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這裡略加闡述各地區的活動。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又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遊戲。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併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俗。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胡樸安記載道:「七月初七日,俗傳為牛女相會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聯集為乞巧會。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蔗、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極鉤心鬥角之妙。初六日陳之庭內,雜以針黹、脂粉、古董、珍玩及花生、時果等,羅列滿桌,甚有羅列至數十方桌者。邀集親友,晚招瞽姬。作終夜之樂。貧家小戶,亦必勉力為之,以應時節。初六夜初更時,焚香燃燭,向空禮叩,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禮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禮拜後,於暗陬中,持綢絲穿針孔,多有能渡過者,蓋取金針度人之意,並焚一紙制之圓盆,盆內有紙制衣服、巾、履、脂、粉、鏡台、梳、篦等物,物凡七份,名梳妝盆。初七陳設之物,仍然不移動,至夜禮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則童子為主祭,而女子不與焉。禮神後,食品玩具,饋贈親友。」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又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繡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辨;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緻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簫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有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或吟詩作對,或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簫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鐘,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瑔《羊城七夕竹枝詞》所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今宵乞巧來。」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今天廣州拜七姐之風又有所恢復,傳承不衰。

其他地區的七夕之風也大略與上述相近。如清代《帝京歲時記勝》:「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另外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盆中瓜果麥秧上扎綵線,十分美觀。北京佚名竹枝詞《燕台口號一百首》,即有「澹澹銀河一水澄,五生盆結綵層層」句。又丟巧針求巧。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丟巧針之俗。在頤和園昆明池上要搭建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後觀玩。還有飲宴、演戲等。

同一個七夕節,揭秘各地不同有趣民俗

書名:圖說中華節令趣事

作者:馬大勇, 編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45.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另一種詩意——愛琴海
七夕支招:如何應對最常見的約會煩惱
大腦中的維基百科
孩子為什麼不願親近你
瑞士必去的五個地方

TAG:書問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中秋節,同一個節日不同的民俗
盤點冬至節和地民俗,這兩地方竟然驚人雷同,網友:不愧血肉相連
各地穀雨有哪些民俗?
無聊的儀式千篇一律,有趣的民俗萬里挑一!
元宵節全國各地風俗習俗民俗盤點揭秘,看你知道幾個,你的家鄉是什麼風俗
中國人過春節,這七樣古民俗目前基本消失,全都知道的人幾乎沒有
民俗文化:七夕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嗎?不是,這個節才是
又是一年新春到,這裡有些龍岩民俗一定是你不知道的
正月十五前有這麼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春節臨近,年味漸濃,山東這幾個地方的民俗你知道嗎?
清明習俗知多少:全國各地,各色民俗,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大年初五迎財神,這些民俗一定要知道!
老一輩口中的民俗禁忌,一定要知道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你了解這些民俗嗎
寶雞隻有西岐民俗村?別鬧了,春節這九大美食地必去!
此國有著與中國不同的春節民俗,臘月二十三舉國上下民眾放魚
民風民俗:春節期間這些忌諱要注意
滿蒙在清明節等方面不同的民俗習俗
大年初一,你的家鄉有哪些民俗?
寒冷的冬季一路向北,這些延慶民俗村非常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