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彌勒信仰的基本特徵及其現代意義

彌勒信仰的基本特徵及其現代意義

彌勒信仰的基本特徵及其現代意義



在中國佛教史上,彌勒的影響尤為顯著。從現存的佛教遺迹可以看出,有關彌勒的內容不勝枚舉。如彌勒菩薩與彌勒佛的單身金銅造像與石窟中的雕塑和繪畫都極為多樣,尤其是北朝。像四川的樂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龍山石窟大像等即是唐代遺存的實例。從表現凈土的角度,敦煌壁畫最為豐富。敦煌壁畫中有很多彌勒經變,在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早期佛教造像中,彌勒的造像甚至超過了彌陀的造像,和釋迦、觀音大致不相上下,在各類造像中比例最高。

有關資料表明,自南北朝時期起崇尚彌勒凈土的人就越來越多,道安( 314 - 385 )與弟子法遇、道願、曇戒等 8 人就曾在彌勒像前 「 立誓願生兜率 」 。唐代的玄奘、窺基、灌頂、明代的憨山以及近世的虛雲、太虛等高僧都發願往生兜率凈土。


西方彌陀凈土興起後,上生部分的兜率信仰逐漸衰弱,但下生部分的信仰則更加興盛。漢傳佛教寺廟中的彌勒形象原有兩種:一作佛像,為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安置於大雄寶殿;另一種為菩薩裝,常戴天冠,多單獨供奉。北宋始以大肚彌勒取代天冠彌勒。大肚彌勒的原型為五代時布袋和尚,名契此,形體肥胖,笑口常開,因傳為彌勒化身,故後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佛教寺廟天王殿中的主尊,一般都供奉大肚彌勒,並常在其身邊塑兩個以至五六個胖童與之嬉戲,極受求子婦女之崇拜,於是又有 「 送子彌勒 」 之稱。


佛教崇拜佛,佛在理論上不計其數,能夠叫得上名字的也至少以千計,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立志成佛的菩薩等。彌勒在諸佛菩薩隊伍中的影響為何如此之大?究其原由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集菩薩與未來佛兩種身份於一身,和此土眾生的關係最為密切

「 彌勒 」 為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亦譯 「 彌帝隸 」 、 「 梅低梨 」 、 「 迷謗隸 」 等,意譯 「 慈氏 」 。或以 「 彌勒 」 為姓,名 「 阿夷多 」 。據佛教經典記載,彌勒出生於南印度波羅捺國劫波利村婆羅門家庭,後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曾預言,彌勒命終後必往生兜率天宮,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 56 億萬年後由此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皈依修行者不計其數,此即 「 龍華三會 」 。儘管佛教中有無數的佛和菩薩,但彌勒因釋迦牟尼佛的親口預言而取得了 「 未來佛 」 的資格,也就是說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西晉竺法護譯的《賢劫經》列現在賢劫諸佛的次序為:拘那提佛、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彌勒(慈氏)佛。


根據這些記載,彌勒的身份有兩個位次:一是現在時態的菩薩,一是未來時態的佛。因此,彌勒在佛教信仰上的地位,遠遠超出其他菩薩。而且,彌勒的龍華三會說法,是要將釋迦牟尼佛未度盡的眾生全部度盡,所以彌勒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關係最為密切。


二、彌勒凈土的入世性格


由於彌勒既是菩薩又是未來佛,於是彌勒的凈土也有兩個:一個是《上生經》所描述的兜率凈土,即兜率天的後院天宮,位於 「 欲界天 」 的中間一層;另一個就在《下生經》描述的 「 閻浮提 」 ,即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完整的彌勒信仰包括上生和下生兩個部分。彌勒凈土與彌陀凈土、唯心凈土一起構成影響最為廣泛的佛教三大凈土。


據稱,眾生 「 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 」 彌勒兜率凈土。佛經對兜率天的描述可謂極盡莊嚴、華貴、玄妙之能事。這裡有瓊樓玉宇,金碧輝煌,仙樂奏鳴,天女如雲,宮娥曼舞,是令人艷羨不已的諸神俱樂部。而彌勒所住的兜率天宮的內院即彌勒凈土卻又莊嚴清凈,無諸欲樂。進入彌勒凈土不僅可以超越輪迴,還可以常聽彌勒講經說法,將來隨同彌勒一同下生世間解脫成道。

彌勒在兜率天的壽命為4000 歲,換算成人間的時間則為56 億年。彌勒命終之後,便由兜率天內院下生娑婆世界出家學道,於 「 金剛莊嚴道場龍華菩提樹下 」 成佛,為天人眾生說法。相對來說,兜率凈土比較適合上層知識僧侶和信仰佛教的文人士大夫,因為這裡既能滿足人們成佛的精神需求,同時又能不完全放棄世俗欲樂。下生部分則更多地體現了下層信眾的熱切期望。這裡國土平凈,七寶俱足,花果美妙,天氣和晴,快樂安穩,人壽長久。經稱龍華三會,第一會度96億人,第二會度94 億人,第三會度92億人。換言之,所有人都有了成佛的可能。


不難看出,彌勒凈土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不離一般佛教十分厭惡的「 三界 」,而且就在最下層的「 欲界」 。特別是下生部分,「 凈土」就安置在人間。總之,彌勒凈土最終並非在我們這個世界之外,而就是要將我們這個世界建設成佛國凈土。這樣的凈土充分體現了彌勒信仰的入世性格,滿足了人們迫切要求改變生存環境的願望。特別是彌勒凈土沒有完全摒除人的慾望,更顯出對人性的尊重。


彌勒、彌陀、唯心三大凈土在中國佛教的凈土信仰中都佔有極大的分量,但相對而言, 「西方」 雖然「極樂」 ,但它不屬於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使人難免有疏離之感;而且,彌陀凈土只在接引眾生脫離五濁惡世,對五濁惡世並不想作積極而徹底的改造,使之成為凈土。 「 唯心」 雖然可以滿足凈化心理的需要,但它最多止於獨善其身,更不能實際地改變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彌勒凈土則不然,它不離人間,不舍五濁惡世,而是要化五濁惡世為凈土,所以更具積極意義。可以說,彌勒凈土彌補了彌陀、唯心兩大信仰的缺陷,使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迫切要求改變生存環境的人,特別感到親近而且可行。


三、將佛教的根本教義由「苦」 轉變為「樂」


杜繼文 先生認為,彌勒的根本性格與佛教中的其他佛菩薩不同,他不在「救苦」 ,而是「施樂」 。這種「樂」 是相對於「 苦」 而言的,廣義上指幸福,狹義上指快樂,所以彌勒便成為快樂幸福的象徵,彌勒信仰則成為對快樂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佛教談苦,苦有多種:三苦、四苦、五苦、七苦、八苦、十苦、十一苦、十六苦、十八苦、十九苦、乃至百十種苦等種種說法,簡直苦不堪言。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論 「 四諦」 中的第一諦就是「 苦」 ,因此「 苦」 是佛教人生觀的前提,也是佛教全部教義的出發點,其最高目標就是要拋棄痛苦的現實世界,灰身滅智,追求涅槃解脫的彼岸世界。大乘佛教也談苦,雖然不主張將涅槃世界與現實世界截然分開,但也宣揚「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法華經 · 譬喻品》)。


由於釋迦時處「五濁惡世」 ,眾生剛強難化,不知慚愧,且道德敗壞,不易教誨,六時作惡,不知厭足,「 因此佛教的重點是講地獄、餓鬼、畜生等 『 剛強語 』 ,使人作惡不善時,有所畏懼;菩薩則行種種難行苦行,布施國土家園,財物妻子,以至耳目頭足,血肉腦髓,以利益眾生,成就佛道」 (見前揭杜繼文著《彌勒:「樂」 的表徵》)。不僅釋迦牟尼佛是苦難的產物,就連觀世音菩薩也是因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得到信眾的崇敬。


然而,彌勒與觀世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都不同。他教化眾生成佛時,不是捨身苦行,也不作種種呵斥,而是憑藉「 善權方便安樂之行」 。什麼是「方便安樂之行」 呢?總的說來一是勸人皈依佛教,行善持戒;一是勸人相信彌勒「 本願」 建立的理想國土一定會到來。《彌勒大成佛經》說彌勒 「 本為菩薩時,常施一切樂,不殺不惱他,忍心如大地。」由此可見,彌勒善於從正面、積極方面教化眾生,讓人們相信豐盛歡樂的佛國世界完全可以靠眾生自身的力量在人世間實現。


四、大肚彌勒:中國人樂觀精神的生動體現

《彌勒上生經》描述彌勒的形象為「身紫金色,光明艷赫,如千百日,上至兜率陀天」 。從雲岡、龍門、鞏縣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造像以及當時的金銅像來看,彌勒的形象同迥異中土的其他諸佛、菩薩相差無幾,同樣是完美無缺,光照環宇,端莊肅穆,集真善美於一體。但是,到了唐末五代時期,由於佛教繼續朝著中國化、世俗化方向發展,特別是伴隨著彌勒信仰由上生轉向下生,彌勒的形象一變而成為身矮腹皤、笑口常開的布襲和尚。《宋高僧傳》記布袋和尚為四明人,「蹙皤腹,言語無恆,寢卧隨處。常以杖荷布囊入纏肆,見物則乞,至於醯醬魚菹,才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為長汀子布袋師也。曾於雪中卧,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 。布袋和尚能「示人凶吉」 ,有種種神跡。據說他死後鄉人共埋之,「後有他州見此公,亦荷布袋行」 。《鑄鼎余聞》載元袁桷《延佑四明志》之《釋道考》說:布袋和尚為唐末人,梁代貞明二年(916)於奉化岳林寺東廊坐逝,留有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因而被世人視為彌勒的化身,「江浙之間多圖畫其像焉」 。


實際上,彌勒形象在定型為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前,還曾有過類似白衣長發的傅大士等各種形象,然而最終得到普遍認可的還是布袋僧形象,正是因為這種形象是彌勒「施樂」性格的生動體現。他的「笑口常開」 、「大肚能容」 既同中國人的國民性和樂觀向上的精神追求相一致,同時也是佛教慈悲、寬容、樂觀、向善、和平、平等等根本精神的形象化。後世凡漢地佛教寺院天王殿中所供奉的主尊基本上都是布袋僧形象,表明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形象已得到廣大信眾的普遍歡迎。非但如此,歷代帝王也非常認同彌勒形象的這一轉變。宋真宗曾賜「大中嶽林禪寺」額,宋仁宗賜布袋和尚「定應大師」號。


綜上所述,彌勒在佛教信仰上有著特殊的身份地位,並且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極其廣泛的影響,他的「樂」的精神,他的入世性格,他的施教方式都特別具備現代意義。現代中國佛教在海內外都在提倡「人間佛教」 ,這無疑是一種潮流,其經典依據就是《下生經》。因此,彌勒凈土就是「人間佛教」 的原始範本。此外,彌勒作為「樂」的表徵,其精神實質與我們現在構建的和諧社會在總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彌勒形象最終由相好具足的佛像定型為笑口常開的布袋僧形象,正是「樂」的性格的最好體現。


可以說,彌勒精神正代表人類未來文明的發展方向,在物質文明片面發展的今天,這種精神愈發顯示出它的時代意義。國家提倡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這句話的邏輯前提必然是宗教可以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那麼宗教到底在什麼方面可以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呢?我以為宗教在它的根本精神 —— 比如佛教的和平、慈悲、平等是和社會主義社會相一致的,它的道德規範可以成為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規範的補充。在這種意義上講,弘揚彌勒文化,挖掘彌勒信仰的根本精神,也是我國當前宗教政策的具體實踐。我們應當看到,佛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凡是有佛教信仰的地方也都有彌勒信仰。因此,大力弘揚以彌勒信仰為重要內容的佛教文化,不僅可以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同時也可以以此為渠道溝通和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量光明佛教網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普佛?
不了解戒律,修行不會有結果
下雨可做不可思議功德的觀音甘露水咒
搶到頭香福報就大嗎?
佛教的四惡語與四善語

TAG:無量光明佛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唯識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含義
玄德堂——道教及其基本信仰
淺說佛教基本的正信與迷信
講真!人與人之間需要建立最基本的信任
太陽系外發現生命的基本特徵
諾獎得主的劃時代演講:如何把宏觀物質的奇異現象和基本粒子的作用原理聯繫起來?
中國畫的基本理念及現狀
黃春興:主觀主義的基本意義
自然主義泛心論:基本觀念和問題
有關基本注意力代幣和廣告的一些想法
新約正典的形成過程及其基本特徵
喜歡綠色的人的基本性格 認真有禮貌
喜歡黃色的人的基本性格 幽默感強
普及一下基本的篆刻常識
修本尊的目的與基本概念
普及基本篆刻常識
白癜風的基本簡介與表現
佛教義學的若干基本問題
練習舞蹈基本功的意義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