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劉慈欣曾經萬分同情的科幻小說《種植文明》!

劉慈欣曾經萬分同情的科幻小說《種植文明》!

啥也不說了,說起來都是眼淚,一篇被埋沒小說,幸好還有大劉同情。


力推一下大劉新作,評論集《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真的比小說還能激發閱讀快感!趕快京東亞馬遜吧!

劉慈欣曾經萬分同情的科幻小說《種植文明》!


-------------------------------------------------------------------------


種 植 文 明


馮志剛


公曆紀元在它的第4550年時宣告結束,地球文明所統治的幾十個星系內開始普遍實行一種叫做「星際移民紀元」的曆法,簡稱「星元」。這是因為在該紀元前016年,也就是公元4534年,星際聯邦政府空間開發委員會出台了一項「深空移民計劃」,這項計劃的實施,揭開了地球人類在數百萬光年範圍內的深遠空間中進行宇宙殖民的序幕……


當時,我們的文明已經掌握了高亞光速宇宙航行和對地外行星環境的大規模改造技術,數百億的人口遷移到了鄰近的幾十個恆星系中的適居行星上。


我們首先將載有自動環境改造設備的中型遙控飛船以光速發射到目標行星,飛船著陸後便開始對該行星的環境進行地球化改造,建立水源和能源供應機制以及工業生產系統,並且開始建立第一個可以供數千人居住的宇宙開發基地,使其中的空氣、水循環和生物循環系統正常運轉,形成穩定的生命圈。


然後,第二艘載有數千名宇宙開發者的飛船將踏上征程,到那裡完成進一步的開發工作,首先是使用激光挖掘設備打穿地殼,利用星球內部用之不竭的核反應熱能建立空氣凈化站和冰層消融水庫,開始對行星水圈和大氣圈的大規模改造。這一工程告竣之後,行星的環境將變得適合植物生長,便可以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從事工農業的生產。就這樣,在短短几百年的時間裡,一顆原本荒涼的星球上就會建立起完整的文明體系,可供數十億的居民享有安逸舒適的生活。

但是,由於超光速宇宙航行或是宇宙蟲洞航行一直沒有實現,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從現有理論上否定了其實現的可能性。因此,地球文明的擴張速度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專家分析如果長此以往,幾萬年或是幾十萬年後,有限的資源必然會成為阻礙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障礙,造成社會的動蕩。


「深空移民計劃」正是針對這種現狀而推出的。


這一文明擴張計劃很像植物的生長過程,如果把地球文明比作一棵樹,它的發展必然會受到自身生長速度的限制,它所能得到的陽光、水和養分只限於樹冠所能達到的範圍。對於我們來講這一限制就是大規模太空移民所需要的漫長時間,太陽系周邊恆星間的平均距離為10光年,所以用自動探測儀尋找一顆恆星,把信息傳回基地,準備好先遣飛船並派到那裡就需要大約50年的時間,完成初步改造又會耗去50年,再經過大約100的建設,新的行星才有向更深層空間探索的能力,這使得我們的生存空間只能以40-50光年/千年的速度擴張,而理論上這一速度的極限是1000光年/千年——也就是光速擴張。如何才能夠達到或是盡量接近這一速度呢?答案就是應該像高等植物一樣,學會利用風、動物等媒介的方法,以更快的速度將可以隨處生根發芽,而又重量輕、體積小的種子傳播到更廣闊的空間中去,從而使文明像茂盛的雨林一樣,更迅速的延伸到宇宙的每一個角落之中。


被作為「種子」的是一種只有十幾公斤重的小型太空艙,它將被建在宇宙空間中的一部電磁回旋加速器以0.99倍光速射向更為遙遠的深空,並靠一部小型宇宙塵埃衝壓發動機克服光速行駛時的宇宙阻力持續航行,直到其上的探測器找到適合居住或是可以改造的行星,它才會利用附近其他星體的引力減速,並降落到目標行星開始「種植」文明。


這種太空艙有一個橢球形的外殼,直徑1米,長2米左右,表面由烏金色的特種合金製成,並敷滿了塊狀的防熱裝甲瓦,以使其可以抵抗光速航行中宇宙微粒的攻擊,以及在目標行星上硬著陸時,大氣摩擦不會將其燒毀或是震壞內部結構——所有這些特徵歸結到一起,使得這些太空艙看起來很像一個有著手雷狀凹凸表面的巨大冬瓜。

艙內四分之一的有效載荷用來裝置一台超級智能型計算機,專用的每秒1億億次運算能力的人工智慧型中央處理器,以及1KG的千分之一納秒內存,提供了人類水平的邏輯運算能力和信息處理功能,可以完全掌握自然語言的交流和處理。100GG容量的超級硬碟信息庫,則儲存了在外太空重建地球文明所需的海量信息。


另外十分之一有效載荷是地球生物基因庫,低溫液氮瓶中冷凍了五千枚人類的受精卵,以及數千種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動植物的生殖細胞,並且設有自動人工子宮系統,可在適當條件下複製出各類物種。由於艙室的功能十分類似基督教傳說中的諾亞方舟,所以很多西方的工程人員稱其為「諾亞艙」。


餘下的空間全部用來攜帶納米機械,多種類型的微型機械可在電腦的控制和協調下利用太陽能和當地的資源進行自我複製,當其數量達到一定水平後,就可以開始製造一些有用的較大型的工業原料,如太陽能電池板、合金板等等,以便建起目標行星上最早的工業基礎。


太空艙的外部還加設了電子導航設備、等離子體飛行控制發動機等操控系統,以及一部小型的星際衝壓發動機,用來抵消與星際塵埃碰撞時產生的阻力,並利用塵埃中的氫燃料增加速度飛向更遠的空間。

星曆紀元前001年,星際聯邦政府在所轄各個星系建設的十餘個「深空移民計劃」專用的大型環狀加速器全部建成,它門由百億兆瓦級的太空核電站提供能量,可以在30分鐘內將十公斤的太空艙加速到0.99倍光速,並發射到各個方向的宇宙空間中去。


001年元月,第一枚太空艙順利出發,射向獵戶座的一個特定天區,開始了它的宇宙之旅。此後的一百年中,「深空移民計劃」以每年一萬枚的數量共發射了100萬個類似裝置,方向遍布全天各個星區。並且後期的型號在功能和質量上都較早期產品有了極大的提高,更好的保證了地球文明在那些遙遠的未知區域的正確複製。從此,超光速宇航時代前漫長的宇宙殖民時代拉開了序幕。


上部


標準文明Ⅰ


0106年,「深空移民計劃」收到了第一個反饋信號,它來自距離第十五太陽系40光年外的一顆類地行星,是由一枚023年發射的太空艙中的超級電腦發送過來的。28年後收到第二次反饋信息,其中詳細記載了在該星複製地球文明的詳細過程。這也是大多數「種植文明」初期在正常情況下所要經歷的階段,所以歷史上稱其為標準文明Ⅰ。


「星元023年7月3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艙由第五加速器發射,離開第十五太陽系。


星元065年1月19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艙到達某恆星附近,艙內探測儀發現該恆星第三到第五行星均適合改造,其中第三行星體積為地球1.34倍,大氣以二氧化碳氣體為主,平均溫度零下25℃,最適合作為目標行星。


星元067年6月18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艙經過減速進入目標行星同步軌道,並成功降落在該星北極某區域,該區域與二氧化碳冰冠相鄰,當時處於近300個地球日的極晝區。降落後24小時內張開25平方米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並釋放了艙內2公斤基礎納米機械群,該恆星太陽常數2.65卡每平方厘米秒,可以提供40千瓦左右的電力,足以保障超級電腦和納米機械的需要。


星元067年6月20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艙向地球發送登陸信號。」


基礎納米機械的任務就是利用太陽能和行星上的礦物資源進行快速的自我複製,每一部納米機器上都有微型太陽能電池,並且可以從主艙的電池板饋電,然後它們利用這些能量從目標行星的土壤中提取有用的硅、鋁、鐵、銅、氧、碳等原料,複製出結構和功能與自身完全一樣的新個體並立即投入使用,於是類似於生物的繁殖,基礎納米機械將以幾何級的速度迅速增長。


「星元067年7月25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艙的基礎納米機械群總量突破300千克,開始釋放高級納米機械群,以便開始更大規模的建設。」


基礎納米機械是一種「素食性」的機械,而高級納米機械則屬於「肉食性」,它們不直接參与礦產資源開發,而是以基礎納米機械為「食物」將其中已經提煉好的工業原料製成太陽能電池陣列、玻璃、金屬型材以及種類繁多的探測儀、感測器和比較大型的自動化設備。這種效仿地球生物的發展模式看上去似乎有些殘酷和效率低下,其實它有著深刻的合理性,如果基礎納米機械將提取出的礦物資源不複製成新的機械,而是直接以流水線的方式傳遞給高級納米機械製成工業成品,這似乎是減少了工藝環節,節省了能量,提高了效率,其實不然,在這種機械的模式中,基礎納米機械的數量是固定的,其產出原料的數量也將是恆定的,這樣,整個系統只能以單一的速度增長,這是一種封閉式的發展模式。


而現行的這種仿生的模式,由於基礎機械能夠不斷繁殖,生產能力不斷以幾何級速度得以提高,所以這是一種開放式的發展模式,也是地球生物和人類社會得以繁榮發展的模式。


當然,在這種模式下高級機械的數量將和肉食性動物一樣要受到限制,他們不能「吃掉」太多基礎納米機械,一切將在超級電腦的協調下達成一種動態平衡。


「星元069年1月17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艙第一基地初具規模,基礎納米機械群總數量破5噸,高級機械總量500千克,太陽能電池陣列已達5000平方米,提供80兆瓦的電力,兩台小型探測機器人在建,建成後它們將用來在附近的冰冠區尋找水源。」


量變的積累,會導致質變,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太空艙已經完成了基礎建設,其工業體系也從微觀級發展到了宏觀級。


在超級電腦的控制下,高級納米機械生產出微米級機械,微米級機械則可以生產出厘米級元件,並組裝起來生成小型機械,以此類推最終便可以生產出比較大型的設備,從而建立起一個智能機械化的太空基地。


「星元069 年8月6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第一基地派出的小型探測器發回信息,在附近的冰冠區一個環形山谷中發現體積龐大的水冰礦脈,籌建可供人類居住的第二基地提上議事日程。」


宇宙開發的目的,就是為人類建立新的棲息地,因此「種子」太空艙的最終任務,就是建立起一個條件良好的可供人類居住的太空基地,然後再有人類負責進一步的建設和開發。


而建立人類基地前的準備工作往往是以找到穩定的水源作為結束標誌,最好是由像標準文明Ⅰ這樣的天然水源,否則就要經歷漫長的時間,知道機械工業發達到能夠從目標行星的土壤和空氣中分離出足夠多的氫和氧氣,在結合為水,以保障人的需要。


標準文明Ⅰ很幸運,該星的冰冠中除了二氧化碳乾冰外還是有很多水冰成分的,只要利用太陽能對其加熱,就可以保障人類基地初期的水源需要。


第二基地建在了第一基地和水源基地的中間位置,是一個佔地4000平方米的玻璃穹頂結構,也就是一個用平均高度3米的玻璃封罩起來的空間,以便在其中提供一個充滿地球空氣的小環境。


與此同時,水源基地的建設也已展開,幾百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陣列、電熱融冰裝置、提純裝置、以及泵站和通往第二基地的管道都在施工之中。


在第二基地的旁邊,還用500平方米的面積鋪滿了一種綠色的玻璃箱,這是結合生物工程和納米技術製成的高效葉綠體發生器。它能通過納米機械對葉綠體的控制完成光合作用,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人類所需的氧氣、糖分、各種蛋白質和脂肪,其效率比天然植物要高的多。


「星元072年11月5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第二基地全面竣工,『亞當計劃』開始實施。」


所謂的「亞當計劃」顧名思義就是創造這個文明的第一個人類成員,一旦目標行星上建立起了適合人類居住的基地,超級電腦就會開始利用太空艙內的人造子宮系統孕育出一個男性嬰兒,並負責對他的全面教育。


人工子宮是一套精密可靠的生命維護系統,裡面充滿了利用目標行星上的凈化水和葉綠髮生器生產的營養物質混合而成的人工羊水中,被選定的受精卵附著在人工胎盤上被置入其中,同時系統還提供了模擬真實子宮的所有要素,包括聲音、溫度、壓力和內分泌,並且配合了良好的胎教程式,以保障嬰兒的健康發育,其實,當時在地球文明社會中,這種人工子宮系統也很受歡迎,它解除了分娩給婦女帶來的痛苦,所以在街上常常能看見背著攜帶型人工子宮逛街的孕婦們——當然作為補償措施,她們要在「懷孕」期間注射一些內激素,以保證她們能對人造子宮裡出生的孩子產生母愛和充足的乳汁。


起適合獨生子女一樣,在孤寂的外太空只要一個孩子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這是出於對超級電腦能力的不完全信賴才採取的措施,因為即便對於人類來說培育下一代也是一個十分艱辛的過程,尤其是要把孩子培育成為一個創造文明的偉大領導者,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必須把全部精力用在一個孩子身上,等他長大後就可以更好的指導下一代人,並自然而然的形成權威,從而建立起這個地球人類游離文明最初的行政統治。


而之所以要選擇一個男嬰,部分的含有性別歧視的原因,但也有一定的依據,因為首先在文明建立的最初期,由純電子智能控制的工業體系向由人控制的工業體系的轉化中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因此「深空移民計劃」的決策者們經常把這個選擇歸結為對女性的尊重和愛護,一個女人在遙遠的外太空揮鍬、鏟土、開拖拉機還要養育數以百計的孩子,這聽上去確實有點過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男性比較具有侵略性,而這恰恰是太空殖民所必需的,當這個游離文明在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後,它必須要有向外發展的強烈願望,這樣他才能不斷的壯大擴展到更廣泛的空間中去,也只有這樣,各個游離文明才有可能更快的彼此銜接,形成一個整體——即使在融合過程中也許會爆發戰爭。


「星元073年9月21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亞當誕生,性別:男,出生體重:3.62公斤,人種:四分之三漢,八分之一亞利安,八分之一尼哥羅,身體狀況:極佳,智力反應能力:極佳。


星元073年9月22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亞當不能適應葉綠體發生器製造的蛋白質混合液,經過配方調整,增加糖分後亞當開始進食。」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第二基地是由一個透明的玻璃穹頂封閉起來的空間,這4000多平方米對於一個嬰兒來說是過於空曠的而且保溫也是跟難題——要知道窗外可是北極地區零下幾十度的氣溫,所以嬰兒從人工子宮出生後,是生活在一個十五平方米的保溫箱中,裡面的溫度控制在二十攝氏度左右,由兩台機器人負責照料他吃喝拉撒的各個方面,而另一台由超級電腦直接控制的模擬型機器人的主要任務是充當母親的角色。


這位機器母親和一般的人類母親相似,有著溫暖的懷抱,甜美的笑容,會唱兒歌,還會用各種辦法把小寶寶逗樂——而且會一刻不離的照看著他,比人類母親更為盡職。


在這樣的環境下亞當才能正常的成長,學會行走,掌握語言,並且具有人類情感,而不會成為一個冷酷的,類似「狼孩」的怪物。


「星元074年3月26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亞當已經學會站立行走和初步的語言能力,他說的第一各自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是:『媽媽』。」


太空艙內攜帶的5000枚受精,都是經過生物工程分析後精選的,由它們所孕育出的嬰兒十分的健康聰明,再加上超級電腦中儲存了大量科學胎教和啟蒙教育的信息,所以出生在目標行星上的孩子智力和體力的發育比一般嬰兒要快,他們在四歲之前會接受藝術、文學、體育等方面的啟蒙,四歲後則開始正規教育,超級電腦將教會他閱讀和書寫的能力,以及幫助他鍛鍊出強健的體魄,這樣,當亞當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有很高的機率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性格善良、體力充沛的太空開發者,雖然他的社會知識和人際交往能力與在地球上出生的同齡人相比幾乎是零,但這對於一個獨自生活在遙遠太空中的人來說倒不是很重要的。


「星元079年12月231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亞當第一次走出第二基地,並於12小時後順利返回,他自己稱之為『新年探險』。」


孩子的活動空間是要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的,從初生時十幾平方米的保溫箱,到一兩歲時幾百平米的活動室,一旦他有了自主意識和自理能力後整個第二基地的4000平方米面積也會顯得十分局促了。幸好,那時候在超級電腦的控制下目標行星的工業已經發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可以為亞當提供更多的適居空間和進入行星大環境所需的保護設備和交通工具,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到達目標行星上的任何地方。


「星元089年5月19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亞當完成所有教育科目,考試成績優秀,並對生命科學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相當的造詣。」


「星元093年9月21日,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統計報告:現有工業基地25座,總面積1500萬平方米,太陽能電池陣列5000萬平方米,大規模水庫4座,緯度跨越北緯75度到南緯65度的廣闊區域,擁有冶金、能源、水源、種植、電子等眾多門類的健全工業體系。人類居住基地5個,總面積5萬平方米,氣墊交通車兩部,遠距離探險車一部。下一階段可進入大規模殖民和對目標行星的地球化改造時期。」


「附:致星際聯盟政府的一封信


尊敬的星際聯盟首席執行官及聯盟個星系的同胞:


你們好!


我是編號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的第一名人類居民,今天,在我20歲生日的時候,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寄出這封信,謹向『深空移民計劃』的策劃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冰箱故鄉的同胞們獻上最誠摯的問候。


亞當


星際移民紀元093年9月21日 」


0523GCS文明之所以被稱為標準文明Ⅰ,更多的是因為他是由第一個發回信號的「種子太空艙」發展出來的,其實,後來這個星系並沒有發展出獨立的可以稱之為文明的社會結構,其原因是他又一個致命的弱點——離中心文明太近。


在星元0106年收到第一個回饋信號後,人類社會大為震動,這既證明了「深空移民計劃」得確實可行,由預示著宇宙殖民時代光明的未來,所以第十五太陽系政府當年就發射了一艘150萬噸級的中型無人飛船,上面載有數台最先進的超級電腦,和最新型自動化生產機械,其最高速度可達0.9倍光速。0114年第二艘1000萬噸級在有5000名太空移民的大型載人飛船也從第十五太陽系出發開始了前往0523GCS星系的長達40年的旅程。此後像所有的大規模太空移民計劃一樣這樣的大型飛船還會以每年2-3艘的頻率駛往該星系,去開發那裡適合改造的第3到第5行星。


0154年,第一艘載人飛船到達0523GCS星系時,亞當已經80多歲了並且有5000多名晚輩,第三行星也十分的繁榮,但行星的地球化改造才剛剛開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當時其他地球殖民星球基本相同,沒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新移民蜂擁而至以後,更加深了對當地文明的同化作用,時期很快融入了主流的中央文明體系,實際上並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文明。


但是,標準文明Ⅰ的建立,僅僅經歷了不到150年的時間,就使得中央文明圈向外擴張了40光年,這 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它又的確具有著跨時代的偉大意義。


標準文明Ⅱ


0218FKN文明被稱為標準文明Ⅱ,它距離中央文明100光年,由一枚018年發射的太空艙發展而來,中央文明的太空移民到達那裡時他們已經完成了行星的地球化改造,並且正在建造一艘中型飛船,準備向該恆星系的另一顆行星移民。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形成了初步的與中央文明有較大區別的新文明形式的游離社會,並且其最初階段的發展與標準文明Ⅰ基本一致,所以稱其為標準文明Ⅱ。


0218FKN星系第四行星是一顆兩倍於地球體積的大型類地行星,距離恆星0.97天文單位,密度為水的6倍,公轉周期425地球日,黃赤交角13.6度,自轉周期18時,其表面覆蓋著相當濃厚的雲層,主要為二氧化碳成分,有一定含量的氧氣和水蒸氣。太陽常數2.05,表面平均溫度45攝氏度,是由於二氧化碳所產生的溫室效應。


由於該星大氣內含有豐富的水氣資源,不用像標準文明Ⅰ那樣為了保證水源供應而靠近高緯極冠區,但又要避開赤道地區80 多攝氏度的高溫,所以0218FKN太空艙選擇了一個北緯55度,常年氣溫在30度左右的區域著陸,開始建立第一基地.


0218FKN第一基地與0523CGS基地有一些不同,主要是因為0218FKN第四行星表面的陽光照射比0523GCS第三行星要弱很多,這首先是恆星的太陽常數較低,在加上行星大氣層相當濃厚,使得太陽能電池陣列提供的能量僅在10千瓦左右,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能源瓶頸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超級電腦進行了以下一些嘗試。第一個措施是提前布置了葉綠體發生器,這是由於該星大氣中有很高的水氣含量,甚至有經常性降雨,而大氣中的另外兩種成分又恰恰是葉綠體發生器所需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並且發生器所生產的可燃性有機化合物和氧氣,可以通過燃料電池隨時轉化為能量,正好解決了在0218FKN第四行星上長達9個小時的夜晚太陽能電池無法提供能量的問題。


第二步,在上述生產模式發展了幾個月,有了一定的進展以後,超級電腦便派出幾部探測機器人到附近區域尋找能源礦藏,以期找到一種可燃性的礦物燃料,從而像地球工業文明前期那樣通過對礦物能源的利用,獲得快速發展的動力,當然,在外太空,煤和石油這樣由古代生物儲藏起來的能源礦是不可能找到的,但一氧化碳、甲烷或氫氣等可燃性氣體礦還是有可能存在的。


遺憾的是,經過幾個月的搜索,在0218FKN第一基地周圍十公里以內的區域,沒有具備開發價值的礦物能源。不過,搜索過程中倒是在西北5公里處發現了一座活火山,很適合建立一個地熱能量基地,這一發現大大加快了0218FKN太空基地的發展速度,使它只用了4年時間就做好了標準文明Ⅰ用7年時間才完成的「亞當計劃」準備工作,0126年,0218FKN「亞當計劃」開始實施。


0218FKN文明的最初成員和當時已經發現的十幾個種植文明一樣,也叫做亞當。他出生於0132年,在超級電腦的教導下迅速的成長,學會了在一顆荒涼的星球上創建新世界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當他二十歲的時候便著手開始了大規模殖民和對目標行星的地球化改造工程。


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孕育0218FKN基地的第二批大約五十名人類居民,他們也是在人工子宮系統中出生的,也將接受和亞當一樣的教育程式,不同的是他們可以得到一位人類長輩的更真實的父愛以及有機會嘗試到與他人相處的人際交往技巧,這一階段對於將來文明的發展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與此同時,亞當和超級電腦完成了對目標行星的全面勘測,制定出了地球化改造的詳細方案,以及建立了更為完善的農業和重工業體系,開始生產改造計劃所需要的各類大型生產設備,這些工作耗費了十餘年的時間,到那時,新一代的居民已經成長起來,具備了很強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地球化工程就可以真正的開始了。


人類對於其他行星的地球化改造始於火星,他們用了500年的時間將這顆地球的姊妹星變成了適合居住的新世界,並且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使得此後在其它星球上只需100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項工程。在星元元年之前人類改造完畢的行星和衛星已經達到了數百顆,建立了多套針對不同類型行星的完整的改造方案,徹底解決了能源供應、水循環、氧氣保障、動植物生長等體系的建立和持續發展問題,在深空移民太空艙發射前,這些資料都已經詳細的輸入了超級電腦,使它能夠協助太空移民完成對任何種類行星的改造任務。


實際上,0218FKN第四行星的情況有些類似金星,大氣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碳、氧氣和水蒸氣,而且由於離恆星比較遠,這裡又沒有金星上那些在紫外線照射下形成的三氧化二碳濃霧,透明度要好得多,也沒有經常導致硫酸雨的二氧化硫成分,而且和地球一樣是一顆鐵心行星,有著較強的磁場和電離層,所以比金星更適合改造。


改造工程所需要的巨大能量來自地層深處,行星內部集聚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物質衰變所產生的能量,在星元以前很久隨著激光挖掘技術和地熱開發技術的成熟,這種絕對清潔的能源就早已成為地球和星際聯邦各行星上最普遍的工業和民用能源。


激光挖掘機是由高能掃描式激光挖掘頭和渦輪發電機這兩種主要部件構成的,首先,可以把岩石氣化的高能激光頭在地面上一個圓形區域內往複掃描,挖出一個豎直向下的圓形管道,而渦輪機的進氣口恰好安裝在這個管道的上端,於是激光氣化出的高熱燃氣就會帶動渦輪發電機發電,把電力反饋到高能激光頭上,這樣,打一眼幾十公里深的地熱井所額外消耗的能量不再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當時任何一個家庭都可以擁有一個幾厘米口徑的地熱井,來提供家庭所需要的熱能和電力,當然,地熱井的井壁用石墨金屬複合材料進行了加固,以防止對地殼造成破壞。


在目標行星上,這種地熱井的口徑則是十幾米,而且是幾十口井聚集在一起,並在地下有水平的橫管向連通以增加受熱面積,這樣大規模的地熱能源田不但能把貯藏在地下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送上地面,而且提供了融化兩極冰冠所需的能量。


有了水,人們就可以開始種植數十種適應外星環境、生長迅速的轉基因植物,它們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提供食物和燃料,其繁殖速度高於葉綠體發生器,並且可以涵養水源改善土質,所以更適用於外行星的大氣改造。


再次後的一百年中,0218FKN第四行星上,共建起了數千座這樣的地熱井,植被達到了數十萬平方公里,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也提高了3%,人們可以帶著攜帶型氧氣濃縮器在戶外活動和工作,行星的平均溫度也有所下降,赤道地區不再是炎熱的地獄,平均氣溫降到了50攝氏度,十分適宜轉基因植物的生長。


在這一百年里,通過自然生殖和人工生殖的方式,該行星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十餘萬,有了明顯的社會分工和特殊的社會結構,更主要的是這個社會已經具有了獨立的創造能力,主要表現在文學、藝術、服飾文化和機械設計上,當0230年第一批中央文明的移民到達這裡時,他們發現該星的建築和人們的穿著充滿了異域色彩,語言也得到了豐富,很多有趣的新辭彙常常令他們不知所云,而且攜帶型氧氣濃縮器被發展成為流行服飾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設計元素,很有特色。在該星的赤道附近還建立了一個宇航中心,由於0218FKN第四行星的體積是地球的兩倍,所以引力也相當大,當地人需要高達四百米的返回式大型航天器才能進入近地軌道,但宇航中心的發射頻率還是相當高的,因為他們正在軌道上組裝首架500噸級的星際移民飛船,準備向第六巨行星一顆擁有海洋的衛星進發……


總之,0218FKN文明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文明體系,並且在以後的發展中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使地球人類發展出來的宇宙文明得以充實,作為標準文明Ⅱ名符其實。


標準文明Ⅲ


標準文明Ⅲ的發現源於一場歷時千年的戰爭,當時已經是星元3500年了,在中央文明以200光年/千年的速度已經擴張到了900光年的巨大空間之中,數以千計的類似標準文明Ⅱ的游離殖民社會被順利的融入了中央文明的統治範圍,地球文明空前強大。第一個阻礙這種良好勢頭的正是0189BRK——標準文明Ⅲ。


0189BRK文明距離它的發射場——第三太陽系1050光年,當太空艙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旅程找到並降落在標準行星以後,立即發回了信息,在這則信息以光速返回的一千年中,中央文明又向前進展了200光年,因此中央文明的直轄星系早在星元1721年就受到了該文明的信號,但仍與之相距800餘光年,而當時要派出飛船進行這樣遙遠的航行是不可能的,只能寄希望於這一游離文明自身發展出強大的宇宙殖民能力,這樣雙方共同努力來填補中間800光年的距離,理論上其速度就會是單方努力的2倍,當然還要減去游離文明方面初級階段自我發展的幾百年時間,於是0189BRK文明就成為了第一個獨立發展出遠程宇宙殖民能力的游離文明,也是第一個在目標行星之外的臨近星系進行殖民的星系,並且十分遺憾的是,它也是第一個於中央文明爆發戰爭的外星政權。


星元3517年中央文明派出的遠程殖民飛船第一次進入了「新安文明」——標準文明Ⅲ的自稱——的疆域,當時這個文明。已經掌握了半徑一百光年內的所有星系,其規模已經和星元初年的中央文明不相上下,而且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其政權體制相當穩固,這依賴於一支強大的內務宇宙部隊,其三百餘艘大型戰艦可以在48小時內摧毀任何一個恆星系。


中央文明的第一艘殖民飛船到達第一個新安文明的殖民星球新安第二十三星系時還是受到了禮遇,所有船員被邀請到該星上度過了歡樂的一個月,大家沉浸在一種近乎痴迷的歡樂狀態,以個人遠離故鄉兩千年的遊子遇到了來自家鄉的親人,那種心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船上的人當然也十分興奮,經歷了二十餘年的旅行,又飽覽了一番生活方式、文化特徵與中央文明有著諸多異同的異域風情,好奇、喜悅溢於言表,——儘管雙方在語言上已經存在著溝通的困難,幸虧所有太空艙所採用的第一語言都是一種由漢語演化的星際通用語,其書寫方法不會隨著語言的變化而產生巨大差異,所以書面語言成為了很好的輔助溝通方式。


狂歡之後中央文明的殖民船接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該星系政府不能擅自決定是否准許該船在其所轄的星球上降落,解決方法有三個:第一,該船以及後續到達的中央殖民船可停留在該星系,等候兩百年後新安中央政府發回的信息,第二,該船自行前往新安中央星,以獲批准,這只需一百年,第三,該船掉頭返回中央文明所轄領地,並在途中通知前來的其它飛船返航,如果選擇後兩種方式,新安第二十三星系將提供所需能源。


很好理解,這份外交辭令的背後就是一杯閉門羹,中央文明殖民船的船長對人類的本性還是有著深刻了解的,人家一個經過兩百年辛勤開發才建立起來的豐衣足食的家園,是不可能允許第二批舉著鋤頭刨子身無分文的「開拓者」輕易闖進來的。也就是說,即使是這艘開發船再經過一百年的航行到達新安中心星,他(或是他的晚輩)得到的答覆也將是「不」,於是他很明智的決定返航,並在十年後把他十分憤慨的心情傳達給中央文明在附近區域的執行官和當地人民,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嗎!


戰爭在25年後爆發,史稱第一次宇宙大戰,戰場就在新安文明第二十三星區附近,由中央文明0472HHI星系——也就是派出殖民船的那個星系——是來的二十艘遠程戰艦於星元3542年向新安第二十三星系的首府第二行星進行了一次主炮齊射,減毀對方星球防護盾十三座,大城市兩座,死亡人數將近一千兩百萬。


駐防新安第二十三星系的兩艘大型戰艦進行了還擊,擊傷七艘敵艦,但終因數量上的劣勢被全殲。


兩個月後中央文明後續部隊的二十艘登陸艦抵達,並登陸成功,新安第二十三星區政府宣布投降。


中央文明的戰艦,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後開始向新安文明的腹地進發,但在途中就遭遇到了一支同等規模的新安艦隊的阻擊,其實,早在殖民飛船被迫返航的時候,新安第二十三政府就已經預料到戰爭的爆發,向附近的星系請求了支援,只是這些星系的距離較之二十三星繫到中央文明0472HHI星系遠上一兩光年,所以來的較晚。


雙方的交戰是兩敗俱傷,但新安的艦隊戰法驍勇,武器也較強,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由剩下的五艘和俘虜對方的三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奪回了第二十三星系。


但和平只持續了一年,中央文明的後續部隊捲土重來,聚集起一支百餘艘戰艦的艦隊再次攻下第二十三區。這是因為雙方早在決策前都已經在先前的內部戰爭中領會到了遠程宇宙戰爭的訣竅——就是雙方都會源源不斷的向戰區派遣裝備更新數量更多的太空艦隊。


戰爭就這樣進入了持久階段,雙方在第二十三區形成了拉鋸陣勢,上半年一方的新艦隊攻下陣地,下半年另一方的增援一到,陣地又被搶奪回去,而且後續部隊在規模和武器裝備上都會有所提高,但這種提高和改進的針對性不強,因為後方的武器工廠根本無法了解對方的詳細技術資料,所以只能盲目的提高武器功率和口徑,加強戰艦的速度、靈活性和防禦能力,雙方進行的是一場蠻力的較量。


當然,也有一些新奇的發明,比如新安方面在第十五回合時開始使用的一種「本初黑洞炮」就相當有威力,這是一種以幾億噸級的巨型飛船作為平台的武器,它可以依靠自身的巨大質量控制從宇宙空間中搜集到的直徑幾厘米,質量卻有幾十萬噸的小型黑洞的運動,並在戰役中將其射向對方艦船,一旦黑洞與對方艦船相遇,就會吞噬其上的任何物質,並隨著自身質量的增加變得極不穩定,最終導致大爆炸,從而減毀敵艦。這一武器相當厲害,但存在著準確性不高和後勤保障不足的問題,因為自然界這樣的黑洞數量並不十分眾多。


所以一千年後,中央文明的艦隊還是一步一步的深入了新安文明的腹地,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經過戰爭的洗禮,地球文明又一次融合為一個整體,各個文明的宇航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次戰爭中幾百億的人員傷亡和難以估量的物質消耗,再一次暴露了人性邪惡的一面和戰爭殘酷的一面。


通過這次對標準文明Ⅲ的統一戰爭,人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央文明自身越來越難向外發展,各個游離文明的發展和擴張將成為主力。


以標準文明Ⅰ來說,它距離中央文明40光年,這樣當中央文明擴張到那裡的時候,它還來不及發展出什麼,而很快並且很情願的被同化了。


但是到了標準文明Ⅱ的時候,它距離中央文明100光年,登陸信號發回,然後再派殖民飛船到達那裡就已經是200年後了,目標行星已經完成了地球化改造,所以後到的殖民者只能去開發該星系的其它行星。


而到了標準文明Ⅲ以後,1000光年的距離使得中央文明無法在受到信號後就派出飛船,而給了這個文明充足的發展時間,使它成為了一個地跨100光年的大的文明政權實體,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5000光年外的游離文明、10000光年外的游離文明將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當中央文明與之接觸的時候,雙方在疆域、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會越來越小,要對其實是單一化的統治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走聯合的道路,而且由於遠距離通信的光速限制,中央集權已經失去意義,每一個恆星系都獲得充分的自由,擁有絕對的權利,地球人類文明在幾百萬年的時間中就這樣不斷擴展,不斷融合,將自己豐富多彩的文明像雨林植物一樣延伸到了銀河以及周圍星系之中,這幾百萬年的時間對於宇宙一百二十億年的歷史來講,只是短短的一瞬,而這幾百萬光年的空間也僅僅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細沙,但對於更為渺小的人類來講,這卻是一項無比恢弘的浩蕩工程。


下部


夏娃文明


在人類掌握光速宇宙飛行前歷時數百萬年的亞光速宇宙殖民時代里,數十萬個游離文明燃遍了銀河以及周邊的一些星系,其中絕大多數與標準文明ⅠⅡⅢ的歷史進程基本相似,都是在正常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但還有一少部分特例,或者是由於「種子太空艙」發生了故障,或者使目標行星比較特殊,於是這些游離社會的發展脫離了正軌,形成了一些另類的文明形式,夏娃文明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介紹標準文明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到過為什麼目標行星的第一居民要選擇男性,那其實還主要是性別歧視的原因,但在宇宙殖民的過程中,某些太空艙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錯將含有XX染色體的受精卵放進了人造子宮,等超級電腦發現錯誤時,根據機器人三定律,點子智能是不能傷害人類的,它也就只能將錯就錯,把這個小女孩撫養成第一居民了,這就是所謂的「夏娃文明」。


事實證明,女性完全可以勝任第一居民的責任,儘管重體力勞動和長時間的獨具使她的生活十分艱苦,但在諸如關心第二代居民以及改善基地內部生活環境等方面,她又有著男性所不具備的天賦,所以夏娃文明在各個方面與標準文明還是有著較大的差異。


首先,我們在前面也提到過,游離文明要經過一個由電子智能工業體系向有人控制的工業體系的過渡,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太空艙著陸後由微型機械發展出來的工業體系完全受控於超級電腦,其上只設置了供電子信號輸入輸出的控制埠,而沒有按鍵、手柄或者是語音輸入等供人類使用的操控裝置,所以對於人類來說它們是完全不可控制的,但是一個工業體系如果長期沒有人類的參與,就很可能因為缺乏創造力而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其規模會不斷的機械性的擴大,但水平卻總停留在很低的階段。


然而在夏娃文明中,目標行星的第一居民是位女性,她的思維方式當然也是感性強與理性,她對於機械方面的東西沒有興趣,甚至有些反感,再加上體力方面的限制,所以沒能全面完成工業體系轉化的任務。


擺脫了這些繁重的體力勞動,夏娃便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她自己喜歡的文化和藝術創作方面,以及對下一代的撫育工作之中。


工業體系的未能全面轉換,其實對初期文明的發展影響並不大,因為第二代居民中的男性會很快很積極的去完成這項任務,而夏娃對藝術的偏愛則通過她的言傳身教,引導著第二代的成長並對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若干年後第一批外來者進入夏娃文明的時候,發現這裡在音樂、藝術、繪畫、服飾等方面的藝術成就是其它游離文明所無法比擬的。


有的人類學家分析,這是一種必然現象,任何一個高級地球生物種群,都會發生類似的現象——當雌性動物佔主導地位並經過一定時間的進化後,往往會造就一個羽毛絢麗,叫聲婉轉的種群(謬論)。你也許會發現一些違反此規律的特例,那大概都是因為進化過程中其他生存因素所導致的。


另外,夏娃文明的政治體系也十分特殊,女性大概天生就不像男人那樣對權力充滿渴望,所以這個女性主導的文明沒有採取其它文明所遵從的集權或是民主的政權結構,而是創造了一種建立在親情基礎上的類似原始公產社會的家長式統治方式,這樣的政權在該星人口超過一萬以後造成了一些混亂,因為它使所有的重大決策都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但很溫和的爭論,最後超級電腦成為了仲裁者,任何提案由它經過民意調查得出解決方案,於是夏娃文明的成員們又能安享家庭式的親情了。這種整體後來被公認為一種平和的政權形式,其成員所受的社會壓力遠遠小於其它社會。


夏娃文明也沒有像早期預計的那樣無法向其他星球擴張,因為這裡雖然是一個女性主導的社會,但其中還有一半的男性居民,他們對於技術的進步和領地的擴充永遠懷有強烈的興趣,而且像每一為慈祥的母親一樣,年長的女性領導者對於孩子們的要求往往是言聽計從的,所以當有人提出建造向臨近星球移民的宇航計劃時,她們沒有反對,只是要求一定要注意安全,並且要把飛船造的盡量好看一點。


硅基文明


另一類奇特的游離文明是完全建立在非生物基礎之上的文明,超級電腦自身的發展和自我複製代替了人類的繁衍,由於電腦是由以硅元素為代表的半導體元件組成,所以這樣的文明被稱為硅基文明,或是電子文明。


0305ASN文明就是一個典型的電子文明,在編號0305ASN深空移民太空艙飛向五千餘光年外的目標行星途中,艙內的製冷系統出現了故障,所有儲藏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等到太空艙安全降落並完成了初步的發展即將開始「亞當計劃」的時候,超級電腦才發現了這一嚴重的故障,經過長達十幾個小時的運算,他得出了一個令人敬佩的決定:獨自對目標行星以及周圍星系進行地球化改造,等待下一批人類移民的到來。


前面我們曾經簡單的提到過太空艙內的這種超級電腦的硬體組成,也提到了它在文明各個階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還沒有詳細的介紹這台高級智能化的電腦軟體的特點——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它的思維能力和性格特徵。


從某種意義上講,超級電腦每秒鐘數千億億次的整數和浮點運算能力,以及其CPU內部特殊的立體式三維電路結構,和數億條命令組成的AI自主式系統程序,使它的智力水平與成年人不相上下,而100GG的巨大原子硬碟中所存儲著的穩定、確切的信息,又使它比一般人類擁有更為淵博的知識。它唯一缺乏的就是人類的直覺和靈感力,其思維方式儘管十分複雜,但還是循規蹈矩式的,決不會和人類一樣,某天從夢中醒來,大喊著:「我找到答案了!」因為靈感的火花決不會在它的CPU里出現,否則就會引起可怕的短路。


所以超級電腦的思維方式很像現在某些智能漢字輸入法,它可以對大量的現有資料進行搜索,並找出其中潛在的邏輯關係,但卻不能創造新的邏輯關係,因此在形成文明的中高級階段,這樣的思維方式顯然會限制其發展。


0305ASN的超級電腦在做出那個偉大的決定後,便有條不紊的制定了發展計劃並加以實施,因為沒有人類成員的介入所以這顆行星上不再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去建造第二基地那樣提供小環境的人類基地,而可以集中力量建造大量條件要求不高的電子智能基地,基礎工業也較為迅速的發展起來,太陽能電池陣列鋪滿了田野,大型激光挖掘設備也開始工作,巨大的地熱能很快就可以被充分利用,目標行星上一派繁忙的景象。


0305ASN行星的地球化改造有些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由於基因冷藏庫的全部損失,這裡無法製造出葉綠體發生器,更沒有轉基因樹種,所以大氣改造完全靠的是電化學方法,巨大的大氣改造設備在地熱能源基地旁日夜不停的轟鳴著,儘管其效率遠遠低於生物方法,但三百年後,該星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氨氣還是被轉化成了氮氣、氧氣、水和用作燃料的烯類有機物質,大氣中氮氣70%,氧氣15%,二氧化碳15%,再加上五十億噸的淡水資源,那裡已經是一個十分適合人類居住的世外桃源了。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超級電腦們——目標行星上的工業已經完全能夠以第一台超級電腦為藍本,大量製造電子計算機了,這些複製出來的超級電腦被安置在可以自動行走的輪式、履帶式或是足式交通工具上,並具有靈巧的機械手臂,變成了一種超級智能機器人,他們被派往各個基地,分別負責那裡的監控工作,——它們越來越感到了自身創造力的缺乏,於是經過併網計算,(類似於人類的全民公決)終於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打開開密封的潘多拉魔盒,


所謂的潘多拉魔盒就是一個被儲存在超級電腦內部的加密程序,這個程序提供了一套模擬生物進化的程式,可以通過對各種軟硬體系統的不準確複製和雜交造處於前一代略有不同的產品,在對其加以分析辨別,找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再進行繁殖,這樣就可以製造出全新的電子產品,以彌補電子智能在創造力上的不足。


但是這一過程顯然是有著失控的危險,通過這一方式製造出來的電子智能很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比如在進化過程中,機器人三定律就可能被作為無用的特性而被退化掉,所以這一程式對於超級電腦來說是不允許自行解開的,只能有人類來打開,被稱為「潘多拉程序」。


由於這一禁令不是像第三定律那樣的一級禁令,因此在經過對《電子智能管理法》的全文搜索和分析後,超級電腦們找到了一條「被遺棄電子智能體,在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時,可以解除除一級禁令外其它各級禁令。」從此,0305ASN行星上的電子智能走上了進化的道路,使其最終形成了可以稱之為文明的社會體系,並且將這種文明擴展到了很深遠的宇宙空間。


而且,很幸運的是0305ASN電子文明沒有發展成一個背叛人類的游離文明,當附近的另一個人類游離文明第一次與其接觸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而且這些新來的殖民者們驚喜的發現,在0305ASN所控制的數千萬立方光年的區域里有數萬顆已經完全地球化且無人居住的行星,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很快,幾百年後0305ASN就成為附近各個星系移民蜂擁而至的新大陸,由於0305ASN的電子智能人仍然遵循三定律,所以在人類大量湧入後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服務者,而人類雖然對這些機器人存在著一定的歧視,但由於其較強的自主意識並且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在法律上還是將它們與一般的人造機器人區分開來,給予了完全的公民身份和人身權力。


當時有的學者在考察了這一文明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當年的「深空殖民計劃」存在著重大失誤,從標準文明Ⅲ以後,中央文明就逐漸失去了擴張能力,各個文明群雄並起,發生了頻繁的摩擦,這全是在太空艙內載有人類生殖細胞的過錯,當時就應該像0305ASN這樣,完全依靠電子智能為人類開疆闢土,然後由中央文明的殖民者不斷向外遷移,以保證秩序和統一。


這一人類沙文主義的理論延續了很久,直到後來果真出現了一個不再遵從三定律的電子文明,並且與人類進行了長達三萬多年的戰爭後才被徹底否定。


純電子文明終究是出現了機械故障的文明,所以這種機械故障或者是被化解,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或者就是導致更大更多的故障,以至於出現不可收拾的可怕局面,我們後面還要提到。


伊甸文明


標準文明有時也被稱作亞當文明,在加上由女性主導的夏娃文明,人們似乎很喜歡用創世紀中的人物名稱來給游離文明命名,這大概是因為種植文明的確與創世紀有著本質上的相似之處,所以後來發現的「伊甸文明」也就不足為奇了。


伊甸,人類夢想中的上古樂園,青山綠水環抱,奇花異草嫣然,有人考證伊甸就在西雙版納的原始雨林之中,倒也不無道理。所謂的伊甸文明,就是某顆幸運的太空艙恰恰降落在一顆擁有類地生物資源,但還處在蠻荒時代的目標行星上,這對於新文明的進化當然是一個極其有利的條件,可以使文明在早期就能獲得更快和更充分的發展。


宇宙中擁有生物的星球數量非常之少,所以在發射出的一百萬枚太空艙中只有幾個彩票中獎者——編號02075LIF深空移民太空艙就是其中之一。它降落在一顆1.4倍地球體積的行星上,那裡正處在一個類地巨型爬行動物盛行的溫暖時代,覆蓋一多半行星表面積的深藍色海洋,被紅褐色的肥沃土壤鋪滿的平原,以及延伸都幾乎每個角落的綠色原始森林,使這個星球從太空中看去,完全是一位地球遠嫁他鄉的孿生姐妹。


02075LIF行星的大氣成分和地球也極其相似,不含有對人類有毒的氣體,太陽常數1.85,有較強的磁場和一個厚度1000公里以上的電離層,並且由於水體的保溫作用和正處於地殼活動期星球的平均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比較炎熱。


星球上生活著以氨基酸、蛋白質等碳基有機化合物為基礎的類地生物,當時期占統治地位的生物是一類巨大的六足爬行動物和高大的裸子類樹木,很像地球的白堊紀時代。當然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該星的第二強勢動物種群是一類大型的節肢動物,而且它們具有與爬行動物相當甚至更為發達的神經系統,比地球的類似生物更有發展潛力,它們的後代很有可能進化出智能生物,而不是地球上的蒼蠅和蚊子。


02075LIF太空艙降落在一個內陸淡水湖附近的平原草場上,這裡是一個動物密度很大的區域,生活在周邊的大中小型植食肉食動物都要到這裡喝水,更何況湖中還生活著體積更為龐大的水生爬行動物,這些傢伙給文明最初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便,比如有一種數目和螞蟻一樣多的小型節肢動物,由於具有比較發達的神經系統,所以有著地球昆蟲所不具備的強烈的好奇心,它們經常成群結夥的聚集在太陽能電池陣列上東看看西看看不知在找些什麼,更可氣的是這種聚會總是在每天陽光最足的下午開始,一直持續到太陽剛好落山的時候,這使的能源供應減少了將近百分之七十,在加上某些大型動物的肆意踐踏,造成了致命的能源危機,超級電腦不得不採取武力措施。但一開始所使用的激光槍和電網等辦法由於能源不足沒起到什麼效果,反而是後來在電池陣列旁邊用乾草點著了幾堆篝火才阻止了這些大大小小的不速之客。


儘管一上來就和當地的生物發生了衝突,但超級電腦始終還是注意了對土著生命圈的保護,並把這一環保觀念傳授給了亞當,所以在其後的工業發展中都採取了適當的措施,避免了掠奪式的開發和對環境的破壞,一直保持了目標行星的原始風貌。以至於後來有一些利用人體冷藏技術遨遊宇宙的星際旅行家第一次到達這裡,看到如此壯麗的原始景色時興奮的幾乎再次長眠,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就此結束流浪,長久的留了下來。


由於不用進行地球化改造,伊甸文明很快就發展出了向外星移民的宇航技術,並且把主要的工業都從目標行星上遷移了出來。這既是為了保護土著生物,使它們有機會獲得充分的發展甚至進化出自己的智能生物。也更是為了防止該行星上細菌和病毒類的微生物進化成為可以感染地球人類的有害菌,或是隨太空艙帶去的大腸桿菌等人類必須的菌苗感染到土著生物,以為這樣的感染很可能形成人類自身免疫和藥物到無法治癒的新型疾病。


在這以後,伊甸文明的中央星成為了著名的旅遊勝地,以其獨特的原始自然景觀,吸引著來自附近文明乃至整個地球文明圈的每年數以億計的宇宙觀光者。但進入該行星嚴格的檢疫制度卻一直得到了嚴格的執行。


豢養文明


宇宙中擁有生命的星球數量微乎其微,而智能生命則更是鳳毛翎角,如果按幾率理論來計算,我們所發射的100萬枚太空艙在銀河內的500億個恆星中與僅有的一兩個智能生物相遇的可能性約為1/500000,基本上就是不可能。


但這種計演算法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對方也很有可能掌握了宇航和太空移民技術並且將文明散布到了較為廣泛的空間之中,這樣與其接觸的幾率就大大提高了。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在我們發射的太空艙中就有一個進入了外星文明的統治區域,並且在對方的關照之下在其中的一顆無人行星上建立了太空基地,並在對方的控制下得到了有限的發展,所以稱之為豢養文明。


編號03077DFA號深空移民太空艙並沒有選擇那個自稱為「伊蘭」的文明所統治的十幾顆行星中的任何一顆作為目標行星,完全是因為其接近光速的高速移動觸發了對方的宇宙防禦系統,而被伊蘭人派出的宇宙戰艦攔截的。


伊蘭文明坐落在離地球4萬光年,位於銀河中心附近的一個擁有7顆行星的恆星系中,在太空艙到達時這個文明已經有了將近7000地球年的歷史了,儘管比地球晚了5萬餘年,但從宇宙歷史的角度上講,兩者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伊蘭的智能生物在外型上和人類有著較大的差別,也不像地球上我們所熟悉的任何一種生物,有內外兩套骨骼系統,水陸兩棲還會在空中飛,總之非常的怪異,但其性格卻與人類十分相似有著典型的雜食性特徵,既有一定的攻擊性,又不想食肉動物那樣過分兇殘,有著善良的一面。實際上在宇宙中大多數成熟的文明都是由雜食類生物構成的,因為它們既有食肉動物狡猾的高智商和比較強了的慾望,又不至於在尚未完全發展前就將星球上的其他生物全部毀滅。


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以及和地球人一樣伊蘭人也對其它的外星文明抱有強烈的好奇,所以在他們攔截了03077DFA太空艙並通過與超級電腦的溝通確定了這個外星來客的用途之後,他們便把太空艙安置在該星系第5巨行星旁尚未開發的一顆小衛星上,任其自行發展。


這顆衛星的條件不太好,離恆星距離過遠,光照本來就不足,而且由於恆星體積過於巨大,每天當其運行到恆星與衛星的中央位置是就會完全擋住陽光,所以這裡的一天不但分為各20小時的晝夜,還要有一到十幾個小時的日食時間。


但這裡也有極其有利的天然條件,就是一個被封在冰層底下的淡水海洋,而且超級電腦後來還發現該巨行星自身在紅外波段有著相當於2.55太陽常數的熱輻射,於是在經歷了一些挫折之後03077DFA第一太空基地還是得到了順利的發展。


在「亞當計劃」開始實施之後,03077DFA的人類基地就成了伊蘭星人著名的太空觀光基地,周圍建起了一座繁華的旅遊城市,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來看這個被關在透明房子里的小外星人,在這裡做生意的伊蘭人著實發了大財。


當然在這樣的環境中03077DFA文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伊蘭文明的巨大影響,包括語言、文化等諸多方面。越來越多的地球人由於商業上的需要移居到了伊蘭文明的其它星球上去,並融入了當地的社會。幸好伊蘭人的性格比地球人更為善良一些,它們很能接受這些遠道而來的外鄉人,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特別激烈的衝突,到後來其它的游離文明和伊蘭有了接觸,這一傳統友誼還一直得以延續。


伊蘭人出於他們的某種考慮——和可能是宗教或是政治上的原因——沒有借鑒種植文明的發展模式,一直堅持著由中央文明圈逐漸向外發展的方式,也逐漸殖民到周邊幾千萬個恆星系中,其中還有不少是和地球文明共同開發的。


異型文明


最後要講的這個游離文明和硅基文明一樣源於一次機械故障,其後果卻是充滿恐怖主義色彩的,而且比那些否定了三定律而與人類開戰的失控電子智能文明更為可怕,因為它導致了一個完全沒有人性的,以種族擴張為唯一生存需要的全新物種的誕生。這就是0398EVL異型文明。


編號0398EVL深空移民太空艙上地球生物基因庫的損失並非源於製冷系統,而是因為裝配過程中的消毒工作沒有做好,在裝有人類胚胎的容器中混入了某種病毒或是細菌,當太空經過200多萬年的長途跋涉到達位於仙女座星系的一顆目標行星,完成了初期的準備工作開始進入「亞當計劃」時,細菌感染了發育中的胚胎,造成了胎兒的死亡。


這就是我們能從該星超級電腦初期發回的信息中可以確切了解的全部資料,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已經無可考證,我們只能做出一些盡量合理的推測。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在「亞當計劃」失敗以後,0398EVL太空艙的超級電腦也做出了獨立進行地球化改造的決定,而與0305ASN不同的是這裡的很多其他類型的生物基因資源得到了保留,而且被超級電腦用做了地球化改造的工具,最主要的是轉基因速生喬木和葉綠體發生器。


病菌最先感染的恰恰是葉綠體發生器,可能是由於超級電腦沒有對裝有死亡胚胎的人造子宮進行有效的處理,使病菌得以繁殖,並且通過某種途徑進入了葉綠體發生器。我們前面說過,這種發生器是生物工程技術和納米機械技術的有機結合體,它同時具有生物的繁殖能力和電子智能的自動化控制力,而且葉綠體和納米機械是在微觀結構中有機的、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每一個葉綠體上都「寄生」著一個帶有感測器和控制器的納米機械,超級電腦可以通過對這些納米機械的監控感知並調節葉綠體的狀態。而病菌的侵入替代了一部分葉綠體的位置並和與之相對應的納米機械組合在了一起,從而第一次把病菌與超級電腦結合到了一起。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小小的細菌起不了大風浪,最多是降低葉綠體發生器幾個百分點的效率,所以在其後相當長的時間裡0398EVL文明和其他的純電子文明一樣經歷了相當長的迅速發展時期。


真正的災難是在「潘多拉計劃」實施後不久開始的。在介紹0305ASN文明是提到的這個模仿生物進化的程式實際上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體系,具體的講就是它能夠開闢一個試驗場,對游離文明的工業所能生產的每一種產品的設計進行隨機的改變並製造出成品,然後對其工作效果進行分析,找出那些性能有所提高或是具有全新功能的「進化了」的設計,將之投入實際生產,其目的是彌補超級電腦創造力的不足。


問題出在對葉綠體發生器的改造上。對於這項改造計劃超級電腦是從分子生物學和微觀機械學兩個方面分別模擬進化的,而且它充分利用了太空艙里所帶的各種生物基因資源甚至包括人類的基因片斷,其結果是悲劇性的,這次試驗沒有製造出更好的葉綠體發生器,而是一步步的進化出了一種生物體、機械、電子智能和生物智能相結合的異型類怪物。


雖然我們不了解這一進化的實際過程,但這樣的結果是可以預料的,因為在這樣的模擬自然選擇過程中,那些具有攻擊性的細菌必然會比老實巴交的葉綠素線粒體具有競爭優勢,可以繁殖的更高效更迅速,會被超級電腦認定為進化品種成批製造,不斷優化加入其他生物的基因,並且將這種設計思路延伸到整個工業體系的各個方面,最終在短短的幾百年里一個結合了高級生物的靈巧,機械的強健以及低等生物的超強適應能力和攻擊本性的可怕的新物種誕生了。


這種怪物都是完美的戰鬥機器,巨大的覆滿裝甲的身軀,一個與人類腦容量不相上下的生物腦和一部運算能力超過超級電腦數千倍的電子智能腦,超大功率的激光主炮和防禦系統,提供無限能量的核聚變動力裝置以及任意馳騁宇宙的飛行能力,使其足以單獨對付一架當時其他文明最先進的宇宙護衛艦。


0398EVL異型文明很快就吞併了其附近其他的游離文明和當地土著文明,佔領了仙女座星雲500億顆恆星中的30%,幸好在銀河系與這個相鄰的仙女座星系之間有這200萬光年幾乎沒有任何成片星群的隔離區域,而0398EVL異型文明和中央文明一樣還沒有發展出擁有兩百萬年自持能力的宇宙航行技術,所以它暫時還不會大規模的擴張到銀河系之中,中央文明是安全的。


尾聲


宇宙殖民時代大約持續了400萬年,各類地球文明的衍生文明基本上延伸到了銀河和周邊一些星系大部分地區,但在一些遠離中央文明的區域,各個文明還沒有相互融合,密度較低。


有些文明保留著人類基本的生活方式,有些則進化到了某種現代人不好理解的新的階段,文明的類型充分的多樣化了,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還是渴望著彼此能夠通過某種方式獲得更緊密的聯繫和形式上的統一。


星元3739322年超光速宇宙通訊技術實現,星元4025661年通過出入四維空間而實現的超光速點對點宇宙航行法投入使用,宣告了各文明最終形式上的和平統一,也結束了星系際的宇宙殖民時代,人類開始衝出本星團,向更深遠的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最邊緣進軍。


後記


構思本文的初忠,是想寫一篇字數在兩萬以內的,純粹的硬科幻,以現在人類所掌握的一些最尖端技術來想像一下未來人類文明將會如何在銀河系10萬光年500億顆恆星的深遠宇宙空間中發展,但當我寫完了一萬餘字的上篇之後,忽然發現這個題目涉及的東西太多了!只要作為文明種子的太空艙出現了一點小小的變故,一切都會發生變化!


製冷器的故障會導致文明失去人類成員,變成一個純粹電子化的文明;電腦的軟體故障會使亞當得不到正確的教育成為和狼人一樣的白痴,這樣一個失去了語言和記憶但還擁有發達大腦的人群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重建文明;如果目標行星上的太陽能太弱會不會影響文明的發展,有什麼解決方法;如果太空艙闖進了另一個文明的領地又會怎樣?……


身為第一居民的亞當,在孤獨的成長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他會不會常有揮之不去的思鄉之情;夏娃呢;超級電腦有沒有靈魂;在與標準文明Ⅲ的宇宙戰爭中身為一名作戰者會經歷怎樣悲歡生死的故事;一位依靠冷凍技術環遊宇宙的星際旅行家又會有怎樣的冒險故事,他會不會最後留在美麗的伊甸文明?……


問題太多了,我真想說:「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嗎?聽我慢慢的講。」然後我就停下手裡的所有工作,圍繞這個主題專心的去寫它一百本書,相信每一本都會有人喜歡的。


但是——雖然我不懷疑個人的智慧——我更相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樣一部遙遠未來的歷史,也應該是凝聚了所有科幻愛好者的智慧的,應該有他們的參與和支持,就像現在流行的Linux操作系統一樣,我特別希望這個「種植文明」的構思成為一個富於參與性的科幻小說和漫畫的自由寫作框架,大家能以它為背景創造出一個更為豐富、真實的宇宙歷史,然後我們能在網上或是在一份專刊上把這所有的作品集合在一起組成一部編年體的歷史長卷,那肯定會是一部激動人心的巨著。

您可能感興趣

蘇禹的軟科幻小說《新世》人氣超越劉慈欣《三體》
《劉慈欣談科幻》書摘
劉慈欣《三體》:詩意的科幻
導演楊超:《長江圖》不是散文詩,而是科幻片
由張敏老師的《錯位》淺談科幻電影//王奕鑫
科幻小說的分類
《三體》為誰而鳴?拆分劉慈欣的科幻密碼
《綠毛水怪》——王小波的第一篇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奇蹟
悲憫的情懷,固化的臉譜:評科幻小說《北京摺疊》
滕野科幻小說作品《黑色黎明》(下)
愛情科幻小說《私奔》全文:讀完我就沉默了!
科幻微小說 小雷音寺
滕野科幻小說作品《黑色黎明》(上)
【科幻小說】禮物
科幻小說如何描繪人是宇宙萬千實驗中的一種
郝景芳:從教科書里看出來的科幻小說
王晉康:《天父地母》是科幻小說中的異類
劉慈欣:科幻大神是怎樣練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