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專訪李競博士:「沉下心來」做創新,早期研究質量決定生物葯的成敗

專訪李競博士:「沉下心來」做創新,早期研究質量決定生物葯的成敗

專訪李競博士:「沉下心來」做創新,早期研究質量決定生物葯的成敗

葯明生物高級副總裁李競博士擁有20年以上生物製藥研發經驗;曾供職於Novartis和Wyeth(現屬Pfizer);曾作為項目負責人領導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近日,生物探索記者有幸在蘇州獨墅湖湖畔採訪了這位溫文爾雅的「製藥大咖」。

三駕馬車架起PD-1藥物GLS-010,共同走向國際

8月初,葯明生物使用了從美國Ligand公司引進的全球領先的轉基因大鼠平台OmniRat?,輔助譽衡葯業進行全人創新PD-1抗體GLS-010的開發,並協助其將國際權益獨家授權給美國生物技術公司Arcus。

據李競博士介紹,譽衡葯業和Arcus都是葯明生物的客戶,在這項合作交易中,PD-1抗體GLS-010的專利權在譽衡葯業,葯明生物的作用相當於是「幫助客戶走向國際」,三家公司在一起好比是「三駕馬車」,共同推進GLS-010在全球的開發上市。

李競博士還告訴筆者,GLS-010使用的是全人抗體,而不是人源化抗體,後者是將鼠源單克隆抗體以基因克隆及DNA重組技術改造的人源化抗體技術。而全人抗體則是將人類抗體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將人類編碼抗體的基因全部轉移至基因工程改造的抗體基因缺失動物中,使動物表達人類抗體,達到抗體全人源化的目的,理論上極大地降低了抗體藥物應用於人體時的免疫毒副作用。

生物創新葯的開發完全不同於小分子藥物

眾所周知,以前在醫藥創新領域有著著名的「雙十」定律:即一款創新葯的研發成功大約需要耗費10年時間,花費10億美元。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現在應該為「雙十二定律」,即大約需要12年的時間及12到15億美元,生物葯也不例外。

不過,李競博士告訴筆者,生物創新葯的優點在於特異性好、親和力高、毒副作用可預測、高效低毒,靶標明確,因此相對於小分子藥物而言,其臨床試驗可以設計得更加精準,試驗進程相對較快。

由於生物葯的難點不僅在於早期研發階段,還在於後期生產工藝開發階段,因此其成本遠高於小分子藥物。

創新葯的研發早期質量決定一切:Garbage in garbage out

以PD-1抗體為例,其「研究-開發-生產」過程包括從抗原製備、動物免疫、抗體篩選、待選藥物體內體外功能鑒定,一直到細胞系建立、抗體藥物工藝開發、抗體的生產、純化和製劑,最終表達量達到10g/L水平的生產能力,從而將研究成功的產品推向臨床試驗。

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控制點是質量,尤其是早期研發控制質量。「Garbage in garbage out」是新葯研發廣泛適用的法則。如果前期研發沒有做好,後期即使大量的投入也很難補救前期研發質量的缺陷,僅靠後期提升的空間很有限。而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對創新葯早期研發質量的理解得並不透,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後期工藝開發和臨床試驗設計的難度。在李競博士看來,早期研發階段的質量奠定了創新生物葯最終成功的基礎。

PD-1/PD-L1研發火熱的背後有兩大要素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個PD-1產品和3個PD-L1產品上市,PD-1產品分別為Opdivo、Keytruda;PD-L1產品分別為Tecentriq、Bavencio和Imfinzi。與此同時,全球至少有上百個與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有關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李競博士告訴筆者,PD-1/PD-L1研發競爭火熱有兩大原因。

其一,以PD-1/PD-L1為靶點的免疫調節對抗腫瘤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其生物學機制比較清楚,針對此靶點的藥物開發不算太難,很多企業有能力投入該項目也是意料之中的。

其二,隨著對於生物學研究的深入,基於PD-1/PD-L1聯合療法的開發遠遠多於單葯療法,尤其是各公司利用自身產品管線與PD-1/PD-L1產品聯用進行研究。以默沙東的Keytruda和百時美施貴寶(BMS)的Opidivo為例,它們針對不同適應症聯合不同的藥物,正在運作多個臨床試驗。

同時,他也強調,至於「聯合用藥」的組合選取以及如何組合等方面,還有大量前期工作要做。在新葯臨床開發方面,我國在技術、人才、管理機制上還在不斷完善中;在創新生物葯臨床試驗方面,一些經驗也正在逐漸積累;而這類藥物的成功往往離不開高技術含量的臨床試驗設計與實施。

建議:搭上ICH的「快車」同步接軌,沉下心來做研究

李競博士表示,ICH最主要的目標就是通過國際協調,建立統一成員國之間人用藥的藥品註冊標準與要求。CFDA加入ICH,為中國創新葯的研發制定了與國際統一的標準,為中國藥物走向世界打開大門,為藥品開發節約了周期和成本,為創新葯「國際化」提高了研發、註冊、上市效率。

中國加入ICH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讓中國新葯開發企業與全球同步接軌;但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國內企業必須在質量上不弱於國外,才能更好地走出國門。其中的質量包括生產開發、臨床試驗設計、醫院水平、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可溯性、項目和臨床試驗的執行力等等。此外,真正具有創新生物葯工業界開發經驗和臨床試驗的人才還屬於稀缺資源。對於涉足創新生物葯領域的企業而言,這些無疑都是挑戰。

回國4年,李競博士最大的感受是不同於互聯網行業的「飛速迭代」,製藥行業更需要沉下心來,做高質量的產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成功,這由於一個葯需要10到12年的時間。快餐不會成為大餐。同時,他也希望投資者能夠給予創新創業者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專註於研究,重視每一個環節的質量。

編輯補充:

通過與李競博士的交流,筆者深深感受到了CRO/CMO在生物葯研發過程中的作用日漸重要;在生物新葯開發過程中,早期研究、開發、臨床試驗與商業推廣過程的國際合作是一種趨勢。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Nature重磅!人類多能幹細胞改善帕金森猴癥狀,明年開啟臨床實驗
周琪團隊建立單倍體體細胞遺傳篩選體系
Nature Genetics刷新舊觀念:重複序列在胚胎髮育起重要作用
100萬人14年隨訪發現,他汀類藥物或可使乳腺癌發病率降低45%

TAG:生物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為創新葯終生奮鬥的「戰士」
鄭洪坤:做前沿生物研究的創新「推手」
三生肖:勇於創新,為人和善,為自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微院人物專訪│科研創新——創客空間
用優質臨床研究,打造科研競爭力|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博物館是最好的創新中心
創新獎期待您的肯定!
專訪吳毅:突破創新精雕細琢,金牌製片人的創作哲學
真正的創新,是創造自己想要的作品和生活
研究人員描述了能夠解決全球清潔水可及性的最先進的研究創新
盈科資本戰略投資創新葯企嘉和生物
真實的科技創新是什麼樣的?從事技術人士必讀
在此基礎上,研究商務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協同問題
專訪《我的真朋友》主創:如何創新構築暖心房產劇?
創新藥物研發期待騰飛|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踐行創客精神,做創新教育的先驅者!
創新成就嘉珀莉,機遇與堅持成就吳佳瑩
力度·厚度·深度——學術研究如何兼顧原創性與時代性原創與積累:中國人文學術如何創新
專訪微芯生物:不忘初心,開發滿足患者臨床急需的原創新葯
創新的未來,在於「數文章」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