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崇禎《松江府志》看松江士人的實學思想
作者:熊月之
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上海要「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弘揚海派文化品格」,將上海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這是一個立意高遠的美好願景,也是一個涉及很廣的宏大課題,其中包括對海派文化來源的發掘、梳理與研究。上海在單獨設縣以前屬於華亭縣一部分,單獨設縣以後屬於松江府一部分。近代以前,上海一直浸潤在松江文化中。海派文化在近代以來才形成氣候,松江文化是海派文化重要源頭。海派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諸如務實性、世俗性、開放性,在松江文化中都有豐富表現。要闡述松江文化與海派文化的淵源流變,自非這篇短文所可承載,這裡僅從崇禎《松江府志》的內容,來看松江士人的實學思想,進而分析其與海派文化的內在脈絡。
崇禎《松江府志》有初刻本與重訂本兩個版本,分別刊行於明崇禎三年(1630)與崇禎四年。重訂本僅存殘本,比較流行的是初刻本。本文所述均基於初刻本。此志主修為時任松江知府方岳貢,主纂為松江著名學者陳繼儒。與此前或此後的其他《松江府志》相比,此志一個鮮明特點,是相當務實與開明。一般說來,志書記一地史實,多隱惡揚善,譽多貶少,而對於負面內容多一帶而過。此志雖然對正面內容也一一敘述,但對在常人看來的所謂負面內容也不加諱飾。用方岳貢的話來說,即「以志吾過而已」。正因如此,此志有許多關於當時民生疾苦的記述,也有許多不為他志所載的內容。
比如,志書收錄徐獻忠《布賦》,記述一家男女分工紡紗、織布、售布的情形:一家起早貪黑,或去棉籽,或彈棉花,或紡紗、織布,然後持布到市場去賣。「織婦抱凍龜手不顧,匹夫懷飢奔走長路。持莽莽者以入市,恐精粗之不中數,飾粉傅脂,護持風露。摩肩臂以授人,騰口說而售我,思得金之如攫,媚賈師以如父。幸而入選,如脫重負。坐守風檐,平明返顧。」正當主婦洗好鍋、備好水等待丈夫以賣布之錢買米回來燒飯,不料丈夫哭喪而歸,告知途中遭惡吏盤剝勒索,連本錢都被搶去了。(卷六,《物產》)書中附錄張世美《織布詞》,述織布之苦以及紡織在百姓生計中的重要性:「寸紗尺縷自紡績,車經架刷趁風日。朝來喜得上機軸,家人不厭當窗織。當窗織,急生計,口食相關殆非細。泖上有田歲不熟,日資一匹聊洽濟。朝織暮紡勤所為,機聲軋軋猶嫌遲。阿婆近前催迫語,鄰家易米待同時。」(卷七,《風俗》)書中直述松江因為重賦而帶來生活困難,「紡織不止鄉落,雖城中亦然。里媼晨抱棉紗入市,易木棉花以歸,機杼軋軋,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穫,輪官償債外,未卒歲,室廬已空,其衣食全在此。」(卷七,《風俗》)書中詳細介紹沿海鹽場工人曬鹽熬鹽之辛苦,記述一位負鹽婦,其丈夫與小兒均戰死沙場,大兒在軍中生死未卜,家有公婆亟需贍養,自己只好負鹽去賣。「負鹽婦,何勞苦,百結青裙走風雨。雨花灑鹽鹽作鹵,背負空筐淚流雨。」(卷七,《風俗》)這些記述,貼近民情,同情百姓疾苦。對於當時松江地區重賦問題,志書多處表示相當的不平之意。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書中動態性地記述了自正德以後一百多年間松江風俗的變遷,涉及二十四個方面,包括鄉飲、婚娶、喪祭、贈賻、賓宴、冠髻、服飾、履襪、組綉、布縷、染色、几案、輿蓋、舟楫、室廬、園林、迎送、緹帙、楮素、巫醫、方外、優劇、聲妓與憧豎,總體趨勢是由儉趨奢,由簡趨繁,其始作俑者,「率巨家勢閥先之」。將批評矛頭對準巨家勢閥,也需要一定的勇氣。當然,這二十四變,每變都是很好的社會史資料。比如,述室廬之變,稱松江城裡,原先只有少量廳事堂樓,鄉紳多居城外,現在情況大變,「今縉紳必城居,故宦宅第,轉展相售。居必巧營曲房,欄楯台砌,點綴花石,几榻書畫,競事華侈」。書中認為,如果要改良風俗,必須自士大夫開始。(卷七,《風俗》)
最為了不起的地方,此書破天荒地把天主教傳教士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作為「游寓」人物記錄在冊:「西儒龐迪我,利瑪竇之門人也,精於天文地理技術,宗天主教,由海外抵香山,至留都,遂游雲間,士大夫多崇禮之,而徐宗伯光啟尤敬事焉。制器甚精巧,如西洋炮,試之遼左,尤有奇效,奴虜聞之膽落。相目長髯,坦易近人,非禮不動,有中華大儒之風。他著述甚富,不勝書。凡用物名目、種類特創,並西字記號二十,形象各異,不能殫記,詳其門下西海耶穌會士鄧玉函口授《圖說錄最》一書,關西王公徵有序」。(卷四十四,《游寓》)書中如此高度評價龐迪我,稱其「有中華大儒之風」,為其他志書所未之見。此志崇禎四年版的《游寓》人物傳中,將「龐迪我」替換為「利瑪竇」,記述文字基本相同,只是刪除「利瑪竇之門人也」數字,另在「徐宗伯光啟尤敬事焉」一語後面,加了「入京都,卒,神廟特恩賜葬」,其餘文字均同。查現在所能見到的各種利瑪竇傳記,均無利瑪竇來松江的記錄,此志不知何據。
晚明的松江地區,涌動著濃厚的實學思潮,為學講究實際、實在、實用,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心性。徐光啟、孫元化等講求農學、兵學、西學,陳繼儒講求有益地方經濟、社會的實際之學。陳子龍、夏允彝等人組織的幾社,便以經世致用相號召。《明經世文編》的編選者凡24人,包括陳子龍、夏允彝在內,全部是松江府人,其中20人為華亭縣人。這些人中,有12人為進士,其餘也都有舉人或監生功名。對此書支持最力者,一是方岳貢,二是陳繼儒。前已述及,在崇禎《松江府志》中,方、陳二人,一為主修,一為主纂,夏允彝也是編纂者之一。由此可見,崇禎《松江府志》中對於社會現實狀況的記載,其實是松江士人實學思想的具體運用。
明清鼎革以後,江南地方勢力遭到朝廷嚴重打壓,以松江為中心的實學思潮也有所沉寂。康熙朝所修《松江府志》,反映民間疾苦的內容大為減少,龐迪我的傳記也從《游寓》中刪除。但是,松江文化中講究實際、實在、實用的傳統還在潛滋暗長。道光年間,上海開埠以後,這一傳統便在上海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助李善蘭等刻印《續幾何原本》的韓應陛,海派書畫家胡公壽,以倡導經世之學著稱的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員鍾天緯,創辦商務印書館的夏瑞芳,著名天主教徒、實業家朱志堯等,都是松江府人。


※印」古時稱「璽」:先秦印章源於勞動工具
※劉備關羽的兄弟假象:荊州之戰實為借刀殺人?
※一方田黃印章賣到1.6億,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印章?
※金絲玉帶給人們十樂,你品出幾樂?
※市民20年收藏八千枚門券
TAG:光明網歷史頻道 |
※趙子昂松江寶雲寺記字帖欣賞
※陳繼儒:晚明才子「松江畫派」奠基人
※輕靈圓活、遒勁飄逸,賞趙鷗波《松江寶雲寺記》
※趙孟頫精品行楷書法《松江寶雲寺記》
※松江傳奇(二)——蒓鱸之思
※松江畫派與董其昌
※上海16區,為何松江敢稱「上海之根」?明清松江府是什麼樣的?
※松江故事:柳如是的兩任男友都是反清義士
※松江古建追風系列——小崑山北峰九峰寺
※趙孟頫《松江寶雲寺記》字型檔版
※趙春秋《松江河雪後》分步示範
※你知道上海古塔之冠是松江的哪座塔嗎?
※《能看見海的車站》福岡篇:西戶崎站、豐前松江站等站
※趙春秋冰雪山水畫——《松江河雪後》
※松江書法晉京:從陸機看到董其昌程十發
※上海金山、松江自駕一日游
※松江古建追風系列-佘山聖母大教堂
※松江利恵的手繪貓
※松江千古一少年:明朝夏完淳的傳奇人生!
※松江奇案(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