢波教授認為,當我們衡量一個工業是否成熟時,通常會看相關的公司能否進行規模化的生產,這就是為什麼歷經百年發展的好萊塢可以被稱為電影工業,而同樣有近百年歷史的中國電影到現在還是導演中心制的作品。雖然 AI 的概念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但其實在近幾年發展才突飛猛進。不過,即便接受了全球數百億美元的投資,AI 依然處於非常早期的發展階段,其表現之一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統一的系統,無法制式化,無法量產。

邢波教授分享關於人工智慧行業的看法

以手機行業為參考,自 2007 年蘋果的 iPhone 定義智能手機之後,目前只有 iOS 和谷歌的安卓兩大操作系統,你很難想像一個手機廠商想賣產品的話,需要先自己寫個手機系統。但其實目前的情況是,大多數 AI 公司的運作就像是本來只是想做一個手機應用,但是他必須把相關手機的硬體和軟體上下游都做到——這顯然有點強人所難。

如果按照 AI 產業鏈來劃分的話,目前大部分 AI 公司的業務涉及到的是上游的任務、模型及演算法,但是為了實現方案,這些應用公司還需要操心更深層次的軟體實現、系統以及設備硬體的選擇。這樣一個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 AI 實現的成本高昂,同時一個解決方案無法實現復用,最終導致的是 AI 技術難以普及。「目前很多公司打造的 AI 系統或軟硬體近似於雕琢工藝品,而不是能夠進行量產,複製,和普及的高度魯棒和易用的工業產品。」邢波教授解釋道,他認為如果 AI 是一個產業的話,那麼我們目前還處在「AI 的前工業化時代」。

邢波教授指出,正像安卓和 iOS 系統的確立,最終促成了移動應用的爆發,人工智慧行業目前也需要一個全新的跨平台的系統。而這樣一套系統應該包含從模型、演算法到軟體實現和操作系統層面。其功能應該包含:兼容多來源數據(如多種資料庫)、兼容多種編程語言(如 TensorFlow、Python)、同時能夠載入到任何硬體設備,實現跨平台 AI。

這樣一套系統的出現,能夠為做 AI 產業上游的公司省下大量精力和成本,他們可以專註為客戶解決業務需求,在通用功能模塊上實現針對用戶和特別應用的專門化(如同為不同負載改裝飛機,而不是重新從頭設計製造飛機以致引擎),而不用擔心基礎設施等底層系統。同時,免除開發底層系統,也能讓 AI 公司的解決方案快速遷移,實現規模化生產,促成 AI 的真正工業化落地。

AI 在 B 端的真正市場機遇

如果說 AI 是一支一飛衝天的火箭的話,那麼其燃料毫無疑問就是各種海量的數據,沒有大量數據,再好的演算法和模型也不會起作用。由於互聯網技術在近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很多 IT 公司積累了大量數據,這也使得他們成為 AI 關注的重點。目前數據挖掘和使用最多的,就是互聯網行業,但真相是,那些被目前 AI 公司忽視的傳統行業如電信、能源、基礎設施、製造、航空以及金融領域,蘊含的才是真正的海量數據。

邢波教授引用數據說明,每個普通用戶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大約為 4MB,而每一口石油礦井的數據量為 3500TB、每一個波音 747 引擎的數據為 500TB。但是相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傳統行業在使用 AI 方面並不積極,相當於一個坐擁大量財寶的人卻不知如何使用。有從事物聯網(IoT)的人士就指出,其行業有 99% 的數據並沒有派上用場。

很多傳統公司已經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並開始紀錄並積累了大量數據,就像飛機引擎產生的海量數據,但是人們卻不知如何利用。另外,雖然 Google 和蘋果在全球公司市值上折桂,但利潤相對於很多傳統行業來說並不高。所以,如何用 AI 來對接這些傳統行業,通過這些海量數據來提升效率,創造更多價值,是 AI 公司真正需要考慮的。

To B 端落地 AI 需要專家調教

既然傳統行業有如此多的數據和需求,顯然早已有 AI 公司早已經瞄準了這個市場。iPIN 公司一直關注的是用機器去學習人的發展軌跡,用機器分析人、分析企業,在具體應用落地上,團隊選擇了三個有些許關聯的行業:生涯規劃(高考填報志願)、企業招聘和法律。iPIN 公司 CEO 楊洋曾經嘗試將單一場景訓練出的 AI 體系,應用到其他場景中,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這種「遷移學習」很不成功,他們遭遇到了此前邢波教授所描述的 AI 不可復用的難題。

iPIN 公司發現,雖然 AI 公司可以建立模型和演算法,但是在判斷層面依然需要相關行業專家進行指導和把關,將後者的專業知識融合到解決方案之中。正因如此,AI 解決方案的遷移隔行如隔山,因為每到一個新的行業,都需要找到其行業專家進行合作,與行業進行深度匹配。

作為國內較早看好 AI 領域的投資公司,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認為,在 AI 行業發展早期,創業公司需要做的一定是垂直整合,打穿整個產業鏈。就像晶元巨頭英特爾在上世紀 60 年代的時候,不僅要做晶元,而且要做半導體相關的生產設備和工具。「目前的客戶需要的是完整的解決方案,並非單一的技術。」楊磊解釋道,而能夠打穿整個垂直產業的 AI 公司,也是北極光投資的參考標準之一。

由於 AI 在近年來的逐漸升溫,很多傳統企業也在尋找 AI 公司來為自己賦能。總的來說,傳統公司對於 AI 解決方案的訴求有兩點:1. 提升生產力;2. 提高生產效率。而相對互聯網公司,這些傳統公司的數據積累比較薄弱,很多數據很難投入應用,這對 AI 公司來說也是一個難題。有意思的是,很多大公司在與 AI 公司合作時,合約中明確表示必須保密。這些公司將 AI 當成了一個秘密武器,想要因此保持行業競爭力,當然不希望競爭對手知道 AI 的好處。

在 To B 端市場,AI 創業公司需要有一個有力的方案,能夠將整個行業鑿穿,才能在市場上有所斬獲。而這樣的垂直整合經驗,也將為 AI 公司構建獨特的商業壁壘。不過,由於 AI 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應用層面不斷進取的團隊也要時刻注意 AI 底層架構方面的變革,一旦 AI 基礎設施發生變化,在上游應用端構築的壁壘可能一夜之間失去意義,楊磊和邢波都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前沿社會員探討中

讓消費者接受 AI 還要看場景

相對於 B 端,拜谷歌、蘋果等大公司所賜,AI 在消費層面更為人所知。而 AI 行業激烈競爭的一個代表,就是智能音箱。從亞馬遜 Echo 開始,谷歌、蘋果、阿里巴巴等巨頭公司紛紛涉推出智能音箱。小魚在家創始人兼 CEO 的宋晨楓認為,下半年國內市場將會出現「百箱大戰」,在這個時間節點小公司加入戰場,可能並不明智。首先,智能音箱從本質上不是賣硬體,而是賣其背後連接的服務和內容,而用戶購買的也正是後者,而非一個硬體本身。

對於很多巨頭公司來說,智能音箱已經被當看成了下一個互聯網入口和交互工具。出門問問創始人兼 CEO 李志飛認為,智能音箱的語音在交互層面並不完美,至少還需要一塊屏幕。正如其言,不久前,先行者亞馬遜就在自家智能音箱上加了一塊屏幕(Echo Show)。不過,李志飛依然認為,即便加上屏幕,音箱的交互依然有問題。不過,智能音箱在未來有可能和其他設備如電視、手機、平板等組成一個智能體系。

深耕於智能家居生態系統的 BroadLink 公司創始人兼 CEO 劉宗孺認為,一些家電例如空調,可能並不需要深度神經網路等機器學習技術,只用決策樹就能做出一個合適的模型。智能家居的要點在於如何將用戶使用習慣的數據和體驗打通。

而至於以語音助手為代表的 AI 如何讓消費者真心接受,幾位業內人士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使用場景。李志飛以語音助手的用戶使用頻率為例,指出一些主流設備的語音助手使用率為智能眼鏡>車載>智能手錶>手機,其中 Google Glass 的使用頻率高達 80% 以上,而手機則低於 1%。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智能眼鏡的主要交互方式就是語音,而手機的觸摸屏交互太好用,以至於人們很好選擇語音作為交互。李志飛總結認為,語音助手想要爆發,首先需要一個用戶粘性極高的設備,同時語音應該是其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車載可能是語音助手的一個合適的應用場景。

在軟體層面,流利說團隊使用語音識別技術、寫作自動評測引擎和機器自適應學習技術等,為用戶打造出一個私人訂製的「AI 英語老師」。目前,流利說的中式英語語音識別技術在全球準確率最高,即便有口音,也能精準識別,但流利說公司聯合創始人兼 CTO 胡哲人說,在實際運用中,流利說的 AI 技術會顯得有人情味且更智能,在有的時候,系統在評測打分時,會更看重用戶可以流利連貫的表達、語法的正確,而不會去刻意突出口音問題。

另外,和電商可以通過用戶瀏覽記錄推薦很多商品不同,由於流利說做的是英語學習類的推薦,所以必須在推薦演算法需要做得更加精確,給用戶的內容都是適合他的能力和水平的。因為如果推薦了不合適的內容,用戶很快會對產品產生疑問。

頂樓 TopView是極客公園前沿社的特別內容生產小組,我們關注前沿科技對現在及未來商業所帶來的影響,發表最具科技的商業洞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眼電影 的精彩文章:

王思聰又換女伴,baby躺槍,網友:王思聰已不是首富家的孩子
《鮫珠傳》是《捉妖記》第二?評分7.8最大槽點竟然是
神級尷尬撞衫!楊洋襯衫照又把楊迪給懟了,楊迪:丑到自己想撞牆
馮小剛怒斥造謠博主:無事生非小人作亂,我可是包場看的戰狼2
鄭爽頭髮鬆散衣著隨意,路邊抱手甜笑都還那麼美,網友:初戀女友

TAG:貓眼電影 |

您可能感興趣

碼隆科技出席AITech極智未來盛會 探討AI商業落地的挑戰與對策
AI晶元商業化,落地關鍵之一是生態圈
中國5G商用開啟衝刺模式 從技術落地到商業落地
AI+社交,快手商業化落地之道
九成AI企業虧損:人工智慧遭遇商業落地之痛
傅盛:定義場景、做好落地,是AI創業者最大的機會
微軟亞洲研究院「落滬」,關注AI落地和生態打造
AI落地教育的產業大潮中,他們是怎樣拿下K12市場的?
區塊鏈商業落地情況
匯醫慧影王捷:醫療AI的發展趨勢和商業落地
無人銀行落地上海,前沿科技產業助力——AI、VR及虹膜識別行業概覽
圖像VS語音,AI技術商業落地的華山論劍
光谷又在搞事情了!2大商業項目驚艷落地
從爐石傳說看中國電競產業:職業選手夾縫中生存,產業落地艱難
爆發、冷卻到商業落地 「終極科技」如何做好VR這門生意
底層技術的革新,讓VR有更大的落地空間
VR小工具盤點|底層技術的革新,讓VR有更大的落地空間
AI落地將為行業帶來哪些新可能?
AI要落地的三個問題
令人興奮的5G技術,如何講一個落地的商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