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道教懺悔的修持

淺談道教懺悔的修持

七月十七,本壇禮拜《東嶽大生寶懺》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禁止,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

東嶽大帝執掌陰陽兩界,生死禍福皆賴岳帝,但能誠心悔過,岳帝注福,懺除罪業,百福自來。

志心稱讚:東嶽天齊仁聖帝,慈光救苦威權自在天尊!

一、什麼是懺悔?

《初真戒說》云:「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禁止,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皇經註解》云:「懺,自陳己過,願永滅此惡;悔,懊恨前非,願自改圖,即罪人自首也」。從這兩段開示告訴我們,懺悔就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真心,痛改前非,發願不再犯第二次了。懺悔,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不僅要「懺其前愆」,以前所造的過錯要懺除,也要「悔其後過」,讓以後的過錯不再產生,一般人只知「懺其前愆」,而不知「悔其後過」,以致前罪還沒消滅,後過又產生了。當一個人出現了「後過」,就代表懺悔的不夠真誠徹底,如果要能真正的將前罪懺除掉,就必須要能真正的「悔其後過」,也就是,相同的過錯,絕不重複。當一個人可以「不二過」時,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已經完全懺除我們的前過了。而要能夠除過,不論是「前過」或「後過」,我們就必須坦誠我們的過錯,或看清楚我們的過錯是什麼!所以,懺悔,就意味著,卸除所有心靈的武裝或偽裝,不管是意識或潛意識裡,任何「合理化」的偽裝。那是一種完全對自己的坦白,將自己的過錯或心靈的污穢,赤裸裸的,不加任何隱瞞坦露出來。所以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懺悔需要「誠懇」,為什麼無法誠懇的人,就無法有真正的懺悔,因為誠懇意味著,坦白、不曲詐、不推諉、是一種完全的「真心」。能夠誠懇的人,能夠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然後藉由這樣面對,來「認清」真正的自己,並藉此而達到「醒悟」和「清洗」的目的。所以,一個能夠誠懇的人,也才能有真正的懺悔,也才能以這垟誠懇的心,去面對別人,當下承擔自己的過錯和責任。

懺悔是做為一個人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不論自己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過失,都應該懺悔。因為你要懺悔的不是光你這一生的,而是累生累劫的。經中第一句就告訴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都要懺悔。而且我們懺悔要懺滌的也是萬劫千生的諸種罪垢。聖人說: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道經上祖師垂示我們:人的根性有三種情況。第一種,也是根性最好的,是「上士」。這種人見聞了經法以後能如理如法地去修學,生活,他不會去犯罪。第二種就是「中士」雖然也見聞經教,偶爾也會去做犯罪的事,但事後有悔改之心。一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有了錯誤沒有悔改之心,放任自由,越陷越深,罪孽越積越大。第三種就是「下士」,有了錯不知悔改。

道經中有「洗心懺悔」之語,懺悔即是人格的清洗劑。對我們心靈的種種污染和污垢,進行一次次徹底的清洗,當我們的懺悔愈深切,愈是能洗滌我們愈微細的心念污垢,愈清除我們重大的罪業!一個不懺悔的人,是無法在心靈上有所進展和凈化的,因為不懺悔,意味著心靈的停滯和繼續染污;不懺悔,意謂著以前的過錯沒有消除,而新的過錯又將源源不斷產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把生活的環境打掃乾淨,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打掃、清洗自己的不良行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經文上垂示我們,我們的真心從無始劫以來,被無明和煩惱障蔽了自己的本性真心,如果用真誠的懺悔洗滌我們骯髒的靈魂的話,我們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就像一件很華美的衣服,本來很乾凈。如果穿了很久也不洗,時間一長就發臭了,在你身邊的人就躲著你了。你身上有罪過,你不去懺滌,任由罪過日積月深的話,就和那件骯髒發臭的衣服沒有兩樣了。常言說的好:死人臭臭一堆,活人臭到處臭。第一句是說人死之後屍體腐爛之臭,第二句是講人如果品行不端,靈魂骯髒的話,就「臭名遠楊」了,人人討厭了。

我們本來的本性真心是清明的、是無染的,就像新農服一樣。因為從無始劫以來無明煩惱,使我們造下了許多罪業。煩惱污染了我們的靈魂,罪業帶來了生命的痛苦。所以我們要至誠地求懺悔,去清除自己靈魂上的污垢,使我們的本性真心返樸歸真到本來面目,這樣我們才能夠好好做人。

二、懺悔的對象

1、對自己懺悔(自我懺悔)

自我懺悔就是自己犯了過失,而其他的人並不知道,並沒有同其他人發生不愉快的事。也就是說,沒有妨礙人,沒有讓人家受傷害,可是對自己修行、德行有虧,是一種錯誤,或者是一種過失。這時候就需要懺悔。這種懺悔就是自己檢討自己的過失,向自己保證以後再也不犯過失,這種自我約束的懺悔行為稱為自我懺悔。自我懺悔不是說自己罵自己,自己罰自己,而是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發自內心非常歡喜願意改變自己不良行為的修行。

2、對人懺悔

對人懺悔就是指被自己傷害的人,或者是自己覺得讓他人痛苦,可是對方沒有發現。這個時候要自己負荊請罪,真誠地向別人道歉,以求得別人的原諒和寬宥。這個意思是說,對自己做錯的事,要負擔起責任來,而不是逃避和隱瞞對別人的過失。對人如此,甚至對動植物,也是相同的。我們傷害了動植物,動植物是不會講話的,但是我們知道讓動植物困擾了,一樣的要懺悔。

3、對眾懺悔

對眾懺悔就是犯了眾怒,或者是讓一組人、一個團體受到了傷害、受到損失,不論是在精神或者物質方面,讓一個小團體或是大團體受到傷害,就要當面懺悔,叫做「對眾懺悔」。眾有小眾,大眾之別。如果是局部的人、幾個人被你傷害,或者因為受你的影響而損失了,那就對局部的懺悔。如果整個團體,因為你做的事,而使得名譽上受損失,或者是財務上受損失,那就要向大眾全體懺悔。

4,對神聖的懺悔

我前面所說的三種懺悔對象而做的懺悔,因為懺悔對象都是人和物,這種懺悔有明顯的局限性。我們懺悔是發起懺滌無始以來的諸罪垢,只有向神聖懺悔,才能超越人物的局限。從道門的各種「懺悔文」和「寶懺」來看,懺悔都是向神聖發露自己的過惡,祈求神聖慈悲哀憐,赦宥罪過的,懺滌的都是從無始劫以來乃至今生的罪垢。從這點來看,對神聖的懺悔則更究競和圓滿。

三、罪根的源由是什麼?

關於罪根的源由經文上說的很明白,主要聚集有以下幾種源由:

1、由無明煩惱而來

我們首先要清楚什麼是「無明」?《皇經集注》上說:「人性本明,因事物動心,自己遮蔽,不能返觀內照,起了妄念,故曰無明煩惱」。 《清靜經》云:「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經文的意思是說人執著萬物(被外物所惑),就會產生貪求之心,貪求之心既生,就是煩惱。由煩惱而起妄想,使得身心憂悲痛苦,於是遭到濁穢與侮辱,飄流在生生死死之中,永遠沉淪在廣大無邊的苦海之中。經文「無明煩惱覆真心」的意思是說,我等無始以來是非不明。然人的自然天性是清明的,但是在應物的時候迷失了自己本來的真性,起了妄念。因為無明心生起,煩亂恨惱,傾喪真心,所以叫覆真心。真心常在,雖無喪失,因為無明煩惱的原故,於是變的昏暗蔽錮。如物被覆蒙不見,去了,自然現出本來面目。就像中天的寶月一樣,而被迷雲遮蔽了本性的光明。

2、從「十惡」中來

經文上說:「常行殺盜與淫邪,兩舌妄言並綺語。誹謗大乘真正教,斗亂親朋離間人,貪嗔痴暗縱三心。這些罪業道教稱為「十惡」。《初真戒說》上說十惡指:「貪、嗔、痴、淫、殺、盜、惡口、綺語、兩舌、妄言」。其中貪嗔痴屬心業,殺盜淫屬身業、惡口、兩舌、妄言屬口業。

(一)心業大罪貪嗔痴

從前面我講的來看,我們的罪根的主要由無名煩惱引發貪嗔痴而來。那麼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十惡」。我們凡夫的心總是再打妄想,所以罪業就產生了。貪嗔痴這種種的妄想,是造成人生迷惑的根源,有了迷惑就會產生錯誤的思想言行,因為思想言行的錯誤就會導致人生的種種苦痛。因為有了貪心,就有了妄求,但世事並不如想像中的那樣輕易能夠得到,因為得不到而產生嗔恨之心,換句話來說就是無明火燃起來了。人有了嗔恨往往失去理智,不分青紅皂白而愚痴。貪嗔痴所造的心業,再由心識帶動身和口造下無邊無際的惡業。這就是個惡性循環,如果不從罪惡的根源上來斷除惡業的話,則永遠是不清靜的。玄門的諸品經典和歷代祖師都非常重視修心,認為「萬法千門修心為上」。因為「萬法從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為變化。心清意靜天堂路,意亂神慌地獄門。

心業第一大罪就是「貪」。《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上說:「罪莫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經文的意思是說沒有什麼罪過比任情縱慾更大,沒有什麼災禍比不知足更大,沒有什麼災難比貪得無厭更大。所以只有感到滿足的這種滿足,才是永恆的滿足了。

紫陽真人說:「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顧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金如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邱祖說:「心安不說三公位,性定強如十里誠」。兩位祖師慈悲心切,都是教人以道德為重,不可貪戀名利也。貪即貪心、貪著,貪名,貪利等等。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追求物慾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環境的舒適,在貪圖過份的物質、物慾的同時,必定會造罪與造業,貪求永無止境,而內心疲憊不堪,不知知足方為真正快樂。看看古往今來有多少貪官是有好下場的,有多少貪圖名利之輩因此而喪身。需知名利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讓人不貪名利,不是教人避名利,是讓人在名利場中,做出不貪名利的實落工夫。如果能實實悟透貪名利能亂人的性,名利能迷人的心,名利能驕人的氣,名利能敗人的德,名利能縱人的惡,名利能傷人的身,名利能送人的命。貪名利是大苦,貪名利是火坑,貪名利是泥塗。過去也有祖師在名利場中成道的,如鮑靚、淮南子、東方朔、許旌陽、梅真人、葛仙翁、抱朴子、羅狀元都是大隱居朝,成就大事。至於周、程、張、朱,都是不貪名利,可仕則仕,可止則止。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此貪慾大罪,如有此心,當持正念,速求懺悔!

心業第二大罪就是「嗔」。《敲爻歌》說:「嗔不除,態不改,墮入生死輪迴海」。這句話是說嗔恨為礙道之物,必須狠力除去也。嗔即嗔怒、嗔恚、生氣、發怒,一種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因為人有了嗔恨之心,如同蛇蠍一樣,劇毒結於心胸,時間長了就變成蠱病,傷生損命,為禍甚烈,外而損人,內而壞己,無醫可治。要治此嗔恨之心,度量必須要如同天一樣的廣闊無邊,醇厚要如地樣的無物不載,容納要像海一樣的眾水朝宗。修行之人如心源如天之量,如地之厚,如海之寬,這便是無事仙人。量大則福大,量小則福小,比如生活在窮苦日子裡,就是受凍受餒,也知道是命,總不生嗔恨之心,要安貧而樂道。如遇患難之時,就是受魔考,也知道有定數,總不生退悔之心,任從天斷。如果有人毀我謗我,不與他爭辯,時間長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有人辱我罵我,總不聽他,讓他由他,讓不過去,就避他一著。今生為人輕賤,即消前世罪孽,任他百般遭踏,只是替我消孽,我得了便宜,他還墮了一身罪。修行人心中要有容人之大量,才好做工夫。如果今日爭長短,明日對是非,自己招惹了一肚子氣,擾亂了心思,自尋煩惱。總要把是非長短,顛倒錯亂的雜事,一起放下,只要問心無愧,何妨自己吃虧。倘若心腸窄小,眼皮淺薄,總是看見人家不是,講人家不好,自己吃不得一點虧,容不得一點事,張口議論是非長短,如何能全功果,享清福呢?邱祖說「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修行人如好動火,好生氣,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燒萬重青山,不怕你天大功勞,只要一把無明火,就燒完了。世間糊塗學人,不知嗔恨之害事最大。或遇到了處境不順而生嗔恨,或所謀不遂而生嗔恨,或因物有失而生嗔恨,或妒人之能而生嗔恨,或情性不投而生嗔恨,或衣食不足而生嗔恨,或為人觸犯而生嗔恨,或記小人過而生嗔恨,或求人不應而生嗔恨,或人不順己而生嗔恨,凡是種種,不可一一言說。嗔恨於外則能害其事,於內則能傷其真,務須內外乾乾淨淨。要學度量,滅嗔恨,全在發怒時能忍。古人說的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遇大事忍過去,可以免禍;遇小事忍過去,省得煩惱;遇小人忍過去,不招怨恨,忍而又忍,久則心平氣和,自然不發怒了。且看紅塵世界,事非成敗轉眼即空,本無可爭,更不必怒。況修行如同桌吃飯,各修來因。各了各願,各盡各心。時時檢點,刻刻提撕,管住自己正事,哪有閑工夫去爭強斗勇,計較是非,妄生嗔恨呢?

善男子、善女人:此嗔恨大罪,若有此心,當持正念,速求懺悔!

心業大罪第三是「痴」。前面我已經說過這個「痴」是由「嗔」而生髮的。「痴」就是愚痴,說為物慾蒙蔽,為主觀所蒙蔽,被自己的慣性,心態的趨勢所操縱,而不明自然的常理。《道德經》第十六章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裡的「常」是自然規律的意思,「明」是指有智慧,這種智慧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小聰明,而是明了自然客觀規律的大智慧。人如果沒有這種大智慧,就會陷入愚痴的深淵,繼而做出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來,這樣必定會帶來災禍。如同一個人,貪心別人的財物,卻一直求之不得,於是內心充滿了嗔恨,因為在嗔恨的驅使下用兇器去傷害於別人。你說這種行為愚痴不愚痴,殺人償命的道理他並不是不知道。當別人倒在血泊之中的時候,這時才意識到了自己做了最傻的事情,是那麼的愚痴。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在嗔恨的驅使下讓他喪失了理智,你說愚痴可怕不可怕。你們看那綁匪劫持人質時,無論公安人員如何勸說,卻認假為真,認幻為實,不能猛然轉念,放下屠刀。如果這個時候能懸崖勒馬則罪亦少減。然其嗔恨妄生愚痴,聽不得半句真言,聞不了一句實話,挺而走險,傷人害己,可不悲哉!

善男子、善女人:此愚痴大罪,若有此心,當持正念,速求懺悔!

(二)、身業大罪「殺、盜、淫」。

身業第一大罪「殺生」。《老君戒經》曰:「一切眾生,含氣以上,翾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蠕動之類無不樂生,自蚊蟻蜓蚰咸知避死也」。古德說:「掃地怕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因為大道慈悲,上帝好生。不殺生以體上天好生的大德。如果能網解三面,跡遠皰廚,釣而不綱,戈不射宿,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德惠之普,人蟲草木一視同仁。在俗中,有所不便,則飲食隨緣,三凈是則:不起意殺,不下手殺,不眼見殺。孔聖說:見其生不能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又何殺生之有。聖賢於肉食固未當必其有無,而仁愛之及物,亦何嘗間乎彼此。殺生當中尤以殺人之罪最重。如若犯之,必永墮惡趣。

善男子、善女人:此殺生大罪,若有此心,當持正念,速求懺悔!

身業第二大罪「偷盜」。《老君戒經》曰「一錢以上,有主無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如是則無無主之物,此言無主者,謂當時無志護也」。也就是說做人要清白正大,不沾人一文的便宜,不妄取人一點的東西,不貪愛人一樣物件。如有許多功德不清,及妄用人家功德,竊人之能為己所用,都是偷盜。

善男子、善女人:此偷盜大罪,若有此心,當持正念,速求懺悔!

身業第三大罪「邪淫」。《老君戒經》曰:「戒淫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雖非犯戒,過亦為淫犯」。呂祖云:「二八佳人體似酥,腰中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邱祖云:「從正修持須饉慎,掃除色慾自歸真」。此皆祖師大慈大悲,教人去邪淫而趨生路也。淫之為惡,喪人名節,虧己德行,受害無窮,流毒莫甚。不邪淫就是不到邪淫地行走,不與邪人往來,如吸毒、賭博,狎妓盡都是邪事,定要斷清。凡人一見美色,魂飛魄散,淫心即動,慾火即起,氣散神移。形雖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性已昧,命已搖,而況在色場中,日夜貪歡,以苦為樂,以害為快,如渴吃鹹魚,其渴更劇。有日油涸燈滅,精竭人亡。不淫者,不但絕淫事,定要斬淫根,世間頑空守靜之輩,人前誇口,自謂已絕淫念,每每夢中靈丹走瀉,睡夢顛倒,陰魔擾害,無法剋制,自己吃了昧心食,欺己欺人。殊不知我不生欲,卻有生欲者在內。窩藏慾念,豈是容易可絕?全要除雜意慾念,時刻提防,拴鎖猿馬。男子目不熟視女色,心不妄動邪念,女子要端莊誠敬,毫無輕狂之態,嬉戲之容,至於穿戴,以雅素淡朴為好。凡創為淫詞,造作淫具,起一淫念,述一淫事,皆是淫機未除,淫根未斷。人自無始劫以來,從色道中生,從色道中而死。生生死死,大半是淫魔作殃。淫魔有動之於天者,有出之於人者。動之於天者,是歷劫根塵,發於不知不覺之中,起於無思無慮之時。出之人者,見色而淫生,遇境而神馳。所以古往今來多少英雄好漢,帝王將相,因美色而喪身喪國。賢人君子當豎起眉毛,挺起脊樑,做個勇烈丈夫。若淫心不除,終入輪迴也。

善男子、善女人:此邪淫大罪,若有此心,當持正念,速求懺悔!

(三)、口業大罪「妄言、綺語、兩舌、罵詈」。《老君戒經》曰:「戒妄語者,若不聞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所說事與心相違也。復有綺言、諂曲、反覆、兩舌」。《易曰》「:艮其輔,言有序」。又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聖說:「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道祖曰:「閉其兌,塞其門,終身不勤」。此皆教人謹言,而不可妄言也。修行人要老實致誠,當說的話,有一句,不必別添枝葉。不當說的話,緘口莫言,若牽扯是非,花言巧語,當面虛哄好聽,背後行奸作怪,此等人縱有小能幹,意浮而不實,帶罪不輕。修行之人,最忌多說話,一則傷神氣,二者惹是非,除勸善化人之外,總在裝痴呆好。十二時中,回光搭橋,靜穆修真,對人不語。那有閑工夫,說話談笑,躭擱時辰。看到人家好處,學他榜樣,看到人家壞處,就要自己警誡。常當贊服人長,自訟己短。閑談莫論人非,靜座常思己過。切忌惡口傷人,必遭惡報,讒口害人者,必有天遣。修行人切莫講習俗語,亂講散話,退人善念,誤人好事,罪在不赦,一言之壞,即墮地獄。

善男子、善女人:此口業大罪,若有此心,當持正念,速求懺悔!

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我上面所說的「十惡」,是我們常常因為無名煩惱而造心業,再由心識帶動身和口造下無邊無際的惡業。經上說人從無始劫以來,由無明煩惱而造心業,再由心業造殺盜淫和造兩舌妄言並綺語、誹謗正教、斗亂親朋等惡業。因貪嗔痴發心身口三業,心身口統統都在造業了。這樣從無始劫以來的罪孽多的難以記憶,無量無邊。我們一般是在又在不知不覺中造業,造業從來不中斷,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在造業。我們想惡業多,善業少。起心動念總是想自己的多,想別人的少,多半都是損人利己,這是惡因,起過幾個念頭損己利人呢?心在不斷地胡思亂想,口在不斷地胡說八道、身在不斷地胡作非為。胡思亂想的結果落實到身上胡作非為和口上的胡說八道。

3、從「七慢」中來。

經上說:「喜怒愛惡增七慢」。《皇經集注》上引劉朗然祖師「七慢」說,這七慢是指:

一、慕浮華,不求大道,為狂慢。

二、恣肆惡念,不信罪福,為悖慢。

三、沉迷幻妄,不皈正法,為褻慢。

四、樂縱凡情、不親正人、為傲熳。

五、匿怨妬橫,不畏法典,為怠慢。

六、縱情恣欲,不保身體,為惰慢。

七、厭惡不輟,不登善地,不畏神明,為侮慢。

四、如何懺悔?

1、禮懺。

禮懺也叫拜懺。道教有很多懺儀,如玉皇懺、三官懺、真武懺等等。禮這些懺是祖師慈悲方便,憫救眾生的寬宥法門,在虔誠的禮拜中,懺滌罪愆,以達到罪滅福生的目的。寶懺有二種組成形式,一種就是懺文和諸天尊聖號;一種就是懺文和經句,但在拜的過程中,哪位祖師的寶懺就在經句後加這位祖師聖號。《寶懺》中稱誦天尊聖號,是「唱」和「拜」的形式,唱的同時一句聖號一跪拜。通過逐一拜誦諸天尊聖號以求懺悔,故稱之為「拜懺」,拜過之後再反回來吟誦。道教的寶懺有很多品類,日常懺悔用的最多是《玉皇懺》。這部寶懺是天界雷部辛天君所演,共分十段。即啟懺、讚歎、除罪、斷障、消災、集福、滿願、成真、結意、迴向。從這個排列來看,首先是表明禮懺的齋意和讚歎神的功德,繼而除罪斷障,以達到通過懺悔布而獲得消災集福,滿願成真的目的。

有一幅禮懺的對聯是這麼說的:「兩目注觀,必字字行行而有聖;一心皈慕,聲聲拜拜豈無神」。這幅對聯是對禮懺者的基本要求,即「敬神如神在」,第二聯用反問的語氣更加重了「神」存在的內涵。禮懺時,禮懺人雖然眼觀寶懺,但最重要的還是「一心皈幕」,只有這樣禮懺才能達到罪滅福生的效果,這是每個修學懺法的人必須要注意的一個事項。

信徒禮懺求懺悔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到宮觀隨道長們一起禮懺。另一種就是自己在家中靜室拜寶懺或誦懺悔文以達懺滌罪愆的目的。

2、心懺

《太清顯化儀》上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無,無心無罪兩俱空,此即是名真懺悔」。這句經文是說:我們不僅要為我們所知的罪業懺悔,而且應念念懺悔,時時懺悔。當我們藉著這樣不間斷的,一次又一次,一層又一層的深入懺悔下去,我們的心,漸漸的清靜了,人生的夢,也漸漸醒了,最後我們明了原來所有的「罪業」,都是「心」上起的 ,如果沒有造罪的心了,罪業也就沒有了。達到了無心無罪的境地,這才是真正的懺悔。因為懺悔從誠懇開始的,有真實的誠懇起步,才能達到最後真正的「真懺悔」 。

祖師流演寶懺,懺悔文於人世,必有祖師的慈悲用心。禮懺是一項非常莊嚴神聖的自我身心清靜的修持。很多人往往把禮懺停留在了「形式」上了,沒有明了禮懺的真正內涵。禮懺和心懺本身就是一體的,這兩者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繫。如果這裡剛禮完懺那兒又去造罪了,這樣的懺悔只能是自我心理的一種安慰。他不是「真懺悔」,又如何能消愆免罪呢?

五,禮懺的功德和意義

《玉皇寶懺》上說「性一縱,則積甚丘山;心一悔,則釋如冰雪。故本行經教之昭示,乃罪福因緣之了明。敢不萌於悔心,敢不收其縱性。投誠懇切,望聖矜憐。十惡五逆,隨跪拜以消除。三業六塵,逐稱揚而洗滌。不敢覆藏而自隱,悉皆守露以力陳,庶沐慈悲,特垂原赦。伏願,萬目千條之罪,言下立消。多生歷劫之愆。道前咸滅,更冀未來之世,長為無過之人,與道合真,去聖不遠」。這段經文是說人求懺悔要有懺悔之真心,懺悔的關鍵要明罪福因果,萌於悔心和收其縱性。進而說懺悔的功德能消除十惡五逆,能洗滌三業六塵。請求神聖赦宥罪愆,發願永為無過之人,成聖成仙,與道合真。禮懺的時候求懺悔者面對聖真口誦經文,五體投地,存想金容,是口身心的自我清靜過程。關於禮懺為什麼能消愆滅罪?一則是祖師功德大,能救度於眾生。這如同過去皇帝能大赦天下一樣。二則是因為「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慾嗔意之念,故使之以思神。」(陸修靜祖師語)而禮懺這三者都具備。如果一個人口誦經文以凈口,禮拜諸神以凈身,存思金容以凈心,如此則三業清靜,三業清凈自然也就沒有罪過了。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自然也就不造罪了。這就是禮懺的意義所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道教神霄派 的精彩文章:

書符與靈驗:天師門下的密契經驗(一)

TAG:中華道教神霄派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的懺悔是修持
道教懺悔文教下圓解
持戒懺悔才能修好禪定
懺悔是佛教的修心方法 什麼事情需要懺悔?
修褝定前當先修懺悔法
佛教相信懺悔嗎?
為什麼說在真正開始修行之前,一定要先修懺悔法門?
皈依後如何修習懺悔?
洛桑陀美上師:「懺悔必須持之以恆,堅持每日必修」
道源長老:如何懺悔業障?
真正的修行從懺悔開始
修善懺悔齋戒,揭秘為何過午不食和戌亥施食陰陽受恩!
「懺悔」的意思是什麼,如何「懺悔」
報恩、懺悔都要體現在信願持名上
達爾文晚年為何要為他的進化論懺悔?
上品持戒者如何懺悔
懺悔是對治業障的最好辦法
為什麼要通過金剛薩埵來懺悔?——懺悔時要這樣觀想
你想要懺悔業障,一定要隨喜功德
洛洛歷險記:誰記得猛虎王最後懺悔的話語,道出了對藍毒獸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