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何把「心理學實驗」應用於生活?

如何把「心理學實驗」應用於生活?

1、「感覺剝奪」實驗

如何把「心理學實驗」應用於生活?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中給被試者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制其觸覺。 被試單獨呆在實驗室里,幾小時後開始感到恐慌,進而產生幻覺……在實驗室連續呆了三四天後,被試者會產生許多病理心理現象:出現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緊張、焦慮、恐懼等,實驗後需數日方能恢復正常。 這個實驗表明: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基礎之上的。 只有通過社會化的接觸,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聯繫,人才可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展。

2、「遲延滿足」實驗

如何把「心理學實驗」應用於生活?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遲延滿足」實驗。 實驗者發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給吃兩顆。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慾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長到上中學時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經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於壓力而逃避挑戰。 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實驗證明: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3、情緒實驗

如何把「心理學實驗」應用於生活?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一胎所生的兩隻羔羊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隻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隻羊羔旁拴了一隻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隻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里,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 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衝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 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

1、羅森塔爾效應

有一位名叫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研究變態心理學的人,可能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把研究結果「污染」了。 他設計了一些實驗,試圖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果。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這樣按排的:他讓大學生用兩組大白鼠做實驗,主持實驗的人告訴大學生們說,這兩種大白鼠品種不一樣,一組是十分聰明的,另一組特別笨。 事實上這兩組大白鼠沒有什麼差別,而大學生們都相信,實驗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學生們讓這兩組大白鼠學習走迷宮,看看哪一組學得快。 結果他們發現,「聰明」的那一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組學得快。

羅森塔爾對這種結果怎樣解釋的呢?他推測說,這有可能是由於實驗者對「聰明」的動物和藹友好,對待「笨」的動物粗暴而造成的。

在另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 他們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 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 自從羅森塔爾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 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 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 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晚器大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上述情況為什麼會發生呢? 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事先就存在著一種定勢,定勢又作何解釋呢? 這需要從頭說起。定勢也可以說是一種心向,是指在對某一刺激發生反應以前,就已經存在的某種意向。比如你聽別人說過,張某近來對你很不滿意,那麼你在遇到他時,即使他沒有說一句對你不滿的話,你也會體驗到一種不自然的感覺。如果你聽別人說這個人專會挑別人說話的毛病,那麼你在同他講話時,就不如平時講話那樣流利。這就是因為事先你的腦子裡存在著一種趨勢,由於這種趨勢的存在,使你的反應同平時大不一樣。

2、貝勃規律

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貝勃規律」

有一個關於「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 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萬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 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下面的例子說明了這種「貝勃規律」。 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法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碼,他並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法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 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異。 即比前一種情況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 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刺激總量越大,其差額也必須越大。

「貝勃規律」經常應用於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一家公司要想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於這種衝擊。 然後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 很多人受到第一次衝擊後,對後來的衝擊已經麻木了。

從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後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並使對方接受的「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律」為基礎的。 對方被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所誘惑,對後來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會較輕易地接受了。

安全感從何而來?|你是一個愛情里缺乏安全感的人嗎?
這個年代,我用加減法把孩子變成「時代的產物」
怎麼從一個人走路的姿勢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你對「心理健康」的了解有多少?

TAG:為本心理 |

您可能感興趣

論VR如何應用於心理學臨床治療
如何合理應用抗炎保肝藥物?
從技術想像到現實應用,AI能讓「記者助理」復活嗎?
用虛擬現實治療恐懼症?它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遠不止於此
德國心理學家分享如何將VR應用於心理學臨床治療
應用心理學專業
如何巧妙應用精油於生活中?
如何能做到合理應用抗生素呢?
所有數學都能夠應用於物理學嗎?
深度學習技術如何應用於文本智能處理?
什麼是移相變壓器?為什麼要用?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如何?
如何合理應用中醫藥治療冠心病
如無必要 勿增實體——機器學習方法、應用與展望
工作應用和生活應用要分開!這些理由還不夠嗎?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實際應用么?
跳出微軟研究院心向產品化,她如何推動無監督學習反欺詐技術的應用?
挽回愛情,如何應用服從性測試?
楊德苑:如何將「同理心」技能更好的應用到服務中
如何從實際應用出發,讓標誌物助力精準診斷?
如何應用「質量管理+中醫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保護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