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一位名叫「無淚」的網友的故事:

今年我讀大四了。我心裡一直很苦,因為我從來就沒快樂過。記得上學前班時,有個男孩笑我的書包難看,把我書包摔在地上狠狠地踩。我傷心地跑回家,又哭又鬧要父母重新給我買一個書包。可是母親不理我,父親狠狠地說:「這是剛買的書包,不可能再給你買!你總是令人討厭!」父親後面那句話讓我心裡一寒顫,我跑到外面無人的地方,傷傷心心哭了好久。那以後,我好像總是愛哭。


小學到高中,我的成績挺好,但我並不快樂,因為同學都不喜歡我,說我孤僻,說話尖刻。我討厭跟父母說話,但他們總愛說我。說我最多的是:你瞧你那副德行,就一張愁臉,你就知道哭哭哭,你真是不懂事等等。上了大學,我以為會快樂起來,因為我心想,至少父母不會再討厭我了,大學生之間也肯定是很好交往的了。可我還是不快樂。我知道我心胸狹隘、脾氣不好,所以我盡量剋制自己,盡量對同學友好、寬容一些。但我總感到很孤獨,愛發脾氣。也不知為什麼,看到別的同學學習認真或成績好了,我就不舒服。去年3月份我胸部疼痛去醫院檢查,說是「乳腺增生」,我猶如青天霹靂,心裡不是滋味,感覺這麼小年紀患乳腺病好不光彩。而且醫生說必須長期吃藥,我恰好最怕吃藥。乳腺增生,就像一塊石頭壓在我心裡。我開始胡思亂想,注意力不集中,腦海揮之不去的是乳腺病、乳腺意味著啥、難道就要一輩子吃藥、我為什麼這麼倒霉……成天以淚洗面,情緒不穩,看到別的同學高興,我羨慕又嫉妒。有時我心理像要發瘋一樣,真可怕。我好難過!我該咋辦?


最近我收到好幾個跟「無淚」網友故事差不多的求助帖子,都是20歲左右的女孩,都有相似的過去、相似的現實生活。在此,解讀「無淚」的故事,以回復那些不快樂的女孩。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無淚的故事告訴我們,她是一個很不快樂,伴隨眼淚長大的女孩。她給自己取名「無淚」,讓我覺得她是生活在眼淚汪汪的「無淚」幻想中,當然更讓我明白她內心深層的願望:告別眼淚。


是什麼讓「無淚」不快樂?或者說,是誰在讓她不快樂?


「無淚」的故事似乎道出了原由。她小時候那件事,在當時是何等地受傷害!不然怎會在20歲的今天還那麼清晰「記得我上學前班……」?不過我想說,正因為她一直懷揣著「受傷的學前班女孩」記憶,才使她無意識在扮演一個不快樂的人。


「無淚」不快樂,確實跟她小時候經歷有關。我們知道,憤怒或痛苦是因人的需要受挫,不快樂也一樣,是基於願望挫折。人在幼小時,若遭遇一些基本和重要願望的挫折,情緒是緊張和焦慮的,內心體驗是傷感和無助。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一個人能否形成健康穩定的個性,關鍵時期是嬰幼兒和童年階段,關鍵條件是有沒有安全型的親子關係。安全型親子關係,指的是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親子關係,指的是父母要懂得情感養育,即能給予孩子溫情的肌膚接觸,無條件的關愛、尊重、鼓勵等的親子關係。比如,「無淚」小時候被其他小孩欺負,她傷心地向父母訴求,此時父母的情感養育應該是這樣:母親溫柔地拉著孩子的手,拍拍她的肩,輕輕揩去她的眼淚,可以說「看來,你受委屈了」;父親可以說:「孩子,過來咱們評評理,你覺得是書包不好,還是那個男孩的行為不好?」等之類。可以想像,如果是這樣對待孩子,當時的「無淚」就不會在已經傷感的基礎上再一次遭受心理創傷。是否買新書包不是關鍵,關鍵是,父母要知道孩子遇衝突事件時,什麼對孩子是重要的,什麼樣的反應可以撫平孩子受傷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學習處理傷感情緒。這,只有懂得情感養育的父母才能做到。

「無淚」父母當時對孩子的反應,是一種對孩子心理受挫的教育方式,他們後來的態度言行,對孩子個性成長來說,體現的是不安全型親子關係。當然,他們挫折性教育方式是無意識的。中國許多父母都這樣,不懂什麼叫符合孩子心理的情感養育。不好怪他們,你只能無奈和嘆氣。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無淚」的故事給人的啟示應該是:父母接受親子關係教育比拚命把孩子送進各種教育訓練班更重要。


不過,「無淚」為何不快樂,與那些傷心事件或壞的客體是表面相關,實質上還與她本人的敏感、內向個性有關(當然個性的形成,也是與早期親子教育緊密相關的)。因為在相同事件刺激下,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是不一樣的,同樣是致病環境,不是每個人都會患病。「無淚」在逐漸長大,到了高中、大學,意味進入了鍛煉人際能力和個性的社會環境,但她只有學習好,而學習好並沒給她帶來快樂。這說明她個性並沒有成長,她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像個「無賴」不依不饒地纏著她,使她對人和事物的理性認知還停留在學前班時一樣。你看她「那以後,我好像總是愛哭」,無疑是她對最初傷害的重複記憶和重複訴苦;她的「孤傲,說話尖刻」,是她那樸素願望和自尊受創之後的憤怒表達,只不過事過境遷,她把本該表達「我恨你們不愛我」變成了隱喻性的尖刻語言,把本應該針對傷害她的人(如父母)的矛頭指向了其他人;她的「看到其他同學認真學習或成績好,就很不舒服」,看似是她嫉妒別人,其實是她一直沒有過被理解被重視的一種怨氣,是她渴望父母(包括其他人)喜歡她,認可她不成的一種恨意,這些怨氣和恨意嚴重影響到她「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她的「乳腺增生」,是她總愛發脾氣、愛哭、個性隱忍的代價,是乳腺器官幫她承擔情緒壓力的繼發性疾病。

所以「無淚」的不快樂,跟她從小時候被否認、不被接納的傷害有關,跟她從小沒有快樂的體驗有關,也跟她缺乏自我認同有關。不快樂的人需要理解,我們對兒時的評判可能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評判,一切的不快和糟糕情緒,都似乎在重複過去的創傷。不快樂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不夠自信,總有挫敗感、無能力感,其實大多是源於幼兒時沒有建立起對快樂(幸福)的感知。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理解是什麼讓你不快樂,是否就知道什麼能讓你快樂?誰能讓你快樂?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答案,不同於別人而屬於自己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對快樂的理解和體驗不一樣。人的每一種需要得到滿足,都會有快樂的體驗,需要的層次不同,得到的快感也是不同的。

像「無淚」那樣的女孩,要快樂起來,不妨可以這樣想和這樣做:


理解不快樂與痛苦。你的故事和你的眼淚,都在表達你的不快樂。不快樂,說明是痛苦的,你為何不快?因為你心裡有痛,這份痛從你小時候受創後,一直沒癒合。傷口沒好,總是處于敏感多慮狀態,稍有外在影響或內在激動,就會感到疼痛(或情緒爆發)。如果要變得快樂,你需要重新理解:這份痛苦的原創,或許是早期那個不知事的小男孩,以及不懂情感養育的父母,即便他們應該負責,也只該為他們過去行為負責。而保留和守護這份痛苦的是你自己,你該為這份痛苦的「繼發創造」負責。如何讓他們為過去行為負責?仍需要你重新解讀:他們不是聖人,是容易失誤的凡人。你可以在心裡罵他們千萬遍,但不可以記恨不放。他們既然是平凡人,就應該去接納他們,包括他們曾經的過失。又如何讓自己為痛苦的「繼發創造」負責?告訴自己:現在的不快與父母無關,與自己「留戀」痛苦有關。理解自己這麼久以來「留戀」痛苦,原來是早期受傷害的感覺還在,相信自己能處理這份戀痛。


哀悼悲傷。快樂與否,跟你內心的選擇有關。如果你真正理解了你不快樂的原由,真正能重新解讀不快樂、快樂和痛苦,那麼你可以做些新的選擇。首先,決定對你的「不快樂小女孩」告別,就是那個學前班時受傷害的小女孩,她一直埋藏在你心裡。久了,你不覺得她存在,因為過去的事早已過了。但她受委屈的怨恨還在,而且始終沒得到澄清和安撫,她就像一個痛點(情結)滯留在你的無意識里,時不時擾動你,致使你在人際環境總感到孤獨,感到有忿懣和壓抑的情緒。所以,你需要對你心底那個「傷心的小女孩」告別,從心理不斷地向她告別——再見吧,你屬於我的過去!對於過去的東西,我們不能選擇要與不要,但對過去東西的態度和看法,我們能選擇修改。


然後,你可以選擇哀悼悲傷。伴隨你的主導情緒是抑鬱(悲傷),而抑鬱情緒是你內心有悲痛,它來源於過去,現在要快樂起來,必須掀開來於過去悲情的厚厚面紗,能夠快樂起來,意味著你能對過去的悲傷之情,真誠地哀悼。哀悼過去的不幸,是一種處理負面情緒的手段,能夠哀悼不幸,是一個人成長能力的體現。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實現需要、運用能力。快樂是人之存在狀態中的一種活動,所以它必須與生活相聯接。要擁有快樂,你就必須在現實中建立起你的生活目標,去發現並運用你的能力,去實現你的一個個需要(或願望),只有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人才能感知快樂。因為快樂是人的有意義行為的附屬產物。


斯賓若莎的快樂概念,就是指人潛能(能力)的概念,他說「快樂是一個人從較小的圓滿到較大的圓滿的過度。痛苦是一個人從較大的圓滿到較小的圓滿的過度。」這很形象地說明了,不斷進步使人開心,不斷倒退使人難過。前者象徵快樂者的良方,後者象徵神經症的退行行為。


快樂者,總是在行動,在做他想做和必須要做的事情;憂傷者,總是愛思考或幻想,愛思考人生為啥有那麼多的煩惱?生活為什麼那樣殘酷?愛幻想如果沒有過去的遺憾、沒有未來的擔憂多好啊。


憂傷者需要明白:真正的快樂,是人在獲得人之能力的體驗中所產生,是必須建立在滿足需要和實現人之能力的基礎上所產生。


「個人(人類)通過追求愉快或躲避不愉快而日復一日地生活下去。」是啊,但只有當我們有了追求快樂的資源和資本,才能夠躲避不快樂而日復一日地快樂的活下去。


那麼,追求快樂的資源是什麼呢?是生活,是你的需要與生活相聯接的行為,而追求快樂的資本應該是,實現需要的能力。


不快樂的女孩,如果讓你不快樂的人是過去的「小女孩」,那麼能讓你快樂起來的人應該是你現在的「大女孩」,小女孩意味著不懂事沒能力,大女孩意味著成熟和有能力。有能力,就意味有追求快樂的資本。


四川成都藍天心理諮詢機構熊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玲心理諮詢 的精彩文章:

熊玲:婚姻躁鬱症
熊玲:感言如果怎樣怎樣
原諒生活的不完美,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叔本華: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
一位不同尋常的母親,是如何培養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TAG:熊玲心理諮詢 |

您可能感興趣

熊玲:母愛,我不想要
熊玲:我不會笑了
熊玲:你害怕什麼
熊玲:為誰抑鬱為誰落淚
熊玲:為何叛逆自我願望?
熊玲:怎樣讓愛走出夢
熊玲:覺知我 你關係
熊玲:你在婚姻里尋找什麼?
熊玲:感言如果怎樣怎樣
熊玲:夢究竟想告訴你什麼!
熊玲:怎樣找回自信和自我
熊玲:你的嫉妒心理從何而來?
熊玲:借著控制,你覺察了什麼
熊玲:向感覺問真相
熊玲:誰殺了自信
熊玲:分享快樂體驗
熊玲:怎麼解決自卑問題?
熊玲:夢來於何處,去向哪裡!
熊玲:儿子为何叛逆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