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準確用經方的「捷徑」:以吳茱萸湯治頭痛為例

準確用經方的「捷徑」:以吳茱萸湯治頭痛為例



中醫書友會第111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余老師治療頭痛伴噁心、嘔吐清水或稀涎之患者,不論其是否具備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均首選並獨投吳茱萸湯,屢用不爽,從未僨事。以吳茱萸湯治頭痛這一例,向我們傳達了一些學習經方的經驗體會:防止思維定勢;重視方證相對;提倡運用原方。(編輯/張亞娟)



準確運用經方的一條「捷徑」——以吳茱萸湯治頭痛為例

作者/余國俊




吳茱萸湯治癒頭痛的報道,早已屢見不鮮。其機理,論者曰:此等頭痛,緣於肝胃虛寒,濁陰上逆;吳茱萸湯暖肝溫胃,升清降濁,準確地針對病機,宜其效彰。是說也,稽其言則有徵,驗之事亦不忒。然則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頭痛,除了具備「乾嘔,吐涎沫」這一特徵性證候之外,是否還必須具備相應的全身證候和舌脈——如四肢欠溫,脘腹怯寒或冷痛,舌淡苔白滑,脈弦沉或弦遲等等作為辨證之依據,才可以首選並獨投吳茱萸湯呢?回答是否定的。聊舉治驗三則為證,旨在開拓臨證思路,擴大本方運用之範圍。






  • 病案




例1:鄧某,女,38歲,岳池縣婦聯幹部,1984年3月15日診:頭頂偏左疼痛反覆發作18年,痛處有牽掣和跳動感,劇時卧床不起,兩三日一發;每次發作,必服去痛片才能逐漸緩解。曾經本省數家醫院檢查,未予確診;迭用中、西藥物,始終未能控制發作。刻診:近年來頭痛愈發愈頻,精神不振,顏面略帶虛浮,納食、二便尚可,月經基本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弱。




予服補中益氣湯合歸脾湯加川芎、菊花、蔓荊子6劑無效。



考慮頭痛有年,或宜緩圖,囑其每日朝服補中益氣丸,晚服歸脾丸各10g。連服一月,面色轉紅潤,精神亦振作,而頭痛發作如故。




余頗茫然,不得已再詳詢病史,當問及「頭痛時噁心嘔吐否」時,患者答:「不嘔吐,只覺噁心,痛劇時吐出清水少許。」余茅塞似開,復察其舌脈,固無寒象,然亦無任何熱象。遂放膽書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各15g,党參、大棗各30g。囑其試服一劑,少量頻服,如有不良反應,立即停葯。



一周後患者來告:「服完一劑,無不良反應,頭痛已六日未發;今日痛一次,甚輕微,亦不噁心,未服去痛片,約半小時痛漸止。」效不更方,續予上方三劑,觀察一月,頭痛未發。為鞏固計,本方小其制:吳茱萸、生薑各10g,党參、大棗各15g,勸其再服6劑。患者於6月30日返回岳池。同年12月底余曾專函追訪,知其半年間安然無恙。




按:本例頭痛,實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卻有氣血不足之象。但補益氣血,頭痛依然如故;獨投吳茱萸湯,竟獲痊癒。辨證之關鍵,在於抓住特徵性證候——頭痛伴噁心、嘔吐清水。




例2:劉某,女,32歲,樂山長征製藥廠工人,1985年6月2日診:頭頂偏右脹痛反覆發作15年,感冒必發,平時發作無明顯誘因,每次發作之初,頭痛不甚,嘔惡亦輕微,急服麥角胺,可漸漸緩解;如不服,則持續不止,愈痛愈烈,嘔惡增劇,頻吐稀涎,痛處起包塊如拇指大,質軟。本院腦血流圖提示:腦血管緊張度增高。刻診:其人胖壯,面微發紅,急躁易怒,血壓有時偏高,納食、二便、月經基本正常,舌嫩紅無苔,脈弦。曾八方求醫,迭服疏肝解郁、清肝瀉火、平肝潛陽等方葯近百劑乏效,極度悲觀失望,痛劇時常號啕大哭,欲自尋短見。




余有鑒於鄧案之得失,乃放膽直書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各15g,党參、大棗各30g。囑其預備藥物,頭痛發作時試服1劑,並停服麥角胺。數日後頭痛發作,急急煎服,才服頭煎即漸緩解,服完1劑頭痛若失。患者大喜過望,要求多服鞏固療效。竊思頭痛用本方速效如斯,豈是肝鬱或肝旺!慮其經常感冒,感冒必發,遂用本方小其制,合玉屏風散:吳茱萸、生薑、防風各10g,党參、大棗、白朮各15g,黃芪30g,連服20劑。至今將近三年,極少感冒,血壓一直正常,頭痛僅發過三次,且明顯輕於往昔,亦不嘔惡,而照服初診方一劑便可息止。




按:本例頭痛,亦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患者之性情、舌脈等頗似肝鬱或肝旺;從經常感冒,感冒必發,以及服本方合玉屏風散20劑基本治癒等綜合分析,顯然兼挾衛陽不振之病機。然反思初服吳茱萸湯一劑頭痛若失,疾病之本質便昭然若揭矣。辨證之關鍵,亦在於抓住特徵性證候——頭痛伴噁心、嘔吐稀涎。




例3:陳某,男,16歲,樂山六中學生,病歷號:住院9066、門診48009,1988年1月2日診:半年前開始頭昏頭痛,兩月前因感冒高熱(39℃),頭痛陡然加劇,伴昏睡、嘔吐、瞳孔散大、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急入我院搶救。西醫診斷:①病毒性腦炎;②顱內佔位性病變?(後經華西醫科大學、成都陸軍總院CT掃描否定)住院半月間,曾兩次下達病危通知。經竭力救治,以上危象消失,但頭痛未止,乃出院服中藥。當時主要證候是:兩側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一晝夜發作3次,每次約2小時,疼痛時頻吐稀涎,伴咽痛。先服丹梔逍遙散合銀翹散加減17劑無效,改服蒼耳散、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合吳茱萸湯加味(復方藥物多達19味,其中有吳茱萸、生薑各3g,党參、大棗各10g)20劑,亦無明顯效果。刻診:證候如前,近來更增煩躁不安,口乾,連連飲水不能解渴,納差,大便偏稀,舌質紅,邊尖密布小紅點,苔白微黃厚膩,脈弦滑略數。




竊思頭痛、嘔吐稀涎,乃運用吳茱萸湯之客觀指征,可惜前醫小其制,又混雜於龐大復方之中,扼腕掣肘,宣其少效;曷不讓其脫穎而出,任重力專以建功?然而四診合參,明明一派熱象,如何用得?用不得,方將安出?




一籌莫展,只好重詢疼史,刨根究底,竟漸漸問出了所以然:患者近幾年3月至10月每天堅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制食品;又因功課緊,常飲濃茶以提神。至此余意已決,毅然出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各15g,党參、大棗各30g。囑其試服兩劑,如服後口乾、咽痛加重,亦須堅持服完。1月4日複診,恰余他適,由江爾遜老中醫接診:服1劑,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及咽痛均大減,已不嘔吐稀涎,口乾、煩躁亦減輕;服完2劑,疼痛基本消失,但腹微滿悶。江老將党參、大棗各減至15g,加厚朴15g,法夏10g,續服3劑,疼痛完全消失,納開,腹寬鬆,大便轉正常。余復視其舌,舌質仍如前,苔白微黃薄;診其脈,已無數象,仍弦而帶滑。乃書六君子湯(常用量)加桂枝(寓苓桂術甘湯意),囑其多服以資鞏固。因相距不遠,一周追訪一次,至今三月未複發。




按:本例頭痛,不僅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反而呈現一派熱象,最能令人目眩。根據病史和藥效推測,大約是寒凝冷結長期留著,體內陽氣不能暢舒,轉郁而作熱,或陰霾寒氣迫陽氣上浮,故而呈現一派浮熱上沖之象。其辨證之關鍵,一是抓住特徵性證候——頭痛伴嘔吐稀涎;二是結合病史綜合分析,透過浮熱之現象,暴露陰寒之本質。






  • 體會




近年筆者治療頭痛伴噁心、嘔吐清水或稀涎之患者,不論其是否具備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均首選並獨投吳茱萸湯,屢用不爽,從未僨事。其粗淺體會有三:




防止思維定勢




《傷寒論》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因本條出於厥陰篇,頭痛之部位當在巔頂(厥陰肝脈與督脈會於巔),又以方測證,屬寒無疑。「有諸內必形諸外」,其全身證候和舌脈,自應呈現一派寒象。而驗諸臨床實踐,確系一般規律。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它不能窮盡一切個別。如上述三案,雖則頭痛伴噁心、嘔吐清水或稀涎,卻並無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更有出現熱象,頭痛之部位亦不在巔頂者。倘為一般規律印定眼目,畫地為牢,安敢獨投吳茱萸湯?益信臨床天地廣闊,防止思維定勢,方能左宜右有。




重視方證相對




吳茱萸湯之方證相對,殆指凡見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便可首選並獨投吳茱萸湯,不必斤斤計較其是否具備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全身證候和舌脈,亦不必論其屬外感或內傷,經絡或臟腑,以及病程之久暫等等。何以如斯?蓋因仲景所描述的「乾嘔,吐涎沫,頭疼」這—特徵性證候,已經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這種疾病的特殊本質。如成無己曰:「乾嘔吐涎沫者,里寒也;頭痛者,寒氣上攻也。與吳茱萸湯溫里散寒」(《註解傷寒論》)。換言之,仲景辨析此證,已經準確無誤,且已出具高效方葯;但見證候相符,便可信手拈來,頗有執簡馭繁、駕輕就熟之妙。上述驗案均收速效的主要原因,即在於此。




當然拙意絕非拔高方證相對而貶低其他辨證方法。客觀言之,兩者本有互補之妙,斷無對峙之情;若能有機結合,更屬技高一籌。然平心而論,近年來似乎存在著一種傾向:強調辨證論治之靈活性(這是應該的),忽視方證相對之原則性。這恐怕是不利於仲景學術之繼承與弘揚的。




提倡運用原方




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驗證篩選,傳之後世者,多高效經驗方。有的經方,葯僅三四味,甚至一二味,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底蘊無窮。若嫌藥味少,或恐病人不相信而隨意添加之,有時反而影響療效。倘方證相對,用原方便可獲佳效時,何必畫蛇添足呢?縱然添加之葯不影響療效,亦須考慮刻下藥材緊缺,浪費實在可惜!當然,根據病情適當化裁,亦在所必需。但若加味太多,喧賓奪主;或加減得面目全非,還曰:「經方化裁」,就不足為訓了。近賢陳遜齋說:「經方以不加減為貴貫」,或寓至理。




話休煩絮,吳茱萸湯原方治「乾嘔,吐涎沫,頭痛」,其劑量究以多少為宜?筆者初步體會,初服時吳茱萸、生薑不宜少於15g,党參、大棗不宜少於30g,中病可酌減。至若仲景書中經方劑量之折算問題,迄今尚有爭議。作為臨床醫生,何須涉訟其間!勤於驗證,不斷總結者,自能小大由之,鏤月裁雲。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我的中醫之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余國俊。編輯/張亞娟,校對/楊秀國。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這樣解釋仲景「以胃氣為中心」很生動
走出中醫學術的「百年困惑」
烏髮、生髮、去屑驗方
高血壓保健枕4種

TAG:中醫書友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劉渡舟:抓主證,使用經方的治例
經方大師胡希恕:胃腸疾病的證治規律
經方治療的核心是察機用藥——張錫純用經方的啟示
胡希恕:經方治療身癢淺識
經方大師胡希恕:關於發汗,如何用方?
倪海廈:妙用經方——葛根湯
如何掌握經方用藥規律!
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的思路與方法
仲景經方:處方精當,用藥嚴謹
中醫妙方:外治痛經方法!
黃煌與經方治癌
王付:經方辨治頑固性失眠
經方時方辨治帶狀皰疹
經方治療口乾渴
經方真奇妙!治療腿抽筋的名方,還能治急性乳腺炎
黃煌:我用經方:「體質辯證」效如神——大柴胡湯
李賽美經方臨證感悟:白虎人蔘湯用於內分泌疾病治驗
經方,道醫療效的源頭
劉松林運用經方治療咳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