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你對孩子「過度養育」了嗎???

你對孩子「過度養育」了嗎???

過度養育就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自覺地,事無巨細地,給予過多的干涉和幫助,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我們來看幾個簡單的例子。

一歲寶寶正蹣跚學步,但每次跌跤,大人都第一時間衝上去抱起來,放在懷裡親親摟摟細心呵護,更甚者拍打地面,說地面讓寶寶摔跤的,打它。由此,寶寶破涕為笑。

剛長牙的孫子,奶奶擔心他不會吃肉營養不足,所以每次喂飯,她都把肉代為嚼碎再喂,美其名曰人肉絞肉機。

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遇到搶玩具爭端問題,大人第一時間衝上來,問清緣由後:你先拿到的你先玩,他等著。你錯了,他是對的……三下五除二判斷誰對誰錯,自我感覺良好,成就感滿滿地,小夥伴們又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整天圍著孩子團團轉,忙著幫忙穿衣服刷牙洗臉上廁所,前前後後伺候著不得一絲空閑。為了安撫孩子大哭大鬧,孩子要什麼買什麼。不願意走路就抱著……

上學了,孩子在前面走,大人在後面背書包。上中學繼續如此,直到上大學了,家長還在接送孩子上學,孩子在前面走,大人在後面提行李……

所以的這些都是過度養育的最鮮明的例子。

2.過度養育的危害

對孩子來說,需要的是親自體驗才能懂得,需要親自經歷才能成長。孩子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走的每一步,任何的經歷,都在影響著他的性格,書寫往後的人生。

經歷過跌倒,他才懂得靠自己要爬起來,繼續往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培養起良好的習慣,才懂得珍惜一切來之不易。

而父母做得已經太多。這種過度養育,已經對孩子的身體心靈性格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危害的程度。

孩子遇到問題,你第一時間衝上去呵護,心疼孩子,但孩子卻會一直以為摔倒了不要緊,永會有爸爸媽媽抱起來,也許長大了摔了跟斗,便一蹶不振,永遠不會依靠自己的能力站起來。

為孩子嚼食,害處多。不僅食物營養流失,還會影響孩子消化功能,口腔消化液分泌功能,無法通過咀嚼刺激牙齒成長。更甚至者,如果老人有各種疾病,病菌傳染給孩子,也會引起孩子呼吸道傳染的各種疾病。就算是正常健康的人,口腔內也有非常多的超級繁雜的病菌的。

而那些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解決爭端的,無疑你是舒心了,但卻讓孩子少了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此遇到問題畏手畏腳,毫無擔當。

提行李的更不用說了,孩子的惰性依賴性,就是這麼出來的。

2.如何判斷你過度養育?

1)孩子和小夥伴在玩玩具,有了矛盾爭端,搶不過,哭了。你趕緊前去為孩子討回公道。

2)和孩子外出,看到喜歡的汽車或者超人,家裡已經有一個類似的了。他還是要買。依他。

3)不管任何時候,只要孩子哭了,你就前去數落那個讓他哭的人或物。

4)孩子做個運動,打球玩滑板車,滑輪。怕他摔跤,給穿了厚厚的褲子,還帶了防護罩。還在一邊攙扶著不原鬆手。

5)在家裡,孩子就像個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做過家務。

6)孩子要上興趣班,沒問過他意見,直接自己做決定報名。交了錢就逼他學習。

只要有滿足兩條以上符合就是過度養育。你永遠都在為他操勞,幫他決定他要吃的食物,要穿的衣服,要玩的玩具,要走的路,要選擇的課程,要選擇的學校……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些基本的都得不到好的訓練。就算成績再好,也是高分低能的生活白痴。

所有的這些大人的行為,歸類主要有三:

一,對孩子的過度幫助,擔心孩子出事。

二,代替孩子做決定,以為他能力不足。

三,以為孩子離開了你就會犯錯誤,解救孩子於水火中。。

事實上,你投入得越多,操心越多,越養越艱難。孩子獨立性也越來越差。

學會放手。一步一步教孩子學會自己吃飯,洗臉,擰毛巾,擦屁股……你會發現,養娃越來越輕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養育一個孩子,你真做好「養」和「育」了嗎?
你見過這樣的粗暴養育嗎?
你想養育出怎樣的女兒?
別再傷害孩子了!男孩女孩大不同,你的養育方式對了嗎?
養育孩子是種奇遇?養過了才知道有多喪!
你養育男孩的方式對嗎?關鍵這幾點一定要做到!
過敏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多?主要問題還出在養育方式上!
養育男孩和女孩需要差別對待,這幾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你做對了嗎?
避免寵壞幼兒,爸媽如何養育小孩?
孩子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的養育方式出錯了嗎?
正念養育:你除了是我們的孩子,更是你自己
現在養育孩子還是為了「養兒防老」?我是為了享受家庭的快樂
虎媽or貓爸,哪種養育方式能把孩子培養成才?
怎麼才能養育一個幸福的孩子?
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為什麼還是養育不好孩子?
養育孩子有哪些技巧?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你經歷過哪些分離大事?斷奶就是第一個!
養育二胎到底有多難?社會很現實,你們考慮好了生二胎嗎?
想養育優秀孩子,一個家庭到底需要怎樣的爸爸和媽媽?
那些「有條件」養育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