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說說龍泉青瓷

說說龍泉青瓷

說說龍泉青瓷



最近,關於瓷器和博物館,似乎很熱鬧的樣子。在諸多瓷器中,溫潤如玉的龍泉青瓷,才是小喵的最愛!還不快來聽聽龍泉的博物館員為我們介紹下龍泉青瓷的歷史流變吧,喵~

說說龍泉青瓷



說說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博物館



龍泉窯的地位及工藝


古代文獻記載:「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隻往來如織」,在歷史上,龍泉窯是宋元時期全國最大瓷業中心。


龍泉窯以龍泉市域為中心,包括了浙江省西南部的慶元、蓮都、雲和、景寧、松陽、遂昌、縉雲、青田、永嘉、文成、泰順,以及福建省的松溪、浦城等眾多縣(市、區),甚至遠及兩廣以及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形成了一個窯場眾多、分布範圍廣闊的青瓷窯系。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龍泉窯發現窯址600多處,其中龍泉境內有近395處,據最新的調查,我們又在龍泉境內地畲、大姜嶴等地發現多處宋元時期的遺址。

說說龍泉青瓷



中國田野考古先軀陳萬里先生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說明龍泉窯的重要地位。龍泉窯在中國的青瓷窯系中雖然大器晚成,但它博採眾長,形成了一個文化內涵龐雜、窯址分布廣闊、窯業規模空前的青瓷窯業系統,倍受世人青睞。它整合了南北瓷業技術,集青瓷技藝之大成,並融和了越、汝、婺、甌等瓷窯文化,在「官窯」和「民窯」不同文化層面甚至海內外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最終在宋元之際把青瓷燒制技藝推上歷史巔峰。

說說龍泉青瓷


龍泉窯青瓷如意耳把杯一級


1972.8 湖州市下昂皇墳山宋墓出土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龍泉窯開創的「哥窯」、「弟窯」青瓷以鬼斧神工的傳統技藝、如翠似玉的精美釉色、端莊典雅的精典造型影響著東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在人類陶瓷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世界商貿文化交流史中對人類產生著至深的感召力。


宋代庄綽《雞肋編》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祕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需索,益加工巧。」明人陸容《菽園雜記》中對龍泉窯制瓷情況曾記錄:「上等價高,皆轉貨他處,縣官未嘗見也。」宋代以來,龍泉青瓷上等產品即被列為貢品,並按規定樣式生產皇宮所需產品。傳世宋代龍泉青瓷在清宮中使用或收藏的地點均集中在乾隆皇帝幼兒、成年、親政及預備歸政後居住之所,乾隆御制詩也多次針對宋代龍泉青瓷,說明清宮和乾隆本人對於龍泉青瓷的重視。

說說龍泉青瓷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花口盤一級開禧


乙丑十二月庚申胡紘夫人紀年墓出土


古代龍泉青瓷器物造型多種多樣,既有各類盤、碟、碗、盞、壺等日用器皿,也有水注、筆筒、筆架等文房用具,還有鳥盞與各式香爐,更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不少仿製青銅器和玉器的青瓷造型。這表明龍泉青瓷工藝上的成就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反過來也受不同層次審美需求的影響。


至遲從唐代開始,中國瓷器即作為新興的商品進入國際貿易行列。宋代,在「市舶之利以助國用」的政策激勵下,中國瓷器開始大規模的輸出。宋、元、明時期龍泉青瓷的外銷量是中國瓷器中最大的,成為當時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角之一。南宋趙汝適《諸蕃志》和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於此多有記載。特別是當代豐富的考古資料和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收藏陳列證明,龍泉青瓷自宋代以來遠銷亞、非、歐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14世紀後半葉至15 世紀,琉球是當時中國陶瓷貿易的重要中轉地。阿拉伯半島的巴林島,甚至遠到辛巴威和南非聯邦,都有數量可觀的各時期龍泉青瓷出土。在歐洲龍泉青瓷被稱為「雪拉同」(celadon),至今仍流傳著美麗動人的故事。在土耳其的托普卡帕皇宮珍藏有大約1350 余件龍泉青瓷,大多數是元代和明代初期的產品,這些中國青瓷在奧斯曼人眼中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徵。龍泉青瓷自它登上世界陶瓷史的舞台,就扮演著文化使者的角色,並承擔起傳播陶瓷文明的重要使命。

說說龍泉青瓷



日本出土的北宋晚期~南宋早中期


龍泉窯刻魚紋青釉碟


已故的國際陶協主席珍妮特·曼斯非爾德說:「龍泉青瓷的唯美釉色是國際陶瓷的標杆。」宋代是中國陶瓷的又一個高峰期,主要表現在官窯、民窯兩大系統都蓬勃發展,出現了「官、哥、汝、定、鈞」五大歷史名窯,其中哥窯遺址即在龍泉。同時形成了越窯系、龍泉窯系、耀州窯系、湖田窯系、建窯系和定窯系等幾大窯系。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再加上宋朝皇室南遷至浙江臨安,在朝野的推崇下,使龍泉窯青瓷能夠吸收各種青瓷製作技藝,在南宋時期登上青瓷發展的歷史巔峰。龍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製、多次施釉、厚釉燒成、開片控制四大獨特傳統燒制技藝。


在青釉配製技術上,制釉的主要原料為紫金土、瓷土、石英、石灰石、植物灰。配製過程是將上述原料分別焙燒、粉粹、淘洗後按比例混合製成釉漿。好的釉的配方需要數百次試驗才能成功,多以師徒或家族相傳,秘而不宣。窯工們在青釉配製中使用石灰鹼釉,配製出「粉青」、「梅子青」的精美釉色。

說說龍泉青瓷



在施釉技術上,採用多次施釉的方法,將坯體晾乾、素燒、施釉,然後再晾乾、素燒、施釉,如此反覆多次,最後燒製成溫潤如玉的厚釉青瓷。藝人們利用素燒和多次施釉的工藝技術,以厚釉裝飾來達到如玉的審美效果。

說說龍泉青瓷



龍泉窯多層釉標本(未燒熟)


龍泉大窯採集


在厚釉燒成技術上,龍泉青瓷燒成過程分烘乾、氧化、恆溫、還原、降溫五個階段。龍窯中青瓷燒成有多樣的裝燒方式。厚釉青瓷燒成難度大,溫度偏高或偏低,都達不到如玉的效果。窯工們可根據長年積累的經驗,通過觀察火焰顏色及其它手段,熟練掌握用肉眼判斷窯內溫度氣氛的火控技術,控制窯內燒成溫度、時間與氣氛,甚至能在最長可達97 米的龍窯中燒制數以萬計的大批量青瓷。

說說龍泉青瓷



龍泉窯薄胎厚釉標本


溪口瓦窯垟窯址出土


在開片控制技術上,釉面開片技術主要是利用胎釉膨脹係數不同,控制胎的配方,同時配以熱脹冷縮的技術處理,使釉面開片或不開片,開大片或開小片,產生龍紋、魚紋、蟹爪紋、冰裂紋等象形開片。同時根據開片紋樣,嵌以不同顏色,形成「金絲鐵線」、「文武開片」的藝術效果,使材質美、自然美、裝飾美達到了完美地結合,從而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說說龍泉青瓷



龍泉窯南宋中期~元代吉字瓶(局部)


斜開片與直開片並存


龍泉市博物館藏


以這種高超技藝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青瓷產品倍受國內朝野和世界人民的青睞,供不應求。龍泉窯在元、明時期迅速擴張,大量出口,影響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甚至東南亞國家的瓷業發展。其窯業之盛、技藝之精、分布之廣、產量之豐、延續之久、影響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龍泉窯的歷史沿革與風貌演變


1


步履蹣跚的早期龍泉窯(公元3-10世紀)


根據朱伯謙先生所著的《龍泉窯青瓷》中所述,龍泉及周邊地區陸續發現的一批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古墓,墓內出土的瓷器與越窯、婺州窯、甌窯的產品有些差別,具有自己的特色,由此推測龍泉窯可能源於三國兩晉時期。


根據最近的考古資料,在龍泉縣境內的金村、安福,以及周邊的黃壇、界首、石帆、呂步坑等地陸續發現了唐、五代時期的窯址。唐至北宋初期共有27 處窯址,具備了一定的窯業規模,制瓷技藝已相當成熟。其產品釉色淡青,青中泛黃,基本形成龍泉窯早期產品淡青釉的特徵。

說說龍泉青瓷



龍泉金村窯址出土淡青釉標本


2


快速發展的北宋龍泉窯


北宋時期是龍泉窯的快速發展期,在生產規模和制瓷技藝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宋代庄綽《雞肋編》記載:「……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葉寘在《垣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從以上宋代文獻可看出,龍泉青瓷可能在五代,至遲在北宋政和之前列為貢瓷,宣和年間龍泉窯追求益加工巧,根據宮廷的需要按樣稿燒制宮廷用瓷。而在《垣齋筆衡》中未提及越窯,可以推測北宋晚期,越窯可能已在朝廷的視閾中消失,「龍泉縣窯」漸漸取代了越窯的地位。

說說龍泉青瓷



北宋龍泉窯刻花牡丹紋粉盒


龍泉博物館藏


北宋時期龍泉窯規模迅速擴大。以龍泉市的金村、大窯、安福、大白岸和慶元縣上垟等為中心,逐漸向南向東沿甌江流域擴展,目前已發現的北宋遺址多達159 處。


北宋龍泉窯器型有碗、盞、盤、碟、壺、瓶、爐、罐、多罐瓶等各種造型,古樸大方,式樣豐富;釉為石灰釉,器物胎骨多呈灰色,釉色多為艾葉青或略為偏黃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較好,比較清新亮麗,卻又不飄浮。胎壁薄而均勻,胎釉結合緻密。裝飾手法基本上是採用刻劃技法,刻劃的紋飾清晰明亮。刻劃刀法有寬有窄,有深有淺,當地現今俗稱「半刀泥」。運刀有輕重緩急,體現出刻線的節奏與韻律。器物裝飾高雅潔凈,層次分明,劃紋舒展、流暢自如,動靜對比強烈。

說說龍泉青瓷



龍泉林垟鄉秋畈村元豐墓出土


刻花盂口罌


3


登峰造極的南宋龍泉窯


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記載:「青瓷器,皆雲出自李王,號秘色。又雲出錢王,今處之龍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近臨安亦自燒之,殊勝二處。」可見在臨安官窯之前龍泉窯已能燒制出粉青色的青瓷。


因宋室南移至臨安,宮廷對龍泉青瓷審美上和經濟上的需求,使龍泉青瓷生產質量和生產規模迅速地提升。同時因為越窯的衰落,龍泉青瓷擔當起傳承重任,迎來很大的發展機遇。


經考古調查發現,在龍泉大窯、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大白岸、道太、松溪、安福、安仁口、黃金坑、武溪,及周邊各縣的上垟、梓枋、水碓坑、湖山鎮、大溪灘、碗窯山,甚至泰順、文成、永嘉等地都有青瓷窯場,窯址達316 處,形成了龐大的龍泉窯系。南宋龍泉窯產品造型非常豐富,有各種禮器、食用器、衛生用器、照明用器、文房用器、娛樂器、祭器、明器等。紋飾則比較簡練,主要有弦紋、蓮瓣紋、牡丹、龍、鳳和魚紋等,也有許多器型素麵而無紋飾,可能與宋代的審美有關。

說說龍泉青瓷



衢州市柯城區浮石鄉瓜園村南宋咸淳十年


(1274)史繩祖夫婦墓出土束口盞

說說龍泉青瓷



麗水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


李垕妻姜氏墓出土龍泉窯菊花鼓釘三足爐


南宋的龍泉窯,在工藝和製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一是改進坯料的配方。坯料從原來以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和紫金土二元配方,以增強其耐高溫強度。二是改進青釉的配方。在釉中增加了含K+、Na+量較高的本地原料,從而增加了釉的高溫黏稠度和熔融溫度範圍,這種釉被稱為石灰鹼釉。並配製出粉青、梅子青的精美釉色。


三是創新工藝技術。採用素燒和多次施釉的工藝技術,能燒制出溫潤如玉的青瓷品質。四是開創哥窯、弟窯的產品。哥窯為紫口鐵足,釉面開淺白斷紋,風格古樸端莊,紋飾奇麗。弟窯則為白胎,常見硃砂底,釉面不開片,瑩潤、優雅、簡潔、洗鍊,如翠似玉。

說說龍泉青瓷



松陽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鳳耳瓶


4


迅猛擴張的元代龍泉窯


元代疆土遼闊,各種文化大交融,經濟貿易活躍,龍泉青瓷大量出口,窯業迅速擴張。沿甌江兩岸,瓷窯眾多,其生產規模盛況空前,窯址多達445 處。眾所周知,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韓國新安海域考古發現的元代沉船上有20000 余件陶瓷器,其中有一半左右為龍泉青瓷。這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元代龍泉青瓷的發展現狀,說明其影響力波及海內外,這從南海的大量考古資料中也得到佐證。


元代中後期一些龍泉青瓷器型碩大,胎壁增厚,釉層相對變薄,玉質感與南宋相比相對欠缺。但元代的器型層出不窮,花色品種豐富多樣。在裝飾方面重紋飾,形式多樣,多採用刻、劃、印、貼、鏤和褐色點彩等各種裝飾技法。在青瓷胎釉配方上,繼續改進,胎中鐵含量明顯降低,白度進一步提高;釉中鈣、鎂含量進一步降低,而鉀、鈉含量進一步提高,使得釉在高溫下黏稠度繼續提高,燒成溫度範圍繼續拓寬。

說說龍泉青瓷



元代龍泉窯貼鳳紋玉壺春瓶


龍泉市博物館藏


5


風采猶存的明代龍泉窯


據《大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明朝宮廷供用器皿等物,數少者「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同時,我們2006 年至2007年對龍泉窯楓洞岩遺址的大量考古資料可佐證,當時仍有燒制如「五爪龍紋盤」等御用青瓷,發現有「官」字火照等御用窯具,可見明早期龍泉窯還在為宮廷燒造官器,龍泉窯青瓷生產依然繁榮,產品質量較高,暢銷海內外。明中期以後逐漸衰落。

說說龍泉青瓷



大窯楓洞岩窯址出土明代刻花五爪龍紋侈口盤

說說龍泉青瓷



大窯楓洞岩窯址出土刻「官」字款火照


明代中晚期多數器物胎體厚重,胎色白中發灰,釉層透明度較高,成型草率,質量粗糙。其裝飾方法基本承襲了元代的刻、印等方法,但是在紋樣的結構、形象以及刀法上比宋代、元代大為遜色,工整規矩的紋飾稍顯呆板,刻花常常按照花紋外沿運刀,運刀的輕重、起落、寬窄,粗細都不甚講究,缺乏節奏和韻律的感染力。但在裝飾題材上略有拓展,常出現山水人物、歷史故事、二十四孝等故事畫面,以及刻有「福壽」、「金玉滿堂、福如東海、長命富貴」等吉祥語款。

說說龍泉青瓷



明代龍泉窯刻花碗龍泉市博物館藏(龍003431)


6


逐漸式微的清代龍泉窯


清代龍泉窯窯場所剩無幾,只有大窯、孫坑等少數地方在燒造青瓷,至清末時處於瀕危狀態,但並未停燒。其中孫坑窯建於乾隆年間,至少延續到民國九年以後。這時的龍泉青瓷產品胎質粗糙,胎骨灰白;釉層薄而透明,釉色青中泛黃。

說說龍泉青瓷



清代龍泉窯刻花鳳尾尊(一側銘有「孫坑村弟子還恩范貞耀叩首百拜」文字)



龍泉青瓷的美學內涵


亘古不衰的龍泉青瓷,其強大的內在生命力源自於人文精神的有力支撐。龍泉青瓷散發著溫文爾雅、超凡脫俗的氣質,形成了溫潤、沉靜、典雅、清遠的審美特徵。其中凝聚了儒家、道家、禪宗的傳統文化思想,將中國傳統自然觀與人文精神高度地統一於一體,體現出典型的東方美學意境。

說說龍泉青瓷



四川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出土龍泉窯簋式爐


現藏於四川宋瓷博物館


孔子云:「夫玉者,君子比德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具有仁、智、禮、義、信五德的完美人格意向。這種完美的人格意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在宋代,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青瓷之美,絢爛之極,又歸於平淡,與玉的品質極為吻合。所以,比德尚玉是龍泉青瓷的核心審美價值取向。


釉是龍泉青瓷之魂,釉色之中飽含著窯匠們對大自然獨到的感悟,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縱觀歷代龍泉青瓷產品,器物造型流暢和諧,形體變化伸縮適度,上下呼應對照,左右對稱均衡,主次明確,比例勻稱,剛柔相濟,體現著一種圓滿中和的美。在審美活動的發生與審美境界的構成上,龍泉青瓷既注重材質本身的自然,同時也極為重視作為主體人的介入,平淡簡約、如冰似玉的青瓷風格正是兩者的完美結合。因此,龍泉青瓷品格得益於龍泉的青綠山水和原真材料,也得益於巧奪天工的青瓷技藝及人文精神的倡導。


龍泉窯是一個龐雜、深厚的青瓷文化集成,既有官窯的成分,也有民窯的成分。無論在造型還是裝飾上都體現出傳統哲學思想、宮廷審美、民間信仰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響。南宋皇宮青瓷禮器如琮式瓶、鬲式爐等的造型大多源自商周的青銅器,體現了南宋王朝渴望收復江山的意願和固守漢文化的心理。宗教、植物、動物、人物、文字等各類裝飾紋樣,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心理,折射出不同生活情趣和審美理想。

說說龍泉青瓷



元代龍泉窯吉字瓶現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說說龍泉青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梁漱溟:做學問的八層境界
蘇軾與杭州:九百年前的浪漫市長
章太炎:讀經的人一定頑固么
國學漫畫《孔子曰》:孔子見老子
富麗的醜聞——讀杜甫《麗人行》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龍泉青瓷簡介 龍泉青瓷鑒定從幾方面入手?
「翠色天青」 ,龍泉古瓷
龍泉窯青瓷 中的「魚」
中華匠心柏躍德:青釉瓷器的燒成思維探索——龍泉青瓷與《青瓷·龍泉》
馬未都說元代「荷葉邊」龍泉窯蓋罐
龍泉青瓷傳承人徐朝興:勤耕不綴 大美青瓷
半部浙江陶瓷史:龍泉青瓷 翠色美景
龍泉劍的前塵往事 為君把示龍泉劍
南宋 龍泉仿官釉冰清玉潔不輸梅子青
宋龍泉窯青釉蓮瓣紋瓷碗
郭旭東:龍泉窯瓷器
民間傳說故事:龍泉廟的傳說
佳士得香港:一片冰心在玉壺——羅傑?貝朗寧珍藏龍泉青瓷
葉英挺:魚戲蓮葉間——詩意盎然的龍泉窯青釉洗
元代龍泉:窯青翠欲滴 溫潤如玉
葉英挺:淺談龍泉窯簋式爐
龍泉青瓷的記憶(下)
宋元龍泉窯塑像
昆明普吉隧道外龍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