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從「葯食同源」到葯食兩用

從「葯食同源」到葯食兩用

從「葯食同源」到葯食兩用

說到葯食兩用,還得從「葯食同源」說起。「葯食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

《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在神農時代,葯與食是不分的,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在唐代,有一位醫家楊上善在其《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也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歷代醫家的這些總結,充分說明藥物與食物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比如馬齒莧、橘子、粳米、薏苡仁、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小茴香、花椒、草豆蔻、桂皮、砂仁、南瓜子、石榴、蜂蜜、羅漢果等等,它們既屬於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

這些物品通過合理的調配與攝取,利用食物的營養與藥物的偏性來改善全身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防病、抗病、健康、長壽的目的,就是「葯食兩用」的精髓所在。

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是指寒、熱、溫、涼四性,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又分別具有共性,但溫次於熱,涼次於寒。食物的寒熱溫涼是根據藥物(也就是食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不同概括出來的。中醫認為溫熱性食物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助陽的作用,寒涼性食物有清熱解毒、滋陰瀉火的作用。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除了以上五種味道以外,還有澀味和淡味,這樣,通常說的五味在實際上就不止五種。味道相同的食物有相近或相同的作用,而味道不同的食物則有不同的作用。

根據歷代用藥經驗,中醫又把五味與人的五臟聯繫起來,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酸味食物一般有收斂 、固澀的作用,適用於久瀉久痢體虛多汗、遺精、帶下及出血等證;辛味食物一般有發散、行氣止痛、行血散瘀、解表散寒的作用,適用於外感表證、氣滯血瘀等證;苦味食物一般有清熱解毒、躁濕、瀉火通便的作用,適用於熱證、濕熱證以及癰仲瘡瘍等證;甘味食物一般有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緩急止痛、和中的作用,適用於各種虛證、緩和拘急疼痛證以及調和諸性等;鹹味食物一般有軟堅散結、平肝潛陽以及瀉下的作用,適用於瘰癘痰核、眩暈、大便秘結等;另外,淡味食物一般有滲濕和利尿的作用,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證;澀味食物與酸味藥物的作用相似,適用於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

《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就是說,用越毒的葯治病,越要早停葯,大毒治病,病十去其六的時候就要停下來了,剩餘的部分以飲食調養「盡之」,不能過量,過量就會傷人。

如今,「葯膳」這個詞已經很常見了。所謂「葯膳」是指對人體既有保健功能和營養價值,又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的藥用食品。首先「葯」字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藥物,如《說文解字》上是這樣說的:「葯,治病草」;二是指治療。如《素問·藏氯法時論》中,「毒藥攻邪」一句的王冰注文:「葯,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皆可以祛邪、養正者也。」這裡所說的「祛邪」,就是治療疾病。「養正」,就是保健身體。再說「膳」字,這個字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即指食物;二指美好的食物,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食。因此,「葯膳」也可稱為「食療」。「葯膳」一稱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第七十四》「漢中程文矩妻」條,原文是「漢中陳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及前妻長子興遇疾困篤。母側隱自然,親調葯膳,恩情篤密。」此後在古籍中多有應用。

古代有一位業績顯著的宰相,其烹飪技巧也非常高超,他名叫伊尹,夏末商初人。最初,伊尹只是專職為湯王做飯的僕人,但他每干一件事都勤于思考,尤其是在做飯上善於研究和揣摩人的心思和口味,他認為烹飪的全過程集中於鼎中的變化,而鼎中的變化更是精妙而細微,語言難以表達,心中有數也更應悉心去領悟,這樣如此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才能達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他還從「醫食同源」的角度進一步闡明,食物與藥物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生薑、肉桂為例,《呂氏春秋·本味》說:「和之美者,楊朴之姜,招搖之桂」,大概意思是說常用的調味品也是常用的藥物,在烹調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溫發散作用,轉而用來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

伊尹在烹飪過程中不僅專心研究,而且還將調理五味比喻如同治國,對國事治理有自己鮮明的見解,並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氣度,這是非常難得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烹煎小鮮魚一樣」。語極簡單,然哲理深刻,耐人尋味。

有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看到伊尹才智出眾,富有創見,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果然後來就大膽地聘用其為宰相。

由於伊尹在烹飪和治國方面業績顯著,人們往往忽視了他在醫藥方面的貢獻,他發明的「湯液」就鮮為人知。這是伊尹在做飯的過程中摸索出來的。他認為生米、生菜能做成美味佳肴,營養豐富,口感上乘,那麼草藥混合慢煮煎成湯液,是不是藥效更易發揮出來,治病效果會不會更好呢?經過一次次的反覆實踐,草藥湯液就這樣發明出來了,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哪些食物是可以葯食兩用的呢?2002年2月,國家下發了衛生部《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其中涉及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87種,名單如下: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這些物品,常被人們作為食物食用,又兼具很高的藥用價值。

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藥食兩用的物品時,一定要知曉它們的辨證關係,掌握好「度」,並且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文/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郗效 )

(聲明:本文版權歸大眾健康雜誌所有,謝絕轉載,侵權必究。)

如果您喜歡,就掃描一下指紋,關注我們!

《大眾健康》雜誌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健康報社主辦

為您提供最權威、最專業的健康科普

掃描以上二維碼,或微信關注"大眾健康雜誌"

每日為您推送健康知識純乾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健康像什麼
維生素宜在飯後服

TAG:大眾健康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蓮藕食葯兩用皆佳
「中藥零食」有講究 葯食兩用的中藥不是人人適合
這三味中藥都是溫補氣血的,而且葯食兩用,
盤點8種葯食兩用的保健食物
葯食兩用的中藥不是人人適合吃!
這可是全世界都在種植的中藥 葯食兩用 有益健康
園子角落長的一種美味野菜,食葯兩用保健作用大,你吃過嗎?
黑芝麻藥食兩用,被人們視為「滋補聖品」
葯食兩用話生薑
葯食兩用的檸檬益健康
葯食兩用馬齒莧,不但是一道好菜,還是一味治病的良藥
花木怡情,草本卻病——聊聊那些葯食兩用的養生小植物
它是常見的青菜,有「長壽菜」之稱,葯食兩用,吃吃更健康
農村園子角落長的一種美味野菜,食葯兩用保健作用大,你吃過嗎?
葯食兩用之中藥:桑葚
菠菜兩用 菜和主食都齊了
葯食兩用的植物,冬天吃,防病養身
刺梨乾,葯食兩用又美容!
葯食兩用食材日曆:麥冬,我不是一顆平凡的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