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文 | 祝勇

註:本文為「枯木怪石」系列中篇,感興趣的讀者請參照上篇《不懂極簡主義之美,你很難理解蘇東坡的最高境界》閱讀。



這是一場觀念革命,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到了元代,有趙孟頫,也有黃王倪吳(即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到明代,有董其昌,也有沈唐文仇(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到了清代,在石濤、八大手裡,「文人畫」的理想仍在山高水遠中延展;17世紀70年代的龔賢,從60年代「繁複皴擦、巨碑式的山水畫風中走出,轉為蕭寂疏減,每一筆都起到書法性和敘事性的作用」,從而將「大道至簡」的風格推向了極致。

認為繪畫應當以少勝多,在《山水圖》冊中,他題道:「唯恐有畫,是謂能畫」,而他的題字,也因多用枯筆而顯得蒼白澀淡。


龔賢像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直到20世紀,藝術領域再掀革命風暴,在徐悲鴻這些早期革命派那裡,才對「文人畫」大加鞭撻,把它當作一種脫離現實、只知師法古人技法的一種繪畫風格。這樣的批判卻罔顧了兩個基本事實:

其一,文人畫並不脫離現實,只不過這個現實並不是機械地照搬所謂的「客觀現實」,而是注重心靈的現實;


其二,文人畫固然一脈相承,但在每一個世紀里都有不同的表現。在11至12世紀,李公麟以春蠶吐絲般的細線所表達出的古意;米芾以平淡含蓄的煙雲世界與世俗對抗;米芾的公子米友仁是一個可以畫空氣的畫家,在他的筆下,空氣有了密度和質感,與宋紙的紋路摩擦浸潤,產生了一種迷幻的效果。


而在之前若干個世紀的繪畫中,空氣是完全透明的、或者說是不存在的,畫家的視線,更多地被事物本身的形狀所控制。


比如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卷(圖1),不見院體畫的富艷細膩,只有煙雨空濛,雲捲雲舒,在煙雲稀薄的地方,露出峰巒和山樹,彷彿又會隨時被煙雲吞沒。


圖1.《瀟湘奇觀圖》局部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空氣和水分的存在,模糊了物體的「形」,讓畫家筆下的草木峰泉有了無窮的變化,讓繪畫擺脫了線的控制,同時,畫家也通過雲和山的綿延來體現存在的自由感,「將雲氣的『無形』演繹成個人不羈行為的一種模式」,從而讓紙頁上的山水光影有了文學的詩意與哲學的深度。


在13世紀,趙孟頫以書法入畫,在山水形象之外,賦予畫作以筆墨本身獨具的美感;15、16世紀,到了沈唐文仇這些明代畫家手上,他們的繪畫活動雖然已被蘇杭一帶濃郁的商業氣氛所包圍,但他們仍然不會放棄一個文人的藝術取向,山水煙村中,依稀可見畫家內心深處的潛流。

儘管「文人畫」始終沒有一個明確可行的定義,蘇東坡的論述也是零散、隨意的,但它作為一種觀念,已經深深地沁入千年的畫卷中,提醒畫家不斷追問藝術的最終本質。石守謙先生把它概括為「永遠的前衛精神」,認為「這個前衛傳統之存在,無可懷疑的是中國繪畫之歷史發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動力根源」。


即使從蘇東坡算起,這樣的藝術觀念,也比西方領先了8個世紀。到了19世紀中後期,西方藝術才在塞尚、梵高、高更那裡,開始脫離科學的視覺領域,轉向內心的真實性。


塞尚畫作之《現代奧林匹亞》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他們不再對科學的透視法亦步亦趨,而是重視自己內心的感覺,從而為西方開啟了主觀藝術的大門,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等等藝術派別應運而生。「他們都與透視畫法絕緣,致力於個性表現。現代的畫法再也不依據科學的透視圖法作畫了。他們雖然有些還是畫透視畫,但不再像文藝復興期的畫家那樣,使用透視圖法的儀器,製圖似地刻板描寫,而是依據畫家個人的知覺來作畫。」


高居翰先生在《圖說中國繪畫史》里說:「他們通常只用水墨,而且經常有意使用看起來很業餘的技巧。他們把形式加以顯著地變形……有時候又以瞬間的即興來作畫。」


米芾的畫法,糅合了許多古風,比如唐代王默的「潑墨」畫法,用隨意潑灑墨水所造成的偶然性輪廓形成山水的主體。他的兒子米友仁的作品中,墨汁中也包含水分,不僅用濕筆來解溶事物的形體,讓形體更加自由,而且山水之中有煙嵐瀰漫,彷彿有水分子在陽光下閃耀和晃動。


西方印象派畫家在描繪自然時希望達到的那種水氣氤氳的效果,與米氏父子的山水畫不謀而合。比如塞尚,不用線來表現物體的形狀和體積,他認為線是一種人為的區分和界限,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他不用傳統的光影表現質感的方法來描繪立體感,而是用色彩的冷暖對比來表現。後人把米氏父子的山水畫稱為「米氏雲山」。


塞尚畫作之《聖維克多山》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可惜的是,蘇東坡、米芾的繪畫真跡,就像王維的畫一樣,我們幾乎無緣見到了。它們大部分消隱在時光的黑暗裡,「絕版」了。米芾沒有一幅可靠的繪畫作品留存下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珊瑚帖》(圖2),上面草草地畫著一副珊瑚筆架,幾乎是米芾最接近繪畫的遺物了。至於蘇東坡的作品,傳到今天的,也只有兩幅,其中一幅,叫《枯木怪石圖》(圖3)。


圖2.[宋]米芾《珊瑚帖》,故宮博物院藏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圖3.[北宋]蘇軾《枯木怪石圖》


這幅《枯木怪石圖》(又名《木石圖》),在抗戰時期流入在日本,為私人收藏。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先生《古書畫過眼要錄》中,記有一幅蘇東坡《怪木竹石圖》,文字描述如下:


「坡上一大圓石偃卧。右方斜出枯木一株,上端向左扭轉,枝作鹿角形。右邊有小竹二叢,樹下有衰草數十莖。無款印。」


並詳細記錄了鑒藏印記,很可能就是《枯木怪石圖》,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據說是蘇東坡任徐州知州時畫的,透過藏印和題跋,徐邦達先生梳理了這幅圖卷的流傳脈絡——它最初是蘇東坡贈給一位姓馮的道士的;這位姓馮的道士給劉良佐看過,劉良佐的真實身份,同樣也湮沒在歷史中,只有他在接紙上寫下的那首詩,清晰地留到今天;再後來,米芾看到了這幅畫,用尖筆在後面又寫了一首詩,是米芾真跡無疑。


在紙的接縫處,還有南宋王厚之的印,它的流傳史,線索分明。蘇東坡的繪畫原作,連徐邦達先生也只見過這一件。徐邦達先生還透露,這幅畫現收藏於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籟館。


從這幅畫,可以清晰看出蘇東坡繪畫的特點。徐邦達先生評價它:「此圖樹石以枯筆為勾皴,不拘泥於形似。


蘇東坡說,山石竹木,就像水波煙雲一樣,漫漶無形,但它們都有靈魂(「雖無常形而有常理」),畫出它們的靈魂,比畫出它們的外形更加重要。


繪畫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形。


當然,忘形不是無形,而是不拘泥於表面之形,否則,就成了「形而上學」。


蔣勛說:「宋人的繪畫與視覺美術,便為了開拓更高的意境上的玄想,讓色彩褪淡、讓形式解散。繪畫上,只剩下筆的虯結與墨的斑斕,只剩下墨的堆疊、游移、拖延,在空白的紙上牽連移動,彷彿洪荒中的生命,元四大家的『山水』便只是他們內心的風景。倪瓚的簡單,是因為把風景回復到了初始,彷彿洪荒中的嬰啼。只是一聲,卻有大悲愴與大喜悅。」



蘇東坡除了喜歡畫石,也愛畫竹。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在中國士大夫心裡,竹有七德,曰正直,曰奮進,曰虛懷,曰質樸,曰卓爾,曰善群。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因為書寫在竹簡上,被稱為《竹書紀年》;東晉那七位風流名士,被稱作「竹林七賢」;唐代那六位酣歌縱酒、共隱於徂徠山的隱士,被稱為「竹溪六逸」;唐代教坊曲,叫「竹枝詞」……


竹子為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增添了太多的光澤。


墨竹,是一種唐末五代就開始流行的畫法,到北宋,與怪石一樣,成為文人抒解被壓抑的本性的最佳載體。同時,竹葉的畫法,因與書法的筆法近似,因此在梅蘭竹菊四君子中,也最容易被文人掌握。墨竹畫,成為北宋文人畫的一個重要分支。


蘇東坡說:「余亦善畫古木叢竹」,「竹寒而秀,木瘠而壽,石丑而文(紋),是為三益之友。」


蘇東坡最喜歡的紙是澄心堂紙,最喜歡的筆是宣城的諸葛筆,最喜歡的墨是潘谷、李廷邦的墨,最喜歡畫的植物是墨竹。這四樣東西相遇,就成了今天世上留存的另外一幅蘇東坡繪畫真跡——《瀟湘竹石圖》(圖4)。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圖4.[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


當中國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在庫房裡輕輕展開《瀟湘竹石圖》時,我幾乎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因為它是蘇東坡繪畫中國內僅存的一卷。


很多年前,我曾擁有一件它的廉價印刷品,但那劣質的印刷對繪畫無疑是一種損害,讓蘇東坡的筆觸漫漶不清。它不是拉近,而是推遠了我們與那個時代的距離。


此刻,我終於跨過了時間的屏障,站在了這幅畫的面前,就像站在真實的蘇東坡面前,不再被時間和距離所阻歇,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當時的激動。《瀟湘竹石圖》,蘇東坡繪畫的國內孤本,讓我相信蘇東坡並沒有走遠,快一千年了,他仍在可視的範圍內。


《瀟湘竹石圖》,橫105.6厘米,縱28厘米,絹本,以長卷形式,描繪了瀟江與湘江在湖南零陵的匯合處的蒼茫景色。近景中的巨石瘦竹,與遠景中的水煙山影,形成豐富的層次,讓人在他營造的語境中,體會他內心的淡遠與堅守。


20世紀60年代初,這幅畫輾轉到它最後一位私人藏家鄧拓手上,鄧拓在描述他面對畫卷的感受時說:


「雋逸雲氣撲面而來,畫面上一片土坡,兩塊怪石,幾叢疏竹,左右煙雲山水,涉無涯際,恰似湘江與瀟水相合,遙接洞庭,景色蒼茫,令人心曠神怡。徘徊凝視,不忍離去。」


後來,鄧拓將自己的感受寫進了他的文章《蘇東坡〈瀟湘竹石圖卷題跋〉》。


在這幅畫的卷末,蘇東坡親筆寫下了「軾為莘老作」五個字,由此可以斷定,此畫是蘇東坡在黃州時畫的,因為「莘老」是蘇東坡的同年進士孫覺的字。很多年前,就是在孫覺的府上,蘇東坡第一次見到黃庭堅的詩文,大驚,說:「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別人,別人也會主動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須揚名?」後來,黃庭堅娶了孫覺的女兒。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東坡被貶黃州的那一年,孫覺也遭迫害,自湖州移守吳興。這幅畫,就是在那時贈他的,算是一種共勉吧。

祝勇:蘇東坡們的觀念,影響了此後中國藝術一千年



孫覺像


仔細看時,我們會發現蘇東坡筆下的竹葉,不是靜止的,而是在風中輕微伸展和顫動。蘇東坡對風是敏感的,他知道零雨冷霧、落葉飛花,一切都是風的呈現。他試圖從風的壓力中,尋找竹的活躍與妖嬈。


在湖州時,有一次蘇東坡游山,路遇大雨,就去好友賈耘老在苕溪上築起的澄暉亭避雨。簌簌的雨聲中,他突然有了一種做畫的衝動,趕緊叫隨從執燭,他在幽黯的燭光中,在亭壁上畫了一枝風雨竹。我們今天已經無緣見到那幅原作,卻仍可從文集中讀到他的題畫詩:


更將掀舞勢,


把燭畫風筱。


美人為破顏,


正似腰支裊。


他把在風雨中搖曳的竹枝,看作笑得彎腰的美人。風雨讓她展現出一種無限之美,像絲綢般柔軟地飄動,像生命一樣永遠地變幻不已。


人在雨中是自卑的,像書寫《寒食帖》時的蘇東坡,會被某種強烈的悲痛濺起,但那些搖動的竹枝卻讓他看見了風雨的另一面,它細微又清晰,宏大又紮實,浩渺而複雜,簡直妙不可言,像美人正在覺醒的胴體,又如無數的幽靈,在路上疾速地走來。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祝勇|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北京電視台大型紀錄片《辛亥》總撰稿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李舒:一霎時把七情俱已昧盡——悼念京劇名伶顧正秋
唐映紅:接受在家教育並不應該被嘲笑
張經緯:北京摺疊,科幻只是言情的點綴
孫凱:誰是王朝晚期最理想的接班人?
陳雪:我見證了一對拉拉的艱難求子之路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式家庭的婚戀觀念,這部電影二十多年前早就說透了
仰望天象,以觀國運——中國傳統天文學分野中的「天人合一」觀念
韓國為什麼放棄以中國為尊的觀念?和日本人無關,起因竟是一幅畫
相比西方現當代藝術,千年前中國繪畫中的某些觀念毫不遜色
外國人眼裡的中國家庭觀念,竟如此可悲!
在中國這個傳統觀念深重的國家,有多少謝先生
影響了中國人傳統思想觀念的古今玉文化,有著怎樣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上的族群和國家觀念
思維,觀念,想法才是這個世界上最貴的東西
三國探秘:三國鼎立是因為流傳下來觀念的原因?
美國人的人生觀念,難以想像!
從古地圖看中國的疆域及其觀念
十年砍柴:中元節,最能體現中國人生死觀念的節日
從古詩詞里走出的地名,激起中國人的尋根觀念!
中美消費觀念大不同?原來美國人的錢都花在這了!
許多中國女人,因為這個觀念把自己坑了一生
現實與想像的差距,觀念攝影:腦海中的自己!
美國的90後金錢觀念又如何?
錢穆:中國人觀念,重情不重欲