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匠人匠心:守一種精神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匠人匠心:守一種精神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匠人」時代,拼得是專註,痴迷,把自己的手藝「死磕」到最高水平在這個速度快、選擇多的時代,依然能有這樣一群人靜靜地、慢慢地,一輩子專註於一件事,這何嘗不是一種感動。

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用它尋找光明。在看不見的空間里,雷移生用專註的力量潛心做好一件事,這使他忘記自我,在黑夜裡自由前行。由早期做木凳常受傷,到後來,下料、斧辟、刨平、鑽孔……動作嫻熟自如,如今這位43歲的盲人木匠雷移生,經過近30年的刻苦鑽研,他現在所做的木凳簡單大方,結實耐用,頗受歡迎,更有批發商長期跟他訂貨。圖/騰訊大湘網特約攝影師 周開發

傳承和思考,這是天津「80後」青年趙陽一直在做的兩件事。作為一名彩塑工藝美術師,在從業的十年間,他從未覺得傳統的民俗文化是一種「老土」的藝術,反而醉心其中。對於自己「擅長做孫悟空」這個稱號,他笑說「80後、90後,誰不喜歡孫悟空啊。」圖/騰訊大燕網天津站 周冠淳

趙行恩,80歲,重慶市墊江人。墊江大石竹編第五代傳承人。 油畫工筆畫水彩畫常常聽說,竹編畫卻是難得一見。從篾匠到竹編大師,趙家人走了一百多年;藝術來源於生活,用竹子編織生活器具的人很多,唯獨他有這份匠心把它變成藝術品。如今開課授業,他要讓這份手藝流傳。儘管已經獲得了很多榮譽,他仍然認為自己只是個篾匠。圖/騰訊大渝網特約攝影師 趙亮宇

石家莊62歲的閆民與其子閆鵬是兩位古刀劍修復師,他們通過高超的古代冷兵器修復技術,一把把殘缺、生鏽的古兵器再次獲得「重生」,他們父子被稱為「古兵神醫」。通常,修復一把古刀劍需花費三、四個月時間。每把古刀劍都是有生命的,它們身上都有「毛孔」,需要長時間的研磨才能將其紋理展現出來。「現在我要傳給我兒子,我還要帶徒弟,希望能把這個研磨修復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咱們中國的工匠精神。」閆民說。 圖/騰訊大燕網河北站 王偉倩

經他刀下的木材已超千噸。今年68歲的闞三喜,是現今中國微雕界負有盛名的雕刻大師,也是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雕木數十載,他刀下的木材,總量已過千噸。一頭扎進雕刻工場,闞三喜常常幾天不出門。自從1996年離開美術教師崗位後,他把所有時間獻給了一堆堆木頭。闞三喜平時不修邊幅,深居簡出,常住破舊倉庫,他已創作多件國寶級作品,其中最特殊的作品,是大型紫檀木雕刻《中華世紀明珠》,直徑約2米,以北京天壇為主體,配以2000條龍和56個民族的文字、圖飾,寓意迎接新世紀。圖/騰訊大申網 新民印象

7月10日,浙江龍泉,一家刀劍鋪的工人正在打磨一把剛剛鍛打成型的大刀。龍泉刀劍是傳承了2600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刀劍產品遠銷世界五大洲和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 圖/騰訊大浙網 Antonioni

蔡德全自學打鐵,四年前幫人修鐵門、做農用工具彎鉤,一件作品只賣2元。如今他的作品最多可賣到5萬元。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傳統的鐵匠遭遇行業沒落。他覺得如果再不拯救,這項工藝不久便會消亡。「手工作品相較於機器生產的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擁有人工的痕迹,能夠呈現勞動的美感。」蔡德全說,「我想證明給年輕人看,鐵匠是一份有面子、收入高、能養家的工作。」圖/騰訊大燕網 劉偉俊

2009年,金陵刻經處「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果不是這次的入選,刻版這件事情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太陌生。馬萌青是金陵刻經處第六代刻版傳人,也是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在金陵刻經處刻經已有36年。面對越來越多的光環,馬老師說:「我不是什麼大師,我只是個踏踏實實幹活的手藝人。既然是個手藝人,那我自然該干一點手藝人該乾的事。」圖/騰訊大蘇網 蔡敦昊

80後雕刻大師王林寶,出生於福建連江。2015年榮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青年大師稱號。作為80後木雕界新秀,王林寶總是戲謔地說:「我雖然還年輕,但總擔心自己來不及為木雕發展多做點貢獻,總擔心不能將所思所學完整傳給下一代。」 王林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木雕,父親的啟蒙和家庭藝術環境的熏陶培養了他對木雕的興趣。圖/騰訊大閩網 張子昊

指畫大師虞小風正在自己的居所,也是自己的畫館中,繪製一幅殘荷圖。68歲的他留著長發、蓄著鬍鬚,仍是藝術家隨性不羈的模樣。指尖沾墨,洋洋洒洒,很快一幅畫就有了雛形。指畫,又稱指頭畫、手指畫、指墨畫等,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以手指代筆,蘸墨作畫。指畫起於唐代張璪,繼於明代吳偉,成於清代高其佩。 圖/騰訊大楚網 馬路遙

在鐵嶺西豐一間不足二十平米的工作室內,27歲的劉子一交付出的鹿角雕作品已經超過三百件。只有自然脫落的鹿角才能滿足雕刻材質需求,可旁人卻總把他喜愛的事業和「殺戮」聯繫起來。為了消除大眾的誤解,他不斷地在小小的鹿角中摸索著更大的天地。與其說是匠人,他更願意稱自己為「犟人」。圖/騰訊大遼網 白德彰

狀元坊戲服廠是目前廣州為數不多製作粵劇戲服的地方。狀元坊戲服緣起清朝康熙年間,至清末民初最為鼎盛,那時演員購置戲服,都以到省城狀元坊定製為榮。婷婷是戲服廠未來繼承人,現在跟著師傅蘭姐學戲服製作。戲服結構複雜,很難全部機械化,特別是刺繡對手工要求很高,初入行學3年都未必上手,做師傅最少要10年,而做了30年才算基本掌握全套流程。婷婷旁邊是一件純手工製作的戲服,據說做一件就要一年。圖/騰訊大粵網 劉東廣

學巷是陝西韓城文廟隔壁的一條老巷子,學巷醋也因此得名。今年46歲的樊克傑是醋坊的老闆,也是這個百年醋坊的第四代傳人。學巷老醋坊的歷史,就是樊克傑的家族史。他的祖父從民國13年(1924年)開始用傳統工藝釀醋,這種繁複的手工製作技藝經過四代人的傳承,已有近百年歷史。相比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工業醋,經過自然發酵的米醋顯得彌足珍貴。圖/騰訊大秦網 田野

「小哥哥,小妹妹。心又細,手又巧。拿起剪刀鉸啊鉸。鉸一隻狗,鉸一隻貓。鉸一隻麻雀喳喳叫」。一首剪紙歌我們從小唱到大,還記得小時候一看見奶奶家的窗戶上貼著紅紅的窗花,就知道新年到了。河南三門峽南溝剪紙還有一絕就是技藝傳男不傳女。其他地方從事剪紙的多是大姑娘、小媳婦,而南溝村過去從事剪紙的都是老爺們,技藝傳男不傳女。「現在男女都平等了,女的也從事剪紙,但男人的剪紙技藝要高出女人許多」,任更厚笑到。78歲的任孟倉是村裡的「名人」,南溝剪紙還有一絕——邊剪紙來邊唱歌。其他地方藝人剪紙時都是悄沒聲的,而南溝剪紙是大家圍坐一起,邊剪邊唱,唱的歌詞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小調。除了剪紙者邊剪邊唱外,旁邊還有人伴唱,以壯聲威,既好看又好聽。圖/騰訊大豫網 周波

「燒火龍」是四川成都黃龍溪鎮最有民間韻味的傳統民俗活動。直至東漢時期「燒火龍」習俗開始正式出現,世代相傳,直至今天。黃龍溪這支火龍隊伍有成員數十人,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將近40歲。而對他們來說,身體素質是完成一場成功的演出的必要條件。因此無論是天晴下雨,火龍隊員們每天都必須完成超過兩個小時的體能訓練以及舞龍訓練。日積月累的訓練任務,練就了他們一身結實的肌肉。圖/騰訊大成網 企鵝號看四川

王鐵柱今年十六歲,小學3年級的時候開始學習二人轉,10歲時,父親出車禍,母親精神失常。為滿足父親的心愿,小鐵柱繼續他的二人轉之路,曾獲得吉林省「二人轉總動員」2012年度少兒組總冠軍。最近,鐵柱玩兒起了直播,猴戲是鐵柱最拿手的表演之一。他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的粉絲能漲到百萬以上,早日把爺爺從農村接到長春城裡生活。他的另一願望是考上中央戲曲學院,能見到六小齡童,拜他為師。圖/騰訊新聞吉林頁卡特約 東亞經貿新聞

老張17歲開始就在貴陽轉彎塘只有5平米的「防空洞」中打鐵。那時候打鐵還是一條街,後來慢慢被現代化工廠代替,傳統的打鐵技藝也就不景氣了,很多人都覺得微薄的利潤不是長久之計,紛紛轉行。老張怕技藝失傳,再難也堅持了下來,回頭一看就這樣打了三十幾年。圖/騰訊新聞貴州頻道 許鈞泰 黃楊雁

騰訊·城記

由騰訊區域13個大網聯合打造的視覺欄目

本期圖片編輯:騰訊區域視覺聯盟 陳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讀 的精彩文章:

花前尋香,悠然有風涼
我賺過的最特別的一筆錢
《約吧設計師》08期:走進瞿廣慈工作室
反感被人定義,重要的是自得其樂
一次冒險:單讀邀請你前往「暴風雨」的中心

TAG:單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有一種人,叫匠人;有一種精神,叫匠心!
腎不好的人堅持做這幾件事,會一天一天有精神!
手藝人的新匠人精神:一生只為一事來
什麼是工匠精神?他用一生給你一個答案
有一種生意人精神,叫「獻祭」
所謂匠人精神,就是專註一件事情並做到極致
做事要具有匠人精神
淡定是一種境界,信念是一種精神
有一種信仰叫梅西,有一種精神叫天生要強
張藝興好帥,這一身特別的有型,看著就精神
一輩子只做一個餅,這位84歲老人,用一生詮釋匠人精神
這種精神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被國人喪失的?
高調做事是一種責任,一種氣魄,一種精益求精的風格,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
牙疼是一種精神病
十條笑話: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才能讓他們做出這樣無聊的事情!
人生在世,活的是一種精神!
尚武,是一件玉雕,更是一種精神
你是一個精神病人嗎?
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書法,一種文人的精神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