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早:《長江圖》格局遠超《路邊野餐》

楊早:《長江圖》格局遠超《路邊野餐》

楊早:《長江圖》格局遠超《路邊野餐》



文 | 楊早

當下中國對長江的集體記憶,並不算多。誰都想得起來的自然是李白,「朝發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上游到中游;「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中游到下游。


其餘相關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都沒有前兩首絕句名氣大,傳播廣,選入各種教材,是必背篇目。


劉白羽的散文《長江三日》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故廣為人知。這篇散文辭藻極為華麗,可稱為「當代漢賦」。還記得吧?文章末尾的抒情描寫:


夜間,九時余從前面漆黑的夜幕中,看見很小很小几點亮光。人們指給我那就是長江大橋,「江津」號穩穩地向武漢駛近。

從這以後,我一直站在船上眺望,漸漸的漸漸的看出那整整齊齊的一排象橫串起來的珍珠,在熠熠閃亮。


我看著,我覺得在這遼闊無邊的大江之上,這正是我們獻給我們母親河流的一頂珍珠冠呀!……再前進,江上無數藍的、白的、紅的、綠的燈光,拖著長長倒影在浮動,那是無數船隻在航行,而那由一顆顆珍珠畫出的大橋的輪廓,完全象升在雲端里一樣,高聳空中,而橋那面,燈光稠密的簡直象是燦爛的金河,那是什麼?仔細分辨,原來是武漢兩岸的億萬燈光。


當我們的「江津」號,嘹亮地向武漢市發出致敬歡呼的聲音時,我心中升起一種莊嚴的情感,看一看!我們創造的新世界有多麼燦爛吧!……


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評價道:


「作品的抒情主體無例外都是一個『我』,但這個『我』最後都不是個人,而是『歷史』、『現實』、『時代』的化身,當個人毫無保留地參與到時代共鳴的宣傳之中,個人事實上已經不再是個人了,所以這個『我』的抒情才能有那麼大的豪情與氣魄。」

劉白羽文章寫於1960年,從大躍進到三年饑荒是時代背景,所以作者不斷強調戰勝阻礙、向前航行的意義。


另一段長江記憶,無疑是1983年播出的紀錄片《話說長江》,迄今仍保持著中國紀錄片的收視率紀錄。


《話說長江》從青海的長江源頭一直講到出海口。當時能出門旅遊的人不多,大家全拿《話說長江》當旅遊風光片看得津津有味,電視大部分還是黑白的,而九英寸或十二英寸的黑白山水仍然能滿足剛過上安穩日子的中國社會。


跟日後的另一部描寫河流的系列片相比,《話說長江》沒有什麼思想框架,講究以情動人。製作人陳漢元後來回憶說: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地理教科書,但任何人寫稿子都不許出現愛國和愛國主義這些詞,而是讓觀眾看完以後自然而然生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人們第一次看到那麼大的節目從頭到尾不訓斥人,不居高臨下,而是發自內心帶著情感給觀眾做導遊。我當時說勞駕各位注意,我們不能把觀眾當做上帝,也不能當做父母,一定要把觀眾當做戀人,而且是熱戀中的戀人。跟戀人該說什麼話?」

楊超導演的電影《長江圖》與上述這些長江記憶明面沒什麼瓜葛,但在我看來,卻有著隱隱的牽連。《長江圖》是一顆洋蔥,一層層地剝,能剝出至少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像是會被新聞APP推送到鎖屏的那種:社會青年高淳喪父未久,繼承了父親的廣德039號貨船。船工武勝為他拉到了一樁買賣,從江陰運貨到宜賓。貨船溯江而上,武勝因為分成與忌諱跟高淳發生爭吵,不慎掉入水中身亡。老船工祥叔發現貨物是「一條魚」後放走了它,自己也失了蹤。高淳獨自一人駕船到了宜賓,被貨主派來的人刺傷在船頭。


《長江圖》角色安陸

楊早:《長江圖》格局遠超《路邊野餐》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女人安陸。高淳溯江而上,總會在一些地點與她不期而遇。僧貫休有詩云「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有人嘲笑說這是在描寫貓咪,其實貓就是一種很有靈性莫名其妙的動物。


安陸很有這種風格。高淳在船上發現了一本詩集,每首詩末尾都標明了寫作地點。而這些地點都與變化莫測的安陸息息相關。看到最後我們才發現,這個故事好像是在倒敘安陸的出走史。


1989年冬,「我」(詩集的作者)第一次見到安陸。然後她就順江而下,直到上海吳淞口。有觀眾把安陸各種出現的片斷,居然也串起了一條「迷戀文藝——出世修行——入世成家——家破流離——求之不得——肉身布施」的人生軌跡。


如果說這個故事籠罩在第六代敘事的陰影之下,也不為過。少女安陸讓人想起楊超同級校友賈樟柯鏡頭下的尹瑞娟(《站台》),正巧兩位姑娘嫁過的丈夫都由「小武」王宏偉飾演。而後半段,有影評說直接將安陸替換成余虹(婁燁《頤和園》),整個故事就明白了,甚至有人說安陸這個角色該由郝蕾來演。


事實上,為什麼80年代會成為這一代導演反覆言說的記憶,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年齡,還在於這個時代集聚了太多又掩蓋了太多。


有人說整部電影與21世紀無關,我想由於某些時代的斷裂與記憶的抽空,21世紀的故事確實有如「寫在水上」(意思是非常靠不住),歷史從未遠離,繁華長三角碼頭的破敗瑟縮辣了眼睛。從上海倒溯至長江源頭,明顯也是一個隱喻。


真正反映並實現了楊超野心的,當然是第三個故事,以長江為主角的故事。從訪談來看,楊超很不喜歡別人將《長江圖》稱為「影像詩」,雖然十首詩歌串起全片,但或許在楊超看來,用「詩」來形容《長江圖》,似乎是太小太淺了一點。


《長江圖》劇照

楊早:《長江圖》格局遠超《路邊野餐》



詩人廖偉棠在評論《長江圖》時引用智利詩人勞爾·朱利塔的詩句「如果水有記憶,水將述說多少冤魂?」長江有記憶,但它總是無語東流。如何用影像去捕捉它的記憶,並代之說出那些深藏水底的過往?楊超的野望確實非同一般,這一點《長江圖》遠遠超越了《路邊野餐》的格局。


《長江圖》的三個故事當然是交織糾纏在一起的。不論是將之視為一部大時代的凡人傳奇,還是後新時期的悲情小令,這一闋陽關的鼓點,終歸是落在長江身上。第二次看這部影片時,我逐一記下了影像與文字指明的時間地點,在我看來這便是整部影片的節奏與結構。


第一天,上海,吳淞


第二天,江陰,錫澄運河


南京,小洲


第八天,荻港


銅陵,和悅洲


彭澤,小孤山


鄂州,觀音閣


宜昌,三游洞


第二十二天,三峽大壩


第二十三天,三峽水庫


第二十四天,秭歸


第二十五天,巴東


第二十六天,巫山


第二十八天,雲陽


豐都,鬼城


涪陵,點易洞


江安,澀崗


第三十二天,宜賓


第九十八天,楚瑪爾河


上海與江陰是通篇的序章,卻是故事的結局。高淳的世界猛然縮小到了一艘破舊的貨船上。伴著父親靈魂寄生的黑魚,開啟這一趟記憶之旅。


花船上安陸的凝視,淡然又意味深長,似乎與高淳隔著時空相望。結合下文和悅洲那個商人妓女互換身體的傳說,似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就是這對男女的宿命。


很多人不喜歡中下游這段故事。漫漫江水彷彿永無止盡脈脈東流。欲留不留,欲避難避,佛塔中的辯難,沙灘上畫出的《天問》,水淹的沙洲,孤懸的江閣,似乎都讓觀眾一頭霧水無從指歸。


或者可以把這一段看作對觀眾的測試,看多少人能掉入輕舟兩岸的日常生活之中?綻放之前終須蓄勢,而這段平緩,又像對浮躁時代的一聲嘲諷。


你也可以把《長江圖》看作一篇八股。八股的最高旨趣不是奇巧絕妙,而是一個「穩」字,沒有上海江陰的「起」,銅陵彭澤的「承」,就沒有三峽大壩的「轉」。當三峽大壩以地下黑暗城的氣勢出來在高淳眼前,價值判斷或許就讓位給視覺震撼了,這也是我1992年初經葛洲壩時的感受。


如果說前面的篇章都在說長江的「漸」而讓人感覺與當下無關,三峽大壩則是長江亘古未有之新變。


當高淳父親當年沿江而上,當安陸當年順流而下,那些年月,三峽不是這樣,長江不是這樣。然而我生其後,只能承受這種巨大的變化。


所以這一段節奏驟然加快,時間變得清晰,配樂也從黑暗史詩交響樂轉成了《走進新時代》,敘事者在震驚之後,表現出了敷衍與無奈,似乎長江也在催促著故事的結局。


高淳再也無法觸碰安陸,他甚至看到了一個前世的自己,在前方的游輪上與安陸言笑晏晏。撕碎的詩集,大魚的身影,顯得有些笨拙,但更多的是不安。


羅先生派來的殺手那一刀,將長江之旅定格在宜賓二碼頭的晴空下抽搐的軀體。六十多天後高淳才出現在長江的北源楚瑪爾河。


安陸在那裡為母親立下的墓碑,是謂通篇的「合」。這是真實還是幻覺,甚至要不要這一段,見仁見智吧。


每次看到黃河源,長江源,總覺得不可思議,像看到巨象的受精卵,當然也可以擬為歷史的青萍之末。只是這些意象近年被濫用太過,也就一起感到疲勞,遠不如長江下游的雜花生樹,鮮血淋漓。


資料圖:《長江圖》片場照

楊早:《長江圖》格局遠超《路邊野餐》



楊超在訪談里掰扯《長江圖》當然不是類型片,但也不是「文藝片」,或許他心目中的文藝片更偏向小資情調的內心夾磨而不是叩問歷史與時代的大敘事。


楊超給《長江圖》的定位是「藝術片」,而且是「挑觀眾的那種」。一部電影,何德何能要記錄長江?我談過「私語江山」,用個人命運與生活的離合去接近龐然的地理與歷史,在山河歲月中浮雕出無常和荒謬,快與慢,輕與重,到處是留白與歧義。這原是重載記憶重寫想像的不二法門。


就像《男人四十》中張學友飾演的香港中學國文教師,教了一輩子關於長江的詩文,卻從來沒能目睹似遠實近的日夜大江,「雖不曾看見長江水,夢裡常神遊長江水」,共同體的想像實植根於斯。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江圖》重寫的長江記憶與長江想像,留下了《話說長江》的「戀人絮語」,留下了《長江三日》的壯美與渺小,卻跳過他們,上接中古詩人們的卑微與自矜,最能合得上這微茫一曲,大概是宋人謝驛的七絕:


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


梁羽生在《萍蹤俠影錄》里,把末句改成「牽動長江萬古愁」,從前覺得更妙,更大氣。但當燈光亮起,回顧從楚瑪爾河到吳淞口的一幀幀畫面,還是從心底有酸楚的自豪:那不僅是萬古長存的長江,還是我們的長江,泥沙俱下的這個時代的長江。


原標題:《長江圖》重寫對長江的記憶與想像


【作者簡介】


楊早|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知名文史學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吳鉤:一起劫盜案引發的政治餘波
維舟:重建歷史古迹真的是一種中國式愚蠢嗎
十年砍柴:即使把阿房宮復修得超過秦始皇又能如何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路邊野餐》與《長江圖》:影像與文本的關係
宋代的長江:南宋夏圭《長江萬里圖》!
《長江十賦》之《潯陽江賦》
《長江十賦》之《江城賦》
《長江十賦》之《川江賦》
小春晚?蔡明潘長江苗阜齊加盟《喜劇狂》
南宋夏圭的《長江萬里圖》:長江三峽險峻和波濤洶湧的景觀!
豆瓣日記:長江穆斯林南京
探秘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宗潭講述《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精彩故事
新《長江之歌》唱響北國春城
「沙書記」張豐毅助陣長江三峽旅遊節 與老藝術家謝芳朗誦《夢三峽》
《長江日報》慢藝術才能出精品,兼談邱漢橋國畫《福日》
隔長江眺望武漢漢口 西邊夕陽東邊雨
導演楊超:《長江圖》不是散文詩,而是科幻片
小見——長江與黃河
萬里長江孕育中華文明 千年詩城輝耀長江三峽
快用耳朵聽吳長江的長篇小說《茉莉花開的時候》
《長江圖》:水墨影像中的魔幻愛情
航拍長江三峽日出日落:朝霞如虹 斜暉脈脈(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