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自然之美——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上)

自然之美——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上)

道家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老子》崇尚自然為美,排斥人為之樂、有聲之樂,推崇「淡兮其無味」的音樂風格,倡導自然、無為、體現道之精神的「大音希聲」。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自然觀,主張「法天貴真」,對束縛人性、違反自然的儒家禮樂思想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見《駢拇》、《馬蹄》等篇)。但莊子並沒有完全否定有聲之樂,而是提出「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的命題,要求音樂表達人之自然情性,而不應拘於人為的禮法。基於此,《莊子·大宗師》所載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審美中就不但實現了對情的肯定,而且實現了對悲樂的肯定,《莊子·讓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娛」的命題,則強調了古琴音樂的娛樂作用、審美作用。


老、莊上述思想滲透在其後古琴美學思想的各個方面。《老子》「淡兮其無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頤、徐上瀛等人吸收、發展,在音樂審美上形成對「淡和」之樂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對古琴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則為陶淵明、白居易、薛易簡等人所繼承,使崇尚「希聲」之境成為眾多琴人追求的目標;莊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淵明等眾琴人所繼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樂審美中的重要特徵;老、庄對自然之美的推崇為嵇康、陶淵明、李贄等多人繼承,使古琴美學思想重視人和自然的聯繫,追求人和自然的統一;莊子以自由為美、音樂可自由表達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贄等人發展,提倡音樂要成為人們抒發心聲的藝術,而不是封建統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隱出世的思想也對古琴美學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自然之美——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上)


《老子》「淡兮其無味」、「大音希聲」的觀點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對古琴音樂審美產生了重大影響。「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文獻顯示,《老子》提出「淡」的範疇後,在漢代之前並未引起大的反響。魏晉之後,經學受創,玄學盛行,「淡」之審美受到重視,所以阮籍說「道德平淡,故五聲無味」,提倡恬淡之樂,排斥美聲、悲樂。至唐,「淡」開始被較多地用於形容琴樂風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隨人心」、「曲淡節稀聲不多」、「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等琴詩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為古樂、雅樂的標誌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樂審美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頤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對《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的「淡和」說,從而使「淡和」成為儒、道兩家尊崇的音樂審美觀。「淡和」審美觀既與道家恬淡的主張相符,又與儒家中和的主張相合,所以被眾多琴人所接受。


宋真德秀在《贈蕭長夫序》中就竭力讚揚古琴「希微」、「寥寥」之風格,明嚴天池也說:「惟鼓琴,則宮商分而清和別,鬱勃宣而德意通,欲為之平,躁為之釋」(《琴川匯譜》)。徐上瀛則認為「琴之母音,本自淡也」,「琴聲淡則益有味」,並說「淡」就是要「使聽之者游思縹緲,娛樂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況》)。清汪更將「淡和」發展到極端,認為「先王之樂,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釋」(《立雪齋琴譜》),將「淡」作為一個居於「和」之上的重要審美準則。他將「淡」的標準定為「節有度,守有序,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是以儒釋道:「節有度,守有序」是儒家提倡的「中聲」;「無促韻,無繁聲」顯然和儒家禁止「煩手淫聲」的思想一致;「無足以悅耳」則是對儒家崇尚「一倡三嘆」之樂、排斥「?堙心耳」之聲思想的發揮,完全否定了古琴音樂的藝術性。較之「中和」、「平和」,「淡和」強調音樂要滅人慾,釋躁心,更加排斥音樂的藝術性,排斥音樂對感情的表達,所以對古琴的自由發展有更大的消極作用。《老子》「淡兮其無味」的主張與儒家思想結合,形成「淡和」審美觀,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結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老子》的目的就在於以無為否定有為,以「大音希聲」否定有聲之樂,所以它最終會由「淡兮其無味」發展至「淡和」,對音樂美學思想產生消極影響。

自然之美——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上)


《老子》「大音希聲」以有聲之樂為參照,充分肯定了無聲之樂的永恆之美,後被《莊子》納入古琴理論,說「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齊物論》)。這一思想備受文人推崇,對傳統古琴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琴人無不將「希聲」作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樂的含蓄之美。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從演奏美學角度對「希聲」有詳盡的描寫,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如「靜」況所說「所謂希者,至靜之極,通乎杳渺,出有入無,而游神於羲皇之上者也」,「遲」況中所說「疏如寥廓,若太古,優遊弦上,節其氣候,候至而下,以葉厥律者,此希聲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緩急相間,或斷而復續,或幽而致遠,因候制宜,調古聲淡,漸入淵源,而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聲之引申也;復探其遲之趣,乃若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拂,石澗流寒,而日不知哺(晡),夕不覺曙者,此希聲之寓境也」。值得注意的是,徐上瀛此處對「希聲」的解釋是建立在有聲之樂的基礎上,和老、庄本意不同。徐氏之言代表了絕大多數琴論的觀點,古典琴論中的「希聲」之「希」多為稀疏之意,即指「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白居易《夜琴》)、「曲為節稀聲不多」(白居易《五弦彈》)的有聲之樂,而《老子》「大音希聲」之「希」是「聽之不聞名曰希」之意,指無聲之樂。「大音希聲」對古琴美學的積極影響表現在人們以此追求「淡而會心」的含蓄之美,要求創造音樂的深遠意境,追求音樂的弦外之韻味;其消極影響則表現在琴人以「希聲」為準,排斥古琴演奏中的「煩手淫聲」、「靡曼煩響」,陳幼慈、祝鳳喈等人都有類似琴論。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道醫教您看手指形態了解身體狀況
你知道何謂「三壇大戒」嗎?
以氣養生"與"以德養生
道教音樂:空靈神秘的文化韻味
道教對「氣、心、才」的闡述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與古琴美學
古琴美學中的儒家思想
宋詞中的道教美學思想
道家思想與中國建築
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
《周易》的思想與道家傳統醫學!
龍樹菩薩的中道思想
道家思想對張懷瓘書法美學理論的影響
《茶經》中的儒家思想:君子以和為貴
《西遊記》中的道家內丹修鍊思想
儒家思想的歷史影響
從古琴中見中國思想精神
《道德經》里的思想智慧
方爾加: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
鄒相:《佛說善生經》中的倫理道德思想
中醫學家岳美中臨證思想概述:學宗三家,尚中而不泥西
中國傳統文化之思想篇(二)道家之天道觀
制器尚象:宋瓷中的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