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作品中三個疑問簡釋

魯迅作品中三個疑問簡釋

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一代文豪,其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文章既通俗易懂又蘊含很多內在精神。由於受時代所限,文章中很多內容不免讓今人產生疑惑,需要仔細考究才能將其釋讀。

魯迅作品中三個疑問簡釋

《祝福》中的另半副對聯寫的是什麼

魯迅先生1924年3月25日發表在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的小說《祝福》中寫道:「我回到四叔的書房裡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裡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鬆鬆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卷了放在長桌上的那半副對聯上寫的是什麼,小說中並沒有說。

從魯迅先生的二弟周作人所著《魯迅小說里的人物》一書中可查到,小說《祝福》中沒有寫出內容的那半副對聯上寫的應該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這是魯迅先生故居新台門上的一副楹聯。現在,如果到紹興旅遊,在魯迅先生的故居還可以看到:周家新台門內的「德壽堂」,是周府大院第二進大廳。這是個三開通間,是周家新台門整個房族公共活動的場所,作喜慶、祝福、道賀以及宴會賓客之用。廳堂正上方高懸著一塊「德壽堂」大匾,匾下掛著一幅同樣顯目的「松鶴圖」大堂畫,且配有一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周家新台門為周家八世祖周渭所建,是周府第九、十兩代分支過來的六個房族共同居住的地方。魯迅是周家的第十四代長房長孫,居住在新台門西面。魯迅先生的家族,是一個古老的家族。它經歷了由窮到富再到窮的完整的演變過程。周家新台門是在其鼎盛時所修建的。1881年9月25日,魯迅就誕生在這座台門裡,並在這裡生活了18年。魯迅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源於這新台門,尤其是在德壽堂里操辦的一宗宗大事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此聯語句出自宋代朱熹的《四書集注》中對《論語·季氏》的註解,是封建倫理學家宣揚的處世哲學,因此用在「講理學的老監生」魯四老爺的書房裡,是很有典型意義的。魯迅先生有意在小說里寫出「下聯」而不寫出「上聯」,這是運用了空白藝術。這副對聯宣揚的是封建理學家自我修養的標準。魯迅先生運用空白手法隱晦地告訴我們,在魯四老爺心目中,理學家自我修養的標準只是個幌子,他並不想去踐行,對聯也只是個擺設而已。

因何把「春節」寫成「元旦」

魯迅先生1926年3月25日發表在北京《莽原》(半月刊)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寫有這樣一句話,「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自然要數除夕了」。所謂「除夕」,指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的夜晚。「除夕」的「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改年更歲的「正月初一」就是「春節」了。可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卻接著寫道:「夢裡也記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魯迅因何把「春節」寫成「元旦」?

這還得由「元旦」的由來說起。元旦的「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自古以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帝王對元旦的重視,使得元旦成了祭祀、慶祝、政事等事宜的重要活動日。然而,因改朝換代而變更元旦日期的做法畢竟是反科學的。所以,漢武帝時,於太初元年創立了「太初曆」,便將元旦日期重新恢復到夏朝時的正月初一,因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公曆的引進,農曆的延用,「雙歷」並行,元旦在哪一天卻未以明文「安民告示」。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人民群眾仍將「春節」叫「元旦」,即使在當時十分富有影響的文化界也不例外。這就是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把「春節」寫成「元旦」的原因。不僅魯迅,文學大師林語堂亦曾將「春節」稱為「元旦」。如其寫於1935年的《紀元旦》:「今天是廿四年二月四日,並非元旦,然我已於不知不覺中寫下這『紀元旦』三字題目了。」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時,「元旦」才正式確定在公曆1月1日,同時確定將農曆正月初一稱「春節」,二者不再混用了。

「三味書屋」中畫的含義何在

魯迅1926年10月10日發表在北京《莽原》(半月刊)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回憶初見三味書屋書房時寫道:「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三味書屋」匾下緣何畫「鹿」和「樹」呢?

這還得從唐代的「鹿鳴宴」說起。唐代鄉舉考試以後,州縣長官宴請得中舉子的宴會,因在宴會上歌《詩經·小雅·鹿鳴》,故名。《新唐書·選舉志上》載:「每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亦稱鹿鳴宴。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考中的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鹿鳴》,作魁星舞,也稱鹿鳴宴。鹿鳴宴上歌《鹿鳴》,讚美舉子佳才,慶祝科舉及第;作魁星舞,擬魁星菩薩獨佔鰲頭之姿,預祝新科舉人大魁天下,獨佔鰲頭。至此,《鹿鳴》之歌由用於奴隸主貴族、封建統治階級宴會之歌功頌德,演變為封建官府宴請舉子專門宴會的主題歌。「鹿鳴」一詞遂有科舉及第、科場得意之意。如明清筆記小說《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明日鹿鳴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當刮目。」把科場得意稱為鹿鳴得意。清代《儒林外史》稱科場亦有以鹿鳴指代者。封建社會還以「鹿鳴」喻文,「鷹揚」況武,如太平天國洪仁玕《干王洪寶制》:「況我真聖主文武同科,鹿鳴與鷹揚並重。」綜上而推之,「三味書屋」畫中之鹿,寓含對學子們「鹿鳴」得意、科舉及第之期望,含蓄地為學子們提出了求學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勉勵他們勤奮攻讀,學有所成,將來科場得意,仕途通達。另外,因為中國的繪畫藝術和語言藝術一樣,也是講究雙關的。「三味書屋」里的「伏鹿圖」就是用的這種手法,因「伏」「福」諧音,故「伏」表示「福」;「鹿」「祿」諧音,故「鹿」表示「祿」。伏鹿者,福祿是也。也就是舊時念書人當官得到俸給,就能幸福。而這一切又都是和「古樹」—「古書」聯繫著的。不難看出,這幅畫是在向學生暗示著一種教誨:「福」「祿」的獲得者與勤奮苦讀「古書」是分不開的,獲得福祿,非苦讀「古書」不可。

責任編輯 尹德佼

郵箱 ydj@wsjh.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林遵:收復南海諸島的國共雙料將軍
陳昌浩與西路軍
抗美援朝期間的周恩來
中共第一批黨員印象記
《新華字典》小史

TAG:文史精華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十七道品之八正道簡釋
魏斌:吳簡釋姓:早期長沙編戶與族群問題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簡釋(中)朗讀篇
《易經》名詞術語簡釋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簡釋(上)朗讀篇
鞏義宋陵結構簡釋
《大手印五支證道歌》簡釋(下)朗讀篇
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簡釋佛義
憑己力要得著恩典就是罪上加罪——《海德堡辯論論綱》簡釋
眼花繚亂系列 國內熱門MPV市場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