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絕技:秘而不宣的脈診,能預知疾病的脈象!

中醫絕技:秘而不宣的脈診,能預知疾病的脈象!

中醫絕技:秘而不宣的脈診,能預知疾病的脈象!



小編導讀

脈診,中醫之絕技,也是中醫診病的一大特色,放眼整個醫學界,她都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珍寶,僅憑三部九候之脈,便能知五臟六腑之病,令很多人覺得神奇無比。中醫是如何通過脈診來看病的?憑藉的就是對脈象的辨別!脈象該如何辨別、如何判斷呢?且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足太陰散其精華,化生氣血,上歸於肺,游溢經絡,現於氣口,是為脈。氣口即手太陰肺經之動脈,在太淵之分。


氣血周流,內而灌溉五臟六腑,外而煦濡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皮肉毛髮。


所以五臟六腑之堅脆,五官九竅之通塞,四肢百骸之剛柔,皮肉毛髮之榮枯,無不形之於脈。《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乃至理明言。」

天地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與天地相應,所以人之脈象與四季相應,隨四季寒熱溫涼而變化。陽氣主生長,故脈現升浮,所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陰氣主收藏,故脈現沉降,所以秋之脈降,冬之脈沉。升降浮沉隨時令而變化,毫髮不爽。故《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天地之變,陰陽相應……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仲景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亦然。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浮者,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者,降之極。」概而言之,春脈沉而微浮,夏脈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脈全沉。


肺主氣,而朝百脈,故十二經之氣皆受之於肺。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故氣口為脈之大會,十二經氣血之盛衰悉現於此,所以獨取氣口,可察五臟六腑。


故《靈樞·經脈》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所以氣口獨為五臟主也。」


氣口即寸口,分寸、關、尺三部。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為陰陽之中氣。心與小腸候於左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肝與膽候於左關;脾與胃候於右關;腎與膀胱候於兩尺;三焦、心包均屬相火,隨水下蟄,所以亦候於兩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五臟屬陰在里,六腑屬陽在表,屬性不同,故脈象亦異。浮取而得之者,為腑脈,多現數象;沉取而得之者,為臟脈,多現遲象。所以然者,陽外而陰內也。仲景曰:「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即是此意。

腑氣內交,臟氣外濟,則陰平陽秘,脈象調勻,不浮不沉。寸脈本浮,一交秋冬,則現沉意;尺脈本沉,一交春夏,則現浮機。腑病則其氣不內交,故脈但浮而不沉;臟病則其氣不外濟,故脈但沉而不浮。


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五臟之氣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附之於胃氣乃能至。


有胃氣之脈,曰常脈。常脈之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來去從容,細長和緩,有神有根,呼吸定息,脈來五至。肝脈弦,脈來軟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心脈洪,脈來浮大,來盛去衰。肺脈澀,脈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腎脈沉,脈來沉細以搏。脾脈緩,脈來濡緩,不疾不徐,來去從容。如是者,均謂之常脈。得常脈者,為平人。


若邪氣盛而精氣衰,胃氣敗竭,四維失養,脈無胃氣,則真臟脈獨現,或弦,或鉤,或毛,或石,且均堅硬不柔。真臟脈現,病多危篤,難以救挽。所以然者,脾胃為後天之本,四維之母,母氣虧敗,子氣必虛,故脈現真臟。脈以胃氣為本,故前人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細脈為腎之本脈,濡脈為脾之本脈。腎為先天,脾為後天,先後天之氣旺,則脈現細濡。換言之,細濡脈為有胃氣之脈,亦即常脈,所以平人之脈均現細濡之象。脈現細濡,雖病也較易治,預後亦佳。若先天之氣衰,則脈之細象不顯,若先天之氣絕,則脈之細象不現。若後天之氣衰,則脈之濡象不顯,若後天之氣絕,則脈之濡象不現。脈不現細濡即是無胃氣之脈,真臟之脈,多屬危候,或為不治之症。

五臟之脈,心肺均浮,肝腎均沉,脾胃居浮沉之間。所以然者,心肺屬陽,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腎屬陰,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胃居中,處陰陽之間,陽浮而陰沉,故其脈居浮沉之間。人身之陽主潛降,陰主上承,故陽脈雖浮,而內含降意,所以浮而微沉,陰脈雖沉,而內含升機,所以沉而微浮。沉而微浮,所以陰不下走,浮而微沉,所以陽不上越。若寸脈但浮而不沉,為陽氣上逆,而不下交於陰,若尺脈但沉而不浮,為陰血下陷,而不上交於陽,則水火分離,上熱而下寒,諸症叢生。升降陰陽之權在於中土,土氣沖和,則脾土左升,肝腎亦隨之溫升,而化清陽,胃土右降,心肺亦隨之清降,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所以寸脈浮中而有沉意,尺脈沉中而含升機。


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而膽隨胃降,木氣暢遂,而不郁滯。風為百病之長,肝為五臟之賊,內外感傷多因土虛不能達木,致使木氣鬱遏,疏泄不遂,乘其所勝,侮所不勝,變化乘除,百病叢生木邪橫侵,克伐中土,則脾之清陽不升,胃之濁陰不降,兩關之脈則現大象。肝脾郁而不升,則大脈現於左關,膽胃滯而不降,則大脈現於右關。戊土不降,礙甲木下行之路,膽木勢必逆升,化生相火;火性炎上,而刑肺金,肺金被刑,清氣鬱蒸,而生上熱,致使肺失清肅降斂之常,則右寸脈大。己土不升,礙肝木升發之路,生意抑遏,勢必下陷,癸水澌寒而不溫,則左尺脈大。


肺金上逆,而不降斂,致使君火失根而上炎,則左寸脈大。肝木下陷,而行疏泄,致使相火陷泄而不藏,則右尺脈大。大為有餘之象,有餘則病,故《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大則病進。」黃元御曰:「大則病進,正虛而邪旺也。」《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病進則正氣必虛,虛則脈當現不足之象,故於大脈有餘之中當現不足之意。若能知此,則脈理之精蘊可得之矣。


概而言之,兩寸關大者,為濁陰上逆而上熱作;兩尺關大者,為清陽下陷而下寒生。兩關寸大者,為氣滯而不降;兩關尺大者,為血瘀而不升。右關寸大而滯者,為肺胃氣滯不降。右關寸大而弦短者,為甲木克伐戊土,膽胃氣滯不降。左關尺大而澀者,為肝脾郁而不升。左關尺大而弦長者,為乙木克伐己土,肝脾郁陷不升。左關尺、右關寸大者,曰格,系脾陷而胃逆,上熱而下寒之診。右關尺、左關寸大者,曰關,系肺氣虛弱,不能清肅降斂,致使心火無制而上炎;金弱不能制木,乙木旺而行其疏泄,下陷水中,衝動相火,致使三焦相火不密,而陷泄於膀胱;甲木過旺,化生相火,上逆而重刑肺金。僅現寸脈而關尺脈不現,為陽氣上脫;僅現尺脈而關寸脈不現,為陰精下竭。上脫下竭均為陰陽離決之診……更參脈之稍大、略大、略顯等微細之別,以察邪正之消長,病勢之淺深。寸、關、尺三部脈之大小,以中取得之。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麻瑞亭治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孫洽熙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治病密碼破解:柴胡桂枝幹薑湯!
中醫不僅是單純的科學,更是哲學!
首次揭秘:六經是如何形成的?
多囊卵巢綜合征怎麼治?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醫林改錯:中醫界神奇的存在!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脈診絕學:溫病中常見的脈象!
懸絲診脈?伸手便知病情?中醫脈診並沒有那麼神奇!
中醫脈診的部位,從脈象知健康!
診斷口訣,中醫必備!脈診竟如此神奇!
如何根據脈象判斷病症——藏醫學脈診
教你鬼脈診法,可以判斷是驚嚇還是邪病!
浮而無力是血虛,脈診,讓你變大師!
脈診,真的靠譜嗎?
走近中醫:神奇的脈診!中醫生必看!
神奇的中醫「四診法」:望診、聞診、問診、脈診
神奇的脈診!五臟六腑的健康一摸便知!
閩醫堂帶您學脈診之(3):脈象的形成與脈診的原理
中醫小知識-必藏!自學診脈的乾貨!——郭士魁談中醫脈診
以脈斷生死,脈診真有這般厲害?
圖文詳解中醫脈診,不用拜師就能學會號脈!
你絕對沒有想到,中醫的重要標誌是脈診!
「經典回顧」以脈斷生死,脈診真有這般厲害?
閩醫堂帶您學脈診之(6):正常脈象與影響脈象因素
道醫:道教的鬼脈診法,輕易不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