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湯淺泰雄《身體論》:作者序言之一

湯淺泰雄《身體論》:作者序言之一

【編者按】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如何理解「身體」、如何認識「身體」、如何發展「身體」……諸如此類的問題尚待進一步深入思考與回答為進一步創新、拓展我國「身體」理論研究的視角和內容,挖掘、彰顯「身體」之於我國體育尤其是學校體育的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助益於廣大學者、教師的持續思考與精進,《體育學前沿》微信公眾號經徵得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賈齊教授的同意,特意精選了由賈齊教授早前翻譯(日)湯淺泰雄學者的一本研究成果《身體論》,並將陸續分章推出,敬請關注與賞讀!

在西方文化的輝煌歷史中,形式被視為存在,並賦予其善,其中蘊合著諸多尚待闡釋和令人祟敬的問題。在另一方面,東方文化源遠流長其根基中是否存在著某些「無形之形」或「無聲之聲」的玄妙呢?對此,我冥思苦慮。

——西田幾多郎

我對肉身觀的興趣直接源自我對現代日本哲學的研究。本書第一部分直接探討和辻哲郎わつじてつろう(1889一1960年)和西田幾多郎(1870一1945年)所闡發的肉身觀點。他門是日本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哲學家。在此我為對日本哲學背景知之甚少的讀者作一簡要介紹。

如果與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家相比較,和辻年齡與海德格爾相近,西田則比胡塞爾稍幼。通常認為,西田哲學深受禪宗的影響。首先向西方介紹撣宗的鈴木是西田的童年朋友,西田年輕時經常涉足鈴木所在的禪院。然而,從根本上說,西田哲學是在歐洲哲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它是一種現代形式的東方哲學。

西方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和亨利·柏格森對西田影響最大。西田的處女作《善的研究》深刻地反映了詹姆斯的「純體驗」理論。例如,在認識對禪的體驗中,西田試圖發現先於主客體分裂的純體驗流。而且,他認識到柏格森直覺主義的重要性,認為直覺是反映自我意識之外的一種更高的意識。

在本世紀新康德主義對日本哲學界的影響最為深刻。很自然,西田認真地研究了康德,並利用康德的術語來構築理論框架。但由此借用的術語,對現代日本哲學的發展卻可能帶來了困惑。因為,西田哲學的實質並不是唯心論的理性主義而是具有相當強烈的宗教傾向,並著重非理性直覺。《對自我意識之虛無之決定》是西田的主要著作之一,其中「無」或「虛無」是指佛教中的「頓悟」,也即大乘佛教中對「空」的體驗。

西田把終極的體驗稱為虛無或「絕對的虛無」。「對自我意識之決定」是指相對自我意識的各種體驗。換言之,西田認為這些體驗是由一種與超驗空間相關的神秘直覺所決定的。可以說,西田哲學仍是一種形而上學,不過以康德主義的用語表述而已。他認為「虛無」概念是康德所謂超驗的「普遍意識」的轉換,也就是說,既然康德的超驗主體超越了經驗主義的意識,所以,西田認為它必定是一種「虛無」。

由於上述傾向,西田的論著僅為很少數能夠通曉東西方哲學的學者所理喻。在論及西田的肉身觀點時,我將通過比較西方哲學來探求其東方式的特色。

現在讓我們轉向看看和辻。他年輕時立志投身文學,曾與當時一些著名作家交往甚密。同時,他還深受岡倉典鎮的影響,後者首先向美國波士頓博物館介紹了東方哲學。可見,和辻對東方藝術興趣甚濃。其處女作《吉寺遊歷》讚美了奈良和高野佛未是一冊優美的散文。

在日本哲學界,和辻因介紹了尼采等人的思想而聞名。因此他旋即拋離了文學,而涉入哲學的諸多領域,如古希臘哲學和文學、基督教研究、現代西方哲學和日本文化史等。和辻旨在通過比較其他文化傳統而闡明日本思想和文化特徵。

1927年,和辻來到德國柏林大學,研究歐洲史和風土問題。當時,從日本去歐洲路途艱難,須穿越印度洋和地中海。後來,和辻以這次旅行為基礎完成了《風土之研究》一書。當時他因讀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而受啟發著成此書。海德格爾認為,存在(個人存在)的本質在於時間性,但和辻憑著東方式的敏銳感,指出人的「在世」的存在鬚根植於大地,後者顯現了空間性,特別是指人處於各種自然和風土環境之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文化傳統形成了獨特的生存和思維模式,這些模式正反映出他們各自所處的地理特徵。人類歷史在風土中得以具體化。由此,和辻察覺到海德格爾忽視了自然和人的肉身因素。

和辻回國後,主持東京大學倫理學研究,完成了其主要著作《倫理學》。有一著名學者如此評論道:

和辻揭示了一個以人與人、人與家庭和人與社會基本關係為基礎的日本倫理體系。與西方倫理的隱私性和獨立性相對照.和遷把人看作是融於團體和社會之中……。他的成就在於他所系統總結的——儘管使用了西方式術語——一種實質上屬於日本和中國式的傳統倫理。

從方法論上而言,和辻更熱中於狄爾泰式的注釋法而不是現象學。他以解釋日文用詞「人間的」的「人」入手,其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它源於中國佛教用承指人所生存的世界,標誌著東方傳統中對人的—種獨特見解。這一事例說明,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是人存在於人類關係之中,而不是作為個體的存在。相應地,我們須拋棄以自我意識為基點觀察世界的現代歐洲哲學觀念。同時,我們須從人類關係的總和中把握個人的特性。這是和辻的基本論點。

和辻並沒有特別論及身心理論,但他引用了一則典型的事例,即對婚姻的看法。與現代的普遍看法不同,和辻認為婚姻本質上不是一種契約關係,因為一個契約是以假定它可以被違背而形成的。根據和辻的看法,婚姻契約僅僅是穩定夫妻關係的一種手段,其本質並沒有契約性。可以說,婚姻是兩個具有共同本質的個人之間的連接關係。和辻稱夫要是一種「雙人社會」,因為通過兩個異體的結合而創就了一個新的整體。他認為既然不能把肉身與心靈相分離,那麼在婚姻中也是不可能分離性與愛的。愛須直接指向伴侶的整個人格,也即指向身心沒有分離的生命。和辻還認為男女之愛原本是不同的:男性之愛是一種主動的愛——去愛,而女性之愛則是一種被動的愛——被愛。作為雙人社會的婚姻,其本質是由於男女不同之愛相結合而產生了一個新的整體。

對和辻而言,人類關係高於個人,也即整體高於個體。與此相關,人的肉身與心靈被看作是不可分離的。在第一章中,我們將通過比較和辻對身心關係的觀點及西方哲學來闡述東方思想的地位。有一古諺,即「身心合一」,它最先由中世紀著名的日本禪師榮西所示,用於表達坐撣的內心體驗,此術語也常用於論述日本戲劇理論和武術中。換言之,對內心冥思和外身活動而言,理想的狀態是身心合一。

冥思和活動的實質如何才能一致呢?對現代西方人而言,在某種程度上,以身心合一作為目的似乎是不可理喻的。例如,訓練有素者可以通過大腦指令活動身體的特殊部位,而這是常人無法做到的。通常情況下,人的心與身的作用是相分離的。只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性的訓練才能逐步接近身心的不可分離狀態。然而,根據西方現代體育的觀點,訓練僅可提高身的藝能,而與提高精神或品性無關,即與訓練者的「心」無關。與此相反,在東方,如果僅訓練身體,而不相應地訓練心靈,那麼這就是—種偏誤。因此,自古以來東方武術始終披看作是冥思的一種外在活動形式。

在傳統的西方肉身觀中,肉身與精神總是相分裂的。如笛卡兒身心二元論即為一種典型。從歷史角度來看,東西方之間的這種分歧是相當漫長的。

顯然,由經驗感覺可知,心與身是不可分離的,西方學者們也並非缺乏這一人的普遍感受。從笛卡爾始,西方哲學家們一直在試圖解決這一二元性問題。例如梅洛爾—龐蒂帶提出了肉身的不確定性模式——完整的肉身包含著雙重緊張性。因此,如果認為身心合一這一問題僅僅為東方傳統所把握,這是不確切的。同時,我們須進一步探尋,在什麼意義上,根由什麼思維方式才能確認身心間的不可分離性。依我之見,肉身觀不僅僅有關在哲學上研究身心關係,而且涉及到一系列其他問題。什麼是肉身,身心間有什麼關係,這與研究人的存在是相關的。可以說,探討肉身觀使我們進入到形而上學,涉及更廣闊的哲學領域。

在肉身觀這一點上,我們比較東西方理性研究,可發現它們在哲學和形而上學上存在著一種基本的差異。換言之,在東西方哲學理論框架的方法論的基礎上存在著一種明顯的差異。除非深入審視這一點,否則我們將無法把握東方肉身觀的獨特性。在第一部分之末我簡要地論及了這一問題。

註:本文來源於(日)湯淺泰雄所著的《身體論》,由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賈齊教授翻譯,在此也對他們的卓越貢獻與無私奉獻深表感謝!此外,文中圖片由編者所加,也一併說明

1、喜歡請點評,這將是激勵我們繼續推送精選內容的不竭動力,感謝一路有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體育學前沿 的精彩文章:

TAG:體育學前沿 |

您可能感興趣

散文:《淺談箕谷之戰》作者:劉明
《沙路詩畫集》之一 作者:朱庄庄
《蘭亭序》作者不是王羲之?毛主席手書長文《蘭亭論辯》!
此詩是明代詩人的傳世之作,被誤收錄《全唐詩》,作者一詩封神!
讀白居易五言古詩《觀刈麥》(作者:管正信)
暢銷書《樞紐》作者舒展來蓉縱論大歷史
《淺談人性化管理》 作者:王建文
《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那麼《三國志》的作者是?
散文《追彩虹》作者:邱宇翾
傳承傳統文化,李光富道長與道文化漫畫作品《一人之下》作者米二交流!
王輝斌:行走在文史之間——我與《全唐文》作者小傳的研究
蔡襄行書尺牘《謝郎帖》,透出作者崇尚玄淡的文人情懷!
散文:《青竹賦》作者:劉明
散文:《失街亭》作者:劉明
《養女成妃》作者:風言染
《夢》作者:孫德元 朗誦:嫣然一笑
《漫步》作者:王之矛 主播:金鳳
散文:《文同與《望雲樓》作者:劉明
《石灰吟》作者于謙的書法,罕見!
《論語正義》作者曹和標:我著作捍衛孔子及民族文化思想學術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