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和思考哲學的方法
一,問題在問什麼?
哲學家(尤其是英美哲學家),在碰到一個問題時,往往不是急於給出答案,而是先弄清楚這個問題在問什麼。有時候,一些問題之所以難以回答,之所以眾說紛紜,往往是問題本身並不清楚導致的。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是屬於那種模糊不清的哲學問題,那麼碰到它們時該如何處理呢?
方法就是釐清問題里關鍵語詞的意思,問自己或提問者:你所說的『意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問題里出現的 『人生』這個詞是指所有人的人生么?還是指某些人的人生?抑或某個人的人生?如果這裡的「人生「是指所有人的人生,而人生的意義如果是指「人活著的最重要目的」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有不當的假設,即假設我們所有人都有同樣的人生目標,但這個假設顯然不成立。因為雖然對愛因斯坦來說,研究物理學可能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但對於貝多芬來說則不然,說不定音樂創作才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目的,所以假設我們所有人都有同樣的人生目標是不恰當的。
我們只要在回答問題前,對問題里關鍵語詞的意思做一番考慮,就可以避免把時間耗費在回答無答案的問題上。(無答案不是說任何一個答案都是對的,而是說沒可能有正確的答案,這類問題其實就像問「綠色有多少條腿?」一樣。)
二,我們該怎樣著手考慮關鍵語詞呢?
考慮關鍵語詞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講清楚這個語詞的意思、或者給出語詞的定義。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因為如果我們不清楚這些語詞的意思,那麼我們不知道問題在問什麼,也不知道我們的回答是否離題。
但是世事沒這麼簡單,我們不總是能夠給出這些語詞的定義的,因為要下一個好的定義是困難的。(許多哲學問題其實就是概念的定義問題,如「什麼是美?」「什麼是知識?」)
下定義有許多方法,常見的有「種差定義法」「實指定義法」等,我這裡介紹一種簡單的定義方法:定義一個概念(或語詞),就是指出它的『充分必要條件』。
以『寡婦』一詞為例,我們很容易發現,要成為寡婦,則一定要是「人」才有資格,而且還要是「女性」,這還不充分,還要是喪夫的才算。
可見,『寡婦』一詞的充要條件是:
(1)是人 (2)是女性 (3)喪夫
用標準格式來寫,會這樣寫:
一個人是寡婦,當且僅當,這個人是喪夫的女性。
哲學史上也有這種例子,像傳統上對「知識」的定義。
一個人知道P這個語句,當且僅當
(1)這個人相信P
(2)這個人接受P是有他的理由的
(3)P是真的
以上對知識的定義無懈可擊了嗎?當然不是,這個定義雖然風行了接近兩千年,但在上世紀末就遭到了反對(就是著名的「蓋提爾問題」)。可見,即使是像「知識」這種我們日常使用的字詞,哲學家也沒能給出讓人滿意的定義,所以我們在進行哲學討論的時候,不一定要強迫別人給字詞作定義,亦可以採取另一種策略。
這種策略就是:嘗試給相關字詞作說明,即是話,說出這些概念的性質,並舉出屬於這個概念的例子和不屬於這個概念的例子。
譬如,我們替「藝術品」作說明:它是人造物(指出性質),通常是美的(還是性質)。通常,我們會同意,油畫、詩歌、音樂是藝術品(舉出一些例子),而電冰箱、拖鞋和巴士等不是藝術品(舉出不屬於這個概念的例子)。
我們進行哲學思考和討論時,一直逼問對方語詞的定義是不恰當的,因為我們連一些平常的概念也難有好的定義(你能清楚定義「早餐」、「遊戲」、「有趣」嗎?)
除了可以嘗試對語詞作以上的說明外,還有一種考慮語詞的辦法:給出標準。
哲學史上一個有名的例子是『「等同」標準』的討論。
當哲學家嘗試解釋為什麼04年的劉翔和12年的劉翔是同一個人時,他們就會面臨「等同」這個語詞的定義問題。可是不久之後,哲學家發現我們根本沒法不循環地定義「等同」,他們只好選擇另一種策略,即是提出「等同的標準」,一個廣為人知的標準是「萊布尼茲定律」,這條定律可以表述為:如果A和B是等同的,那麼A所具有的任何一個性質,B都會具有。
總結講:當我們考慮語詞的意思時,最理想的狀態是給出定義,但常常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對語詞作說明或定出標準。
三,如何檢查一個哲學理論?
不同的哲學家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提出不同的回答(即是哲學理論),我們在進行哲學討論時情形也是如此,那麼我們該怎麼檢查一個哲學理論的對錯、好壞呢?
這其實是最難的一步,它沒有固定的方法,以下是本人的一點淺見。
1,指出對方的回答語言模糊或偷換概念
我們無法評估任何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我們不清楚這些模糊的回答是什麼意思。一句話要有真假對錯,前提是這句話要有意義。
看下面的兩句話:
1,老師作業同學布置給。
2,物理踢了語文一腳。
這兩句話,在哲學上都不是有意義的語句。第一句之所以沒有意義,因為它不合文法:第二句之所以沒意義,因為它錯配了範疇(物理和語文是科目,他們沒有身體,不可能踢對方)。
一個語句符合文法還不夠,還要有清楚的意義。
像「真理是主觀的。「這句話,他沒有清楚的意義,因為」主觀「是個歧義的語詞,它有不止一個義項,我們就有必要對什麼是」主觀「作釐清。
主觀的一些常用意思有:
a,主觀可能是指「沒有標準答案」。我們常常講的「主觀題」就是取這個意思,考生對問題的回答沒有完整的參考答案。
b,主觀可能是指「與我怎麼想有關係」。譬如,我們會同意,一個人的願望和信念是主觀的,因為,這個人是否希望「明年到歐洲旅遊」,跟他是否這樣想是有關係的。同樣,一個人是否相信「將來自己可以考上大學」,也是跟他是否這樣想是有關係的。
c,主觀可能指:任意的。譬如,有一些哲學家會主張,藝術評價是主觀的。他們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對藝術品的評價是任意的。
只要考慮「主觀」的意思,我們就會發現真理不是主觀的,因為一個命題是否為真,跟我們怎麼想沒有關係,而且是有一定的標準的,更不是任意的。
至於偷換概念,是指我們使用同一個語詞時,沒有區分清楚它的眾多義項,把這些義項混著來用。
2,指出對方的觀點缺乏理由
我們不會傻頭傻腦地接受任何觀點,而是要看有多充分的理據來支持這個觀點。提出的理據不一定需要是一個演繹論證(這樣當然好),可以是一些不那麼嚴格的理由。
3,指出對方的回答犯了謬誤
常見的謬誤有:自相矛盾、訴諸無知、滑坡謬誤、自我推翻、循環論證等,這裡不詳細舉例,它們可以在任何一本邏輯教材裡頭找到。
4,指出對方的理論有不可接受的後果
譬如,我們會反對說: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句話有不同的解讀,存在一些比較難駁倒的版本),之所以反對它,是因為他帶來不可接受的後果。它會導致這種事情:當我把銀行存摺放到抽屜里,它就不存在了。這是不可接受的。
5,指出對方的回答違反邏輯
如果對方的回答是一個論證,那麼可以用這一招。常見的情況是,對方在條件句推理時,作了肯定後件、否定前件:或者推理的前提有假的,或者推理形式無效,還有許多方法去檢查一個論證(真值表、真值樹、自然演繹法、公理系統等)。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歡迎關注人文(ID:renwenzhishi),了解人文,學習人文。
※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十五位聖學者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劫國、狐胡國、山國
※歷代詩人的愛國詩詞,一腔熱血為報國!
※英文版《明月幾時有》,別樣意境!
TAG:人文 |
※中醫辨證的哲學思考矛盾論篇
※「以考證對考證,以歷史對歷史」?——印順法師佛學研究方法思考
※法蘭瓷——東方美學思考的優雅時尚
※如何對付偽科學:講授批判思考方法
※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思考,更好地運用教學方法與手段
※法藍瓷——東方美學思考的優雅時尚
※朱熹的讀書方法:循序漸進和精於思考
※麥肯錫思考問題的方法之-建立解決方案
※S型思考方法與T型思考方法——兩種職場甚至商業中超高價值的思考方法
※關於廣告科學性的思考!
※偷書的對與錯引起的哲學思考
※具有東方哲學思考的中國藝術
※和平學的新思考
※關於國學、儒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思考
※優秀程序員思考、學習新技術的原則和方式
※用數學的語言觀察與思考
※基因進化中的哲學思考
※朱熹讀書方法:循序漸進,精於思考
※科學探索:太虛幻境對未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