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4):三、於法正修(1)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4):三、於法正修(1)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4):三、於法正修(1)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三、於法正修

5.正修

云何菩薩於法正修?

《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上):「解正修中初問次釋,釋中有四,初舉數列名,二依列解釋,三結顯修利,四總結四修攝行周盡。於四修中第一第二別修,第三俱修未得成滿,第四樂修得成滿任運起也。景雲:道理止觀但俱,以修止觀時勢有增減。止勢若增名修奢摩他,觀增名修毘缽舍那,止觀均等即名雙習,淳熟名樂修。測雲:由八種思善依持故者,即前八種思相是言因。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者,是定所緣境,離言說依依他及離言說圓成實性義為所緣境。繫心令住者正明體。離諸戲論等明離障。戲論即是五種,勘對法。於諸所緣而作彼解,勘聲聞地。」

怎麼叫做「菩薩於法正修?」

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缽舍那,三者、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四者、樂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

「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佛教徒修學聖道,「修」這句話裡面有四種差別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缽舍那,三者、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四者、樂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

佛法廣大無邊,裡面含攝的意義也特別的多。佛菩薩為眾生開示裡面的道理的時候,用的字去表達某一種義。佛教徒通常說作功課,拜佛、念經,照文念一遍,這就叫做修行,其實這不是。念經,這是文句,聞思修三慧屬於聞所成慧的階段,若用佛陀所安立的名詞來說那不算修行。

修的意思是有廣大的力量,能改變思想,叫做「修」。照經本念一念,能改變思想嗎?貪瞋痴受沒受影響?不貪、不瞋、不愚痴了嗎?若只是照本念一念,也算是栽培善根了,經論裡面也讚歎這件事,有廣大功德,但是不能和修止觀來對比的。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它是有力量能改變思想的。原來是個凡夫,修止觀能改變,使令成為聖人,這叫做「修」。

有四種相,第一個是奢摩他,第二就是毗缽舍那。「一者、奢摩他」中國話是止,停止的「止」。停止這句話簡單的說有兩個意思,一、錯誤的地方把它停止下來,這叫做止。二、安住的意思,安住在清凈的境界上面,這叫止。停止,安住,這是兩個意思。

「二者、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就是觀,觀察這件事、明白這件事。因為因觀察而把煩惱破除出去了,因觀察而覺悟真理,安住在真理這裡,這就叫做觀。

止是不分別的意思;觀是有分別的意思。修行這件事要不分別,還要分別,這二件事都是需要的。

「三者、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可以單獨的修奢摩他,單獨的修毗缽舍那。

修習了一回兒的奢摩他,然後修毗缽舍那,常常思惟,這裡面有妙義,要微細的觀察思惟。這就是一段時間修奢摩他;一段時間修毗缽舍那,他們是不同時的,是各別的學習。第三段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同時的了。

成就奢摩他的時候,修毗缽舍那觀,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一切法有三種:有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有自相安立的一切法,有離一切相的一切法。在心裏面思惟,什麼叫做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什麼叫做自相安立的一切法?什麼是離一切相的一切法?思惟觀察,這就是毗缽舍那。

修習奢摩他,令心安住不動。實在來說,隨時心裡就亂了,因為還沒有成就奢摩,或者這時的奢摩他是很淺薄的。這樣的奢摩他,在《解深密經》上說叫做「隨順奢摩他」,不是奢摩他。但是若這樣學習,慢慢的就可以成就奢摩他,這叫做隨順。這個時候一修毗缽舍那,就隨順奢摩他,也可能還有小小的力量在裡面,也可能完全沒有力量。

比如說現在沒有靜坐,心裏面就思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樣子,和靜坐思惟有什麼不同?其實是差不多,可以叫做「隨順毗缽舍那」。

「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這個時候的毗缽舍那和前面那個毗缽舍那不同的。這時候是成就奢摩他了,是成就了色界四禪。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裡面,思維「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樣子思惟的時候,妙義就出來了。單獨的思惟法義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覺,但是不能改變自己的習氣的。第三個「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不同了。是在「止」、奢摩他,比如說在初禪裡面,乃至到第四禪,第四禪最好,這麼思惟,「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樣思惟的時候,止不失掉,定力還在。所以奢摩他的止和毗缽舍那的觀是同時的,不是前後的,是同時的。

沒有入定,心裏面思惟法義,這叫定外修毗缽舍那。入定以後思惟,那叫定內修毗缽舍那。這二種修觀都是需要的。沒得定的人,也沒去靜坐攝心不亂,也可以思惟法義,可以這樣修行。也可以在寂靜處,盤上腿心裏面寂靜住,然後修毗缽舍那,也是可以。但是若是沒得定,都不可以說是定內、定外。或者也可以這樣說的話,都是定外,現在沒有得定,完全是定外修。等到得定以後,在定裡面修。定裡面修的時候,定不失掉,心裏面在思惟法義的時候,禪定還在。所以定、慧是同時的,可以名之為止觀雙運,但是止觀雙運的開始而已,「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

「四者、樂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非常的勇猛歡喜,願意入定,然後修毗缽舍那。修一段時間毗缽舍那的時候,然後就不修毗缽舍那,就只是入定,心裏面無分別住。這個時候這個無分別住有一點差別,我們沒見第一義諦嘛!

平常的人,內心在修止的時候,不能以第一義諦為所緣境。只能夠用地水火風,比如說觀息的出入,這個息是色法,地水火風是色法,以色法為所緣境,心就住於息的出入,這是以色為所緣境。若是毗缽舍那的智慧逐漸增長了的時候,也可以以相似的第一義諦為所緣境。《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非相」為所緣境,這是第一義諦了,這是以「諸法如」為所緣境了。若是常常學習經論,毗缽舍那觀逐漸增長了,相似的諸法如為所緣境,心就安住在這裡不動,那是相似的如為所緣境,還不是聖人的境界。

若是得到了色界四禪,在定裡面修毗缽舍那觀,觀諸法如,「色即是如,受想行識即是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真實能這樣觀了。但是沒得聖道,這還是相似的這樣觀。

這樣觀久了,就會有變化。本來修奢摩他,比如說得未到地定了,有輕安樂。入定的時候,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這心一收攝,一收攝叫不要妄想,未到地定立刻就出現。出現了的時候,輕安樂隨著也來了,有這個境界,當然初禪也是這樣子,輕安樂也隨著現前的。

在禪定裡面修毗缽舍那觀的時候,毗缽舍那觀一觀的時候,也引來輕安樂。本來是因止而得輕安樂,現在因觀也得輕安樂,這個時候就叫「樂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就名之為「止觀雙運」。得無生法忍就在這個時候了,止觀雙運的時候,就是得聖道的時候了。

初開始修止觀,是各別的修奢摩他。修奢摩時沒有修毗缽舍那,修毗缽舍那就只是隨順毗缽舍那而沒有奢摩他。等到「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止觀是同時的。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成熟。等到「樂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止觀雙運,這時候要得無生法忍了,這叫做修行。這個時候能改變,能使令修行人成為聖人,而不是凡夫了。

最初奢摩他成功的時候,就沒有欲了。人世間乃至天上的欲,在這個人的心裏面一點也沒有影響力了。色界天上的人就是有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欲界的欲對他沒有吸引力,就不是平常人了,是超過人,在人以上,為什麼呢?因為人是有欲的,他沒有欲了,所以叫做上人,但還不是聖人。若毗缽舍那修成功了,就是聖人了,這個時候也可以名之為上人。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庵摩羅果趣談
瑜伽行派包括法相與唯識兩方面內容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3):二、於法正思(2)
【欣賞】佛像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9):二、住攝善法戒(1)
《菩薩戒本經》(5):四重戒(3)二、慳惜財法戒
《菩薩戒本經》(7):四重戒(5)四、謗亂正法戒
菩薩學處之斷除四黑法、修學四白法(2)——《粹煉精金》(音頻文字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5)四、謗亂正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3)二、慳惜財法戒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2):一、住律儀戒(2)
法華玄義 |(171)六度菩薩,通別圓益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4):一、住律儀戒(4)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5):一、住律儀戒(5)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8):一、住律儀戒(8)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6):六、障法施戒
241.佛陀讓文殊菩薩選擇最圓通的修行法門
法華玄義|(034)菩薩佛界,亦九亦十
法華玄義|(107)三藏菩薩,上草之位
《菩薩戒本經》(3):四重戒(1)總標
53.彌勒菩薩向文殊菩薩請法法華經淺釋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1)
《菩薩戒本經》(8):四重戒(6)結問
【5.28南師語錄】:菩薩道的四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