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無為 無偽

無為 無偽

引言:人生於天地之間,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得從無偽做起。因為只有無偽的人,才能真心清靜。只有真心清靜,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調節自身的和諧。也只有先把自身調節好了,通過學習,達到不妄為的境界,才有能力進一步調節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

無為 無偽


萬物生於道,而成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正是《道德經》中所闡述的觀點之一。我們作為後學,應該如何理解這段哲言呢?


要理解這段哲言,先得理解「無為而無不為」的內涵;而若要理解「無為而無不為」,就先得理解「無為」的精髓之所在。那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無為呢?難道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嗎?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無為有三方面的涵義:一、德化萬物,指不去直接干預;二、不妄為,指在必要的情況下,引導萬物步入正軌;三、無偽即不偽為,這其實是變相的有為。這裡的「為」通「偽」。其暗含的邏輯是:無偽——不偽為——無不為——有為。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借鑒的事物呢?第一種情況,就好像道生育萬物,卻不去直接干預萬物的運行。第二種情況,就像我們的父母,儘管養育了我們,卻不要求我們完全聽從他們。只要我們做得正確,父母就會支持;假如我們做得不正確,父母就會幫助我們糾正。第三種情況,就如教導我們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處世。假如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從現實出發,一步一個腳印,從天真的無偽到理性的不妄為,就會得出無不為的理想結果——有為。這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也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內涵。


人生於天地之間,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得從無偽做起。因為只有無偽的人,才能真心清靜。只有真心清靜,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調節自身的和諧。也只有先把自身調節好了,通過學習,達到不妄為的境界,才有能力進一步調節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那麼什麼是清靜呢?清靜者,清除心靈和思想上不切實際的貪嗔痴愛、奸盜邪淫等妄念,靜守先天真善潔美、純正樸實的本性。由身靜、心靜而達到意靜。只有達到意靜的人,才能達到無為的境界,才能看淡功名利祿,才是真正的奉獻者。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對於一個貪婪的人來說,即使把整個世界交給他,也不一定能夠滿足他。然而,對於一位樂於奉獻的人來說,不但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而且還會向他人和社會獻愛心。只要人人都能達到這種無為的境界,都來獻愛心,那麼,整個社會自然就會清靜而和諧。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著,其中心思想都是提倡奉獻的。人類提倡奉獻,是為了實現德化眾生,並最終達到世界大同的目的。大同世界是人類嚮往已久的最理想的社會形態。人們設想,在大同世界裡,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物產非常豐富,人們的生活多彩多姿,人們都能夠自覺地、盡心儘力地為社會做貢獻。充分體現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秩序。在這樣的社會裡,尊老愛幼,提倡道德,按需分配;沒有法律,沒有貨幣,不分種族,沒有國界,少有所依、老有所養、人人平等。


宗教,是一種超科學的社會形態。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存在一些用當時的科學理論解釋不了但又客觀存在的事實。只有用較為抽象的概念,才能夠較為全面地表達其內涵。道教所信仰的道和在實踐過程中所提倡的無為思想,正是如此,並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一切。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應有為了生存所必須的無偽,同時也應有提倡和諧、不損害他人利益所必要的無為。無為中包含著無偽,無偽中體現著無為。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才能成就一切。這恰恰驗證了「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正確性。


(作者單位為華山玉泉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怎樣練就儒雅之風
《圖說道德經》第八十章
清靜無為 逍遙自在 不染不著
漫談濕邪
【修行語錄】認清自己

TAG:龍虎論道 |

您可能感興趣

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
無為的真諦
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識人之道
中英對照為無為則無不治
中英對照丨為無為,則無不治
馬小秋:無為而無所不為
萬曆怠政:是無為而治還是昏庸無能?
老子思想誤解:「無為」非「無所作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想受滅無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非擇滅無為」
有為才有位,無為則無為。-邱慶劍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不動滅無為」
一輩子「碌碌無為」的手相,註定與錢無緣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捨死忘生赴大道,無我無為證全真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遵循「道」的準則處事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擇滅無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真如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