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85後的青年團扇手藝人李晶,把緙絲、刺繡、絹布等傳統工藝靈活運用於指尖,被國際名模看中並登上時尚舞台。

他敢於把自己所感興趣的任何元素運用於團扇製作中,打造出一把把獨具特色的當代藝術品。


李晶

團扇手藝人


我最早在高中時開始喜歡上戲曲,包括京劇、崑曲。


整個大學期間,自己所有的精神寄託就在戲曲上。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這兩張是我本人演出時的照片,演的崑曲《牡丹亭》和《穆桂英》。


戲曲表演當中會用到很多服飾、首飾、道具。服飾是手工刺繡的,頭飾會用到很多傳統工藝,比如點翠、銀篆刻、水鑽等。


我自己在服裝道具上總是追求非常精緻,希望能跟演員一樣。在尋求道具的過程中,就會接觸到這些傳統工藝。


京劇本身是一個集大成的藝術門類,它不單單唱念做打舞,它的各種首飾、道具其實非常講究的,很多就是正兒八經的手工藝在製作。


我後來考了江南大學的設計專業研究生,在我讀研期間,接觸到一些中國傳統的古董。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左邊那張圖叫點翠,就是拿翠鳥的羽毛鋪在金屬或者紙的胎體上,會有一種很絢爛的藍色效果,這是我收的第一件古董。


後來因為演出會開始收藏一些摺扇,因為它是戲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道具。

在收藏摺扇的過程中,我經常會收到一些老的團扇。


它的工藝非常精緻,但有的扇框沒有了,有的扇面沒有了。


它們作為不完整的工藝品被我發現,這些工藝又跟摺扇很接近,比較容易讓我產生共鳴。


雖然覺得沒什麼用,也收回來做收藏。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但是我逐漸發現,收的這些東西可能太不完整了,表現力太弱。


當我把團扇拿來蘇州的時候,發現沒有什麼師傅能夠幫我完成修理它們,就覺得非常可惜,於是開始自己開始嘗試做一些修復工作。


現在看著好像是挺簡單,但當時做的時候,會有很多讓自己無奈的事情發生。


一開始我收到一些老的綾羅綢緞扇面的,一些老的框子,想把它們組合起來做成團扇,但是對這個工藝是一點都不了解。


那怎麼辦?


我接觸到一些老手藝人,有的是會裱團扇的。


我也接觸到一些做服飾的朋友,發現做傳統服飾的很多技術可以放在團扇上。


大家看這個照片,我在做團扇,桌子跟一般團扇師傅的桌子可能會不太一樣,就是我會用到很多服裝上的工藝。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我現在工作室里還有自己裱的第一把團扇,真的非常不好看,坑坑窪窪,各種漿糊弄的扇面一塌糊塗。


一開始我真的很受打擊,就是總是在不斷反覆做失敗的工作,但是後來這個工藝還是逐漸被自己掌控了。


我是個比較喜歡嘚瑟的人,當時扇子做好之後,就發在網上,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他們就覺得做的好像跟平時在園林門口看到的五六十塊錢的團扇會不一樣。


團扇真的是太長時間沒有進入大眾視野,如今也實在沒有太大的使用價值,畢竟有了電風扇,有了空調。


不過也還是得益於這個東西太久沒有出現在大眾的眼前,所以大家看到後會挺好看,所以有人就會找我購買。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李晶早期修復的團扇


賣掉之後我發現,拿老的材料來做團扇其實非常有局限性,我不能夠滿足大家的需求。


很多人因為買不到扇子,會責怪我為什麼不賣給他。


所以我覺得:



老的東西固然是很好的,但新的東西還是需要去製作,還是需要我們年輕人繼承下去,就開始慢慢做一些全新的東西。


我畢業論文寫的是「海派京劇服飾」,經常會來蘇州考察刺繡,考察京劇服飾製作的工藝,在這個過程當中收到一些老的緙絲腰帶。


這是70年代到90年代蘇州幫日本加工的和服腰帶,大家看到這些腰帶做的非常精美繁複。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其實我知道緙絲工藝是在考研期間,要考《中國工藝美術史》,我自己非常喜歡讀這本書。


在書中就看到說緙絲等級非常高,是宮廷才能使用的。到了明清,皇帝用它做龍袍,官員用它做補服。


到了蘇州我才發現,緙絲的表現力非常強,任何顏色、任何圖案它都能表達。


它的實用性又很強,沒有刺繡那麼嬌貴,不容易起毛,比較容易保存。


所以我開始自己找一些做緙絲的師傅。


最早的時候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做,我列印了彩圖給了師傅,讓他們幫忙做一下。


師傅也沒跟我做緙絲很麻煩,就硬著頭皮幫我做,大家看到上下兩幅圖,是兩張緙絲,圖案是一樣的,下面那幅明顯做的比上面的做工好很多。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一開始我把彩圖給師傅,他自己都會做改變。


所以我就自己勾線稿,一開始勾起來,還是有點心虛,後來慢慢自己去配線,因為師傅對顏色的概念跟我們不一樣,他覺得紅的就非常鮮艷,綠的就像翠綠色,才是傳統的配色。


那其實傳統配色是這樣子的嗎?


可能不是。


所以我自己跑去蘇州刺繡現場,自己去配線。


往往一點點線,我要配一下午,然後逐漸開始跟師傅溝通。


我開始了解緙絲工藝,它是「通經斷緯」的,有些地方很難表達。


比如說做鳥,緙絲很難做的跟刺繡一樣活靈活現;比如說我做豎的線條非常難。


知道這些東西以後,我就不單單是仿古,設計新東西時開始加入自己的想法,怎樣能做得又好看,又能避免師傅做很複雜的工藝。


很多人會覺得一把團扇很貴,但你們不知道,其實有非常大的成本投入在其中。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大家看這4張圖,左上角上面一朵小花,是一個老的珊瑚小花片,流蘇是全手工打的回龍式的流蘇,上面的中國結我得回老家打。


以及用到一些老的材質,老銀、瑪瑙、蜜蠟等。右上角這塊布料是蘇州特有的絲織工藝,叫宋錦,我專門用它來包邊。


宋錦是手工織的,現在很少師傅能夠做得好。


這個料子一下子就要十幾米起訂,一米就要幾千塊錢。



很多客人其實不在乎包邊是手織的還是機器織的,但是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是做別人做不了的東西。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逐漸對工藝本身有所追求,更想在工藝上有一個飛躍。


前年故宮有一個展覽叫「清風徐來」,展了大批宮廷用的團扇和摺扇,我看到後覺得非常驚艷。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作為一個已經在做這個行業的手藝人,我很想把它復原出來。


於是從開始研發製作到完成,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每把小小的扇子都需要花兩到三個月的時間。


扇面有的用緙絲,有的用刺繡,都是請身邊最好的師傅來完成。


扇柄用的是清代老材質,還用了很多現代的純金純銀工藝,所以成本非常高。


但是做好之後我沒有再繼續大量地去做,我發現這個東西雖然很精緻,很好看,但是跟我們的生活相差甚遠。


它們被客人買回去之後,只能作為收藏品擺在家裡,我覺得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這是一張民國男性手持團扇的照片,另一張是《韓熙載夜宴圖》,裡面的團扇都是大家生活日常會用的,男女皆可,就和筷子一樣。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韓熙載夜宴圖》


如今我們沒有了宮廷的氛圍,不再穿古代的服飾,那我真正追求的是這樣精緻的東西嗎?


我突然發現不是。


我又開始考慮,做手藝的真正目的在哪裡。


後來我就覺得,想做一些簡單的東西,它其實很傳統,很簡單,但是成本比較低,一兩千塊就能買到,但也是全手工製作。


我希望大家真心喜歡團扇,平時可以去使用它,無論是用來拍照,還是閑來無事隨便扇一扇。


所以我自己設計了十幾款這樣的扇子,還是挺受大家歡迎的。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我的製作理念一直在發生變化,從追求工藝的極致,慢慢回歸到物品本身,讓它能夠受到大家喜愛。


我微博上的粉絲有時候會留言,說你的東西很貴,我買不起,但真的太美了,都要美哭了。


這聽上去很誇張,但是我相信這個東西是打動了他,他是真覺得好看。


他可以不來購買,但只要你覺得我的東西好,能夠打動你,傳統的文化能夠滋養你,你通過團扇喜歡刺繡、緙絲,或者喜歡上傳統文化、詩詞歌賦,那對我來說這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我看到很多非常優秀的手藝人,把東西做得異常精美。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右邊這個孔雀就是,做得栩栩如生。左邊是一個清末民初的刺繡作品,同樣是鳳凰孔雀這樣類似的鳥的題材,現在的手藝人跟老的手藝人從理念上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刺繡名家會花大量的時間來把作品做得非常精細,這麼一幅孔雀,我覺得大概要好幾年時間。


有人會把一根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六十四分之一去做,一般人碰都不能碰,不然線全部會毛掉。


即使放在清代,這樣的工藝都是無人企及的。


但是我覺得這好像不是我追求的。


就是工藝品是要仿製別的藝術品嗎?


我們做緙絲是為了仿製畫嗎?


好像不是這樣子。



我覺得任何一個手工藝門類,要有它自己的表達,要有它自己的一種詮釋方式,要有自己的特色。


所以我們看一些老的作品的時候,會在當中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感覺。


它們是經過高度提煉的,經過人為修飾的,那出來的東西和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內涵是契合的。


我自己很喜歡收藏,收了很多傳統工藝品,它們都是這樣的,做蝴蝶並不是說做得很像一隻蝴蝶,畫仕女跟真實的人物完全不相像,但是它就很有味道。


所以我最近正在考慮,我做團扇不是表現緙絲的美,不是表現刺繡的美,不是表現扇面畫的美,我們要表現的是團扇本身的美。


於是我自己做了一些不太一樣的的東西。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左邊是我收的一個老的針筒,以前女孩子用來隨身攜帶針線的。它是一個殘部件,裡面的膽沒有了,我收到的時候就覺得用在團扇上正合適。


它本身是個殘件,沒有太大收藏價值,但是通過我的演繹又煥發出了新的工藝價值。


中間的圖是個點翠,重新給它做了金銀鑲嵌,用的是西方式的珠寶鑲嵌工藝,但是參考的配色和風格是按照清代宮廷來的,就配了一個素緙絲的扇面。


很多朋友非常喜歡這款團扇,在我沒有說之前,大家會覺得這是個老的工藝,非常有中國的味道。


但是我告訴他們,這是用了現代的珠寶鑲嵌工藝,他們都會覺得很驚訝。


右圖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款,可以看到一大片的銀玉蘭。


這個玉蘭是拿純銀手工鏨刻做出來的,就是將一個銀塊打成薄片,再在上面做紋理,所以能做出一定的立體感來。


這樣的組合式創新,以前是沒有做過的。


我還在想,團扇一定只能拿來扇風嗎?


我可以把它當作擺設,做一個古典的花瓶放在裡面,直接可以插花。


包括上圖中的點翠,很多人覺得這個東西很好看,就是放在團扇上很浪費,自己很想做個吊墜用。


我就在想弄個機關,怎樣把它既可以嵌在扇子上,又可以取下來佩戴在身上。


團扇在功能上也可以做一些突破。


這些想法並不是說來自於哪一個具體的點,有時候我拍拍腦袋就想到了,有時候看到受到什麼東西的啟發突然就想到了。


很多人問我,你做團扇的靈感來自哪裡。


我說我真的不知道,想到哪裡就是哪裡,但總的來說跟自己平時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我喜歡這些老的東西,我喜歡很多新的工藝,我去了解,我去學習。


我通過收藏和學習新工藝,讓自己知道能用的手段非常多。


可能現在用不到,但是哪天說不定就突然想到了。


很多人還會問,就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源於哪裡。那我也很難回答。


我做團扇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我當初選擇它是因為真的喜歡,我想做一個自己喜歡用的團扇,別人喜歡了我可能就會把它賣掉。


後來我又學做了新的工藝去詮釋它,並沒有很強的目的性,不是說我未來規劃一定要把工作室做成公司,更多的就是想把團扇做得更美。



我希望我今年做的團扇比去年好看,明年做的比今年好看,那就是我自己最大的動力。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大家會覺得我最近很忙,有很多採訪,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會不會影響創作,我覺得並沒有。這3個是我前兩天剛做出來的扇子,它的扇面是清代的紗,上面有白玉和銀鎏金的老銀件,包括碧璽也都是組裝起來的。我當時組裝好之後,覺得非常和諧,這個裝飾物真是混然天成。


一般做團扇,當天晚上裱第一道膠干,等第二天早上再裱第二道,第二天下午再把它完成。


但那天晚上9點多,我就迫不及待想把它給做出來,把扇面裱了第一道之後,過了兩個小時我就忍不住了,膠還沒有完全乾透就開始做下一道。


過了三四個小時又忍不住,最後把它全部做起來。


這把扇子做好大概已經是凌晨三四點,我覺得做出來也不是為了售賣,也不是為了去評獎,就純粹是當天很想做這個東西。


可能和自己的性格有關,就是有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東西好,我就很想得到它,一心想把它展現出來,我會拼盡自己的全力把它做出來。


這把扇子做好之後,我把它拿回房間放在床頭,當天晚上是它陪著我睡的。


我經常做這種別人覺得,很可笑的事情,但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謝謝大家。

李晶:當我在做團扇時,其實是在做什麼?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創新並不複雜,破心中賊難
專訪傑夫·貝索斯:我為什麼熱衷於太空旅行
夢訪民科之神尼古拉·特斯拉
英國公司推出感官裝置,讓你變身超感電子人
引力波成功探測,你知道中國出了多少力么?

TAG:造就 |

您可能感興趣

當我們談星座,其實是在說什麼?
當我們在說「業力」時,其實說的是什麼?
當我們在追逐金錢時,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當我們不做愛時,我們在做什麼?
施展:當我們在說反美的時候,究竟是在反什麼?
當我們在說復古風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當我們買益智玩具的時候,其實是在買什麼?
當我們在說「我們」時,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冷戰的時候,其實我們真正想要的結果是這個……
當我們在對對子 我們在做什麼?
當我們說好身材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當我們無聊時,我們在幹什麼?
當我們在說裝修設計時,我們在說什麼?
當我們在票圈曬美食的時候,我們在曬什麼?
當我在跑步的時候我在看什麼?
當我們看蘋果發布會時,到底在看什麼?
當我們談珠寶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當我們說日劇跑時,我們說的是哪個場景?
當我們在談論性與愛的時候,我們在渴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