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用心為文 以文育心——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管窺劉勰的人文觀

用心為文 以文育心——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管窺劉勰的人文觀

[摘 要]作為我國中古時期一部「體大思精」、內涵豐富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劉彥和的《文心雕龍》自誕生之日起至現如今的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裡,學界對其研究方興未艾、代不乏人。《原道》篇是該著的起始,也是「文之樞紐」中最為核心的一章,故備受歷代學者的重視。在是作之中,劉勰通過文與道關係的探討與闡述,集中體現了作者所主張的為文原理與傳遞了他自己鮮明的人文觀念。然而,綜觀學界對該章的研究,不難發現學人們的論述多集中於前者。相較而言,從後者出發並進行全篇觀照的著述不是太多。有鑒於此,本文擬從此點出發,通過對《原道》篇進行文本細讀,進而從中窺視到劉舍人「人文觀」的精神實質與意蘊內涵。

[關鍵詞]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人文觀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 A

作為一部「體大慮周」的中國古典文論專著,劉勰的《文心雕龍》不僅具有系統的文學理論思想與深刻的文學批評內容,而且蘊含著淵深的歷史文化知識及宏富的思想道德準則。劉彥和依據自然之法則,按照倫理之觀念,建構了一個科學而嚴密的創作理論體系。他以《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為「文之樞紐」。對此,著者在《文心雕龍·序志》篇中有如下概括:「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1]從中不難看出《原道》又為「文之樞紐」中最重要的核心。

在《原道》篇中,劉勰提出了「文本於道」的本原論,「與道並生」的形成論,人為「天地之心」的主體論及「文法自然」的創作論。由於《原道》篇獨一無二的位置與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界對該篇的關注度頗高。縱覽前賢與時彥對本章的研究,多數涉及到本原論、形成論和創作論。相比之下,對集中彰顯劉舍人人文觀的主體論的關注度則明顯不高。鑒於本章內容不僅論述了文學的本質與起源及基本特徵,而且包蘊著博大精深的人文蘊涵和思想光彩,歷久彌鮮、生生不息。因此,本文擬以文學為本位來探討《原道》篇所體現出的人文觀。

[1] 筆者自註:本文實乃精讀王運熙,周鋒二先生合撰《文心雕龍》譯註之讀後感。認識粗淺,潦草成文,冀望行家裡手多多予以批評指正。

[2]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頁。

一 「人文觀」及相關的概念之釐定

何謂「人文觀」?要弄清楚這個概念,首先必須明白「文」的含義。「文」在中國古代的含義大致可以歸納為五類:一是交錯相雜為紋,或紋理。這種解釋以《周易·繫辭下》與《說文解字》為代表;二是文采。此種說法主要見諸《禮記·樂記》及《論語·雍也》;三是文辭、文字、文章等。本種含義可以從《孟子·萬章上》、《韓非子·五蠹》等篇目中找到答案;四是文獻典籍,包括禮樂制度。如《論語·子罕》;五是人情事理。如《後漢書·公孫瓚傳論》。可見,「對『文』的解釋無論如何繁多,但其共同點、共通性還是十分明確的,其涵義的內在精神也是相近和相同的,也就是說『文』是美的、好看的、漂亮的,能夠取悅人的精神和感覺。」[1]

其次,還必須明白「人文」的含義。作為一個動態的概念,「人文」在《辭海》中被這樣解釋道:「今指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2]眾所周知,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的符號、價值觀念及其處事規範。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而處事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並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範。集中體現為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儒家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正因為此,中國文化從古到今總是習慣於賦予談藝論術之說以人化或生命化。誠如馮友蘭先生所講:「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後的事,如地獄、輪迴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的是『人學』,注重的是人。」[3]

最後,又必須明白「人文觀」的含義。「人文觀」,英文:Humanistic View/Humanity Viewpoint。按照西方的觀念可以解釋為:主要是指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倡寬容,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哲學觀點。然而,這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人文觀還是存在些許差別的。我們知道,中國古代人文觀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如下五點:第一,中國古代人文觀一開始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之上的、表現了中國式人本主義的、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同時又必須限定在「五倫」關係之中;第二,中國古代的人文觀的思想主題是倫理道德,是修行,是內聖,而不是平等、自由和民主;第三,中國古代的人文觀的核心精神注重整體的價值,強調個人對國家、民族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單純的關注個人的價值;第四,中國古代的人文觀,一開始是與繼承商周時代的優良傳統緊密相連的,因而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進而形成中庸平和、海納百川的特徵;第五,中國古代的人文觀特別重視個人道德品性的修養。中國古代傳統的人文觀作為中國深厚文化的意識載體與悠久歷史的輝煌結晶,對後世影響廣泛而深遠。因此,就關於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我國傳統的人文觀而言,我們必須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對待它,正確區分它的合理性和消極性,以便全面地透視和解析它。

綜上所述,筆者對「人文觀」及相關概念進行了明晰的界定,這對接下來進一步考察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篇所展現出的「人文觀」無疑大有裨益。

[1] 張利群:《論劉勰「人文」說精神和意義》,華夏文化論壇?第九輯,2013年第1期,第116頁。

[2]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六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6頁。

[3] 陳寅恪編:《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0頁。

二 《文心雕龍·原道》篇之「道」

關於《文心雕龍·原道》篇的研究之中,「道」的內涵的解讀迄今為止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牟世金先生總結諸家之說曰:「一是某一家一教的教義,佛、老、儒之道屬之;二是不屬於何家何教的『自然之道』,指『自然』的規律;三是精神、理念、宇宙本體之類,指凌駕於物質世界之上又能化生萬物的精神本體。後一種解說,往往依附於佛老。」[1]筆者翻閱從八十年代至今的大量著述,發現對《原道》篇之「道」的論說大致仍不出此範圍。因此,此處筆者預根據《原道》篇中具體的語境去解析「道」的內涵。

關於「道」的概念,其實早在先秦百家爭鳴時期的諸子著述之中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此處的「道」是一個根本的、本源的概念。劉彥和在《文心雕龍》中又進一步提出了「道」的概念,並深刻闡述了與「文」之關係。

首先,劉舍人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明確亮出了「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涯,日用而不匱」[2]的觀點。即劉氏認為「文」是可以用來明「道」的,「文」是「道」的承載形式,「道」需要「文」來加以鑠發,「文」在體現」道」方面的功能性由此得以彰顯。然而,必須明確的是:劉子所指的「文」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們今天所講的「文學」,而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涵蓋了素養、學問、文化、文教等諸多領域的含義。現在被我們廣泛使用的「文學」這一概念所囊括的內容其實只是這中間的一個方面。而「道」的概念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亦包蘊著廣博宏富的內容,既可以指儒家聖賢之道,也可以指道教自然之道。而本句話中的「道」,個人認為僅僅指與儒家聖賢有關的「道」,體現出他徵聖、宗經以明道之本意。但是,不容忽略的是,從《文心雕龍》中大量涉及到與《易》相關的內容來看,劉氏所指的儒家聖賢之「道」其實是已經浸潤了《易》與道家之「道」的「道」,可以認為「劉勰的道是大道、極道,天地人之間的運行都可劃歸到道中」[3]。

其次,就劉勰所尊的儒家之「道」而言,則可認為是指先秦孔孟的聖賢之道。而「經」是指六經,範圍則較狹窄。他認為六經是聖賢之道的集中體現,所以後世進行創作時要宗經。因此,文學既能弘揚聖賢之道,又能為後世創作提供範式,聖賢之道通過文學得以世代傳承、經久不衰。劉君又在是書《徵聖》篇中列舉了聖賢之道的四種表現形式:「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4]。這四種「成文規範」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式。通觀劉勰所談論的「道」,其實是與「文」緊密相聯的,「是論文推原到道,不是離開文來講道」[5]。以我們熟悉的「春秋筆法」為例,「一字寓褒貶」使得本已措辭精準考究、章法謹嚴有序的《春秋》中俯拾可見作者寄寓情感的愛憎分明。如同樣是「殺」,在不同詞語的運用中其實是飽含深意的: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上為「弒」等等,可謂微言大義、言近旨遠。這種方法被後世敘事文學特別是史傳創作所繼承,使得中國文學中灌注了強烈的政治色彩。也正因為看到了「文」可以宣揚儒道、傳承儒道的功用和價值,唐宋時期的不少古文家提出了「文以明道」、「文以載道」的諸多觀點,認為文學應該甚至必須作為表現「道」的工具,發展到極端則產生了「作文害道」的荒謬觀點,實則是將文學的價值給縮小了。

最後,《原道》篇中提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6]。可見,就如同「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一樣不需要藉助外力而自然生髮,文學的產生及創作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創作主體發揮個人能動性而自主生成的。這裡劉勰將文學之美類比作「日月疊璧」、「山川煥形」的自然景象之美,表現出他認為文學作為自然之道的弘顯是天然萬物之美的一部分的核心觀念。因此,他在評析文學之美的同時就順理成章地將品論自然的標準引入其中,收到絕妙佳效。至於「旁及萬品,動植皆文」[7],「夫豈外飾,蓋自然耳」[8],他則認為「文」的產生同自然界聲音、形貌的發生是同樣的道理,即都遵循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裡「劉勰把自然之道與儒家之道融合歸於一致,實際乃是當時玄學自然與名教合一思想的反映」[9]。我們知道文學是可以表現自然之理與天然之趣的。自然之「道」本身就蘊含著非人力所為,人類無能為力之意旨,這是一種客觀存在卻無法改變的超強力。面對這種壓倒性的力,人難免會產生沮喪與絕望,這也是「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0]的事。但是睿智的中國古人則多選擇用一種洒脫超然的態度來積極應對,從而保持一份樂觀豁達的心境。

由此可見,雖然對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篇所涉及到的諸如「道」、「自然」、「自然之道」等概念歷來爭議不斷,但是筆者認為實在不必深究。由於漢字的字義與詞義是豐富多彩的,在不同的語境與上下文之間可以有不同含義的闡釋。所謂解字不能離詞,析詞不能脫句。具體到《原道》篇,我們完全可以一切從字詞出發,聯繫前後文與客觀語境來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 牟世金:《劉勰『原道』論窺見》,文史哲,1984年第6期,第51頁。

[2]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3] 王成:《原道古訓與影響焦慮——的人文意蘊及其傳承》,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第34頁。

[4] 同,第7頁。

[5] 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79頁。

[6]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7] 同上。

[8] 同上。

[9]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7頁。

[10] 同,第30頁。

三 《原道》篇所體現之人文觀脞論

《文心雕龍》這部文學理論專著集中體現了劉勰的人文觀。他不僅在該書中闡述了其對「人」的認識、對「文」的看法、對「人文」的感悟,而且還揭示出「人文」的重要性。因此,以《文心雕龍·原道》篇為例,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而對整部《文心雕龍》進行觀照,這對於推動「龍學」穩健、持久向前發展大有裨益。

據筆者統計,《文心雕龍·原道》篇中統共有17次提到「文」。含義卻有所不同:一是文字之「文」。將「文」字視為與雕刻之「紋」同質的符號。如「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1];二是人文之「文」。含義廣泛,類似於文化之概念,特指創作主體是區別於自然的「人」。聖人創製的經、治理天下的典章文籍等都涵括其中。很明顯,我們今天所講的「文學」也是被收羅其中的;三是自然之「文」。如「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2]顯然,這裡的自然之「文」是突出強調「自然」而區別於「人文」之「文」的人工創製。「劉勰將『人』與『文』結合,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人』與『文』的關係,從而強調了『人文』中的人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強調了『文』中的『人』的地位和作用,也強調了『文』的人文精神。」[3]

通過反覆閱讀《文心雕龍·原道》篇,筆者發現劉彥和的人文觀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關於對「人」的認識與定位。劉子於是篇開宗明義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惟人蔘之,性靈所鍾,是為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4]劉舍人不僅看到了人的本質,而且認為人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與無盡的創造精神。同時,他又將人提升到與天地同等的地位,高度評價了人的作用,因而人文也就具有了比自然的「聲」與「形」更重要的價值;

第二,關於對「文」的論述與把握。比如,劉舍人對此有如下言論:「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5]筆者認為「『文之為德』中『德』字不是重點,因此譯解時無須深究『德』字的特別意義」[6],此處應該把這句話理解成是關於「文」的讚美和感嘆,而這裡的「文」是指自然之「文」;再比如,劉氏又講道:「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7]他認為天地萬物誕生的同時「文」也一同生成了。天地萬物均遵循自然運動規律與發展法則。同時,劉子還點明「文」的本質是天地萬物的外在呈現形式,人用心靈可以將天地萬物的色彩給描述出來也就成了文彩;

第三,關於對「人文」的闡發與揭櫫。關於「人文」之起源,劉氏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曰:「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8]足見,劉彥和聲稱人文之「文」與天地萬物之「文」的產生過程、表現方式有明顯不同。萬物本身有其規律,要揭示事物本然之美,需要體現出人作為「天地之心」的主體創造之功。古代樸素的宇宙觀往往把太極推為最早的時間。詹鍈先生在其《文心雕龍義證》中引《周易正義》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9]因此,在劉子看來,「人文」是最早誕生的,是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已然存在著的。同時,他又視「文」為「天地之心」,將「人文」與自然聯繫在一起。劉氏的人文觀是一種宏大的人文觀,是人類創造的文明的總稱。

第四,關於對「人文」功用的明確與評估。通過《文心雕龍·原道》篇,筆者發現劉舍人非常注重人文的作用,並認為人類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人文。就創造文化、傳承文明而言,劉氏這麼寫道:「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涯,日用而不匱。」[10]就育德化眾、陶冶性情而論,劉子則如此敘道:「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11]「《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12]「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13]

由此可得,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篇所體現出的人文觀是從廣義的範圍上來建構的。他將人文與天文、萬物之文等並提。既體現了它本道根真的本質,又闡明了人文的教化塑造功用——用心為文、文以育心。

[1]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2] 同上,第2頁。

[3] 張利群:《論劉勰「人文」說精神和意義》,華夏文化論壇?第九輯,2013年第1期,第116頁。

[4]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5] 同,第2頁。

[6] 楊明:《「文之為德」解》,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第65頁。

[7] 同。

[8] 同,第3頁。

[9]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2頁。

[10]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11] 同,第3頁。

[12] 同。

[13] 同上。

結語

總而言之,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文心雕龍·原道》篇所體現出的人文觀。通過發掘對後世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的劉彥和之思想與主張,相信會對今天的文學創作、文藝鑒賞及文學批評實踐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健康而積極得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詹鍈.劉勰與《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陳寅恪編.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註[M].濟南:齊魯書社,1995.

[8]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9]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6.

[10]張文勛.《文心雕龍》研究史[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11]張少康等.《文心雕龍》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2]黃霖編著.《文心雕龍》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戚良德編.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1907—200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5]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6]徐克謙.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17]李建中.《文心雕龍》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8]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六版)(彩圖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19]張少康.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0]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二、期刊類

[1]周汝昌.《文心雕龍·原道》篇的幾個問題[J].河北大學學報,1982(1).

[2]牟世金.劉勰『原道』論窺見[J].文史哲,1984(6).

[3]吳調公.關於《文心雕龍》弘揚人文精神的思考[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4).

[4]李濤.從《原道》看劉勰的文學觀[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5]李映山,龍健才.銜華佩實 文質相勝——從《文心雕龍》看人文的創造之美[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5(3).

[6]楊明.《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解[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7]王成.原道古訓與影響焦慮——《文心雕龍》的人文意蘊及其傳承[J].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8]何懿.《文心雕龍》:陶冶性靈、承傳人文精神的巨著[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9]張利群.論劉勰「人文」說精神和意義[J].華夏文化論壇?第九輯,2013(1).

(作者:文學院16級研究生 王 辰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心道樸素 大道無為
這五種人感情比較專一
道醫學堂丨夏季攝生消息
5個小妙招,幫你遠離夏季空調危害!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文明的起源——城市、文字、冶金術為文明的標準,不適用於中國
亦真亦善好為文——陳杏梅散文集《一簾新月》序
素材如何進入小說,歷史又怎樣成為文學——賈平凹《山本》的文學「史」觀現代性·傳統性·民間性——《山本》評論專輯之五
故宮半解之自詡為文人的乾隆繪畫水平如何
漢文帝劉恆的德化治國,仁政化民舉措為文景之治奠定堅實基礎
關於使用《我的留學故事》紀錄片圖片作為文章素材的申明和道歉
大學功夫論⑩——《大學》猜想,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為文本
VR+文化遺產:文物虛擬修復,為文化遺產插上翅膀
我為文學大家沈從文、錢鍾書拍照
馬伊琍選擇原諒文章出軌,原因卻是因為文章的家庭背景靠譜
德國:針對性政策為文化創意產業護航
文創頭條:北京文創中心主任梅松:為文創搭建資本、北京中軸線踏上申遺之路等
令啟功心藏不忘的鑒藏家張珩,何以成為文博界響噹噹的大人物?
【聽】讓文物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形象大使
20多年後,曾經的「臭屁文」郝劭文晉陞為文武雙全的小文師兄
「玩出格」華為文化體驗之旅精彩落幕:頭號玩家探秘華為文化
實拍故宮博物院藏清朝《職貢圖》歐洲人,被乾隆視為文治武功象徵
「盤他」成為網路熱詞,傳統文化中,文玩核桃分為文盤和武盤
問世間何為文青?
馬伊琍為文章慶生,文章為馬伊琍驕傲,姚笛已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