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長不要給孩子製造挫折,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只需在日常小事中做到這四步

家長不要給孩子製造挫折,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只需在日常小事中做到這四步

帶著四歲孩子徒步穿越沙漠,算不算成功的「挫折教育」?

在朋友圈看到樂嘉帶著4歲女兒,連續四天徒步,穿越張掖沙漠。4歲女孩,經歷了風沙大雨,大腿出疹子,腳長水泡,晚上睡不好,外加蚊蟲叮咬等一系列磨礪。

從文字上看,樂嘉並不乏對孩子的保護和心疼,孩子能挑戰極限走完全程,也的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如果有一天,樂嘉能冷靜下來,客觀地看這個事,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次很失敗的「挫折教育」。

因為,能對孩子起到教育意義的挫折,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1. 孩子能不能理解

2. 孩子的心理和身體能不能承受

樂嘉在微博上寫到,出發前,他問女兒:「你知道爸爸為什麼要帶你來這裡嗎?」還沒等女兒反應,就跟了一句「爸爸希望你長大後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堅持下來,你如果這麼小都能堅持下來,以後很多困難你自己會克服的。」

他說:「我也搞不清她是否能聽懂,就這樣,懵懂出發了。」

對一個4歲孩子來說,她根本不知道這次沙漠行走意味著什麼。大道理只是樂嘉自己的期望,「我希望你……所以你……」,而孩子並不懂得「有毅力」到底是什麼意思,她只是被迫努力按爸爸要求的做。

如果孩子不理解受挫是為了什麼,從挫折中收穫的就不會是正向積極的思考,只是被動的承受。

這個4歲女孩,走了近20公里,相當於6萬步,是一個連成年人都難以抵達的數字。樂嘉曾在微博上說,女兒是個7個月的早產兒,從小就有過敏性哮喘。

讓一個過敏體質的孩子去沙漠徒步,本身就不符合醫學常識。反噬很快就來了,徒步結束後,女孩身上起了大片疹子和泡,常常半夜驚醒大哭。

如果挫折遠超孩子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很可能還沒培養出堅毅品質,孩子就先垮掉了。

*** *** ***

事實上,樂嘉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認可這種教育方式的父母還很多,從樂嘉曬出的照片中,能看出同行有不少年齡偏小的孩子。

為什麼一說到「挫折教育」,家長就聯想到苦難場景,要人為給孩子製造障礙呢?

其實,孩子的生活中並不缺少挫折啊。

大腦中負責理性的部分叫前額葉,要到20出頭才算髮育成熟。所以孩子的理性調節能力遠不如成年人,他們常常會把普通的困難放大成「挫折」。比如,和別的小朋友沒玩到一塊,心愛的玩具被搶走,在孩子眼裡都是挫折,他們根本不需要家長再製造挫折,需要的只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怎麼做,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商」?不是想當然地把孩子丟進一個苦難環境里,還得依靠科學的方法。

「抗挫商」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來的。他把「抗挫商」分成四個方面:

~ 一、控制 挫折來臨時,能控制住情緒。

~ 二、耐力 挫折持續時能堅持下去。

~ 三、歸因 能直面挫折,找出失敗之因。

~ 四、延伸 能不讓挫敗感延伸到生活的其它地方。

若能做到這四點,說明你孩子的「抗挫商」杠杠的。

這四點結合到實踐中,就有了四個步驟,每當孩子遇到挫折,只要我們能做到這四步,便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商」,做到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 *** ***

提高「抗挫商」第一步:把「沒關係,這有什麼啊」收回去

斯托茨說「抗挫商」高的人,面對挫折首先要能控制情緒。而80%以上家長在面對孩子受挫時的口頭禪「沒關係,這有什麼啊」卻是讓孩子情緒失控的罪魁禍首。

孩子系不上鞋帶、搭不好積木,在我們看來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再加上希望孩子好受一點,便脫口而出這句話。可這話在孩子聽來,卻是不認可他的受挫經歷,甚至是「嘲笑」。

這樣的回復讓孩子感到沮喪,「原來爸爸媽媽覺得這事這麼簡單,我都做不好」 ,情緒一下子跌落谷底。

所以,記住,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故意弱化他遇到的困難。相反,要鼓勵孩子去面對,訓練他的情緒控制能力。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的首要條件:控制。

提高「抗挫商」第二步:別急著幫忙

家長總是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想制止。孩子搭積木搭不好而大哭時,大多數家長都會下意識地說,「沒事沒事,不哭,媽媽來幫你」,或者「搭不好就不搭了,我們去玩別的好了。」

看起來效果不錯,孩子馬上就不哭了,可這相當於替孩子製造了一個「真空免疫環境」,因此錯過了寶貴的「挫折教育」機會。

記得當年朱軍採訪陳凱歌,問他:孩子摔倒了該怎麼處理。陳的回答是,他摔了,就得自己忍住痛,想辦法爬起來。實在不行了,確實是能力所限,大人才去搭個手。

家長不急著幫忙,孩子才能得到自己面對挫折,忍受挫折的鍛煉。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的第二個條件:耐力。

提高「抗挫商」第三步:分析原因,而不是泛泛而談的鼓勵

這個暑假,我帶千尋去學游泳,換氣訓練時不小心嗆了口水。這之後,不管教練怎麼勸,她都死活不願意再悶水。

我安慰她:「剛學換氣時都會嗆水……努力練習就好了,你要勇敢一點……」,安慰無效,她還是像只小壁虎一樣緊貼護欄。

這種泛泛而談的鼓勵,固然溫暖,卻沒什麼力量。

「勇敢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努力?」孩子一臉茫然,更加慌亂。

我只好換個方式跟她聊。

「千尋,你知道嗎,在你身體里住著一個叫『害怕』的小人。它一跳出來,你就不敢悶水。你想知道怎樣才能把它關起來嗎?」

她感興趣地點點頭。

「只要我們搞清楚為什麼嗆水,就能把『害怕』小人關起來!你看,像這樣,張大嘴迅速吸氣……再慢慢將頭沉入水中,吐氣時要緩慢有節奏,剛剛嗆水就是因為你吐氣太急了。」我一邊分析原因一邊示範給她看。

後來,她終於答應再試一次。

成功後激動地大叫:「媽媽,你看,我把小人關起來了!」

我打心眼裡為她感到高興,同時也意識到,真正能將孩子從挫敗情緒里解救出來的,不是充滿雞湯味的鼓勵,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失敗原因,找出解決辦法!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的第三個條件:歸因。

提高「抗挫商」第四步:跟挫折說「謝謝」

回家路上,我假裝不經意地跟千尋說:「今天其實挺幸運的。」

「要不是嗆水,你肯定沒那麼快掌握換氣技巧啊。」

「是啊,是啊,我……」她立即打開了話匣子,叨叨起自己摸索的經驗來。

看她一臉陽光燦爛,我放了心,能把挫折看成是好事,挫敗感自然就不會延伸到其他方面。

用幾句話引導孩子從挫折中看到好的一面,看似簡單卻很重要。因為,生活中打倒人的往往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敗帶來的消極態度。

漫畫家朱德庸從小隻愛畫畫,初中還沒畢業就因成績太差被學校勸退了。他父親卻對他說:「孩子,祝賀你。」朱德庸很奇怪:「這是件丟臉的事情,有什麼可祝賀的呢?」

「祝賀你得到了命運的恩賜。」父親笑笑說,「人和動物一樣,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老虎有鋒利的牙齒,兔子有高超的奔跑能力,人也是一樣。不過,所有人都被要求變成老虎,而這其中有很多只能是兔子。現在你被培養老虎的隊伍踢出局了,可以更好地施展你自己的天賦,全心全意地去做一隻優秀的兔子。」

朱德庸在成為優秀的漫畫家後,經常感慨:「感謝父親在我受到挫折的時候祝賀了我,他讓我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失敗和挫折,其實是命運對我們的一種恩賜,關鍵在於你選擇用什麼方式去對待。」

所以,挫折之後,請記得教孩子跟挫折說聲「謝謝」。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延伸。

*** *** ***

千尋絮絮叨:

當我再次翻看那些被熱議的微博照片,會忍不住去想像,這四天煉獄般的體驗,對那個四歲小女孩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也許,只有走不完的路、睡不醒的覺、吹不完的沙和完成任務時解脫的輕鬆感。

孫瑞雪老師在《愛與自由》中寫過:意志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在孩子自發的活動中建立起來的。意志只有憑藉孩子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發展。

「挫折」,如果違背了孩子心智發展的規律,是用大人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所謂的「磨礪」,也就只會淪為大人一廂情願的自我感動。

孩子不需要人為製造的「挫折」

他們需要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歡迎關注東西兒童教育,我們是一群行走在中美兩地的家長,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實踐,和靠譜的中國育兒實戰攻略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子育兒課堂 的精彩文章:

生猛!順德一女子用了7小時自己接生 但一般人千萬別效仿
懷孕:胎毒是什麼?胎毒從何而來?原來是孕媽沒忌吃這4類!

TAG:親子育兒課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挫折教育別只給孩子挫折,你應該真正教會孩子的是這個
挫折教育,真的不是「折磨」孩子!
孩子一點挫折都受不了?你和孩子的親密感,是挫折教育最好的助力
人為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越挫越弱?專家:因為你給到的只有挫折
對孩子除了有愛,還要有「吃苦教育」,學會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要做什麼?
生命總有挫折,但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家長這樣做,就別想孩子能面對以後人生中的挫折和壓力
生命總有挫折,但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孩子性格很要強 受不了一點挫折怎麼辦?
孩子的成長必須經歷必要的挫折,家長不必做「割草機父母」
小時候經常給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安然
孩子一帆風順成長一定好?沒有挫折洗禮,孩子該如何更好面對未來
小小孩為什麼更容易感受到挫折?幫孩子戰勝挫折的一點關鍵
挫折教育能不能壓住孩子,不讓孩子因為小事就哭鬧不止呢?
孩子遇到挫折愛生氣很正常,關鍵是看父母應該怎麼做
遇到挫折過不去?除了適當的「放手」教育,讓孩子吃點苦也很必要
看了這些大佬們經歷的挫折,你的挫折還算挫折嗎?
孩子經不起一點挫折?原來是因為我們都忽視了這個!
沒有人一生碰到的全都是好事,應把挫折當做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