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導 讀


如果我們在建設海島、保衛海島的同時,保持南海諸島上以土壤為紐帶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就可以把一個個島嶼都打造成像一艘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一樣,守衛著我們的南海,以保衛國防和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


誰都知道我國有960萬km2的遼闊領土。但有多少人知道,我國還有300多萬km2的領海呢?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擁有一個彈丸之地的島礁,就擁有數萬倍面積的海疆呢?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南中國海上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就是我國先民所稱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是海上的絲綢之路,也是南疆的屏障。


我國南海有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面對著浩瀚湛藍的海洋和形如珍珠般星羅棋佈於其上的島礁,我們充滿了自豪但也意識到身上的一份責任。


作為土壤工作者,我們雖非海洋工作者,但也深知研究南海諸島土壤的重大意義,早在上世紀上半頁就開始不斷地進行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


1 、南海諸島土壤研究的歷程南沙群島的首次土壤考察

1947年2月,應當時海軍司令部之邀,前地質調查所派員調查南沙群島資源,以謀開發。席連之奉命前往。這位出生於191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的土壤學者,1947年3月24日由京赴滬,4月18日乘中業號軍艦南航,經台灣高雄及廣州兩地補充給養,5月11日到達海南島之榆林港,時值南中國海有一低氣壓,狂風暴雨,難以航行,候至18日雨過天晴,出海南航,至當月21日晚抵達目的地—南沙群島最大的島嶼太平島。


太平島海拔2.5m,東西長1350m,南北寬350m,狹長似海參,面積0.432km2,地處赤道熱帶,土壤資源豐富,且多鳥糞磷礦,植物生長茂盛,可生長椰子、香蕉、木瓜;也可種植各種蔬菜。


因受軍艦航程安排所限,席先生南沙之行耗時三個月,而實際工作只有2天。他利用短暫的時間,竭盡全力,踏遍全島每一個角落。


因該島許多地方被珊瑚、貝殼砂覆蓋,席先生命名那裡的土壤為石質土(Lithological soils),其下劃分為若干土系,如南沙系、長島系和太平島系,以及鳥糞磷礦等。


他採集了一批土壤和鳥糞磷礦標本,遠涉重洋,帶回北京。在這次考察基礎上著有「南沙群島土壤紀要」(附太平島土壤圖)。文章雖較簡明,但這是一篇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早期土壤學文獻。

西沙群島土壤的初次考察


1947年春,應當時海軍總司令部之邀,前地質調查所派員調查西沙群島資源,以謀開發。陸發熹奉命前往。這位1912年10月出生,畢業於中山大學的土壤學者,於1947年3月赴滬,4月4日搭乘中基軍艦前往,同月22日抵達西沙群島中之永興島,23日先在永興島工作,後在石島及和五島(東島)工作。5月1日離島經榆林港返廣州。


陸發熹的考察以永興島為主,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約2.1km2。該島古名林島(Wood Island),光復後,永興艦最先抵此,遂改今名。


陸先生命名該島土壤為黑色石灰土和海灘沖積土,其下劃分為若干土系,如林島系與永興島系等。對土壤剖面描述甚祥,並繪有永興島和石島的1:20000的土壤圖,陸先生調查時島上的鳥糞磷礦僅存10萬噸左右,考察後著有「廣東西沙群島土壤及鳥糞磷礦」一文。這是對西沙群島最早的土壤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西沙群島土壤的詳細考察

1974年1月西沙自衛反擊戰後,受到勝利的鼓舞,南京土壤所主動向中國科學院申請赴西沙考察。在廣東省政府、廣州軍區的批准和支持下,龔子同、蔣柏藩、張紹德、吳志東和王振榮一行五人組成考察組,於同年11月上島考察。這是繼陸發熹27年後的又一次土壤考察。


這次考察的特點是:1.時間長:不是短短的幾天,而是長達兩個月的實地考察,雖抵離主島船隻稍大,而島際船隻很小。風高浪大,曾經歷颱風,又屢遇險情;2.範圍廣:先後考察了永興島、石島、珊瑚島、金銀島、琛航島、晉卿島和趙述島等9個島嶼,大的有1.2km2,小的只有0.2km2,上島後考察採樣和製圖是前所未有的;3.專業性很強:運用了土壤學各學科手段,如土壤礦物,土壤微形態,土壤微生物,農業化學(特別是磷的農業化學)和土壤改良等知識和手段進行綜合研究。


通過考察採集了大量土樣、植物樣品,進行實驗室分析,著有「我國西沙群島土壤的鳥糞磷礦」等[3-4],對那裡的富磷高鈣的土壤首次命名為「磷質石灰土」。後被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教科書廣泛採用。


南沙群島土壤的又一次探索

上世紀90年代初,應邀參加「南沙群島自然地理」考察和研究。但我所遠離南沙,又無法直接上島。困難顯而易見,但龔子同、周瑞榮和劉良梧等人終於克服了困難:


首先,在該所標本庫中找到了當年席連之所採集的5個剖面18個土樣;


其次,南海海洋所趙煥庭先生為他們提供了永暑礁人工菜園土,信義礁沙洲土壤,以及永暑礁和渚碧礁的雨水樣;


再次,搜集了不少南沙的新資料。以此為基礎開展了大量實驗室為主的土壤專題研究。


上世紀40年代的土壤樣本,限於當時的條件,只對4個樣品進行了20個項目次的分析。


而這次專題研究,對所採集樣本進行了物理、化學、礦物組成,以及全套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14C的測定。測定的項目次數以千計。


通過上述研究對南沙群島土壤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不僅寫了「南沙群島土壤和土壤地理」等論文,而且在「Pedosphere」和「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上發表了文章,並在南海海洋生物國際會議上把我們的研究成果介紹到國外。


2 、土壤形成類型成土條件


南海諸島雨量豐沛,熱量充足,無四季之分,平均氣溫26.5°C,年降雨量1500mm左右,為赤道熱帶氣候。島上的岩石主要是第四紀珊瑚、貝殼碎屑灰岩和近期海浪堆積的珊瑚、貝殼碎屑砂。諸島面積小,海拔低,僅數米或十多米。


南海諸島的鳥類,據初步調查有紅腳鰹鳥等60餘種,其中以紅腳鰹鳥最多。過去此種鳥類極多,成千上萬棲息於島上,目前東島仍有紅腳鰹鳥與褐鰹鳥共居於麻楓桐林內,登高遠望,宛如一片棉田。


南海諸島的植被,初步估計約有200餘種,主要建群植物,喬木有白避霜花、海岸桐、海棠果等,灌木有銀毛柴、草海桐、海巴戟、水芫花等,草本植物有錐穗純葉草、鹽地鼠尾草、厚藤、海馬齒莧等,還有大量的栽培植物,主要是椰子和各種蔬菜。


成土過程


成土過程主要包括生物積累和分解、鹽漬和脫鹽以及磷的富集和淋溶。


生物累積和分解


土壤形成的生物作用中,除植物的作用外,還有鳥類參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80-100mg·kg-1,某些植被鬱閉度大、鳥類活動頻繁之地,土壤有機質可達170-300mg·kg-1,而林相遭破壞,或植被差的土壤上,有機質不足5mg·kg-1,甚至更少。有機質在剖面中的分布表層高,隨著深度增加而急劇減少。


鹽漬和脫鹽


每一個海島都被無邊的海水所環抱。海水、地下水、降雨還有植物都給島上的土壤帶來鹽分,與此同時,在大量的降水作用下鹽分不斷淋失。在高溫多雨的情況下,加上土壤質地疏鬆,因此,除濱海地區外,土壤含鹽量大部分≤10mg·kg-1。


磷的富集和淋溶


頻繁地鳥類活動,使地表有大量鳥糞堆積。在高溫多雨的情況下,鳥糞迅速分解,釋放出大量磷酸鹽,隨著枯枝落葉腐解過程中產生的腐植酸一起下淋。


雖然磷的移動性小,但在長期成土過程中也發生澱積,引起剖面分異。從西沙群島的統計來看錶層(A層)全磷(P2O5)為281.0-299.7mg·kg-1,澱積層(Bt層)為285.2 mg·kg-1,即使母質層(C層)也有5mg·kg-1。


土壤特性


土壤顆粒


熱帶土壤的質地一般是比較黏重的。而南海諸島土壤,由於其繼承母質特點而質地很粗,大部分為砂壤土、緊砂土和松砂土。黏粒含量很低,只有百分之幾,甚至不含黏粒。這些「砂」不同於石英砂,大部分系磨圓度很小的珊瑚、貝殼碎屑。南沙、中沙、西沙中的「沙」,反映了這裡土壤的特點。


黏土礦物


熱帶土壤的黏土礦物以三水鋁礦和高嶺石為主,經X光衍射和電子顯微鏡鑒定,這裡土壤的黏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


化學性質


熱帶高度風化的土壤酸性不含石灰,而島上的土壤pH8.5左右,CaCO3含量在30-50%之間,最高可達90 %以上。熱帶土壤中磷(P2O5)一般在1.0mg·kg-1左右,而這裡土壤中的磷高達250mg·kg-1,土壤總磷中無機磷佔80-90%,無機磷中Ca-P佔80-90%,Ca-P中Ca10-P佔90-97%,是全國含磷最高的土壤(表1)。


微量元素中Sr、B、Zn、Cu、Cd等元素含量較高。土壤中有效性P2O5、K2O和Zn比較高,有效性Mn、Fe、Mo、B含量較低。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土壤腐殖質


腐殖質組成與熱帶、亞熱帶石灰性土壤有相似之處。土壤腐殖質(有機質)與土壤交換量,有效Zn、Cu、B、Mn、Fe有正相關。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總量比較高,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數量都不低,放線菌數量特別高,有的甚至超過了細菌的數量。在這種高磷土壤上,雖然以磷酸三鈣為磷源,但分離了六株不同類型的磷細菌,並沒有發現它們有很大的溶磷能力。


總之,這是一種高磷富鈣的土壤,從國際化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來看,主要是富磷岩性均腐土和雛形土(照片1)。此外,還有鹽成土和砂質新成土。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鳥糞磷礦


所分布的鳥糞磷礦,通過X光衍射鑒定,可以判斷這部分磷酸鹽主要是以羥磷灰石形態存在。根據土壤薄片的微形態觀察,這是一種似晶質的膠狀磷灰石或可稱為膠磷礦。成土過程中,大部分珊瑚、貝殼碎屑逐漸被膠磷礦所浸染、包被、部分交代以至完全交代(照片2,3)。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土壤類型分布


土壤發育於大小不同的礁盤上,一出礁盤,水深一落千丈,最深可達5567m。各島一般均被砂堤所環抱,自礁盤而上即為不同厚度的砂堤,其外緣受海水影響為鹽成土,內側為砂質新成土,越過砂堤為不同磷含量的石灰性土壤。大部分島嶼呈橢圓形,如永興島、太平島、金銀島和珊瑚島等;晉卿島和甘泉島呈梨形;東島和北島則有東南向西北延伸。


因此概括地說,南海諸島土壤呈不對稱的同心圓式分布,圓中心為鳥糞磷礦,向外依次為富磷岩性均腐土(磐狀磷質石灰土)、磷質石灰性雛形土(磷質石灰土)、砂質新成土(砂土)和正常鹽成土(鹽土)(圖1)。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Fig.1 A sketch of asymmetric concentric distribution


3 、土壤生態系統及其保護獨特的富磷生態系統


研究發現,南海諸島是一個獨特的富磷生態系統。土壤是這個生態系統的紐帶。


我國熱帶、亞熱帶土壤含磷一般不足1.0mg·kg-1。而南海諸島土壤中的磷含量要高出它數倍至上百倍。鳥類活動是這個系統中的重要因素。


南海諸島上有大量的紅腳鰹鳥等鳥類,海鳥以海洋中的魚類為食,把海洋的物質帶到島上,把可觀的鳥類、鳥類屍體投入土壤,同時把大量的磷素帶進土壤。


土壤中高磷特性,明顯地反映在植物的化學組成。一般熱帶植物含磷只有2mg·kg-1,而島上植物含磷都在10mg·kg-1以上,一般說,其含量次序為鹹水草>草本植物>灌木>喬木。其中海馬齒莧和西沙黃細心,其含磷量可達21mg·kg-1以上。


土壤特性同時影響淺層地下水(n=13)最高4.9mg·L-1,最低0.2mg·L-1,大氣降水中也含有0.02mg·L-1。


海洋是一個巨大容器,磷溶於水但不揮發,海洋中的磷由魚類和水生生物富集,通過鳥類把水圈中的磷帶到了生物圈,鳥類活動和植物的生長促進了在岩石圈上(珊瑚、貝殼碎屑)富磷土壤的形成,即在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土壤圈。


在大氣圈作用下,土壤圈中的磷發生淋溶,繼而又進入水圈。這樣形成了一個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地殼中的元素磷(P)為0.12%(重量克拉克值),位居元素中的第13位。而群島上土壤中磷在所有元素中僅次於鈣而居第二位。群島土壤中的磷,像鹽漬土中的鹽分、紅壤中的鐵鋁一樣,在生物圈中起突出作用。


假如把某一元素的過多或缺乏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區域特徵的話,那麼群島應是一個富磷的生物地球化學生態系統(圖2),而有別於其他地區。島上不同類型的土壤,由於成土時間不同,剖面中磷的分布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圖3)。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生態系統中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是珊瑚、貝殼砂。珊瑚礁在波浪的作用下堆積了這些生物碎屑,當堆積物在漲潮不再被淹時即成沙洲。


隨著沙洲的擴大、地下水的積存且能生長植物即成島嶼,同時也形成了這個生態系統的紐帶—土壤。一般認為土壤是不可再生資源,在南海諸島由於有如下特點,土壤顯得特別珍貴。


(1)面積很小:南海的面積數以百萬km2計,在碧波浩渺的海洋上星散著200多個島、礁、沙灘,而真正露出水面的島嶼與沙洲只有50多個。其中最大的為永興島—2.1km2,南沙群島中最大島嶼為太平島僅0.432km2。南海諸島總面積大約也只有10多個km2,相當於大陸一個小鎮。雖然南海諸島在南海中似乎是「滄海一粟」,但面對著廣闊的領海和經濟區的劃定,它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在這個意義上,南海諸島土壤真是「寸土寸金」。


(2)形成時間長:眾所周知珊瑚島礁是由珊瑚的骨骼構成。從珊瑚蟲到珊瑚碎屑,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使在海鳥和植物生長作用下形成土壤,據14C斷代,這裡土壤的形成一般需要1000-2000年(表2)。



研究:南海諸島的土壤及其生態系統的特點



(3)基礎肥力不高:在良好的植被下土壤形成有機質(A)層,而島的周邊有很多沒有A層、肥力較差的砂性土;在A層以下通常即為砂土,A層一經破壞,土壤肥力急劇下降;因土壤pH高、富含CaCO3因而土壤缺乏有效態Fe、Mn、Mo、B等元素。


因此,要維護這個生態系統首先要保護好土壤。


保護土壤生態系統的措施


一般土壤物質像空氣一樣只有使用價值而無交換價值。但在太平洋、印度洋一些珊瑚島國上,土壤可以當作商品,因為當地土壤是一種稀缺資源。因此,我們建議:


(1)嚴禁侵佔土地:香港土地有限,所以有很多人工墊海的舉措和經驗,與香港比,這裡的土地更為稀缺,一些必要的建築最好在礁盤上建設,機場跑道完全可以在沿海沙地上建造。應該向空中或海洋要地,並通過立法把保護土壤確定下來,破壞土壤是一種犯罪行為;


(2)鼓勵人工造田:歷來一些戰士回家,帶回的東西不盡相同,但有一樣是相同的,他們帶來了家鄉的泥土,一方面可以造田,另一方面也可以改良土壤,特別是對這裡的砂質石灰性土壤,如能摻入黏性的酸性土壤(如海南的鐵鋁土/磚紅壤)更好。現有的鳥糞磷礦資源有限,不宜繼續開採,應留作保護生態和改良土壤之用;


(3)保護現有的林木草地:隨著旅遊的開放,必然會有一些遊客到來。建議有的島嶼可以開放,有的應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保持其原生態,如東島,那裡鳥類頗多,如果遊客蜂擁而至,可能驅散鳥群。在開放的島上也應以木板或沙子建立參觀通道,不能隨便進入林子和踐踏草地,以利於林木、蔬菜的生長。為了彌補土地的不足,可以採用水培技術以擴大蔬菜生產。


綜觀上述的考察集中在抗戰勝利後,1974年西沙自衛反擊戰後以及1988年中越海戰以後。可見我們對海島的考察研究不僅只是學術研究,更有重要的國防意義。


如果我們在建設海島、保衛海島的同時,保持南海諸島上以土壤為紐帶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就可以把一個個島嶼都打造成像一艘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一樣,守衛著我們的南海,以保衛國防和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


本文來源:guodizixun


————————————————————————————


找土地,發布土地信息>>>>>金土地


微信訂閱號:kingland_


微博:金土地KingLand


土地漫畫(微博):阿土博動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土地 的精彩文章:

TAG:金土地 |
您可能感興趣

研究繪製非洲土壤微生物地圖
南京土壤所在根際土壤線蟲-解磷微生物網路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南非貧民窟:「戰狼」的誕生之地 犯罪的天然土壤
土壤修復新技術之――微生物與納米粒子的聯姻
土壤生物與土壤污染研究前沿與展望
亞熱帶生態所研發土壤晶元技術新方法用於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界面的形成過程
醫生的土壤情結
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土壤分子生態學研究組招聘博士後
根際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在重金屬土壤修復中的研究
北京東南郊土壤和農產品酞酸酯污染風險評估
馬溶之:中國土壤地理的奠基者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
中紀委網站刊文:腐敗根植於西方政治經濟土壤
茶人學習: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
神醫張悟本的生存土壤
遼寧省《多環芳烴污染農田土壤生態修復標準》
松針土的特點-養花土壤大全
根際土壤線蟲-解磷微生物網路結構和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火星救援》現實版:模擬火星土壤的貧瘠沙漠種出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