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國棟解傷寒:話說疾病的七分養

國棟解傷寒:話說疾病的七分養

國棟解傷寒:話說疾病的七分養



得病「三分治七分養」,這是眾所周知的一句俗話。但是,七分養,養的是什麼?可能就有不少人不是很清楚了。或有人說,養,就是養身體。是啊,養肯定是養身體,而不是養疾病。但是養身體的什麼東西呢?就有很多人不太知道了。

不少病人說,中醫治本。這個本,是什麼呢?這個本,就是人體內的陰陽氣。


疾病的發生,不論是新病還是久病、是外感疾病還是內傷疾病,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是身體的疾病還是精神的疾病,都是人體內的陰陽氣失調了,或者說是人體內的陰陽氣不諧和了。那麼,人體內的陰陽氣是什麼呢?要明白中醫所謂的陰氣陽氣,首先要明白中醫學「陰陽」在疾病上的概念。


中醫在疾病上的陰、陽所指,是對於寒證、熱證、虛證、實證等證候性質的概括。虛寒病證怕冷、口不渴、大便稀,屬於陰病。實熱病證怕熱、口渴、大便干,屬於陽病。那麼,虛寒病證,是什麼虛了、什麼寒了?實熱病證,又是什麼實了、什麼熱了呢?這個問題,就回到了陰陽氣的話題。也就是說,虛、寒病證,就是陰陽氣或虛或寒了;實、熱病證,就是陰陽氣或實或熱了。那麼,陰陽氣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不說不知道,一說您會笑。陰陽氣,就是人體內的血液和津液。簡單吧?就是這麼簡單。拿津液和血液來說,陰氣是血液,陽氣是津液。不過,中醫學對陰陽氣的認識,還有不簡單的,中醫學認為,陰陽氣是運動變化的,不是靜止不變的。陽氣入於里則變為陰氣,陰氣出於外,則變為陽氣。津液入於脈中,則變為血液,血液出於脈外,則變為津液。中醫學還認為,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故唾液為陽,胃液為陰,汗液為陽,尿液為陰。陰陽氣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著。話說到這裡,就知道「七分養」,養的是血液和津液;也知道「中醫治本」,治的也是血液和津液。中醫治病,就是調理血液、津液的或弱或強而出現的陰陽氣不諧和。陰氣弱則補陰,陽氣強則損陽;反之陽氣弱則補陽,陰氣強則損陰。治病的法則就是補虛瀉實,使陰陽氣達到不弱不強的諧和狀態,疾病就會痊癒。如《傷寒論》所說:「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亡血、亡津液之「亡」,是亡失、損失的意思。凡病,若經過或發汗、或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損耗病人多餘的血液或津液,達到陰陽諧和者,病必自愈。


人體有很強的自愈能力,也就是說,人體與生俱來就有著自身調節陰陽失調的能力。比如說表部陽氣強了,就是人體表部有陽邪,人體就有表熱,這時人體就會以出汗的方式發散表熱,出汗就是損陽,通過出汗排熱,表陽不強了,也就沒有表部陽邪了,人也就沒有表熱了,出汗也就停止了。再比如里部陰氣強了,就是人體里部有陰邪,人體就有里寒,這時人體就會以腹瀉的方式排瀉里寒,通過腹瀉排寒,里陰不強了,也就沒有里部陰邪了,人也就沒有里寒了,腹瀉也就停止了。出汗和腹瀉,就是人體自身調節陰陽的基本方式。

中醫治病,就是輔助人體調節陰陽。若邪氣在表而不出汗者,其治療原則就是幫助人體出汗。若邪氣在里而不腹瀉者,其治療原則就是幫助人體腹瀉。所以,出汗、腹瀉、嘔吐、怕冷、怕熱等病理現象,實際上也是人體排邪或者給人以警示的生理現象,是自身調節陰陽的自愈能力。人體的自愈能力,就是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就是人體的免疫能力。這個自愈能力,是靠血液和津液能夠正常運行來完成的。所以說,七分養,養的就是血液和津液。那麼血液和津液是怎麼生成的呢?簡要的說,是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來完成的。脾胃健運,消化吸收功能好,那麼就能夠正常消化飲食物。飲食物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就變成了血液和津液。所以,七分養,就要養胃。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胃氣平和,是人體健康的基本保障。


那麼養胃,從那些方面入手呢?主要還是從飲食上入手。不要過量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影響脾胃消化的食物。以脾胃的基本需要為原則。脾胃的基本需要,就是餓了要進食,渴了要喝水。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片面理解喝水排毒的意義,於是不管人體缺不缺水,都要經常喝水,這是不利於健康的。因為喝水過多,與進食過多一樣,都會加重脾胃負擔,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需要提示的是,水也是要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使水變成津液,才能營養人體。若喝水過多,超過了人體對水的需要程度,就像進食過多會發生食積一樣,喝水過多也會發生水積,中醫叫作蓄水。水積的表現,輕者會大便不成形,重者會腹瀉,或者會出現四肢酸沉,甚至肢體浮腫,小便不利。這是飲水過多或者脾胃功能較弱,不能正常吸收和排泄身體內多餘的水分,而出現的水邪作怪的表現。所以,養胃,正常的做法,也是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根據需要進食或喝水。有的人胃熱,常口渴,小便多,大便干,消化水的能力強,就要適當多喝水,以保障身體對水的需求量。有的人胃寒,口不渴,小便少,大便稀,消化水的能力弱,就不能多喝水,甚至不需要專門喝水,靠正常吃飯攝入的水分就夠用了。這就是養胃的最基本的內容。養胃的目標,是保證胃口好,有食慾。有食慾,才能正常消化吸收攝入的飲食物,使其轉變為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若不注意適量喝水,喝水量超過自身的需要量,體內多餘的水分得不到消化,就會影響食慾。若一個人的食慾不好,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攝入胃內的飲食物,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食用何種補養品,都是無助於人的,因為不能消化吸收,所以食用補品也是白搭。


綜上所說,七分養,首先要養好胃。胃和才能寢安,胃和才能二遍通暢。胃和,寢安,二便通暢,食納和排泄正常,就反映了人體內的陰陽氣諧和,反映了津液和血液運行正常,這就沒有不健康的道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客 的精彩文章:

國棟解傷寒:中醫學不可能成為大一統
國棟解傷寒:四肢疼痛何病因,經方原方顯效力
國棟解傷寒:從時行熱病學習傷寒論
國棟解傷寒:請仲景答天之君子檄文
國棟解傷寒:失眠的生理病理原因

TAG:中醫客 |

您可能感興趣

國棟解傷寒:從感冒說健康
國棟解傷寒:簡析傷寒論中的六病與六證
國棟解傷寒:傷寒論條文真偽辨
國棟解傷寒:桂枝解肌,就是損陽
國棟解傷寒:「六經」與「六病」是兩種不同的辨證論治體系
國棟解傷寒:淺解防己茯苓湯脈證
國棟解傷寒:從時行熱病學習傷寒論
國棟解傷寒:從結胸、懸飲看胃氣強弱
國棟解傷寒:手足厥逆的病理機制暨太陰病特點
國棟解傷寒:厥陰病之典型證為脈浮弱及消渴
國棟解傷寒:仲景為何不說理?
國棟解傷寒:失眠的生理病理原因
國棟解傷寒:《傷寒論》理論大道至簡
國棟解傷寒:「少陰病,以二三日無證」,是無何證?
國棟解傷寒:腎氣丸消渴證治析義
國棟解傷寒:人蔘葯證條文淺析
國棟解傷寒:「身大熱」與「身大寒」通解之誤
苗國棟:治療精神疾病「16字訣」
國棟解傷寒:盜汗20年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