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繪畫在中國

佛教繪畫在中國

佛教繪畫在中國



顧愷之《維摩詰》畫像 資料圖片

佛教自東傳中國以來,逐漸在此紮根,成為中國人重要的信仰內容,也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有其豐富的信仰內涵,同時具有多樣的信仰活動,這些信仰內涵和信仰活動對於各種藝術形式、包括中國繪畫的構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繪畫藝術已形成獨特的風格,並且技藝完善。隨著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印度、西域一帶的繪畫藝術也同時輸入中國,這些異域的繪畫風格和技藝,對中國繪畫藝術逐漸產生影響。


據《佛祖統記》中記載:傳蔡愔於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一說永平九年),偕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當時以白馬馱經,及白氈裹釋迦立像,在洛陽城西雍關外,建立白馬寺,並在寺中壁上作千乘萬騎三匝繞塔圖。《魏書·釋老志》中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又說:「明帝並命畫工圖佛,置清涼台顯節陵上。」這是文獻中記載中國最早的佛教繪畫,也說明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佛教繪畫的藝術形式同時出現。不過,此時的佛教繪畫究竟具體內容和狀況如何,受異域繪畫藝術的影響如何,都不得而知。此時佛教初傳,佛教的影響尚且有限,佛教繪畫的地位和影響不大,畫家中善作佛畫者也未有知名者。


從北魏開始,佛教繪畫開始興盛,同時,中國繪畫受到外來佛教繪畫的影響逐漸加深。在魏晉南北朝時,擅長繪製佛畫的畫家逐漸增多,最著名的畫家如東吳的曹不興及西晉的張墨與衛協。曹不興所畫的佛畫,據稱依於西域康僧會來華時所攜帶的佛教畫的樣本,由於是中國初畫佛像者,因此曹不興被稱為佛像之祖。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曹不興畫為:「連五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運,須叟立成,頭面手足肩背,亡遺尺度,此其難也,曹不興能之。」雖然曹不興的畫均已失傳,但他的畫風被衛協所傳承,後來又傳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人,其佛像畫風綿延不絕,風行百代。衛協為西晉人,時人稱為畫聖。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孫暢之《述畫》講衛協畫七佛圖,人物不敢點睛,可以想見其作畫的精妙。東晉最著名的畫家當屬顧愷之,他是一位佛像畫的高手,《歷代名畫記》中記載:「長康又曾於瓦棺寺北小殿畫維摩詰,畫訖,光彩輝目數日。」

先前佛教繪畫的創作,多依據於印度或西域的圖樣,但到了南朝梁代張僧繇時,佛畫開始大有創新。張僧繇獨出心裁,依據印度佛畫圖式和技藝,創立了「張家樣」的楷模,使佛像更趨於中國化。張僧繇用簡煉的筆墨繪畫佛像,《歷代名畫記》說他「筆才一二,而像已應焉。因材取之,今古獨立。像人之妙,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有關張僧繇的作畫,文獻另有記載:「一乘寺,梁邵陵王倫所造,寺門遍書凹凸花,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近視即平,世咸異之,乃名凹凸寺。」這種淺深渲染的作畫方法,實源自於印度,在當時的中國畫壇產生的影響頗大。在南北朝後期,張僧繇的影響力相當大,不少人都學習他的畫風,他在佛教繪畫的發展中,是一位有力的推動者。


此時期,北朝北齊的畫師曹仲達的佛畫也頗享盛名。曹氏家族來自中亞地區,因而曹仲達的畫風帶有很強的域外風情,其畫作的特點是人物衣服緊窄,大約為印度笈多王朝時期的式樣。曹仲達此種畫作方式,被稱為「曹家樣」,成為後來唐代盛行的四種佛畫風格之一,與唐時吳道子結合中國傳統風格而創立的「吳家樣」並稱齊名,所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就是後人對他們的評價。


到了唐代,佛教完成了中國化,達到了興盛時期,而佛教繪畫在此時也達到了鼎盛。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兩京外寺觀畫壁有上都寺觀畫壁140餘處,東都寺觀畫壁20處,多出於名家之手。其中最有盛名的當屬吳道子的畫,他的畫作既精且多,在上述畫壁中多達32處,因此,杜甫詩稱「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


上述這些佛畫精品,歷經風雨,罕有存世。但在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了大量的精品唐代壁畫,通過這些壁畫,可以觀照盛唐時期的佛畫風采。莫高窟中有唐代壁畫與彩塑的洞窟共207個,可分初、盛、中、晚4個時期,為唐代佛教繪畫、雕塑的傑出代表。敦煌莫高窟這些壁畫基本為宣揚佛教而作,題材基本為佛經經變故事、凈土變相以及佛菩薩像等。此時的佛畫內容較之過去更為豐富,色彩也比較絢爛,表現的境界也更寬廣。唐代最流行的是佛教凈土宗,因此凈土變相在壁畫中表現得最多。在眾多凈土變相作品中,不僅將極樂世界描繪得非常莊嚴精美,還點綴了很多常人社會的生活場景,其樂觀、明朗、富有情趣,把世俗的情感、願望與繪畫相結合,這也是唐代佛畫的一個特點。不難看出,在唐時,佛教信仰已被普通大眾所接受,並且深深植入到社會各個階層中,佛教藝術得到了民間的擁護,因此更開拓了佛畫的創作園地。同時,在中國繪畫中,也提升了佛教畫的地位。


自盛唐以來,有很多佛教徒在習禪之餘兼修書畫,並以禪入畫,禪意盎然、妙不可言。如唐代大家王維,他奉行佛教並對禪宗尤為傾心,所作的山水、人物水暈墨章,意境深遠,開一代宗風。隋唐以來,眾多藝術家都熱衷於佛畫的創作。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著名畫家從事佛畫創作者層出不窮,佛畫已成為當時繪畫的主流。是時的佛像畫更多地融合了中國繪畫傳統的技法,逐漸與印度本土的風格相分離,這充分展現出中國藝術家的智慧和獨特的氣質。到這一時期,中國佛像畫不論在形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形成了自已的風格,創造了諸多優秀的佛畫作品,表達了人們對精神世界以及對法相世界的追求與嚮往,這些都說明畫家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以及他們對佛教深刻的感悟力。

自唐代的佛教繪畫高潮之後,佛畫雖然不斷演變,但在氣魄與構圖上,都遠遠不及唐代的宏偉大氣。宋以後,畫院畫家與文人士大夫更多趨向于山水花鳥畫的創作,佛像已不再是繪畫的主流內容。之後,由於禪宗的盛行以及水墨畫的興起,佛像畫風格與前代大相徑庭。後至元、明、清3代,內地與西藏等地區的藝術形式發生了很多接觸與碰撞,在變化和融合中引發了近代佛像畫新的繪畫階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長春地藏寺
被餓死的羅漢
道教養生方法·道德養生
凡塵最美的寶相
牛首山佛頂宮罕見世界佛教建築引人注目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國畫中玉蘭花的繪畫技法
佛教「經變畫」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圖文珍藏版
中國傳統繪畫形式——國畫
中國繪畫與中國盆景!
中國繪畫與中國盆景的關係
中國芭蕉的繪畫藝術
達繪畫藝術巔峰,揚中華國畫傳統——中國知名畫家鄒建源
中國繪畫簡史|唐代繪畫大觀
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傳統中國繪畫觀
中國繪畫的畫面結構——詩書畫印
中國繪畫簡史|兩宋繪畫大觀(下)
中國繪畫簡史|兩宋繪畫大觀(上)
中國繪畫簡史|元代繪畫大觀
中國歷代繪畫中的竹與石 | 欣賞
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
國畫教程:菊花的基本繪畫技法
圖文教程:國畫桃花的繪畫技法
美國繪畫:他被稱為花卉繪畫大師
美國繪畫:艾恩賽德的立體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