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酒具有協調人際關係的功能。或者說,喝酒主要是為了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而不是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因此,中國從來就有喝酒的禮儀和規矩。
從漢字的演化看酒
中國很早就有酒。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有文字學家說它是這個樣子的:
這其實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來指代酒。而且,跟酒有關係的字,也都以「酉」為部首,比如:釀酒的釀、醉酒的醉、酌酒的酌和酗酒的酗。
宋代,酒實行的是專賣制度,由國家壟斷資源。民營企業要釀酒、賣酒,得向官方申請特許經營,還必須購買使用國企生產的酒麴,政府趁機大發橫財。
官方酒廠或使用官曲釀酒的酒店,在宋代就叫正店。正店的酒成本高,價錢也高,必須促銷。手段則有兩個,一是在門口掛出「正店」的招牌,表示本店安全可靠,不賣假酒和劣質酒;二是在招牌旁邊懸掛紅梔子花燈,表示有陪酒女郎甚至色情服務。元代甚至在官釀新酒上市時組織歌女遊行,類似於今天的車模。
不過,正店的利潤還是很高,因為與官方關係密切。從商代起,用酒量最大的就是王室。所以,商代不但有酉,也有酒,而且字形就是這樣:
對此,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
酒與中國人的「關係」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都要處理三種關係:
西方人喝酒,偏重於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中國人喝酒,偏重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如果自斟自飲,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會想像有人同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並不奇怪,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在這種意識下,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會做人,就很難立足於華人社會。如果不會喝酒,也很難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上混。
包房席位安排很沒文化
由於酒能協調人際關係,中國古代便有法定的酒會,比如鄉飲酒禮。簡單地說,鄉飲酒禮就是國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社會賢達一起喝酒,並就國家大事徵求意見,相當於酒會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席位是按照年齡大小來安排的,叫序齒。第二,就是鄉字。「鄉」的字形在金文中是這個樣子的:
很清楚,鄉,就是兩個人面對面,當中一個飯桶或者酒罈,也就是共食或共飲。換句話說,鄉親就是在一起吃飯或者喝酒的人。而且,是平等的。但是現在包房裡的席位是這樣的:
簡單地說,就是主人面對房門,主賓坐在右首。上菜倒酒的時候,從主賓開始,然後主人,順時針方向旋轉。
這裡面的前提,是默認房門在南。主人面對房門,就是坐北朝南,這叫君位。背對房門面對主人的,叫臣位。因為面門靠牆的席位最安全,背對房門的最危險。萬一來了刺客,他要擋槍擋刀擋子彈,所以這個位置往往坐副手或者辦公室主任。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主人要坐在東邊,叫東家。客人坐在西邊,叫西席。東家看見的是夕陽西下,西席看見的是旭日東升,這是把好位子讓給了客人,才是待客之道,也才是禮儀之邦。
現在客人倒是在西邊,卻又不是正西,何況主人還不在東邊。主人坐君位,客人坐西席,這簡直不倫不類,太沒文化。所以我請客吃飯,一定把當中那個座位取消,然後分賓主坐下。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首詩。據說太平天國時的翼王石達開在進軍西南地區時,當地少數民族請他喝酒,石達開當場賦詩一首:
選自:易中天中華史



TAG:人文地理 |
※樓宇烈: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
※喝中國茶,品中華文化
※彭中天:景德鎮是中國文化的縮影
※中國茶道文化
※中國墨文化
※張石:日本酒文化里的中國
※中國的「門」文化
※中國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
※【易經】中國文化中最有內涵的三個字
※銅鏡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的4種特殊娛樂文化
※許倬云:中國文化中的自然、時空與人
※天人合一與中國茶文化中包含的宇宙觀
※中國茶道的歷史文化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中華三祖堂:中國黃帝城文化旅遊區的中心景點
※中國鼎文化—鼎盛中華
※黃銅文化:中國的文藝復興
※趙世瑜:從晉祠看中國文化中禮與俗的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