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統評書將步入「新評書」時代

傳統評書將步入「新評書」時代

傳統評書將步入「新評書」時代



微信ID:pinganyuezhang

如果您是曲藝人敬請關注曲藝界


中國曲藝界微信公號


作者:關舒柳

傳統評書將步入「新評書」時代

傳統評書將步入「新評書」時代


傳統評書將步入「新評書」時代


傳統評書將步入「新評書」時代



曲藝界評書四大家


提起遼寧曲藝,老百姓第一反應大多是二人轉。2016年,當東北喜劇模式在全國遍地開花的時候,很多人忽略了在歷史的長河中,從遼寧走出的藝術家們曾經鑄就的輝煌。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相聲、小品、評書、話劇、東北大鼓……眾多藝術家們以各自擅長的曲藝形式,讓全國的觀眾記住了遼寧。


「曲藝界」(微信ID:pinganyuezhang)

曲兿界


東北評書大家田連元先生,真正見證了中華評書藝術60餘年的沉浮,他與單田芳、袁闊成、劉蘭芳並稱為「評書四大家」。直到如今,已經75歲的田連元先生依舊為評書的推廣和發展做著大量的工作。


近日,田連元在家中忙於編纂教材將評書的傳承系統化;忙於嘗試實景評書的錄製讓這一門曲藝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他還忙於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以及聚合東北的老藝術家們,將曲藝的瑰寶留存下來。


他說:「曾有人找我去嘗試網路直播,我拒絕了。我這個年紀,不想花精力去揚名。時間寶貴,我得把重要的東西流傳下去。」

傳承學校開課優於廣納弟子


在他眼裡,將評書藝術更深廣地傳播,不能再單純依靠中國曲藝圈兒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他目前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編纂評書表演理論課程書籍,「很多中國曲藝種類,之前在高校中沒有科目,不能形成系統的教學。在國外,學習音樂會有系統的理論,但是很多中華藝術的瑰寶,就是因為沒有系統教學而流失了。」為了配合中國曲協的計劃,田連元付出大量精力,希望評書能成為大學裡一個單獨的科目。


「歷史上,曲藝類的收徒弟就是惟一的傳承辦法。但是現在我們有學校了,學校教學可以為為學生提供更寬的平台,你不光學習評書,還可以學習很多東西。」在田連元說:「比如《百家講壇》易中天,就是把課堂教學加點歷史故事。還有《王剛講故事》,《牛群講故事》等等配上電視畫面,其實這些東西都是評書的變種。說書需要一個人演繹很多角色,很多人學了一段時間,說個小段兒可以,但說長篇就需要有不休止的學習積累。」


在60餘年的說書生涯里,田連元有很多觀眾極為熟悉的評書作品《隋唐英雄傳》《小八義》《楊家將》《水滸傳》……採訪中記者問他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是什麼?他說:「我沒有什麼最喜歡的作品,從書場說到電視評書,我哪一部都做得比較認真。電視和書場不一樣。最早在書場一天一次,一次說倆小時。後來到了電視評書,每次錄半天兒,剩下時間都在準備,琢磨語言和形體動作。說《水滸傳》的時候,我把很多流傳在民間的故事都加在評書裡面,任何一部評書,你都要個重新講故事,根據觀眾欣賞口味進行調整。哪一部回頭看的時候,我都有遺憾。」


發揚評書也要適者生存


有人說,評書四大家之後,無論是說書人還是評書本身,都出現了斷代和衰退。2005年評書欄目在中央電視台停播後,再也難見新的評書大家成名於世。


「遼台首播電視評書開始於1985年,1987年北京台開播,當時產生了萬人空巷的效果。後來,中央台也設立評書聯播。日播文藝節目能挺20年,這是絕無僅有的。」田連元說,「很多人問我,評書能不能衰亡?我覺得,不會。評書只能變遷,不會衰亡。很多藝術創作都離不開評書,編故事是評書的本質特點。」


田連元先生很適應時代的變化:「過去網路沒有那麼發達,觀眾就只能看電視聽廣播。但今後,不會再有一種藝術能夠造成萬人空巷。現在僅電視一家就能收200多個頻道。年輕人上網看手機更是有自己主動的選擇。大家的注意力都分散了。不過,現在網路評書也不少,很多年輕人剛學一兩個小段子就上網說一說。過去大家一起看電視評書,現在下載在手機里,一天聽很長時間。評書已經藉助新的平台發展了。」


「我這一輩子,從說傳統書到說新書,又返回來說傳統書。劉蘭芳、單田芳、袁闊成不論說老書還是新書,在當時那個時間點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你不符合時代要求,就會被時代淘汰。評書要有自己的底線,並順應時代的變遷,適者生存。任何一種藝術,在時間的長河裡,都要順應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


在2014年遭遇車禍之前,田連元正在為評書的變遷做一項重要的工作——錄製大型實景評書《星火燎原》,「這是一部展現中國共產黨黨史的實景評書,以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展現。創作很困難,很多當年的實景沒有了,而且創作過程中,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審查也非常嚴謹,必須符合史實。按照我本人說書藝術的特點,整個文字的內容都是我自個兒寫。」


紀念把老藝術家的瑰寶留下來


2014年在瀋陽發生的那一場嚴重的車禍,成為了田連元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我現在身體還行吧,不如以前了。這麼大的車禍之後,還能演出,還能做點節目,這已經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我自己也沒想到……我兒子沒了,我也跟著受傷了。我還能起來,是一種幸運。」經歷了這一場堪稱慘烈的車禍後,田連元對於人生也有了更為深遠的規劃,一些不平事也看得極淡。「我知道我的評書有很多盜版,我也知道我只要起訴就能贏。但是我沒時間去追究這個東西。我的時間非常寶貴,事兒太多,像我這個年齡了,不是怎麼擴大影響和揚名,也不是追求經濟上的東西,考慮的主要是以後還能留下點什麼。」


很多曲藝在遼寧曾有過非常輝煌的過去,他說:「遼寧人愛聽書,袁闊成、我、劉蘭芳、單田芳都是在遼寧說書起來的。除了劉蘭芳,其他三個人最早都不是遼寧人。過去,遼寧觀眾多,說書人服務於工人,現場說書賣票上座率高,全國各地的說書人都願意到遼寧來。」然而,遼寧有很多曲藝瑰寶並沒有很好地保留並傳承,「當年李默然張羅遼寧老藝術家協會,現在我把這些人爭取再聚合在一起,不定期搞點活動。」


說到這兒的時候,田連元笑著說,「比如東北的唐韻笙先生,那是我們東北非常有名的大藝術家,但是你想找一出他演出的完整資料,非常難!而上海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很多藝術作品還保存著,這些我們遼寧都沒有。你說遼寧的大藝術家的作品好,哪兒好?什麼都沒留下!他們一輩子有什麼感悟和見解?沒有了!留什麼給年輕人?老藝術家一生對於藝術的探索和感悟是不可複製的。探索和經驗,應該留存下來。所以,我們想辦法,把老藝術家們都聚一聚,盡量把這些寶貝都保存下來,給後代留點什麼。」


來自:曲藝界微信公號


微信ID:pinganyuezhan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曲藝 的精彩文章:

程嶺大鼓書參加首屆梆劇曲藝匯演精品劇目展演
用曲藝傳播道德乃「一舉四得」
河北滄州木板大鼓藝術在北京全國政協文史館成功展演

TAG:曲藝 |

您可能感興趣

祝允明評書
他要聽評書
吳文科:新時期有關北京評書發展的論爭與思考
口述歷史︱連山評書的世紀傳奇
AI續寫的《冰與火之歌》怎麼樣?國外小哥錄了一個評書版
金文聲「幽默語錄」:我這輩子,專業研究評書,業餘研究搞對象
田連元把評書搬上了電視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羅振宇
袁闊成:評書的藝術技巧
京城最酷的書館,用評書講聶隱娘和大藝術家們的故事
評書演義當中耳熟能詳的一個歷史錯誤
歷史評書演義當中的「神器」真的存在嗎?
精校點評袁闊成評書三國演義 第十六回 曹操秉政呂布奪城
他是單田芳評書里的套路男神,一手書法寫得蒼勁大氣
「初寫黃庭」是個什麼鬼?——品評書法窮詞了看過來
隋唐演義的評書中,四猛八大鎚是指哪四個?
評書里的第十傑,秦瓊不是其對手,隋末的擎天柱
精校點評袁闊成評書三國演義 第十四回 呂溫侯濮陽燒曹操
評書里「一字並肩王」的稱號,只是個笑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