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內幕

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內幕

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內幕


文/韓文寧


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前一小時,蔣介石在重慶廣播電台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這就是著名的「以德報怨」講話。不過,他在講話中並未涉及「以德報怨」的詞語,是日本媒體在之後的報道中使用了「以德報怨」這個詞,便為人所接受並沿用。


以往蔣介石的講話稿都由「御筆」陳布雷代擬,但這一次例外,由蔣親自起草。在講話中,蔣介石回顧了中國抗戰八年所遭受的痛苦與犧牲,提及戰後日本的困難以及中日民族的前途時,聯想基督「待人如己」「要愛敵人」的訓言,號召國人「須知『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為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行。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今天敵軍已被我們盟邦共同打倒了,我們當然要嚴密責成他忠實執行所有的投降條款,但是我們並不要企圖報復……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覆敵人從前的暴行,則冤冤相報,永無終止,絕不是我們仁義之師的目的,這是我們每個軍民同胞今天所應該特別注意的」。


蔣介石的這番講話,令國人頗為吃驚;更不敢相信,他們剛從屠城血淚中獲得新生,居然就被告誡要和敵人「握手言和」。


蔣介石對日本禮讓謙恭,儼然一副高姿態,不得不讓人感到困惑。自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來,中國慘遭蹂躪,人員傷亡慘烈,財產損失甚巨,故有必要在戰後討回公道,還中國一個正義。可為何蔣介石要對敵人如此仁慈?為何日本甫一投降,蔣介石就急不可耐地拋出「以德報怨」的論調,這其中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事實上,在「以德報怨」的背後,隱匿著深刻的政治背景。

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內幕


蔣介石(前排右五)出席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會



日本宣布投降後,在中國戰區的日軍(東北三省除外)總數達一百二十八萬餘人。他們自認為沒有受到致命打擊,是因本國投降而不得已為之。所以,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對向中國投降很不服氣,他曾密電東京日本陸軍軍部表示:「而今百萬精銳尚在,竟向重慶的殘兵敗將投降,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聽命的。」


接收這樣一支如此龐大而又不願降伏的軍隊,中國方面既無經驗,更有擔心。蔣介石也認識到,「與以往的受降不同,一般的受降,必然是勝利者完全壓制住戰敗者之後才可以進行」,而「日軍仍然佔領著大片中華民國領土,它的軍力雖衰,但是沒有受到決定性的損害,由國軍前去接受在日軍支配下的淪陷區,當然不是簡單的問題。何況自動屈膝的日軍會不會在面臨國軍解除其武裝時一變而做殊死的抗拒,也不能不先顧慮周到」。

同時,因日本投降事出突然,出乎國民政府的預料,故而是在極度慌亂中命令其部隊和官員奔赴各地,準備從日本人手中接收淪陷區。儘管有美國人的鼎力相助,仍無法派兵即刻佔據東北和關內的廣大淪陷區。蔣介石擔心,一旦日軍降伏,會給共產黨以千載難逢的機會,使淪陷區落入其手,進一步擴大他們的控制範圍。


因此,如何接受日本投降,使之服務於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便成了當務之急。眼下,必須儘快和平解除日軍的武裝,由國軍接收淪陷區的防務和敵產,掌握經濟命脈與佔據有利位置,不給共產黨以可乘之機。而在國軍尚未到達之前,如果繼續讓日軍維持現狀,等待其前來受降,是最佳選擇。權衡利弊,蔣介石深感要對日本人手下留情。不唯如此,對於不願承認失敗的侵華日軍,當加以安撫,若是負隅頑抗,會給當局造成極大損失。與日本結怨有害無益,不利於他與共產黨的較量。從現實出發,蔣介石認為國民黨必須得到日方的合作。為達此目的,他對日發出一個信號,於是就有了「以德報怨」的一席講話。


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內幕


1945年9月9日,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前排右)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呈遞降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瞬息之間,大半個中國從敵占區變成了受降區。這既令人驚喜,又令人不安。驚喜的是中國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不安的是對於原來的敵占區由誰來受降?這不僅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且關係到戰後國共兩黨軍事力量的消長,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的政治走向。在蔣介石看來,新的危機出現了,這就是共產黨及其軍隊。因此,排斥和打擊共產黨,就成了他的必然選擇。


為了不讓中共插手受降,以便獨攬和全盤接收,蔣介石煞費心機,於8月15日深夜發出電文,為即將到來的中國戰區全面受降與接收做出了非同尋常的部署,為壟斷受降定下了基調。次日,蔣介石又以統帥名義,一連發出三道命令,一令中共軍隊「原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二令嫡系部隊「加緊進軍,勿稍鬆懈」;三令淪陷區偽軍「維持治安,趁機贖罪」。而在華中地區,為了阻止新四軍的對日受降,蔣介石命令偽上海市市長、大漢奸周佛海為上海行動總隊總指揮,統領偽軍負責控制京滬杭地區。


1945年8月16日,岡村寧次收到蔣介石要他「忠於職守」的電報,原本痛苦絕望的岡村欣喜異常,立即複電:「遵令執行,對不法擾亂治安者,不視為蔣委員長統制下的部隊,將斷然採取自衛行動。」隨後即令所屬日軍在沒有得到統帥的命令前,對共產黨軍隊的任何要求都必須堅決拒絕,必要時不惜以武力進行自衛。


8月18日,何應欽將中國戰區劃分為十五個受降區(後又增加一個),並指派了各戰區受降主官、接收地區及日軍投降部隊番號。但所有的安排,均與中共無涉。

在國共受降權爭執時,日本中國派遣軍的態度,無疑會對向誰投降產生影響。日本戰敗後,將受到盟國的重罰,屆時中國將是處置日本的重要一員,而在國共兩黨中,蔣介石對投降後的日本表示「寬大」,他的「以德報怨」,不啻給戰敗的日本人送上了一份安慰和驚喜。向國民黨投降而拒絕向中共武裝繳械,既符合盟軍的意圖,又達「投桃報李」之效。


1945年12月23日,蔣介石接見了岡村寧次,對他拒不向八路軍繳械,使國民黨軍隊順利接收表示感謝。岡村寧次在日記中寫道:「蔣委員長始終浮現微笑,是個和藹可親的人。」


蔣介石還指示,為了不刺激對方,對投降的日軍不稱俘虜,而稱「徒手官兵」。到遣返為止,不解散日軍的組織,保持部隊的指揮建制,以使「岡村寧次在統一聯絡狀況下,始終能有序的接收並奉行我最高統帥及陸軍總部之命令實施投降」。岡村寧次沒有辜負蔣介石、何應欽的良苦用心,更感激他們「寬容敦厚」,懇切地表示「絕對服從,遵照命令實施」。


蔣介石對日「以德報怨」內幕


1945年11月,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上海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前留影


蔣介石「以德報怨」講話,在很大程度上安撫了日本侵略者對於投降後遭受殘酷懲罰的戒懼,加之雙方在反共問題上的一致,隨即密切配合,達到了預期目的。對此,蔣介石在1946年歲末的日記里,不無得意地記下這樣一段話:「本年受降工作,幸已達成預定目標,頗足自慰。回憶當時共產黨爭取受降情形,詭計百出,險象環生,但終能突破艱難,順利完成任務者,實因去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余立即發表廣播演講,說明中華民族傳統之至高至貴之德行為——『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決不以日本人民為敵,亦決不對敵人以前暴行加以報復,使敵偽安心投降而共產黨遂無蠱惑之機矣!」


責任編輯/呂靜


以上內容摘選自《名人傳記》2015年第7期。


問:如何網購《名人傳記》?


答:上天貓,找河南文藝出版社旗艦店,搜「名人傳記」即可得。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人傳記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家族:中國極少數可與梁啟超家族相提並論的世家之一
您可能感興趣

蔣介石對日本「以德報怨」政策的催化劑
中英對照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二戰後蔣介石對日本「以德報怨」,到底有何背景和隱情?
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故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學生問我: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二戰結束後,蔣介石以德報怨,讓日本戰俘回國了
《白鹿原》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談談好與壞
蔣介石以德報怨對待日軍戰俘 道理有但讓人無法接受
蔣介石對日本以德報怨換來了什麼?看過調查表氣炸了
那年花開66 周瑩以德報怨,吳澤彈劾周瑩,周瑩卻對他捨命相救
二戰後日本採取「棄民」政策,中國以德報怨善舉感動日僑!
南懷瑾:報德者寡,報怨者多
以德報怨,劉秀是怎麼對待仇人的
以德報怨:他殺了紅軍將領為何中央禮遇
杜少「居心叵測」稱答案弱於歐文!AI卻「以德報怨」盛讚死神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